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绝望写手 第三季 Hacks Season 3(2024)

简介:

    分开一年之后,Deborah Vance(珍·斯马特 Jean Smart 饰)因其单口特辑的成功而如日中天,而Ava(汉娜·爱宾德 Hannah Einbinder 饰)则在洛杉矶寻找新的事业机会。

演员:



影评:

  1. Hacks自开播以来的高分,似乎源于它的“高级感”,一集30分钟左右的体量,却充满反高潮反套路的情节,以及澎湃丰富的细节。在今天,讲双女主不稀奇,讲搞事业不稀奇,讲创伤不稀奇,稀奇的是主创三季以来将Deborah和Ava之间的“relationship”写得如此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第二季,Deborah面临的是难见起色的职业生涯,失去了常驻的赌场阵地,选择到各地巡演,沦落到要和一只生产的母牛抢风头,而且还没抢过;惨淡到自己几十年来的stalker也转投其他墙头。

    Deb对Ava在泳池前提了也许她该退休,她大概当时真的这么想过。后来与其说Deb被Ava说服,不如说Deb是被另一个自己说服,Ava就是另一个还没有被锻打到bullet-proof的自己,一样有才一样自我但还有真心的自己。在这行那么久,Deb当然知道真心是极其罕见的。可能就是这份相似和罕见,又刚刚从低谷携手爬上来,让Deb做了一个无私的决定,放手让Ava单飞(虽然Ava并不想单飞)。

    第三季前两集,说实话有点平。Ava又回到Deborah身边,进步是Ava开始设定边界。到Deborah要争夺深夜秀主持位子开始,又到了一个高峰。我觉得这场主持人的争夺战很真实,就算Deb的客串主持已然非常出色,就算Deb的对手搞笑资质平平,但他就是凭借性别、年龄两项指标碾压了Deb。而最终Deb拿到手是因为她的经纪人团队神助攻,但根本上是因为Deb的对手放弃了主持才轮到她。不过我想Deb不在乎,她站在深夜秀门外敲门太久,门到底是怎么开的,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门终于为她开了。

    拿到主持之位后,Deb和Ava的关系走向才有意思。我相信Deb初次邀请Ava作首席编剧时的真诚,也感慨Ava想为自己写东西每次都卡壳,但为Deb的深夜秀写笑话却能够纵横千里。我觉得Ava这段简直可以用“肝脑涂地”来形容。只是,真心难得,真心也易碎。

    Deb拿到深夜秀主持,已然是真正的上位者,赌场常驻,特辑爆火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这种真正意义的上位者心态与第二季末的劫后余生心态有了天差地别,加上Deb去见了之前深夜秀节目的决策者,这次见面,让Deb坐实了要不计代价保护自己位置的想法。这条路她走得太艰难,太害怕有任何理由导致她的失去,且如果再失去她不会再有时间争取第三次,所以她做了一个上位者的决定,撤回给Ava首席编剧的邀约,而选择留用节目之前的首席编剧,是的,是个老白男。撤回的过程不再赘述,Ava由单纯失望到发现被骗,再到对峙时的痛心,她的哭诉很真实也很鲁莽,但是Ava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不加修饰的鲁莽——她不害怕掏出真心。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Deb走入电视台会议室,发现Ava也在,Deb松了一口气说你在就好。不料Ava施施然抖落了Deb之前与电视台已婚高层的one-night stand(神来之笔,一直以为这个伏笔的作用已经完成),Deb无奈举白旗,重新任命Ava为首席。可以看到,Ava最后落座在Deb的对面,而不是身旁,昭示两人的关系到这时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两人原本关系中的权力天平开始向Ava倾斜。Deborah没有看错,Ava也是一条鲨鱼,而且Ava第一次出手就如此稳准狠,未来实在可期。

    再说说Finale另外两处喜欢的地方:

    一是Deborah傲娇地借着还赌场万能钥匙的时候,通知Marty,自己拿到了深夜秀主持之位,Marty听到后是由衷得为她开心,拥抱了Deb,眼里溢出的都是欣赏。这一刻很动人,因为Marty给人感觉非常老派,他和Deb两个老江湖一直吵吵闹闹,别别扭扭,进一步退三步,但是Marty这一刻对Deborah欣赏是纯粹的,无关性缘,他懂得欣赏女性的能力,也能够为有暧昧的女性过得更好感到开心。对比Deb前夫几十年前听到她有机会主持深夜秀,觉得嫉妒,转头和Deb的妹妹搞在一起,高下立见。

