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夏利特医院 第一季 Charité Season 1(2017)

简介:

    1888年的柏林夏里特医院,孤儿伊达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寄托和事业道路,更是亲眼见证了日后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和科普利奖章的医学家们为攻克结核病和白喉而做出的努力尝试。

演员:



影评:

  1. 【本文首发公众号:FIX昆仑德语字幕组】

    德剧同美剧英剧相比虽然有些小众,但近几年诞生了许多质量不错的佳作。

    比如以德国人的视角反思二战的作品——《我们的父辈》,还有FIX昆仑德语字幕组翻译过的《巴比伦柏林》和《暗黑》等剧集......这些德剧类型多样,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今天要推荐的德剧《夏利特医院》同样值得一看,虽然目前观看第一季的人数并不多,但在豆瓣收获了9.1分的好评。

    位于德国柏林的夏利特医院,至今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这家医院如今具备国际顶级的医疗水平,德国超过一半的诺贝尔医学获奖者都出自这里。

    本剧带我们回到了19世纪末期的夏利特医院,展现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医学先驱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医学事业。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有剧透】

    01

    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尚未有成熟的技术手段来治愈阑尾炎等疾病。

    结核病的死亡率更是不断上升,在柏林每四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甚至连医生自己都会患病。

    女主伊达突发急性阑尾炎,当时贝林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拯救了她的生命。

    有点尴尬的是,贝林医生算是她的前任男友。

    伊达支付不起手术的费用,只能留在夏利特医院做护工来还债。

    她一边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另一边为梦想努力打拼。

    那时全欧洲只有德意志帝国,不允许女人学医。

    伊达继承了父亲在医学上的天赋,她立志要成为全德国第一位女性医生。

    不过,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就连医学院的高材生都一致认为女性更适合在家相夫教子。

    伊达没少因此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她偷偷蹭课听结果被院长以所谓的“骑士精神”赶出了教室,后来在见男友家长的时候,她学医的愿望又被当场否决。

    她原本以为男友支持她的梦想,却发现对方一直都在看轻她。

    伊达的男友乔治·提申多夫,虽然是夏利特医院的学生,但他本人更想成为一名摄影师。

    为了让父亲认可女友伊达,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服从父亲的一切安排。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像他这样懦弱的“爹宝男”,始终没有勇气去反抗父亲的权威。即使没有伊达的存在,他最终也是会放弃梦想的。

    他渐渐活成了他父亲的样子——一位直男癌晚期患者,他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反而把所有过错推到伊达头上。

    “如果你想当我太太,就得由我来决定我们的未来”,瞧瞧这话说的,多么大男子主义。

    剧中女主伊达的情路比较坎坷,想娶她的男人不懂得欣赏她的价值,而真正懂她的知己却无法与她修成正果。

    还记得贝林医生此前对女主说过的话吗?

    他说:“我是靠自己才有了今天,我不需要什么伴侣来帮我平步青云”,最后还不是被打脸了......

    女主或许是明白了“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的道理,最后索性终身未婚。

    女性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需要的或许只是伴侣的肯定和鼓励。

    所以,尊重女性的付出,承认女性存在的价值,不再漠视物化女性,才是男性对女性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擦亮双眼,宁缺毋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感情生活。

    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婚姻,并非衡量女性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剧中的女主没有被性别身份所束缚,她做到了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不过,虽然她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医生,但以医生身份回到夏利特医院工作的她,还是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

    即便是现在,想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贝林医生曾对女主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医生心要狠,不仅是对待病人,对自己也是一样。”

    贝林确实是一个狠人,在同事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醉心于研究白喉血清的疯子。

    不过,心狠到一定程度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了。伊达的男友乔治·提申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他不但为了自己的私事中途丢下患者,还自以为是的搞种族歧视......

    这种没有博爱之心的人,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那么,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毫无争议的榜样呢?

