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伦之旅 Everybody's Fine(2009)

演员:



影评:

  1. 就剧情而言我想四星应该差不多,不过为了Robert De Niro的精彩表演,我决定给他五星。
    其实本来想挑一部喜剧电影,为刚刚结束的HSBC终面松下弦,结果阴差阳错的看到了 Everybody's fine的海报,就这样买了票。
    开头的确很轻松,有我喜欢的 “Catching a falling star” 作为开场音乐,Frank(男主角) 开心的打理他的小花园,去超市买些各式各样的东西,准备和孩子过周末。

    我想父母大概就是这样的,因为可以见孩子一面,变成了一个老小孩一样的焦急期盼着,幻想着。至少我妈妈是这样,每次我从香港回家,她都会买好多好吃的,即使她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年有的我已经不大喜欢吃了。

    可是正如剧情应该发展的,没有人去,因为各式各样的事情。或许真的有什么事情让他们不能抽空回家,又或许是父母其实在他们心里没有了原来的位置。儿女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父母好像是几个世纪前的事了。所以这个父亲(Frank)决定去旅游,去看望他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David不在家。父亲在画廊的橱窗里看着David的画,一个像毕加索笔下那样怪异的人,恐怖的眼神。父亲对这个眼神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吧。那里面应该有David小时候的倔强,但更多的是他们多年的分别,David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神迷又阴暗的一面。
    到下一孩子Amy家,他知道了Amy没有去他家找的全是不成立的借口。他也看到了家庭并不幸福的女儿。在看到Amy的儿子Jack拒绝递给父亲辣酱时,我跟旁边的Adrian说,“They got divorced”. Adrian 吃惊的看着我,“how do you know that”. 是的,我就是知道,因为我感觉得到。好像这就曾经发生在我身边,我是Jack,会做同样的事。父亲因为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了家,我有什么理由原谅他,还要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对他友善,对,我经历过,所以知道一定是这样的。
    到了第三个孩子 Robert的排练厅,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像的优秀。而最后一个女儿Rosie,好像她是最期盼父亲出现的人,可是她依然有秘密瞒着父亲。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总希望把好消息告诉父母,希望他们安心,而一些小秘密却自己藏着,因为觉得他们不会理解的。所以我们尽量展示最好的一面,就像Rosie一样,租豪华的加长车去接父亲,预定了天台的旋转餐厅,找了敞亮的公寓给父亲住...

    而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留心到了一切,他没有捅破,而是选择黯然的离开,留给每个儿女一封信,一封他决定亲自交到没人手里的信。

    可事情就是那么不尽如人意,David死了。我想是因为压力太大吧,作为一个怪异的艺术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分裂之类的,尤其妈妈死了,父亲又是如此严苛。

    我喜欢Rober De Niro 此时的表演,看的出他的心是真的在流泪。这个时候我忍住了,其实差点哭了。 倒不是因为单一这个场景,而是每一次Frank在见儿女的时候,第一眼都是他们小时候单纯的笑脸和眼神,很难描述的感觉,好像这样让一个死了妻子的父亲,和儿女十几年没有交流的父亲显得更加孤单跟寂寞。

    他所有的不合拍,不知道拉杆箱有拉杆和轮子,依然在用菲林相机,不在乎路人而坚持给女儿在公司门口拍照,拖着嘎吱嘎吱的箱子去乐队排练现场,是那样让人觉得心疼。

    他到处跟人说他有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太忙所以只能自己去看望他们。他一个人坐在Greyhound的站台等着已经错过的车,深夜,只有一个黑人售票员跟他说话。 他经过地下通道,想给一个流浪汉钱让他吃饭,却被抢走钱包,最后踩碎药瓶。他只能捡起药的碎片放在兜里。其中一个镜头让人看了很心酸,就是他把最后一点药渣从衣兜里倒出来,然后拣出里面的衣服纤维,然后顺着桌边把药渣推到手里,倒进嘴里,还舔了舔手心。就是这些细节让人很感动,这个老头好可怜,我想只有这个词可以形容,他对孩子很严苛,所以没有人愿意把真心话告诉他,他就这样孤寂的过着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觉得应该去看看孩子了,却发现已经失去了最放不下心的那个。

    最后,Frank去画廊买David的那幅画,只可惜已被买走了。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画的一幅,很简单的像孩子涂鸦的电线杆,还有卷曲的电话缆线。只有Frank知道那是什么,那是Frank一直引以为傲的职业,就是用PVC做电话缆线。

