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Soldier's Girl》(《迷恋荷尔蒙》)根据一段发生在美国军营的真实案例改编。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一个美国大兵和他的“女人”,他们之间一段如阳光般炫目的恋情。如果大兵的“女人”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也许他们现在就可以过着平凡普通而温馨隽永的生活,——这也正是片中“女”主人公之殷切渴望。然而,事实上女主人公的出生性别不是“女性”。性社会学对于如她这样的女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叫做“跨性别女性”。
简而言之,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在《迷恋荷尔蒙》中,跨性别女主人公卡丽(李·佩斯饰)是一个情色俱乐部的艳舞女郎,她也只是如其他男人或女人那样,爱上了一个英俊淳朴的美国大兵Barry Winchell(特洛伊·格雷提饰)。而这个以从事军人职业为生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却因为自己的“女人”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女人,不幸遭到同伴的攻击,惨死在军营。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节目谈及跨性别女性。某嘉宾询问为什么跨性别女性总是以妓女或色情从业者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主持人窦文涛解释说,据他了解,几乎所有的跨性别女性都可能遭遇家庭暴力或者校园霸凌,大多数人因此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缺少文凭或者专业技能的她们在被家人或社会遗弃之后,许多人只能以性交易的方式换取物质生存。
20年一篇来自韩国的新闻报道引发网友热议。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录取了一位经由变性手术获得女性身份的跨性别女性,不想却引发了以womad为代表的激进女权组织反对声浪。虽然也有一些同情跨性别女性的声音,但为了避免之后可能遭遇的校园霸凌,事件主人公最终选择了放弃入学。
跨性别女性这一身份为何会触动一些人敏感的神经?对于这样一群渴望以女性身份重启人生的跨性别者,为何有些人会认为她们触犯了女性的利益?跨性别女性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女人?女性的性别身份如何才能予以明确的定义?性别是由一个人的生理基因、生殖器决定,还是由其心理认同、身份扮演决定?没有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女性是否可以被视为女性,?如果跨性别女性的女性身份不能被接纳,我们是否可以允许一小部分男性以女性化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按美国2018年的调研数据,跨性别约占总人口的0.6%),我们是否可以如尊重女性那样去尊重这些男性?我们又如何认识男女平等和性别多元、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跨性别人群过去曾被当做同性恋(虽然跨性别与性取向其实是不同的概念,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并不能决定ta的性取向)。随着性别研究的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跨性别与普通同志人群的不同,跨性别人群性别身份的诉求也在影视作品中浮出水面。
按跨性别的角色概念,观众熟知的《霸王别姬》、《蝴蝶君》、《东宫西宫》等都可划入。只不过这几部作品还有更为复杂多层次的社会议题内涵,主人公的内在诉求也绝非跨性别或同性恋一词就可笼统概括。
关注跨性别女性现实诉求的作品首选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该片具体讨论跨性别女性在进入普通的女性角色(妻子/母亲身份)之路上所经历的桎梏、偏见、阻隔与超越。跨性别女主角(生田斗真饰)用毛线编织着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织品。可爱的毛线阳具不涉情欲,只是主人公以此平复情绪的方式,一种与自己对话的中介物。一针一线的细心编织,跨性别的女主角由此完成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英国电影《哭泣的游戏》启用真实的跨性别演员出演女主角,饰演男主角的演员斯蒂芬·瑞也因这部作品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异性恋”的男主人公出于机缘巧合爱上了“男扮女装”的“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的人生总结是: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人性既是虚幻的,也是一种瞬时形态,只有在情感的爆发阶段才能把握真实人性,肉体和性别认同“错位”是人性在社会畸变之下的一种模棱两可的生存状态,世界已由于这种矛盾和不确定性使许多事物陷入两难境地。男主人公想让“男扮女装”的“他”恢复男性装扮和男子气质,“他”反而感到被扭曲的不自在。导演由此揭示:人究竟是男是女,只是一种躯壳外形,灵魂和情感才是真实的。
与同类题材相比,《迷恋荷尔蒙》更侧重描摹跨性别女性令人动容的爱情。影片在表现卡丽和大兵BARRY的爱情之时,画面色调是如同玫瑰花瓣般新鲜柔嫩的色彩,那是两颗相爱的心灵的萌芽。某天清晨,阳光如水洗过般干净,士兵BARRY悄悄来到卡丽门前,他要给卡丽一个惊喜。看到如同空降的BARRY,卡丽激动地语无伦次,Barry,Barry,你令我紧张。卡丽不知所措地笑着,打碎了手中的杯子。
卡丽的心是那样地脆弱、敏感,多少次,她被男人拥入怀中,但在发现她是“人妖”之后,男人们又离他而去。这一次,她的心仍然在恐惧爱情失去的忐忑不安里跳动,她也不断地问着BARRY——Barry,你真的会爱我吗,你真的能接受我吗?
