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小巷名流(1985)

小巷名流(1985)

又名: A Narrow Lane Celebrity

导演: 从连文

编剧: 梁沪生 罗华俊

主演: 葛建军 任伟民 孙才华 朱旭 张雪梅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5

片长: 84分钟 IMDb: tt10833182 豆瓣评分:8.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川西某县城的古井小巷里的三户人家——开工艺美术社卖花圈的司马寿仙,开旧衣铺的卓寡妇母女,以及杀狗为主的牛三,原来他们互相嗤之以鼻,老死不相往来,“十年浩劫”却把他们变得命运攸关、相濡以沫,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同恶势力进行生存的抗争。

演员:



影评:

  1. “东风劲吹传捷报,胜利凯歌冲云霄。我们向阳镇的革命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不要穿靴戴帽,这都是形式,交待你的罪行!)…是!我有罪,抗日战争胜利的内一年,我高中毕业,那时候在国统区,毕业就是失业,于是我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革命的进步的外围组织(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交待你罪行!)不是,这…好~我交待罪行。三年困难时期,我每月粮食定量十九斤,明明吃不完嘛,我就鬼迷心窍涂改粮证,妄图多领一个月粮食,当即被火眼金晴的粮店工作人员识破了我的阴谋,这充分说明我这个人是黄牛吃草帽——一肚子的烂圈圈,我缺少做一个正派人起码的道德(什么道德道德,我们不讲这些封建的东西,你尽讲些旧材料,交待点新材料!)…我交待个爆炸性材料…(快说!)何主任,这算我主动坦白的,运动初期,周县长的父亲去世了,我参加了他追悼会,送了花圈,还写了挽联,我后来才知道,他父亲是地主,又有海外关系兼特嫌,我为地主唱挽歌,我是十足的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讲讲现在的罪行)哦,是。我现在还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我巴不得文攻武卫再打几次,多卖几个花圈,发运动财,真是心都黑透喽~(你发了多少运动财?交出你谋取的暴利!)我要是有我一定交,我实在是没有得逞啊。我欢迎学习班的领导同志们和同学们批判我帮助我,我知道对我批判的越狠就是爱的越深,批我的体无完肤才能促使我健康的成长,学习班的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以最最最最最崇敬的心情,高唱红色电波传喜讯,哆来咪哆索~~索咪哆~~~(滚下去!!!)欲下,转身再对毛主席头像一鞠躬(去去去!) “司马寿仙必须端正态度!好,下面继续揭发批判”“好,我再报点材料,点你一下!你经常挂在口头上说‘悲剧啊!悲剧!’你说悲剧的罪恶用心是什么?难道我们社会主义有悲剧吗?说!”“不是…我…哎,我这个人的悲剧就是自视清高又爱表现,见景生情胡言乱语…”“那你怎么不说喜剧呢?!”“我…”~ “爸爸~吃饭了。爸爸,快起来吃吧,一会都凉了。爸,快起来吃饭呐,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怎么了你” “你哭什么,哭啥子,没有阶级立场。”“我,我以为你…”“你以为我死了?”“嗯~”“告诉你,我就是真的死了,也要咬紧牙,不准哭”“那我…”“要狠狠的批,狠狠的骂,跟老子划清立场,懂不懂”“嗯!”“那好,再重新来过”“司马寿仙~黑心肝!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卖花圈!今天,我要和你划清界限,老子反动儿好汉!你,你这个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自绝于人民,罪该万死!我要把你批倒批臭!叫你永世不得翻身!”(喂!你干什么?)“介个反动家伙死了,我要和他划清界线”