    Frank梦到了David, Frank说了对不起,David说没关系,我得走了,妈妈还在等...
  2. 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我说:爸, 把你的茶叶给我喝一点.
    妈说: 你就去喝那个别人送来的啊.
    爸说:那个是留着送人的,自己喝了多可惜.
    我说:那好吧, 我不喝了
    接着我进房间看了这部电影
    -------------

    如果说好的电影是能达到4到5星的话, 那4星和5星的差别就在于那一点点的共鸣.如果说共鸣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作用力的话,那么这部片就像是镜子一样,真实, 确切, 不温不火, 毫不做作的看到我们和我们父母的相互影响历程. 套用<幼儿园>开头的话: 或许是我们的父亲,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frank对小david说: 你以后要当的是画家,不是粉刷将. 我们的父亲,不会像frank那样拥有两双儿女.他们会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爸爸从小告诉我说: 你以后要做国家的栋梁.爸爸还告诉我: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frank记忆中david骑脚踏车的样子应该类似于我爸爸记忆中我乖乖上补习班的样子.想象不出他对我究竟有多大的希望,也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他期待这时候的我是个什么样子. 而我知道的是现在的他和片中结尾frank一样终究意识到其实孩子开心才是最好.

    亲情比友情和爱情更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冲击. 不合拍的恋人甩了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朋友不做也罢.但父母不可变, 矛盾也好,和谐也好,冲突,误解必然伴随妥协贯穿成长的过程. 慢慢发现父母是最亲的人, 却不是什么都能诉说的对象. 两地相隔,开头语都是: 你好吗? 结束语都是:我很好. 中间省略掉的"good news"也许就是实际生活的反方向吧. 从期望到现实, it's hard for both of us.

    这部片也似乎就是frank这个独居老人从期望到现实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号称过的很好,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everybody's messed up. 老人的期望渐渐变成失望, 老戏骨深邃的演技透露的点点无奈和失落就像那被踩碎的药丸, 或是遗留在机场的行李箱. 庆幸的是最后对现实的接受换来的是皆大欢喜.

    绝望主妇最近一集中gaby说:my kids are my calling card, they are what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 and whatever happens-if they succeed or they don't succeed, it's because of how i raise them. 父母也许并不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比期望还要大. david的最后一幅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
    看完电影走出房间,发现爸爸不在家. 妈妈说: 你爸生自己的气,出去了, 说不该不让你喝茶的.

    刚到家的时候我给爸打电话说: 爸, 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给爸打电话说: 爸, 你回来吧.


  3. 看着那副印象画风的大卫遗作,电线杆之间有序交错的电线,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爸爸明显情绪震撼,内心翻江倒海,外表却是强自镇定;我却二度飙泪,伤心不能自持。

    每一个这样皱纹爬满额头,身形臃肿行动开始不便,言语开始啰嗦,利落终为婆妈取代的爸爸啊,你让像我这般碌碌无为,只能无奈地呈蝗虫姿势与生活战斗的儿女们情何以堪?你用最好的岁月换取的必定不是我们的平凡甚至平庸啊,让我们这些交不出好答卷的孩子们拿什么来安抚你浓墨般扩散的沧桑?

    从身形瘦削、英俊温和的出租车司机到这样一个温和多话的糟老头,岁月并不曾特别宽待这位金牌影帝,看他脸上时刻挂着的老人特有的慈祥,真是让我特有“英雄迟暮”的感伤,然而比起那些执著于扮嫩明明廉颇老矣却还以为自己青春永驻的猥琐大叔们,我更喜欢这样的自然而然。岁月无情,年华的老去并不曾损伤德尼罗的美好,他饰演这位操心的老爸实在合适不过。

    剧情很简单,一个老年丧妻的鳏夫,期待分散全国各地的子女们回家,却收获了无限失望,老爸爸按捺不住,拖着病体上路,终于发现了孩子们一直汇报着的幸福以及成功只是假象,经历一系列挫败与痛失爱子的钻心之恸,一家人释尽前嫌,终于拥有一个宁和的圣诞聚会。老美们拍这样温情脉脉的家庭天伦片,可谓经验老道,煽情而不滥情,温暖而不说教,有感伤也点到为止,平静中依然蕴藏催泪弹的力量。我就很喜欢,对于此类片子,从来没有抵抗力,跟随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哭得好丑也心甘情愿。