发现Barry和卡丽之间秘密的军营同僚费希尔不能接受Barry搞“同性恋”的事实。费希尔本人就是一个具有“女性特质”的男人,从小就喜欢偷穿女孩的衣服,为了纠正自己模仿女性的习惯,他才特地去军营接受训练,以此来学习和培养所谓“男人的气概”。在这样一个习得过程中,费希尔对自身或他人身上可能具有的“女性气质”极端排斥。不仅如此,他还撺掇着军营中另一个对BARRY持敌对心理的恶棍格拉瓦找Barry打架,并把“军营里有人和人妖交往”的消息捅给了上司。
费希尔要做一个“正常的男人”,他不能容忍男主人公Barry“同性恋”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他内心渴求的禁忌遭到了挑战,另一个更重要的可能却是:男主人公没有在意过他的渴望。
善良的Barry对费希尔(fisher)的挑衅一忍再忍。在被费希尔打伤面部后,Barry却主动向上司承担了全部责任。
那是1999年,美国军队的法律规定同性恋者不能在军队服役,除非他能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相应的上级也不得直接质问某军人是否同性恋。军队里的仇同气氛也十分严重。每年都有若干同性恋军人被开除军籍。而同性恋者被无辜打死的情况也不鲜见。虽然BARRY爱上的卡丽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卡丽毕竟也不是女人,在人们的头脑中,卡丽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女人,她是人们嘲笑和歧视的“人妖”。BARRY也开始感受到这段爱情给自己带来的沉重压力。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一场戏也在这里。当卡丽表示自己决定去做完整的变性手术时,BARRY却告诉卡丽,他爱的就是卡丽这个人。Barry说:卡丽,你没有必要去做变性手术。虽然在我心里,你是需要我去呵护的妻子,但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女人。为了你,我甘愿做被人歧视的同性恋。BARRY坚定地注视卡丽的双眸。他用他的目光和怀抱给卡丽带来踏实和温暖,在这场可说是危机四伏的恋情面前,BARR把所有的痛苦和压力都留给了自己。
Barry表露的心声亦清楚地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些观众定义的所谓“直男”。如果说同性恋异性恋统统不过是人为制造的概念,Barry对跨性别女性的爱情让以上标签更显荒谬。(题外话:性社会学为如Barry这样的男性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泛性恋。所谓泛性恋,是指性的吸引基于某种气质风格,与生理性别无关。)
终于,那对卡丽来说如同世界末日的一天降临了。那一天,恶棍格拉瓦再次向Barry发起了攻击,忍无可忍的Barry挥动拳头,将格拉瓦打倒在地。事后,BARRY一点也没有怪格拉瓦,不仅如此,他还把他喜欢的香烟送到格拉瓦的手中:我们都是一个军营的兄弟,我们应该友爱互助。Barry的善良和宽容并没有平息对方的恶意。
如果说费希尔的“恐同”是源于嫉妒,那格拉瓦(glover)的“憎恨”代表的是社会上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同性恋和跨性别的愚昧与无知。
《迷恋荷尔蒙》不仅仅关注跨性别,也由一个跨性别女性与一个泛性恋男性的爱情延伸到对同性恋恐惧心理、憎同心理的深层探讨。Barry就这样倒在了恶棍的铁棒之下,卡丽的爱情破碎了。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绝望。影片结尾,凶手被关进监牢;失去了Barry的卡丽最终还是选择了变性手术,虽然这并不符合Barry生前的期望。为了寄托对Barry的思念,卡丽为爱人建立了一个网站,并与编导合作完成了这部电影。犹如众多性少数人群的命运:在无出路的、以忍耐俗世为终结的人生中,隐含了一个永恒的母题:对来之不易的爱情,这种生命中最美好体验的用心守护。
让我们再次进入卡丽的记忆倒溯:当BARRY拥着卡丽坐在光影班驳的大树下,在BARRY清澈的双眸里,一片如天堂般灿烂的阳光在深情地闪烁。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静悄悄地睡着了。卡丽的手指轻轻划过BARRY英俊坚毅的面庞,那时“她”还是一个男性,“他”的动作是那样温柔、细腻而深情……每当想起这个情景,似乎就会产生某种幻觉:仿佛看到BARRY立在云端的微笑,闭上眼睛,他的笑影就更深了,好象还能听见他在轻轻走来的声音,就好像那个清晨,他悄悄地来到卡丽门前……
