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夫妻不是同林鸟(2019)

夫妻不是同林鸟(2019)

又名: The Couple Is Not the Same Birds

导演: 谭振邦

主演: 谭玉波 孙淑华 谭键 刘云峰 王海霞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9-07-22(FIRST青年影展)

片长: 84分钟 IMDb: tt10488432 豆瓣评分:6.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夫妻不是同林鸟》是一部以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以一对离婚十五年的夫妇为主角,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日常生活的展现,结合当年的珍贵录像资料,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婚姻生活,展现二次婚姻的现状—— 导演本人的父母婚姻现状,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的观点和看法。

演员:



影评:

  1. 昨天表姐打电话来,说她爸妈也就是我的阿姨和姨夫正式离婚了,结婚证换离婚证,算是为之前不断的纷争做了一个小结尾。

    就在大概10天前,我正好在杭州暂住在表姐家几天,见证了他俩之间关于这场离婚的谈判。我鱼目混珠作为阿姨这边的代表,姨夫也叫来了好几个他那边的亲戚代表。本来以为是一场气势汹汹的大战,但其实现场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老年社区活动茶话会,毕竟除了我和表姐之外,大家的平均年龄大概在60岁左右,加之姨夫是个秃头,现场看起来还挺冷清的。

    观众的心态各不相同,有人劝和,有人劝分。我作为一屁孩,遵从自己的人生原则,从来劝分不劝和,主要负责火上浇油。

    阿姨其实是个话不多但是手脚利索的人,姨夫则是个话不少整天游手好闲的人,虽然这么看起来似乎一下就分配了两者的善恶,但在两者关系里,阿姨是个不善于表达情绪的人,不知道也从来不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丈夫还是儿女,所以大多时候需要对方去猜测,在长期关系里会耗尽对方的耐心。当然阿姨一直对我都超级好,以上关于情绪表达的信息主要是从阿姨跟我表姐的母女关系里发觉的。

    姨夫则一直是个不太好的形象,因为过年亲戚聚着打牌的时候,牌桌边的我就常常目睹他赖账,无论大帐小账,常常脚底抹油就溜。但其实要说起来,嘴巴也跟抹了油似的,说话非常溜,有些在那个年代里并不常见的幽默感。

    对话的时间轴大概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生的,姨夫控诉阿姨,姨夫亲戚劝和,姨夫掏出离婚协议,姨夫亲戚再次劝和,阿姨反控诉姨夫,姨夫溜。一共历时约俩小时,高潮主要在阿姨控诉姨夫,提到了家暴,阿姨情绪激动,姨夫并不否认。说完了家暴,阿姨还准备喝口水继续说姨夫不负责任的行为,姨夫瞬间溜走。

    整体感受可能还是无聊比较多,婚姻无聊,对话无聊。在对话前后还穿插着我的表姐与表哥互相威胁的戏码,太无聊了。

    在这场对话的10天之后,也就是昨天,他们正式领了离婚证。但是阿姨似乎还挺丧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糟糕的牵绊其实也有些分量。

    我不懂。

    对了,片子里的老爹年轻的时候确实颇迷人,或许我的秃头姨夫年轻时也是个幽默的好汉。

  2. 本文为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入围影片《夫妻不是同林鸟》主创映后交流实录。

    *王一舒,FIRST竞赛展映事务主管,映后交流主持人

    *谭振邦,《夫妻不是同林鸟》导演

    《夫妻不是同林鸟》导演 谭振邦

    谭:大家好,我是谭振邦,很高兴大家喜欢这部影片,谢谢大家。

    王:这个片子应该是你的第一部电影创作成片?

    谭:对。

    王一舒:我想知道是什么契机让你拍这个片子,能不能从中看到你想关切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婚姻、感情的状况?包括其实你有很多影像记录,有一个非常长的时间线,虽然大部分是在叙述父母,但是也在反思自我成长。你的动机和动力是什么?

    谭振邦:我母亲去年年底第一次告诉我她要结婚了,所以我想拍下这个片子留作纪念。我父母离婚了,他们都有了二次婚姻,都还很幸福。我想告诉大家,离婚并不可怕,它也不是世界末日。尽管是二次婚姻,也能够拥有幸福。

    王一舒:这些私影像作为纪录片的一个类别,包括去年很火的《四个春天》,绝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带着一个机子,在亲密的对话中去做观察,去捕捉生活的幽默和诗意。影片中你有特意加摄影灯和机位,爸妈却表现很自然,没有抵触。你是因为什么而起意在家里做这个摄影棚的?

    谭振邦:我觉得采访不用光线的话,对观众不太负责任,采访的话,是需要打光的。

    王一舒:《夫妻不是同林鸟》这类作品,在往年的纪录片领域中,是特别独特的存在,它是一个特别个人的行为,能看到作者和家庭之间的爱和参与感,存在很强的独立创作意识。在当下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浪潮越来越衰弱,更多的走向了工业化的美式制片体系之时,我觉得非常欣喜,今天的片子保留了很多原始、野生的力量,很难被制片工业和院线叙事的标准去驯化。

    Q:你是怎么发现99年的录影带的?这些录影带的创作者是谁?

    谭振邦:这个创作来自我的父亲,他很早就有这个意识,他当时91年、92年、94年每次都找的是不一样的摄影师,是为了留作纪念。所以我当兵复员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磁带转录成数字的,就是怕它会磨损、流失。

    王一舒:一个家庭如果有记忆存储,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我能感受到爸爸的性格,当演员的经历,对图像和影像的感情,是延续到了这部作品的导演意识里面的。

    Q:您父母的婚姻关系会不会对你日后的婚姻观出现变化呢?包括对你以后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呢?

