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DAY62 《闪亮的名字》第二季 这一集讲的是杨根思 真的非常壮烈 希望有轮回,可以让这些英雄下辈子过得非常好 #纪录片 DAY63 今天看了江姐的故事 不怕死都没什么了,生的有希望,不惧疼痛,死得坦然 真的是英雄 #纪录片 DAY64 今天闪亮的名字,柯占军 缉毒烈士 越发觉得娱乐圈,不合理,没意义 #纪录片 DAY65 《闪亮的名字》 第5集 南京长江大桥总设计师 “桥梁泰斗”梅旸春 1962年脑淤血去世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拿命在工作 那个年代的信念啊,是真的能发光 #纪录片 DAY66 今天闪亮的名字是 张鲁新 青藏铁路的“冻土泰斗” 那几代人真的是新中国的脊梁 说实话 纪录片真的有在改变我的三观 #纪录片 DAY67 今天闪亮的名字是 林俊德 参加过我们全部核试验的科学家 生前还工作5小时的国士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真的 这些人,隐秘而伟大 #纪录片 DAY68 今天闪亮的名字是陈望道 译《共产党宣言》 『看见』这件事是有力量的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 我真的觉得开始看纪录片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启蒙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时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面对巍然耸立的血肉丰碑,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用怎样的讲述,带领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现场,进而与历史中的英雄真诚地对话呢?
今晚20:30,东方卫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辑。节目制片人、主持人陈辰邀请当年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他们的亲友,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讲述,纪念所有在战火中永存的“闪亮的名字”。
烽烟远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想象战争的艰辛和残酷了。因为英雄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可以在这么和平的环境、年代当中成长和生活。重温历史,其实是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让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砺前行的路。
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四段英雄的记忆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铭记,观众仿佛在时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冻、炮火连天、被英雄环绕的朝鲜战场,看见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段鲜活的青春,并从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们以“钢少气多”敌“钢多气少”,今天我们“钢多了气更要多”,继续“雄赳赳,气昂昂”,方才不负岁月与牺牲。
从青春视角出发,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奋斗史。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牺牲了197653名战士,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超过30岁。
《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既是在奏响一曲致敬英雄儿女的颂歌,也试图引领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对战争几无感知的年轻一代去体认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体会他们笑泪与爱恨,理解他们的信仰与抉择。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精心选择了四个时间节点,依次讲述了胡乾秀、韩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闪亮瞬间。
从陆地到天空,从前方阵地到后勤补给,从铮铮男儿到巾帼英雄,从对家的眷恋到对国的忠诚……穿过历史的烟尘,当记忆被重新擦拭,观众无不血脉贲张,情绪激荡。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严寒里,1万多人的部队血洒长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们依然进攻和坚守黄草岭。一位年轻的父亲义无反顾亲临前线,成为第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高级将领。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战争结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过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够好好地睡上觉,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他们打过德国人,打过苏联人,但是没见识过我们。中国军人到战场上,就凭着我们心里峁着这股劲儿,把这天,给它夺回来!”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气方刚,第一次空战,就一个人撵着四架飞机打。
1953年4月7日,年仅19岁的他,击落了号称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战机。如今问他当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仅17岁的女卫生员,在阴暗拥挤的坑道里不分昼夜照顾伤员。漫天硝烟里,她的身影娇小而坚定。
她不畏难、不怕臊帮助伤员排尿,解除战友痛苦:“战场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没能多救一个人”……
她的柔情和歌声,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坚持住!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遍地庄稼和牛羊的家乡!”
炮弹呼啸的上甘岭战役中,一个年轻的战士歼敌280多人,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被彭德怀总司令称为“孤胆英雄”。
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面对死亡,他说,“我有信心,我要当好中国人,要给中国人争光!我就是这样不服,你把我打一个滚,我翻起来还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绝对不服!”