  2. 看《小巷名流》这部电影,我是冲着朱旭去的。
      很多人不熟悉这部电影。这里“很多人”,指的是如今主要通过商业宣传或社交媒体来决定看不看电影的观众。看看简介,网上的版本还是很清晰的,这是一部“小成本”的“小众电影”。因为,一,它是1985年上映的;二,它的主题是反思文革。
      现在哪个导演“敢”拍摄近现代史题材,哪怕其叙事或视听手法均不过尔尔(更不说什么思想深度了),就能赢得大家的赞扬。冯小刚拍《一九四二》、张艺谋拍《归来》,已经令人抛却具体的电影而来谈“情怀”和“勇气”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三十年前的《小巷名流》,恍然不知今夕何夕。
      电影上映时,距离文革结束仅十年,我相信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对此皆有鲜活生动的回忆,估计连道具都是现成的,自然在表演和布景上都非常逼真地重现了文革的场景。一个有历史传说的小镇,当年卓文君下嫁司马相如后当垆卖酒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有夸张的标语,有语录体的对话,有热闹的游行,有喇叭有讲台有自我检讨大会,有仗势欺人的红小兵,有威风凛凛的革委会委员;随时安排罪名,随时破门而入,随时有人以手中的权势来威逼“成分不好”的“xx分子”--哪怕只是排队加塞,也因为尽可以对被插队的小女孩儿说“你也不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而获得合法性,更不用说半夜敲寡妇的门、样板戏后台强奸女演员这种下流事了,无论多么下流,总有正当理由。这些时代现象已出现在一些历史照片和影视作品里而令人知悉了,并不新鲜。电影中的人物,即其名中的“名流”,才是影片的灵魂。
      文革期间被批斗的三个“学习班”成员,一个是有点书呆子气的底层知识分子,一个是做过国民党长官姨太太、如今是美丽寡妇的裁缝,一个是“仗义每从屠狗辈”——浪荡无依的杀狗屠夫。第一个第二个被批斗当然是因为“地主阶级孝子贤孙”、“资产阶级反动派”,第三个作为“三代贫农”的“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因为酗酒闹事而“扰乱革命斗争”,也被关进了“学习班”。知识分子司马二哥对待批斗的态度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让干啥就干啥,认错态度极好;裁缝卓大姐,显然对于批斗有点茫然无措,无论怎么被批,都无法检讨出自己有什么错;而屠夫牛三,从头到尾都游离在文革运动之外,他既不凭自己的无产阶级成分去造反争权,也不抗拒卖狗肉给红卫兵,和他们一起吃吃喝喝。这三个人的反应,简直可以说是无权无势的中国老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所能够做出的最本真的反应。
      知识分子姓“司马”,而裁缝姓“卓”,回应着历史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传说。而以司马相如后人自居的司马二哥,认为卖旧衣的裁缝怎么能是卓文君的后代呢。一方面是典型的小镇文人的小清高小骄傲,但另一方面,他在面对革委会和红卫兵的时候,极为配合和顺从,主动拿起自己的“道具”--一根涂黑的棍棒,象征着“黑笔杆子”--去参与(被)批斗游行,只是为了早日从“学习班”“毕业”,回到儿子身边。卓大姐就是最普通的街道妇女,善良无助,受人欺凌也难以反抗,最为无奈的反抗就是上吊自尽,所幸被司马二哥和牛三救下,只有和女儿丁香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才有笑容,因此最后得知女儿被强奸后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里了却残生。牛三顶着一头脏乱差的头发,穿着一身脏乱差的衣服,拿起一把尖刀快稳准狠地专业杀狗,时不时在餐馆里烂醉如泥,还把老婆孩子都打跑了。他完全不理会文革,不理会样板戏,同样也不愿意被“教化”--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这些都超出他的认知思考范围和生活经验。他行事全凭意气和义气,不爽就骂人,管你是什么领导什么委员;为保护卓大姐而被革委会委员鞭笞辱骂,整夜守护在她门前以震慑来此骚扰的流氓红卫兵,最后因为怀着对被打跑的老婆的愧疚,拒绝了以身报恩的丁香,孤身一人找老婆去了。
      这三个人互帮互助,共同忍受着文革对他们的打击和折磨。无论是小镇文人,还是柔弱女子,还是屠狗之辈,反应各不相同,却始终抱有对家人朋友温情的信任,对朴素民间道德的坚持。
      如果影片就这样完结了,好像就是一个正能量的片子嘛,虽然也有悲剧(卓大姐精神崩溃,被强奸的丁香的演员梦破碎,生下非婚生子,变成悍妇),但最后毕竟还是改革开放了嘛,春风嘛,解放嘛!当年被批斗得惨兮兮的司马二哥如今也变成准作家了,将文革中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小说,还有城里的编辑高老师前来交流指导,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处女作了。看起来是个Happy Ending了。然而,影片的最后却是他徘徊在“文君井”前,念叨着“我该怎么改呢?这才是影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对文革反思的再反思。
      城里来的编辑高老师,与小镇文人司马二哥相比,无疑代表着当时文艺创作的方向,他们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被广泛认同的。那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他对司马二哥反复强调:要在小说里突出人物有意识的反抗;要在结尾写“丁香成了著名的川剧演员,卓寡妇随着女儿搬到省城去住”。反抗什么呢?四人帮。但显然,这一点是司马二哥不能认可的。如前所述,他们所做的事情,与反抗四人帮有半毛钱关系吗?无论是四人帮还是五人帮,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罪恶的根源;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孰是孰非;无论是逆来顺受还是仗义执言,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不反抗还是反抗。他们只是为了家人和朋友,为了自己那么点良心,好死不如赖活着,忍着熬着就过了那么几年。而如今,却要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批判而批判,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说得特别义正词严铿锵有力,这和文革时期的种种事迹,是不是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一样呢?而“文君井”,令人联想起卓大姐及其女儿丁香此生的悲剧,就这样被“有意识的反抗”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所遮盖了吗?
     这就是司马二哥颇犯踌躇的地方。
      这也是我们久久没有深刻反思的地方。
      导演给了这条承载着历史传说又见证了文革时期的小巷很多个镜头。好几个镜头中,深夜大雾,小巷既暗暗又茫茫。窄窄的小巷,暗指为何,已经不言而喻。“小巷名流”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一个镜头是熙来攘往的人群,阳光灿烂,已不见当初的模样。司马二哥“怎么改呢”的喃喃自语一直作为画外音回响着,我觉得,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该怎么记录那段历史呢?”
           在同期的电影中,《小巷名流》的思想深度也比其他电影要高, 这部电影已经解构并颠覆了早期对“文革”的定性话语——林彪四人帮。借老何的忏悔说出了问题所在:你不整人,别人要整你。革命在一些野心家看来,就是夺权的时候,不是你上就是我上;文革在一些出身好的人看来,就是压迫另一部分成分不好的人,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光明正大的获得插队、招工、欺负、侮辱、戏弄乃至抢劫、杀戮、强奸的权利。政治动员到做一个只知杀狗喝酒的人身上,无处可逃,可见思想控制的严密,对社会肌理伤害有多深。
           影片的结尾其实在预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小巷修的整整齐齐,司马书店和其它店铺生意都很好,牛三还是在街头卖肉,他的河南老婆又傍上了暴发户,到处都是商品经济兴旺蓬勃,除了看到已经疯了的卓大姐和因孩子被骂杂种的丁香,那个小巷似乎已经消失不存了。主流政治意识的大团圆宣教和商品经济的侵蚀,没人在意那段真正的历史了,小巷名流只是一个传说了。
  3. 国产片也不全是垃圾。1985年的《小巷名流》,就让我拍案叫绝。

