Home New

文学的日常(2020)

文学的日常(2020)

导演: 王圣志

主演: 马原 吴啸海 马家辉 焦元溥 麦家 史航 阿来 谢有顺 小白 高翊峰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04-16(中国大陆)

集数: 5 单集片长: 55分钟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文学的日常》是一档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的人文纪录片。节目借由一位朋友拜访知名作家的形式,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名人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作家与朋友间的对话涉及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当下热点话题,问诊时代,以文学照亮日常。节目由优酷视频、海峡卫视联合出品,共5期,每期45分钟。

演员:



影评:

  1. 内含剧透,建议在观看纪录片后阅读此文

    第二期的主角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所以必须先放上我们文坛“梁朝伟”的靓照。

    认识马家辉是通过圆桌派,作为这个节目的几个常驻嘉宾,梁文道身上有大隐隐于市的通透,又与丝丝商人气息交杂在一起,许子东作为大学教授充满学术气,偶尔掩不住的愤世嫉俗,而马家辉则是又完全是另一种模样。他会猝不及防的开车、谈金瓶梅、聊自己私生活,很多节目有意思的语录也是出自他之口,比如:淫字对事不对心,对心千古无完人;孝字对心不对事,对事万年无孝子。刚开始,会让人觉得有些油腻,尤其是配上他那不标准的普通话,但真的慢慢去了解后,你会发现他的风趣幽默,他那层江湖烟火气下的柔软。

    马家辉版“无间道”

    马家辉很了解香港的历史,包括每一个街道、建筑背后的故事,听他娓娓道来会让你更了解这座城市,从而更了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文学小说虚虚实实,但其中的人物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时代、城市作为大背景,而这需要足够的时间经历、大量的资料搜集。

    马家辉带焦元溥看小时候打球的球场、曾经典当的当铺,吃街头刚出炉的菠萝包、吃香港夜市火锅,这些都是他的经历,也化作他创作的素材。片中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对话,是马家辉又开始谈自己与“小三们”的故事,焦元溥无奈挽尊大家只是想看文学作品时,马家辉的回答非常深刻。

    每一段恋情都让他成为一个新的毕加索。

    文学作品是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所以马家辉写的是《龙头凤尾》,而马原写的是《姑娘寨》。

    坐在九龙寨的夜市里,他小酌两杯后谈黑社会气氛、谈江湖义气,唏嘘;走在跑马地坟场,他自嘲名人都早逝,唏嘘劳伦斯荒唐死法,他感叹现实生活比小说更荒唐,而荒唐好笑背后的是苍凉。你看,这不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马家辉嘛,充满江湖烟火气,充满悲悯与温柔。

    PS:##

    读书有什么用,马家辉的解读让我非常受用。很多事情我们看多了就会变得麻木或者忽略很多细节,但是通过看书可以打开另外的眼睛,帮助我们透过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比如他的举例子:一条道路或许我们每天走20遍,却从来没有注意过那些霓虹灯背后代表的香港招牌美学。