    我认为剧中最完美的好医生,非鲁道夫·维尔肖莫属。

    剧里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在德皇前来参观夏利特医院之前,护士长特意交代护工们进行一次大扫除,主要是为了留下一个好印象。

    她还叮嘱属下当天要给病人足够的止痛药物,以防他们发出的呻吟被德皇听到。

    重症病人都被转移到了皇帝看不见的地方,大部分高级医护人员都在努力营造美好的假象,只有鲁道夫·维尔肖反对这种面子工程。

    鲁道夫·维尔肖对于医学事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更多为了患者的生命考虑,甚至不怕得罪任何人。

    同事科赫既是德皇面前的红人,也是民众敬仰的英雄。不过,科赫研制出的结核菌素,当时并不能有效治疗结核疾病,很多患者都被误导了。

    鲁道夫·维尔肖对此公开表示质疑,他还当面指责科赫被名利所诱惑,忘记了基本的为医之道。

    被称为“病理学之父”的他,是真正敢于为穷苦大众发声的人,这是身为医者的最高境界了。

    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好医生应有的风范:不只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具备人道主义关怀。

    03

    我们在剧中看到了很多杰出的医学先驱,其中更是有三位后来成为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

    埃米尔·贝林、罗伯特·科赫和保罗·埃尔利希,他们或许曾经意见不和,但对医学的热爱却是一致的。

    他们的研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困境中苦苦坚持,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作为药物实验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第五集惊现大名鼎鼎的柯南·道尔。

    被誉为“世界侦探小说之父”的他,成功塑造了夏洛特·福尔摩斯这个经典人物形象。

    其实,柯南·道尔也是一位医生。

    本剧在生动刻画人物群像的同时,也真实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比如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的科赫,就承受了来自德皇的满心期待和巨大压力,因为医疗成果关系着国家荣誉。

    还有夏利特医院里那群反对犹太人的学生,他们有着日耳曼民族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当时社会上存在和他们一样歧视犹太群体的人,这个隐患后来直接导致纳粹主义盛行,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今,世界医学已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如此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医学先驱们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剧中的那些医学先驱,勇于打破世俗的偏见,并且始终怀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就像护士长所说的那样,夏利特这个词的意义,正是心怀慈悲

    那些没有在世界医疗史上留下姓名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他们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医疗事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札记

  2. 自从观看过《我们的父辈》,便被德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所吸引,严谨的逻辑呈现,细节的充分还原,以小人物视角徐徐展开大历史背景的半虚构设计,都似乎比美英俄剧的快消产品类型更精致、更用心。

    这部《夏利特医院》,也同样是以一位因治疗阑尾手术无力还债,而选择留在医院做护士的伊达为主角,透过她的视角,呈现出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治下医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史,这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赫、贝林、维尔肖等一众德国医学史上真实存在的名流,亦可以直观感受到结核菌、白喉血清疗法被发现及最终稿应用的艰辛探索,还可以从一个个侧面镜头里夹带看到女权运动萌芽、德国右翼反犹思潮、权贵阶层绝对优势等19世纪末德国特有的历史风貌。可以说,此剧想要呈现出的元素异彩纷呈,但又不会让观众感到眼花缭乱、混乱不堪,而是透过剧里人物的简单对话、细微举止、一颦一笑,便可记住隐藏在深处的历史背景。