    二是Deb的经纪人Jimmy对助理Kayla的“告白”。前两季,富二代Kayla看似对琐碎工作漫不经心一直搞砸,对Jimmy有模糊的情愫但被Jimmy拒绝。这一季Kayla却很神勇地找到深夜秀主持的突破点,助攻Deborah圆梦。Jimmy最终认识到Kayla业务能力的可贵,她不适合做助理,却适合做经纪人。Jimmy真诚表达对她的肯定,把Kayla“追”了回来,同时拒绝Kayla过界的“电影之夜”的邀请。套路有么?有。什么飞机起飞前一刻赶到啦,下跪“告白”啦,气氛组搅局啦等等。但是反套路的地方在于,Jimmy和Kayla都把合作伙伴关系放在第一位,Kayla之前离开是因为Jimmy对她工作贡献上的轻视,答应Jimmy回去也有条件,需要先给她配助理,有独立办公室。她喜欢Jimmy,但更喜欢自己。

    Hacks已经官宣续订第四季,一点也不意外。它的高级是将每个角色当做正常人来写,所以会有反复,有不堪,有撕扯,有绝望,有功利心,但最可贵的是,也有真心。

  2. 第三季季终了,我的脑子也随着张力十足的最后一集爆炸了,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剧,无论是人物塑造、亲密关系描写、女性议题讨论,还是喜剧效果和严肃话题的结合,都堪称完美。以及到第三季的还在给我惊喜,看第一季的时候还只是下饭剧,到第二季就已经感觉停不下来了,没想到第三季尤其结尾更绝了,期待第四季!

    1. Deboarh和Ava

    从第一季Ava看Deb客串主持Late Night Show那份录像开始,Ava开始了解Deborah Vance,她的成功与失败、她的野心与努力。也从此开始,Ava一直都是最相信Deborah可以做到任何她想要做到事情的人。

    Deborah其实很害怕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可能因为之前的每次都搞砸了,不是她被抛弃就是她选择主动抛弃,这也是她孤独的原因。但Ava和她之间的dynamic不一样,第一季的时候Deb就承认她可以没有Ava工作但会失去很多乐趣,而到第三季Deb已经承认自己需要Ava。其实本质她们两个都是很冷漠自私的人,但两个冷漠的人类慢慢吸引摩擦生热产生了很多温情。她们之间是一种复杂的,混杂着多种情感的,不能用单一情感标签去定义的亲密关系。有mentorship、有mother-daughter(毕竟跟各自的妈妈女儿相处的都不太行)、有friendship、有platonic,可能也有romantic/sexual,但用任何单一的“爱情”“友情”“亲情”的表情都不足以概括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她们之间亲密关系好看的地方。我很少在影视剧作中看到这样复杂立体多样的亲密关系呈现,而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就是很复杂且在变化中的。

    同时在一路的成长过程中,两个人都在变得更好:Ava从Gen Z的视角让Deb变得更坚定、更不害怕;而Deb则是让Ava变得更有野心,更自私。而这种“只为自己的自私”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元素。我本来觉得到第三季的时候Ava的角色处理有一些格式化了,每次都是在Deb可能要做出一个错误选择的时候进行一些正确的“说教”,但有些缺乏个体角色的成长。但是最后一集告诉我,完全不是哦,她已经自己成长为shark了哦。最后Deb的情绪也是在“How dare you”的生气和“Look what I made”的肯定之间。其实她们真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第一季开头卖古董的人一开始就点明了,永远努力向上爬、永远为了目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2. 喜剧效果和严肃题材

    创作者把Hacks每集的节奏都把控的很好,有搞笑的部分也有引人思考的部分,每次三十分钟里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峰回路转衔接的又很好。

    我很喜欢第二季Ava父亲去世的部分剧集的处理。本身死亡是个很悲伤底色的严肃话题,但编剧处理的有深度的同时又很诙谐。剧里还有很多女性议题的讨论,通过50年代成长起来的女性和GenZ时代的女性之间的对话呈现。像是从第一季最后讨论sexual harassment时候Ava认为Deb做的还不够多,Deb说I wasn't perfect but I did everything I could at that time;第二季游轮上对sexual orientation的讨论“you sexuality is not choice, but if you examine it, it's your choice”,第三季对cancel的讨论都很绝妙。

