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学校包场看电影,其实内容都不记得了,就记着那个年代的电影,好老师都得有些什么病,还坚持工作什么的。同学们看完回来纷纷拿这种片子取笑。
现在才明白,那个年代的女老师有多不容易:微薄的收入导致营养不良,每周工作6天,公交车把人挤成相片,家里没有任何电器,衣服手洗,做饭烧水生炉子,每天买菜,买煤买粮都是重体力活儿,打煤坯、劈柴火、孩子都得自己带、老人不仅帮不上忙大多还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但得尽点心都必病无疑。我母亲就是那个年代的老师,她和她的中年女同事们,几乎每人都是一身病。
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惦记每一个学生,用心用力地爱孩子,那非得体力透支了不可。虽然编剧老套,但也真是现实情况,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现在这么惨的情况很少见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孩子的幸福。
还记得那时候学校突然驶来了好几辆白色的面包车,竖起了长长的架子,高高的,都赶上了教学楼的二楼。学校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帮忙植起了小树苗。在操场的后面,很快砌起了一个“新校门”,那就是“烛光里的微笑”中这所学校的入口,没人知道,影片中一个个走入校门的学生,都是躲在这假门墙的后面。而如今早已三十而立的我,开始怀念起这影片背后属于我们记忆中真正的母校——长二小学。非常感谢烛光里的微笑描绘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更怀念,影片中镜头切换之间,那熟悉的操场、走廊、楼道间的镜子、斑驳掉漆的绿墙面,仿佛依稀能听见我们当年的读书声。非常感谢能在镜头切换间回到我童年熟悉的“三泾北宅”,看到无数次走过的大小铁路,雨天漏着水的油毛毡房…属于你们的记忆,是我一生中无比珍贵的东西。那时特凶的班主任郑老师,你还好吗?还有那和蔼的数学李老师,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