    值得一提的三点:一是女主伊达通篇保持着自立自强、为了理想敢于突破制度束缚的自由主义人设,她敢于向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发起挑战,一言一行间都践行着自己要成为全德第一位女医生的新理念,而最终她的梦想得以实现,重返夏利特时,却做着没有任何薪酬的工作,维持生计还要靠私人会诊,女强人尚且如此,千万身处时代洪流里的普通女性命运可想而知。二是贝林医生在别人眼里似乎是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偏执狂,沉浸在自己疯狂的研究里不可自拔。正是这样一位“疯子”,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完成了医学界的转折性突破。然而与德高望重的科赫教授比起来,位卑言轻的他,得到的却是从院长到普通护士的讥讽与嘲笑,更可悲的是,如果不是贝林偶然间治好了未来岳父小女儿的白喉,并被视为贵人,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很可能真的会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或许是亲身经历过后,贝林看清楚了社会阶层的难以逾越和人性的本质,才会最终放弃自己一直爱慕已久的伊达,转身投入豪门成为女婿;也最终会摆了自己的合作者埃尔利希一道,将他残酷地提出荣誉的光环外。三是医学院学生提申多夫,刚出场的那几集,乐观善良又略显拙笨的他,似乎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色,特别是他与伊达的相遇,告知对方自己也一直有一个摄影家的梦时,剧情似乎应该朝着两人情投意合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都随着伊达面见提申多夫的父亲而转变,得知伊达的真实想法,提申多夫父亲顿时怒不可遏,也是在这一刻,提申多夫开始走向黑化,瞬间完成了一个心怀梦想的热血青年到封建主义卫道士的身份转变,而后其在兄弟会、医学院里一些列民族主义的言论,更是把自己活生生刻画成反派人物,令人唏嘘。

    上述三位人物的跌宕命运,都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统治的腐朽与僵化。虽然那个时代,德国已经跻身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科技生产力突飞猛进,但配套的社会体制机制并没有及时跟进,各类意识形态和民生民权领域问题迭出不穷,这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也为即将到来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以二战为背景的《夏利特医院》第二部,会更加透彻地呈现上述元素,拭目以待。

  3. 一向喜欢医疗剧,哪怕是拍100多年前的医疗剧也喜欢。

    那时候的医疗透着一股野蛮粗暴的气息,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起步,但是明知道手术要无菌,把病人带到开放的教室给所有人围观手术还是实在简单粗暴。

    对医学史也没有什么了解,以我仅有的知识:难治性结核到现在都没有治疗手段,而白喉的唯一出场早就只有在“百白破”疫苗中了,再加上Behring的血清听着就很合理,而Koch的结核菌素就听起来就不可能。就很显然故事走向是Koch是要失败打脸,而Behring要逆袭成功。结果Koch虽然被打脸但依旧地位崇高,而Behring如果不是努力攀上大佬把药卖出去,只能依旧是个无名之辈,我看完之后去维基百科上搜,当时同时各国有好几个人研发出了治白喉的血清,如果不是Behring给它尽快推销了出去,发明白喉特效药的荣誉可能根本落不到他头上。可能这就是现实吧,没有那么戏剧性,要实现阶级跃升或者下降,不是一件事就可以做到的。只是这些剧情放到最后一集,感觉好像前几集都在意料之中的剧情,最后一集一下子为了尊重历史,走向奇怪了起来。

    虚构角色的女主很有魅力,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男女平等得直到60年前才算有了点迹象,在那之前从事科研的女性都是真正的为爱发电。

    看完之后去查证历史,震惊于Koch那个药竟然是直到现在都在用的检测手段。而看剧的时候Ehrlich有很多剧情但是我看完也不知道他对白喉血清的研发到底是什么贡献,后来查了才觉得他简直是最厉害的那个,很多不同方向的研究拎出来都很厉害呀

  4. 本剧有三位女性命运的对照:科赫夫人、舞女、女主伊达。

    一、科赫教授的原配夫人

    从少年夫妻到老年白发,科赫夫人用一生青春年华“投资”到丈夫身上,身兼保姆、管家、孩子妈数职。只待有一日,丈夫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她便可坐享教授夫人的荣耀尊贵与体面。

    虽然作为德国传统女性的代表,科赫夫人脑袋空空,但是打理起丈夫的人际事务雷厉风行、井井有条,时不时还像训狗一样践踏教授的尊严。科赫夫人把婚姻看作两人的事业合作和自己的终生饭票。利益合伙人内外分工、各司其职,哪里有什么共同语言。