  2. 五星推荐一部近期很喜欢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一共五位嘉宾,马原,马家辉,麦家,阿莱,小白。 马原是现当代的先锋,他多年前患了癌症,搬家到云南生活,种茶卖茶看书写作,还在那买了一座山。封笔十多年他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重新再写的几本竟然是童话。他说我的生活很幸福,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比我写无数优秀的小说更让我开心。 马家辉是李敖的大弟子,更多认识是他做客锵锵三人行,这一次缺让我改观,原来你是这样的马家辉,在节目中带好友游香港,先去寺庙和坟场,再带他去黑社会夜宵的茶餐厅,马路边边巷子口吃一个热乎的菠萝包......一个成功的作家秒变导游成功安利了香港的新玩法。 麦家 尽管他是非常成功的谍战小说家代表作风声,但是生活中他说他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因为小时候的特殊身份。不过节目安排的聊天对象却是一个乐天派的史航。看到同一片景色,麦家说很遗憾第一次带你来看到的是海水上漂着乱七八糟的木头,其实平时这里很美,但是史航说没呀,我觉得应该是两个调皮的小鬼隐藏在木头下面玩儿。院子里史航坐在秋千上荡悠,麦家说我在这个院子生活了几年,从未这样玩过。史航说我是乐天派,我的作品里会写深刻苦难沉重的东西,但生活中我会过得开心些。人天生的悲观乐观习性无需要也无法去改变,但是去接触和自己不同习性的朋友,也许有有些意外的收获。 阿莱说我去旅行有个习惯,东南亚我从未去过,我要去的地方一定是熟悉它的文学了,至少熟悉一两个作家,如果没有泰戈尔我去印度干什么?如果没有卡彭铁尔我去古巴干什么?如果没有聂努达我跑到tm智力去干什么? 阿莱喜欢读古诗。因为生活在成都,尤其熟悉杜甫,去李劼人故居的路上,看到梅花,立马就念起杜甫的一首: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香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关于死亡,曾经有一次面对死亡让他难以忍受,他正坐在车上无意间放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一下子让他平静下来,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车子周围好几个大块头的人,他以为他要被围攻,结果那几个人听完曲子一句话没说默默离开。安魂曲是莫扎特在面对死亡时期的作品,只写到第八章他就去世了。也许因为真实所以才有这么强大的动力。在新小说《云中记》中,面对死亡他的选择是让书中的村民集体在广场上唱歌?。

    借着这部纪录片五一期间也把中国现在当代这批作者的代表作和新作看完了,一本满足。曾经被我瞧不上的现当代原来也很好看。又一次学会了谦卑。

    马家辉的新书《龙头凤尾》,读完意犹未尽,很香港。一部纯正的港片,赌王+春光乍泄+断背山(港片存量太少)+古惑仔;一部浪漫痴情又虐心的单恋史;一部民国黑帮史(如果历史可以这样写,应该会有很多人爱上历史)。写小说过瘾,看到一本好小说也很过瘾。

    马家辉觉对是个麻将高手,文中到处都有那麻将和牌九打比方,而且竟然还莫名的同意。

    "命运本是遥不可及,看不到,嗅不着,然而赌博让抽象的命运切切实实地落到你手,可见可碰可敲可摔,命运如此贴近,所以是如此地亲。你不必等待,伸手即可触摸命运,轻易地,直接地,跟命运打个照面,所以你明白,你并不孤单。跟你对赌的并非桌前的其他人,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

    第一本麦家的书 很惊喜。小说很有吸引力一直在设置悬念去了解太监的一生,果然是谍战小说之王,只是一个老头的生活,也能让人停不下来的想知道他的一切,不看到最后一页不会揭晓谜底,八个小时读下来完全无倦意。悬念小说读起来又残酷又过瘾。

    "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的人在这方面天生肌肉萎缩"

    "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的活着"

    赶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之麦家播出前把他的书补了一本。

    阿莱代表作《尘埃落定》

    一本很好读的异族小说,900页八个小时看下来,全程毫无疲惫。一个傻子如何成功逆袭为王的悬疑剧?一个十三岁男人的爱情成长史?一个种族的灭亡史?究竟什么人是聪明的什么人是傻的?情欲欢愉,权利地位,荣华富贵,爱恨情仇尘埃落定,一切都归于平常,是本书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另外书中大量对性爱的描述一点不色情反而是有趣又美好。

    "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那天,我在黑暗中捧起卓玛的乳房,也是非常惊喜地叫了一声:“哈!”

    好可爱的傻主人

    "两个小厮一个胆大,一个会说话。胆大的目中无人,会体贴上意的胆子又小了一点。我只好两个都喜欢。"

    毕飞宇代表作之一《玉米》

    第一次是和他结缘是小说改编的电影《推拿》。后来又在小崔说事里面有一期专门采访过他,他为了写推拿是扎扎实实和盲人有长达十年的友谊,和他们谈天说地才能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不同且真实的盲人世界。时隔5年终于开始看他的小说了--《玉米》,文革时期农村一家7个孩子中,三个女人的三种人生,玉米让人又佩服又害怕,玉秀让人又羡慕又怜悯,玉~果真是让人会忽略的那类人,都忘记名字了,普通平凡但是在某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冒出来给人惊喜。最后一段她在图书馆的初恋故事和学阿加莎推理判案很意外,很喜欢。