    3. 角色塑造

    每一个角色都有在成长,看到Jimmy在飞机上肯定Kayla的能力,呈现的喜剧效果真的太绝了,但同时也很感动,Kayla从第一季其实没有那么完全讨喜的社畜,到慢慢其实她默默在很多事情上起了重要作用。前面和Jimmy争吵的处理也很妙,情感上完全理解当Jimmy看到别人不尊重Kayla就不想和对方合作,但这显然完全忽视了Kayla自己的想法。

    最后一集里编剧对Deborah的塑造也很绝,尤其是为了能稍微justify为什么她刚开始给Ava发offer但又反悔,中间设计Deb经历了和Kathy的再次闹崩、前制片跟她分析之前的失败等等一系列事件。而这些事件让Deb开始害怕任何风险,最终作出不选择Ava的决定,整个逻辑都是很顺的。

    To The ONE and ONLY — Deborah Vance!

  3. 昨天二刷完了《绝望写手》第一季,和朋友在聊为什么同样是女性生活的题材,但是《绝望写手》和《伦敦生活》如此不同,后者带着绝望的希望在丧丧地生活,而前者则是干劲十足,妈的,实在是太有劲了。

    朋友说美剧不就是这样爽的吗,矛盾冲突都做得比较易懂、都在水面上。美版《无耻之徒》也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这里面埋藏着很深的文化根源上的不同。

    真有劲,前两天我看到谷爱凌发了一个回怼黑粉的视频,就是这种感觉,其实她完全不用发,但是她就是有劲发。

    真的很有劲。每次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还在做一些看来只会加深纠葛、但不会解决问题的事情时,我就会发出这句广场上晒太阳的老太太那种感慨。人活着活着就没劲了。

    斗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你要把自己调整到和强者一样强,不然你就被打跑了;而且你有时还要调频去照顾弱者的感受,不然弱者也被打跑了。任何一方弃局一切就结束了。

    其次,在这场游戏里,不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第三方,也就是说环境的因素的相对次要和背景化的,这时候你才会相信你的斗争、你的选择有价值。

    最后,没有一劳永逸,要有永恒斗争的准备。

    绝望写手中的双主角全都野心勃勃,相信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技术,以及人能从努力奋斗中得来的回馈。

    Deborah是功成名就但事业瓶颈期的老脱口秀演员,Ava是天天住在互联网上的年轻写手。用相隔了两三代的女性、且前后辈、且同行的身份去做了很多好看的戏。

    她们之间这一组人物关系如此坚实、颠扑不破。

    第一季结尾,ava直截了当地指出Deborah的懦弱后,被Deborah扇巴掌;但之后,D在看到A送来的礼物,那是D年轻时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照片,标题写着D会开创新时代吗?A在小纸条上写着“我觉得她会哦”;D就赶到了A父亲的葬礼。在温情的同时又有十足的爽感。

    第三季的结尾,D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深夜档主持机会,在此之前她和大老板睡过,但那时候她已经被拒绝了,她获得这个机会全赖经纪人的艰苦努力。D玩弄了A没给她曾经许诺过的首席编剧的职位,选择了经验更足的老白男,因为“这个行业的女人不能犯错”。A本来很沮丧,但在要面对一切的第二天,她以“不给我首席职位我就告诉所有人你和大老板睡了”为要挟,获得了这个职位。

    看完三季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天呐她们真有劲。

    我敢说假如把Ava的角色换成伦敦生活中的Fleabag,后者早就跑路不干了,因为Fleabag根本无法拿出这么强的干劲和攻击性来对待面前这个强势的老女人。与强者在亲密的范围里对抗需要变得也有那么强。你要维持一段关系、还要呆在牌桌上,唯一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适合这场游戏,变得和最强势的人一样强,这样你们才能有来有回。

    问题就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干嘛要付出这么多去玩别人的游戏。对抗大老板固然会让你变得干劲十足,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当然如果你自己也建立不起自己的游戏,你就会变得很虚无,很丧。

    英剧中的人物关系,我总觉得是由命运带来的;而美国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则来自于人物的自由选择(至少看起来如此)。但从这一点而言,英国的戏剧传统和中国更接近,也就是更强调命运(环境)的影响,个人在里面是微不足道的。

    杨德昌电影里面,《一一》那一大家子,绝不是主动选择了彼此,而是命运实然;《伦敦生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父不伦恋,其自我的克制、宗教的反对,包括最后的it will pass,都更多的是臣服于命运,知道自己将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浓烈的终会散去,这种感觉。