    科赫教授与妻子摊牌,妻子坚决不同意。她早已知道丈夫出轨,却死守着教授夫人的地位不放。理由是没有身份就没有了财富。于是,教授同意补贴她一大笔钱,完全能够维持她原有生活水平。科赫夫人又说:“离婚也会断送我们的社交。”

    事实上,这才是对她最重要的理由。她要的根本不是金钱,而是别人尊称她为“科赫夫人”,院长、皇帝青眼看她,下属、同僚巴结她的——虚荣心。用我们熟称的语境就是,为了下面无数徒子徒孙毕恭毕敬喊的一句“师母”,哪怕婚姻已如枯槁,形神俱灭,也要死守住饭票与身份、地位。

    教授以身试药,舞女把高烧的教授送回家,科赫夫人立马摆出了一副正宫气势,“当他需要照顾的时候,反倒又想起我了。谢谢了,这里不欢迎他。”她的潜台词是,呵呵,在外面玩够了,还是得回家吧。但说到底,这栋房子本来就是科赫教授用自己的学术能力赚来的财产。

    科赫夫人,仿佛是贝林医生追求的那个贵族小姐的缩影。在贝林医生的实验室,贵族小姐像个傻瓜一样伫立在马棚,什么也不懂。与会思考、有知识的伊达简直天壤之别。等贵族小姐老了,也许就过着类似科赫夫人的生活。

    但是,谁也不能拿着婚姻的道德压迫另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她自己惰于上进,只会锦衣玉食、坐享其成,被抛弃也是一个十分公平的结果。男人地位越高,越会有更年轻更漂亮的妻子人选。

    二、酒吧舞女

    虽然舞女小姐也是脑袋空空,文化水平可疑,但她毕竟知道“有文化”是个好东西,有文化的人有魅力。与教授初会之后,她捧着科赫教授的论文当保健科普手册读,却被旁边的母亲一眼看穿,冷嘲热讽。

    教授与舞女小姐约会,邀请她来研究所观察细菌。舞女小姐一低头,那一顶堆满繁花装饰的帽子差点把显微镜掀翻。

    教授看到舞女小姐既不图他身份、地位,又不死缠烂打,与自己形同活死人的婚姻一对照,竟然万分感动,仿佛遇到了那个灵魂爱人。毕竟,世界上还有谁能衷心地赞美他的论文,惊奇地观察他的细菌,赞叹地崇拜他的实验室呢?

    您可拉倒吧。您怎么不说您与埃尔利希教授也是灵魂爱人呢?

    虽然舞女小姐假装对学术热爱了一下,然而,学术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努力与天赋能力可以跨进去的圣殿。更何况,她只不过把学术当一种人设、调情的计俩罢了。

    听到科赫教授以身试药,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做了傻事”。一个毫无科学或者医学思维的女性,并不是不能踏入学术之路。只不过,她爱的并不是学术与知识,只是被学术光环装点的男性。

    舞女小姐当上教授的情人之后,骄傲地称自己是他身边的丑闻,一只“实验兔子”。并过上了自由出入实验室,在教授身边狐假虎威的生活。

    舞女小姐的梦想,是通过嫁给一个医生进入上流社会。在他们的新房里,舞女小姐提前演练起了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与科赫夫人无异,“成为妻子”已经是她最远的梦想。

    三,想当“教授小姐”的女主伊达。

    伊达深知自己爱医学远胜于爱男性,爱知识远胜于爱教授夫人的地位。她不是要成为教授的妻子,她自己就要做教授。

    有些女性志愿成为真理的仆人,有些女性志愿成为丈夫的仆人。伊达才是真正高贵的女性。

    伊达轻而易举就理解了贝林教授。她说:“有时候我很惊叹贝林医生的冷血……作为一个天才,我们要原谅他的这些缺点。”

    这一点,就连科赫教授都不能理解。科赫教授对贝林的评价是:“这个人傲慢自大,难以捉摸,又以自我为中心,连最客气的日本人有时都受不了他。”