    从连文导演,朱旭、孙才华主演。如此精湛、深沉的国产片,只能出自知识分子之手。

    对白鲜活,俏皮话比比皆是。反观今天的网络语言,虽纷繁有趣,但味儿不够,越来越像世界语。汉语自有其本来面目。至于这是好是坏,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恭录几句台词,解救一下整天被“最新国产片”折磨的大家伙儿。

    1.“我犯了错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

    2.“有屁就放。不要穿靴戴帽”

    3. “他们这些人呀,有权就是理。”

    4. “他发酒疯时是狗咬月亮——不知高低。”

    5.“她确实是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啊!”

    6.“有几个流氓在敲丁香的门。我去文攻了,不管用。你快去武卫!”

    7.“我坦白:那时候我耗子别手枪——起了打猫的心。”

    8.“苏联叫人民演员,朝鲜叫功勋演员,那美国叫好莱坞演员,香港叫明星演员,至于我们国家嘛,叫文艺工作者。”

    9.“对我批判的越狠,就是爱的越深。让我体无完肤,才能让我健康成长。”——我记得,王小波李银河研究解释SM的快感,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人乐此不疲。

  4. 恰巧看董桥的《旧时月色》,第一页就提到了这部“文革”伤痕电影也动人。
    买来看了,情节果然精彩。全片用一种冷静对比掺杂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几个小人物的悲剧。情节悲喜交集,有让人能笑着哭出来的力量。看完后的心情用语言很难描述。特殊年代小人物们的悲剧命运,更衬托出时代的悲凉。
    篇末牛三与干部们对卓寡妇女儿所为的对比,震撼!牛三,一个好喝几口小酒的粗人,也许真的不“伟大”,但他临走留下的那封朴实的,连写带画的信,简单的内容和用意却真实地打动了我许久。尤其看到后来,单纯的卓寡妇女儿还是悲剧了,倍感悲凉……
    荒诞的年代,人就有荒诞的行为,片中时时穿插多种令人深思的对比,比如:故事内容与“真实中”作家司马与编辑冷静对话的对比;老何等干部前后生存状态的对比……很多小细节,刻意为之,都颇有寓意。总能发人深省。 总体感觉这部《小巷名流》是部有内容有灵魂的好电影,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