    悠长的历史和文化中心长年湿润的环境造就了这种性格。历史太长了,对于历史特别长的国家,个人选择在里面真的很渺小。对于环境因素大于个人选择的地方,我们会更加容易相信人的命运。

    那要求就是,贫富差距不要太大,时代红利划分的父母子女两代不要差距太大,环境压力不要太大。这样人才能跳出来。

    经典美剧中,时常给我看到这种“永恒缠斗”的决心。一直斗争,七上八下,吵吵嚷嚷。而在生活中,我感受不到斗争的乐趣,因为存在一个永远也斗不赢的力量,斗争让人疲倦。

    美剧中,几乎很少有以死为结尾的决心,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绝命毒师》胜于《风骚律师》的原因。我更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在已经知晓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感觉,虽然这些步伐会让他显得睿智且老迈、而且死气。Mr. white起码是活够本儿才死,而且本来就得了癌症。

    不断的去斗,需要深沉的爱和源源不断的欲望。而我的欲望已经被非常适时的儒释道哲学巧妙安抚、切去了枝叶。

    美国故事:一个适合个体向外扩张,不断建立新的联系节点的环境。

    英国故事:在固定的环境下精神内守,在自己的命运世界里做克制的游乐。

    再往大了说,中美最有名的奇幻故事IP,《指环王》要你敢于面对内心的邪恶,你就成了;但《西游记》讲的是,光自己很强不行,光惩恶扬善还不够,你要归顺于环境,要与环境和谐相处。

    这样一来,每个中国人其实都背负着他的环境,一层一层的,像王八驮塔。每个人都有结构性的苦衷: 他的焦虑回避是他背后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我非常讨厌吵架,尽管有些事情吵架或许比沉默更有效。

    当然,如果再zoom out一些,美国故事里面个人对命运的这种自信,去争吵和争取的勇气,当然也是从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

    那么,到底是爽爽地斗争、燃烧、或许会短寿一些;还是内守、和气、温润,糊涂地活久一些,我也不明。

    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谁打败谁的游戏,在《绝望写手》之中,每一集每一季的悬念,实际上都是为了让这个无限游戏不断进行下去,延续两个主角间的关系。

    《老友记》用了10季讲友谊,散场才拍了一集,美国人真的不适合也不喜欢讲散场。

    从这个角度看,我其实是更喜欢主动的主角。《伦敦生活》的主角并不是被动的主角,因为她的矛盾来自于她看向镜头说的那些话,是她自己对自己的审视。

    美国故事也会把人分两面,但更多的是好和坏;而英国故事分的两面则更多是,我,以及我对自己的审视。(顺便一提,《欲望都市》里的凯莉日记,与《伦敦生活》中fleabag的自言自语,看起来都在反思和审视,但绝不是一个东西。)好像也不是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东西,不知道咋说。因此,我觉得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带着精神内耗的基因的,这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使然。

    我前两天正好看到小红书有个离婚帖子,快乐的离婚女孩背后,民政局滚动LED屏幕上写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中共二十大里提出的三个务必中的内容。

    下面有评论说,确实基本上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才适合走入婚姻。

    其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也更适合活着,而且他们最好同样遇到一批好斗的人,因为假如他们遇到一个三句话打不出一个屁的,就算杀到对方门口,对方也不给回应的人,那才是真正的Untergang,因为这个能量不被回复,也就没被接住,他只能自己消化了。

    比较像奥运冠军和外行人打球,假如对方接不住,打得没意思,假如降低自己的水平适应对方,打得也没意思。而且打球还有成型的规则,生活里很多事是没规则的。

    里面具体的东西我现在自己也没搞明白。比如我有讨厌的人事物,但我又不想继续用激进的行为去加深我与之羁绊的程度。反正就瞎几把过着,但是偶尔看看《绝望写手》这种剧,看到大家都这么有劲,感觉还是挺好的。

  4. You know your whole life, you're saying "one day"——

    "One day I'll do this, one day I'll accomplish that."

    And the magic of "one day" is that it's all ahead of you.

    But for me, "one day" is NOW. Anything I want to do, I have to do now… Or else I'll never do it.

    That's the worst part of getting older.

    - I believe you told me that the worst part about getting older is the collagen loss.

    - That too.

    The best part of being young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savor everything. You don't even have to consider it, you know.

    "Eat that candy bar. Sleep in on Saturday morning. Or have a break up."

    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it's just the beginning.

    That's the ultimate luxury ——

    Not have to suck the marrow of every day. Just, toss the bones, not even make a soup.

    Sorry I'm really hung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