    就是这样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却是唯一愿意接纳伊达听课的教授。医院的另一位教授却对伊达说:“这位年轻的小姐似乎想用知识,填补小脑袋瓜里的空白呢。相信我,妇女的柔弱体质是当不了医生的。”

    坐在隔间听课的伊达

    贝林送了伊达一本解剖学的书。相比于舞女把科赫的论文当保健手册看,伊达用专业思维认真地钻研了这本书。贝林认可伊达,还主动承诺为她写推荐信,鼓励她去苏黎世上学。正因为贝林是一个执着于医学科学精神的人,他一眼就看穿伊达身上的相同特质——那就是对医学的热爱,以专业精神信奉医学。

    贝林理解她,因此在揭晓白喉试药的结果时,他邀请伊达一定要到场。当伊达畏畏缩缩地躲在一群男性教授的后面,贝林立即要求她站到前面,但立马遭到了同事的取笑:“您是在给女人变戏法吗?”

    伊达也有踌躇不决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去结婚。那个时代没有女权主义,女性去当医生—这样悖逆世俗的想法是很微弱的。所幸,特蕾莎一次又一次鼓励她。她说:“您能做的可不止已婚妇女啊。”

    特蕾莎完全赞同她的任何决定,她没有觉得女性当医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想法,甚至让伊达拿自己存的钱去苏黎世读书。特蕾莎死后,再也没有人会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支持伊达。但特蕾莎对她的爱,已经永远成了伊达的一部分,鼓舞着她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终独立、自由地走下去。

    有的女性,不择手段守住身份的“高贵”。有的女性渴慕高贵。还有的女性,自己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高贵。女性与女性之间,也绝不是一样的。

    就算男女教育机会已经实现平等的当下,很多女性的志愿也绝不在于追求真理。她们眼中的幸福,只能从美好的婚姻、美满的爱与忠贞不渝的家庭中获得。那些踏入真理的圣殿中的,终无一人是女性。

    四、科学精神之光

    本剧从一开始就展现了新旧世界交替之际,人类对待疾病晦明不暗的态度。以老护士长为典型,她倡导宗教精神,相信虔诚的祈祷与受苦赎罪的应报;另一方面是教授群体不懈的科研精神。

    尤其是护士们种种愚昧的行径,在今天看来几乎与谋杀病人无异:给埃尔利希夫人自以为是的接生却拒绝剖腹产手术结果葬送婴儿的性命;拒绝白喉血清注射差点葬送护士的性命;对特蕾莎注射结核菌素失败后的冷嘲热讽……

    她们以人道的名义行着反人道之事。特蕾莎染上结核病之后,护士长的态度是让她卷铺盖走人,把她送到400公里以外的修道院,默许她死在路上。即使这样,也不能影响医院里大家的情绪氛围。如此冷酷无情,嘴里说的却是:“护士姐妹们都为你的病忧伤万分。”

    特蕾莎以为,结核病是上帝对她不正常感情的惩罚。她整夜的祈祷,故意远离伊达,却始终没有丝毫减少对伊达的爱。于是她明白了,人性中的爱,不是一种罪恶。

    道德以真诚的爱为核心。失去了爱人与人道的“道德”,护士长在信奉的,又是怎样的“道德”?

    另一方面,本剧呈现了德国的教授斗争。尽管他们在人事上不停争斗,但却对科学与创新精神的信奉却是相同的。实验室的争斗不仅没有生产出服从、盲从的学者,反而激发了他们每个人的创造性。每个人都坚信自己在用智识发起一场医学革命。

    剧中对日本教授的刻画也充满了刻板印象。与德国人相比,日本教授更谦虚、功利、服从。

    德国人盛产天才,不管从哲学、政治学、医学、法学……人类群星闪耀。德国的高等教育十分优秀。德国学者只为真理献身。相比日本,德国很少有“学派”,也许有某个思潮短暂形成的学派,比如法兰克福学派,但并不是以师门、人情关系形成“学阀”。这就保障了每个德国学者富有完整的自由和独立,不恭敬、不服从。真理照耀德意志,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