    谭振邦:实际上我是不相信婚姻,不相信爱情的——

    王一舒:我帮她补一个问题:导演您结婚了吗?

    谭振邦:没有没有,我现在有女朋友(全场笑)。实际上在我父母离婚后的十几年中,我一直没有原谅我的父亲,因为婚姻破裂是因为他的出轨。拍完这部片子后,我的婚姻观还是有改变的。为什么叫《夫妻不是同林鸟》,因为我坚信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就是人,动物就是动物,不能相提并论。

    王一舒:这个片子有比较正式给爸妈看过吗?

    谭振邦:没有,这个片子我的父母谁都没看过

    王一舒:我听说父母要来西宁?

    谭振邦:我妈和她男朋友会来,但我爸不回来,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所以比较遗憾吧。

    Q:我也是一名导演系的学生,您在拍摄前期这段素材的时候,你是想把它作为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来拍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特别像剧情片,像《山河故人》、《江湖儿女》这样的形式,我是贾樟柯的影迷,谢谢!

    谭振邦:开始就想把它拍成一个纪录片,前面的几个镜头在半年前就想好了,但后面的内容都是剪辑时才想的。

    导演谭振邦在现场

    Q:作为普通影迷,我感觉它很有娱乐性,你有没有想过加以改造,拍成一个剧情长片。

    谭振邦:不会,我觉得只有纪录片的方式才能把我想要表达的主题表现出来。

    Q:第一个问题想问策展人:最近去年和今年的私纪录,有关自己家庭的影片会不会有增幅,因为《四个春天》,会不会大家都往家里去拍?第二个问题想问导演:我觉得父亲和母亲的拍摄方式不太一样,好像爸爸是正儿八经的采访,而妈妈想在秀恩爱,有点演,像你自己的观察,好像不是两条平行的线。你怎么看待两种不同拍摄方式?

    王一舒:关于投递趋势,其实每年我们收到的片子当中,出现模仿上一年片子的痕迹,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中邪》出来以后,第二年我们收到了很多伪纪录片形式的恐怖片,《小寡妇》出来了以后会有很多一样的镜头出现,还有《八月》、《心迷宫》,都在第二年收到了很多反馈。但是纪录片会有一点不一样,它的创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跨度。作为节展的长期的观察,我们其实是比较失望的,这一年我们没有看到特别有分量、高质量的影片,因为很多中生代、成熟的作者在保持创作,但是越来越偏向工业制作、院线纪录片、海外市场。而青年作者在逐渐断代,因为国内纪录片制作和播映的渠道在不断恶化,这是一个很外部的事情。同时今年大家可以在纪录片竞赛中看到更鲜活、生猛的片子,比如《夫妻不是同林鸟》,你不能用完成度去衡量它,这些不可复制性是电影学院无法教会你的,是野生的,来自家庭的力量。包括《南游记记》的真诚和直白的力量,以及《看海》,这是今年纪录片竞赛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样貌。关于私影像,从最早的独立DV年代,《家庭录像》,比较有名的是《生活而已》,这么多年,也就出过几部作品,其实这个是非常难的,拿起摄影机去对准你的家人,捕捉生活中亲密的关系,从中找到有诗意、有律动、有叙事、有节奏的东西,私影像并不轻松,让它成为一个观察的眼睛,会面临很多抉择。

    谭振邦:我母亲不想被拍,她会很紧张。她在和我父亲离婚的时候,得了震颤病,她会抖。后来我经过选择,决定以我父亲的采访为主线,谢谢。

  3. 这些都是买断工年龄之后

    单位给我的房车

    都是个人财产

    我不想争是因为

    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这没发后悔

    生活没法回头

    眼泪不是痛苦

    眼泪是感触 回忆 和感动

    男孩女孩

    对美的是什么

    对生命的 清醒的认识

    独立自主

    不要靠别人

    这片子里面用到的配乐都是老歌,还蛮耳熟能详的,原来男主发明的是马桶盖,怪不得挺幽默。前妻年轻的时候挺有风情的,黑长发身材又好,在模糊的镜头下也能感受到娇媚。

    我总觉得我那些亲戚

    看不上我

    实际上是多虑了

    我也看不上他们

    哈哈哈哈哈

  4. 我一般是不看纪录片的、太絮叨太流水账、勾兑了太多不相干的佐料。但是这一部时间长度比较合适、预告片也吸引了我。虽然观看过程中有些环节还是拖沓、比如两个人当年的老影像、我都是倍速过的,但是不妨碍这是一部很严肃的纪录片、特别是片中的父亲对待婚姻和生活的态度、确实是历尽沧桑之后的相逢一笑、千斤重担已经举手之劳的放下,反倒是那位母亲和新男友、总感觉有那么一点表演成分、秀恩爱不太自然。 我称赞本片中没有把笔墨着重放在当年两个人的离婚事件上、多年之前的撕扯现在再扒拉开伤口估计还是血肉模糊,这也是直到影片末尾两个人也没有在镜头面前相聚的原因,大家都默契的把过往铸就在感情大坝里、一丝丝的裂缝就是决堤、即使没有见面、言语之间都忍不住的汹涌。二十出头的婚姻、健身房、卡拉OK、摩托车、拳击、儿子的学校运动会,这一切的美好戛然而止在感情破裂之前的那段黄金时光。致敬人生的青春和爱情、结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片中的父亲的一段话特别警醒——婚姻能把人性中所有的恶勾引出来、当事者都变得不是本来的自己了,他假定的前提是对方不是契合的人;而我觉得,婚姻中的恶是不需要预设条件的,婚姻中的双方一辈子都要在美与恶的交织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