我一直想好好写篇关于《战士之死》这部电影的评论。这部片子感动了我,而我也投入了不少精力,为了听译和调校字幕,我看了不下十几遍。但每次看时,我都不敢正视血腥的场景。因为我知道,那曾经发生过。没有贬低影片的意思——我得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一事实,让影片更容易打动观众。因为如果是虚构的剧本,我会愤怒于编剧的变态,用简单的爱情戏加敏感题材加暴力博得眼球;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Barry Winchell也的确是在睡梦中被一根棒球棒打得脑浆崩裂。 我想说的其实分两部分:事件和电影。 其实那样的爱情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Barry遇到Calpernia时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小兵,而Calpernia则是历练世故的老江湖,“她”那种成熟老到的迷人美艳不是Barry所能完全领略的,其实。他折服了,拜倒了。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性的成分。当混合了迷恋、仰慕和性激情的爱情来到时,谁还顾得上那么多呢?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种沉默寡言或许只是性格的简单所致。 这段情能走多远很难说,一般应该是无疾而终的,但命运的作弄让它的结束成了一个恐怖的惨剧。像很多悲剧一样,里面那毁了一切的凶手的动机总是令人吃惊的愚蠢。这个事件在被媒体从同性恋歧视的敏感视角报道后起到了狂澜般的影响力,最终被拍成了电影,Calpernia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她卖出了故事的改编权,不久就用这笔钱完成了变性手术。 我怎么会这样冷酷无情地概括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呢?因为它可以被这样叙说,而且并不违背事实。每个动人的故事都有这样麻木不仁的一面,可是我们的人性特别需要被震撼被感动,于是电影应运而生了。电影里一分钟可以拉长为半小时,十年可以浓缩成一秒,它让你近在咫尺地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也能同时讲述不同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它影响你的情绪,左右你的判断,决定你的喜好。它是故事的讲述者,而阐释的角度有很多种。基本上,这是一个玩弄我们情感的游戏。伟大的电影,就是将玩弄的技巧摩挲得出神入化的那些电影,而伟大的导演则是那些总能创造出新颖的技巧的导演们。庸人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摹仿,所有领域大抵都是如此。 《战士之死》倒没有玩弄多少技巧。事实上它拍摄的手法非常纯朴和真诚,不知道是成本决定还是刻意为之,从对真实事件的敬意出发的一种专业态度而形成这样的的影片风格。一个边缘题材能够拍得感人至深而不做作,与身为奥斯卡协会主席的导演大概不无关系。影片处理得非常顺滑,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情节层层递进,展现恋情的发展非常自然真实,而交待军旅生活的氛围又很及时到位。片中对Calpernia的迷人女性魅力的完美表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着Barry的爱恋之情,而对两人的情愫发展的把握既含蓄又不失震撼人心的激情。一方面是两人小心翼翼呵护着的真诚情感,另一方面是周遭越来越恶劣的压力,戏剧的张力将观众深深地包裹在这个特定的故事情境中不能自拔。而到最后的惨烈的血腥场面将戏剧冲突推向了高潮,观众的心碎了,梦幻破灭了。当Calpernia弯着腰佝偻着身躯用最真实的声音发出号哭声时,铁石心肠也要融化。我们麻木的人性中终于被压迫着发出质问:为什么?! 让人们能够思考这个问题的电影,不简单。 我没法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因为我不愿多看一遍。我大概可以这样说:我喜欢它的震撼力,因为这样的一部电影,使很多人将会在震撼之余,认清我们人类的无知和丑恶,而摈弃意识形态掩盖着的偏见和歧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片豆瓣讨论小组: (07年写的,似乎由于“不合适内容”被举报了,然后豆瓣居然还把它仅自己可见了,真是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