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有情有义的深切回忆,让无数观众泪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们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决绝,让一群英雄的儿女视死如归,可是因为这期节目,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会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价值抉择。
答案,浓缩在陈辰深情诵读的一首诗里,那是上海籍战士宋安毛生前所写:“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穿越“时空隧道”,极力抵达历史的深处
从早年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正在热映中的《金刚川》,从大众耳熟能详的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到魏巍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70年前的“立国之战”活在国人的共同记忆里,它伟岸、坚毅、悲壮。无数的牵挂、温情、期盼,却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
有人说,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烟花。若想让不在场的观众极力靠近现场,进而获得更加直观、真实、深刻的生命体验,这非常考验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抗美援朝特辑延续了《闪亮的名字》集艺术演绎和纪实访谈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模式:一方面,通过独幕剧的演绎,对相关真实历史节点、人物、场景进行还原,重构再现英雄的闪光瞬间;一方面,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触摸英雄的真实过往。
为了让主题更凝练、视角更立体,节目将四个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访谈浓缩于同一个空间,四个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坐落分布在一条长路的两旁,仿佛一条“时空隧道”。庄重、肃穆,一股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节目分别邀请到胡乾秀之子胡晓平、胡乾秀战友之子毛战海,抗美援朝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华强,王清珍之孙刘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一师文工团队员任红举、胡修道之子胡陈刚,同时还视频连线采访了84岁高龄的王清珍奶奶,他们作为“历史的在场人”,拿出珍藏的书信、照片,用坏了也舍不得丢的外观早已斑驳的水壶……细致描述着他们亲见过的英雄岁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为他整理过遗体的四川战士,就是英雄黄继光,“手榴弹用光了,他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眼,这样血和肉都在一块儿了,几个女同志把他打湿,腿、手打弯,解冻,使他身上软起来,好穿志愿军的衣服……”
这些细节,比许多电影和书籍中所提及的更惨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泪下的讲述,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从头到尾,陈辰的眼睛数次湿润,尤其是在听到任红举老先生的诉说时,她的泪水几乎无法自已。
那时,漫天的红光,炮弹就在身边呼啸,任红举在坑道里用香烟纸写下英雄的故事,“当时我流血,我还是要写,我要写英雄!”
时隔多年,他依然情绪激昂:“满地的人脑子,血淋淋的都是牺牲者,这就是朝鲜当年的情形,围绕着英雄周围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讲,勋章就是烈士临死前的眼泪擦洗过,鲜血擦洗过,它永远不会生锈!”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如此气吞山河的民族史诗,怎能忘记,怎会忘记,怎敢忘记?不少观众瞬间泪奔:“这期节目我要隆重推荐,一定要让更多人记住他们,永远不忘!”
对于“不在场”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历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这份责任和使命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无比的真诚和敬畏。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我们看到了东方卫视这份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从献礼战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闪亮的名字》浓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东方卫视持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既把今天讲给明天,也把昨天说给今天,倾注着肉眼可见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头顶的星辰永远明亮。
其实啊,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闪闪发光的。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时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面对巍然耸立的血肉丰碑,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用怎样的讲述,带领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现场,进而与历史中的英雄真诚地对话呢?
今晚20:30,东方卫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辑。节目制片人、主持人陈辰邀请当年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他们的亲友,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讲述,纪念所有在战火中永存的“闪亮的名字”。
烽烟远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想象战争的艰辛和残酷了。因为英雄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可以在这么和平的环境、年代当中成长和生活。重温历史,其实是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让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砺前行的路。
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四段英雄的记忆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铭记,观众仿佛在时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冻、炮火连天、被英雄环绕的朝鲜战场,看见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段鲜活的青春,并从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们以“钢少气多”敌“钢多气少”,今天我们“钢多了气更要多”,继续“雄赳赳,气昂昂”,方才不负岁月与牺牲。
从青春视角出发,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奋斗史。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牺牲了197653名战士,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超过30岁。
《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既是在奏响一曲致敬英雄儿女的颂歌,也试图引领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对战争几无感知的年轻一代去体认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体会他们笑泪与爱恨,理解他们的信仰与抉择。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精心选择了四个时间节点,依次讲述了胡乾秀、韩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闪亮瞬间。
从陆地到天空,从前方阵地到后勤补给,从铮铮男儿到巾帼英雄,从对家的眷恋到对国的忠诚……穿过历史的烟尘,当记忆被重新擦拭,观众无不血脉贲张,情绪激荡。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严寒里,1万多人的部队血洒长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们依然进攻和坚守黄草岭。一位年轻的父亲义无反顾亲临前线,成为第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高级将领。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战争结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过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够好好地睡上觉,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他们打过德国人,打过苏联人,但是没见识过我们。中国军人到战场上,就凭着我们心里峁着这股劲儿,把这天,给它夺回来!”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气方刚,第一次空战,就一个人撵着四架飞机打。
1953年4月7日,年仅19岁的他,击落了号称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战机。如今问他当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仅17岁的女卫生员,在阴暗拥挤的坑道里不分昼夜照顾伤员。漫天硝烟里,她的身影娇小而坚定。
她不畏难、不怕臊帮助伤员排尿,解除战友痛苦:“战场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没能多救一个人”……
她的柔情和歌声,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坚持住!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遍地庄稼和牛羊的家乡!”