    剧中老爸对儿子大卫的感情更是让我难过。身为电线工的他对孩子们寄予厚望,大卫的画画天分更是让他坚信这个他最爱的小儿子一定很有出息。painter和artist的区别,也就只有用他才能懂。子女们纷纷长大,事业有成的女儿婚姻并不幸福,舞蹈演员的女儿居然是个同性恋,一直以为是乐队指挥的儿子居然只是鼓手而已,而他的画家小儿子居然因为吸毒过量,早早撒手人寰。

    如果不是一个足够坚强,又足够有爱的老爸,实在不足以抵抗子女们的并不如想象中美满的生活带给他的重重打击,小儿子的死更是如世界末日般,是浓得化不开的绝望。还好,电线工老爸足够豁达,更检讨自己对子女们的厚望是不是也是变相苛求,他愿意反思,更加愿意接受子女们的种种好与不好,而全新的生活就此拉开篇章,即使小儿子的过早离去,已经是一个再也无法填补的空白。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么残忍吧?我有一个特别可爱的表弟,表姑夫妇们极为钟爱,在他十多岁时突然发病,再也无法抢救过来。我一度担心表姑会崩溃。几年过后,街上偶遇抱着很小的孩子的表姑,心中释然。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只好选择坚强。德尼罗老爸就和千千万万个受伤而又坚强的老爸一样,即使内心带着永远豁口的伤,也能带伤前行。

    我一再想到我老爸,他和德尼罗老爸一样,为了我们几个孩子,奉献自己的一生。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问过他,对自己的一生会不会有什么遗憾?会不会觉得不满足?

    答案和德尼罗老爸如出一辙。在孩子们像小鸡蛋一样先继滚到世上后,抚养孩子长大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孩子们有出息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至于自身,爸爸的荣光湮没在电线工的辛苦与单调之下,并没关系。爸爸的慈爱被妈妈的溺爱挤到门外,也没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活着的意义这般简单又执着,而幸福更仰赖于他所在意的人现在是否幸福。

    阵阵难过。身为一枚常年被庸碌工作追赶,无所建树更看不到明朗未来的大龄女青年,我逐渐老去,总有一天会佝偻啰嗦的老爸,我拿什么来安抚你一辈子的沧桑?


  4. 过年在家,一个人看了这部片子。被感动到不行。

        从影片第12分钟老父亲在火车上讲述聚氯乙烯保护膜的话题开始,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是的,不是你看到的房子,车子,车窗玻璃或是电线,而是包裹着电线的聚氯乙烯保护膜,“一周做100英里长,就是这样不间断的包,不间断的包,包了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培养出了今天的他们。”罗伯特德尼罗不紧不慢地说出这些话,似是闲聊,听起来却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四个子女,无一例外,都说自己临时有事无法回家度周末。于是,老父亲不顾医生的忠告,决定踏上旅程,一一造访。结果,他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对他撒了谎,Amy其实离婚了,Robert其实不是乐队指挥,Rosie其实已经有孩子了。而David,过得并不好。老父亲很生气,他在梦境中严厉的责问。

        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深爱着这位父亲的,只是和世上许多为人子女的人一样,他们是报喜不报忧而已。我相信,当孩子们回答父亲说自己幸福的时候,都是真的。Amy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并且事业有成,Robert找到了自己最擅长和适合的位置,那便是鼓手,还有Rosie,她过着她最想要的生活。而David,就像店员说的,“David常说,如果不是因为爸爸,他也不会成为画家的,他可能会成为油漆匠,狗会在墙上撒尿。。。”

        当看到David最后的那幅电线画时,我的眼眶顿时又湿了。。。直至最后站在妻子的坟前,罗伯特德尼罗说出“Everybody is fine”。我知道,那是因为他明白了,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对他报喜不报忧。

        这部片子还有太多的细节让我感触,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也是绝对的精湛。特别喜欢他在影片里几处举起相机拍照的片断,真真切切地表现了父母在看到子女的生活过得好,工作有所成就时由衷的喜悦。即使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老人也豪不介意,拍得乐和。不得不说,导演的这处描写实在是太细腻精彩了!


        说到底,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亲情片,没有任何错与对之分,没人能说父亲对孩子的严厉是对还是错,也没有人能说孩子对父亲的隐瞒是对还是错。一切都是出于爱。而对于家庭而言,有了爱和理解,那便足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