    小白的代表作《封锁》,包括两个中篇。

    第一篇《封锁》给四星,讲的是日本侵华时期,一个小小爆炸案引发的汉奸的背叛与想象。故事的结构很妙读起来像盗梦空间般梦中梦。

    第二篇《特工》给三星。平淡夫妻对日常反叛的想象,讲的东西太大就有点太空虚假,时常会从小说中跳出来,比如真话药丸。总体来书还是给四星。"小说能够让生活更简要、更准确、更有意义,小说也能让生活更加变化无穷。"

    《王安忆》她的代表作《长恨歌》还未看,先看了轻松的《小说课堂》有人讲小说竟然能原小说还好看,越读越带劲可惜看到后来发现,作为阿加莎的超级粉丝,她开始大量提到阿加莎,担心会有剧透,阿加莎只看了《尼罗河惨案》太过瘾,为了不失去看阿加莎的快乐,只好忍痛暂停阅读《小说课堂》,阅读还有先后顺序,必须读完阿加莎的几本代表作,才能开始看《小说课堂》。

    可以安安静静的看小说的日子其实蛮珍贵的,现在也是忙里偷闲看一看。希望能多创造些这样闲的时候。

  3. 上次发了阿来那一期的节目,今天来正式推一下这个节目,优酷自制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从日常探寻作者的内心和写作脉络。 这节目是我追完陈丹青《局部》之后的接档节目(蹲一个《局部4》!搞快点!),是节奏很慢但我从来不舍得倍速的节目。 每一期一个主咖(作家),一个探访者(类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学相关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颇有好感的作家,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除了麦家那一期,探访者是史航,颇有点两人相互切磋的感觉,其他的还是更偏重主咖。 每个作家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截然不同,每一期都有能戳中我的点。 马原说,我得了不治之症所以我就不治了。 马家辉说,我好久没有这么放肆了。 麦家说,我把文学当作了一种宗教。 阿来说,我们为什么对死亡不能发出点儿其他的声音。 马原的一家人都有趣,老婆小孩都有趣,在城市里的人养不出这个心性。马原是属于森林的人,是会渐渐长到自然里去的人。 每一期都读自己的书,马家辉拿粤语读,同一本简体中文的书,但不是一个发音——我突然觉得书也有声音。马家辉就是老城气质,行走时身上就带着香港的霓虹招牌。 麦家那一期真好,麦家好痛,史航“轻浮”又精准。摄影也好,看哭,特别是关于不可说的那一段历史悲剧。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踩中了我,有了共振。 阿来的世界是我尚未触及的世界,我还没有找到凡世的神祇。我依然羞愧于自己对花草的忽视,依然反复琢磨故乡对我的意义。但我很赞同阿来对读者塑造的看法,吃穿用度我们都要好的,为什么文化领域我们总是捡软柿子捏。 我原来写了一句话,我都不记得我在哪儿写的了,但冷不丁儿就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作为一个人,不会赏风月,不会诵词赋,不近文学和艺术,真的是为人的不幸和幸运。 每一个作家都可爱,我说的不是cute的那个可爱,是可以爱,值得爱。 我真的是哭哭笑笑看这节目。

  4. 马原:盖一座城堡用自己喜欢的作家给每个房间命名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放,死后把骨灰和树埋在一起随树枝生长,让生命再一次在阳光雨露中相聚。

    麦家:用一生在治愈童年,即使不惑之年早已功成名就,每每想起孩童时代的记忆还是忘不了内心的撕裂。

    阿来:杜甫把成都的美定义得那么清晰,关乎气象的、味道的、季节的,而你们说起对成都的爱却只有吃。旅行是嫌“纸上学来终觉浅”的力行验证。

    马家辉:比小说还荒谬的是现实,在二战战场上幸运生还的老兵在家门口因为躲避儿童而意外身亡。当铺都故意盖在一个高门槛上,让你必须仰头交易,以一种施舍的姿态先把你的自尊踩在脚下。

    小白:穿睡衣出街其实也是一种阶级身份的象征,意味着我睡觉是有专门的舒适睡衣,不是拿普通衣服凑合。其实是一种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