炮弹呼啸的上甘岭战役中,一个年轻的战士歼敌280多人,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被彭德怀总司令称为“孤胆英雄”。
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面对死亡,他说,“我有信心,我要当好中国人,要给中国人争光!我就是这样不服,你把我打一个滚,我翻起来还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绝对不服!”
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有情有义的深切回忆,让无数观众泪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们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决绝,让一群英雄的儿女视死如归,可是因为这期节目,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会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价值抉择。
答案,浓缩在陈辰深情诵读的一首诗里,那是上海籍战士宋安毛生前所写:“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穿越“时空隧道”,极力抵达历史的深处
从早年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正在热映中的《金刚川》,从大众耳熟能详的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到魏巍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70年前的“立国之战”活在国人的共同记忆里,它伟岸、坚毅、悲壮。无数的牵挂、温情、期盼,却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
有人说,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烟花。若想让不在场的观众极力靠近现场,进而获得更加直观、真实、深刻的生命体验,这非常考验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抗美援朝特辑延续了《闪亮的名字》集艺术演绎和纪实访谈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模式:一方面,通过独幕剧的演绎,对相关真实历史节点、人物、场景进行还原,重构再现英雄的闪光瞬间;一方面,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触摸英雄的真实过往。
为了让主题更凝练、视角更立体,节目将四个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访谈浓缩于同一个空间,四个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坐落分布在一条长路的两旁,仿佛一条“时空隧道”。庄重、肃穆,一股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节目分别邀请到胡乾秀之子胡晓平、胡乾秀战友之子毛战海,抗美援朝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华强,王清珍之孙刘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一师文工团队员任红举、胡修道之子胡陈刚,同时还视频连线采访了84岁高龄的王清珍奶奶,他们作为“历史的在场人”,拿出珍藏的书信、照片,用坏了也舍不得丢的外观早已斑驳的水壶……细致描述着他们亲见过的英雄岁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为他整理过遗体的四川战士,就是英雄黄继光,“手榴弹用光了,他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眼,这样血和肉都在一块儿了,几个女同志把他打湿,腿、手打弯,解冻,使他身上软起来,好穿志愿军的衣服……”
这些细节,比许多电影和书籍中所提及的更惨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泪下的讲述,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从头到尾,陈辰的眼睛数次湿润,尤其是在听到任红举老先生的诉说时,她的泪水几乎无法自已。
那时,漫天的红光,炮弹就在身边呼啸,任红举在坑道里用香烟纸写下英雄的故事,“当时我流血,我还是要写,我要写英雄!”
时隔多年,他依然情绪激昂:“满地的人脑子,血淋淋的都是牺牲者,这就是朝鲜当年的情形,围绕着英雄周围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讲,勋章就是烈士临死前的眼泪擦洗过,鲜血擦洗过,它永远不会生锈!”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如此气吞山河的民族史诗,怎能忘记,怎会忘记,怎敢忘记?不少观众瞬间泪奔:“这期节目我要隆重推荐,一定要让更多人记住他们,永远不忘!”
对于“不在场”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历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这份责任和使命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无比的真诚和敬畏。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我们看到了东方卫视这份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从献礼战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闪亮的名字》浓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东方卫视持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既把今天讲给明天,也把昨天说给今天,倾注着肉眼可见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头顶的星辰永远明亮。
其实啊,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闪闪发光的。
今年国庆阅兵,当装备方阵从天安门前一列列走过的时候,主持人的解说之中无不透露着骄傲与自豪。对于我和家里人来说,看着一个个国之重器从眼前经过,也是无比的自豪的,尤其是家里的老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激动更是溢于言表。 最近又在看闪亮的名字,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虽然这一辆辆车、一枚枚导弹看起来如此震撼,但是它们从最初的设计、组装、运输到最后呈现在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面前,都是经过人之手实现的。尤其是最初的设计,尽管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中国最新式的武器,但是它们的研制与设计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是前辈们和当今的科研工作者们努力,才有了这一切。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重器,并不是这些武器装备,而是为这些武器装备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当初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彻底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在我们头上的“手术刀”威胁,这一切归根彻底并不是原子弹本身有多么震慑,是原子弹所代表的背后的这群人,因为这样的人可以创造出无数和原子弹等同的威慑武器。说到底,国之重器,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