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很不错。
开始以为又是那种半死不活的,渐渐开始玩味,再接着看,懂了,很有意思的安排。外国人大概不懂我们学父母说话最后自己也会忍不住笑场的感觉……
堤坝高处拍两人延岸边走,渐渐不见人影,只闻人声,然后人物(攀爬上来)从画面一侧迂回出现的设计好巧妙。开始正对着两人,感觉逼仄,后面故事明了,观众也换到人物后面观赏故事打量环境。
主持人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暗,是为了隐藏什么吗,答曰也是尝试出来的。到了柏林发现夜晚比中国要黑很多,所以是因为暗色所以我们的作品入选了吗?观众笑。
故事构思怎么来的?开始有母亲,演员有事先走,另外两个替母亲假装讲话,发觉这样更好玩,更能拉开与现实的距离。
怎样发现演员的?书店店员在一次书店活动上认识的,以后不太一定能够接着演戏。导演说这两天吃到一家pizza 叫60s回到意大利,那么我们的片子是30min回到长沙。可惜那个中文很好的翻译这里没太听明白,家乡或者生活过的地方,是人难以割舍的吧
看完后沉默许久,大概一方面出于对情节和表演的沉浸,一方面感受到了创者能力上的差距。如果说导演有意在参考滨口龙介或者学习锡兰,实际上是不公平的。确实剧本的“戏中戏”设计和演员的状态是有滨口的感觉,外景长镜头的调度也跟锡兰有几分相似,但这一定是出于剧作本身的格调和追求,个人的创造而非照猫画虎。
互换身份扮演母亲的桥段很有趣,即便刚开始没看明白也完全被表演的情感和调度的自然完全带进去了。女人借助“母亲”的身份几度一语双关,遣词造句的口吻似母亲,表达的却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方面的编剧技巧令人称绝——“你觉得我女儿怎么样?”“你觉得你对她好吗?她对你好吗?”诸如此类的小招放出来让人不禁由衷发笑,直到大招放出:“不,她是真生气......只是她生的不是眼前的气。” 彻底被这剧作功力折服。
虽然最后地下室的场景有些突兀,但是上楼梯时那句“那我们就别一起走了”又被瞬间打动。
喜欢这样安静又透气的电影,剧本、表演、摄影、美术、声音设计、剪辑都极其出彩......这就是柏林的水准吧。
1.影片以日常对白开始,似乎是在呈现爱情关系的寻常状态。因主演的特质或主创们的偏好,这种亲密关系不符合常规定义,亲昵感中混合着疏离和克制,忽远忽近。 “你怎么向你妈介绍我呢?” “就说是合租的室友呗” “我们就别一起走了” “我能走你就能走” 关系随时可以结束,却又潜藏着无限长久的可能性。 2.两人关系中的第三方:长辈角色。 角色扮演的特殊手法,带来新颖感和趣味性,反常规方式呈现恋爱关系及参与的第三方,母亲,女儿,男生角色互换式对话,戏里戏外或许都在对以新的方式对亲密关系在探索与思考。 3.主创们的个人特质对短片的气质和呈现影响很大,灰暗的影调选择,非情节叙事性对白,主演的念白方式,长沙的一些小角落,文艺感光影捕捉的镜头,一些富含深意的设计(虽然导演说不是真有深意,观看者却可以体会出不一样韵味),各种要素的融合,就还挺有意思的。
昨天去线下看完的这部短片
故事的角度构思真的很新颖,男女主互扮女方妈妈的对话串起全篇,很精彩,我想其实这很符合大部分当代年轻人的一些内心戏。
题材的新奇有被惊喜到,从最开始对关系游离的捉摸不定到后面理解这是一场亲密关系的活动,这点很棒,突然也就理解了短片入围值得惊喜的地方。
看完下来我觉得更像是两个亲密的人的对话,在拉近两个恋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方式,映后互动的时候在讨论短片英文名为什么是daughterandson,我想似乎不那么重要,按我的理解来说就是男女主在扮演女方妈妈的角色过程中饰演了儿女的角色,拉近的亲密关系,我想应该这么简单理解更好。
看影评和其他人互动的时候也提问了为什么影片这么暗,导演也说这是很多人都提起的一个问题,导演的回答大概意思就是没有必要让大家看清楚全部细节。这点我很赞同,拍摄手法凸显的主体部分是主创人员想要大家了解的地方,一些不明的细节我反而觉得可以让大家有更有留白去遐想,对影片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其实有一个地方还没太明白,最后一个场景时在爬铁楼梯时有一幕应该是闪回到了女主拿着猫藓灯照墙壁的画面,我不确定是不是拉回到了影片开始的镜头,我不太清楚这个画面想要表达是什么,可能还要再想一想。这里的两句话倒是记忆犹新。
“我们就别一起走了”
“我能走你就能走”
像极了恋人关系进行中的状态,或许需要联系这两句话再想想吧,如果有主创团队看到了这个影评,希望能帮我解答一下哈哈
另外想问最后那个废弃的老房子取景地在哪里,想去打卡拍照哈哈!
其实最后还想说一点就是除了男女主带点长沙塑普的调调有点点出戏外哈哈哈其他地方都很不错,我到没有看出很多滨口龙介导演的风格。用了很多长镜头,故事叙事感自然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