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式青春讲述了北上广三座城市,三个年轻人的故事。而之所以以“肆”为名,应该也是把看电影的我们的那一份青春也算了进去。 作为一部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画面制作堪称上乘,所选取的背景也具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蓝白色的运动服,墙上的挂历,老街的米粉。但是,因为是日本制作,所以作画上还是流露出非常浓的日漫风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违和感。再加上,三个小故事里出现的角色的脸都是非常正宗的日漫脸。几乎每个角色的脸我都在别的动漫里见过,像第三段的男女主主角,像极了君名里的男女主角。这种强大的既视感和违和感打破了电影极力塑造出的代入感。说白了,就好像是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没有问题,但骨子里并不亲切,隔着一层文化积淀的深度。 电影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介绍了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前两段故事做的很失败,尤其是第一段,男主一口一个米粉,从头到尾都在讲米粉。第二段故事情感把控非常糟糕,从姐姐和妹妹吵架,再从姐姐摔倒到退役到复出。中间没有铺垫,转折非常生硬。而且介绍的还是模特这一职业,让本来就不高的代入感消失殆尽。再重点说下第三段故事,第三段名字叫上海恋,男女主角的脸都特别像君名里的男女主角。这算是三段故事里做的相对较好的那一个,但是,也是被我一眼看穿的那个。女主男主情投意合,女主父亲要求女主考到市重点,学习差的男主为了追随女主考到了市重点。但是女主却失败了,被父亲打进了医院。多年后,男主从磁带里得知女主原来是为了他故意没考上市重点,泪流满面。最后两人见面,故事结束。老实讲,这个故事不出彩,这个题材,这个内容在意林或者花火上已经被写了无数次,所以并不有新意。但在前两个故事的衬托下,这个故事总算是能看的进去。 电影选取的三个人也不具有什么特别的代表性,所以很难产生代入感。如果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四分吧。两分给制作,一分给这个题材,一分给第三段故事。
看了朋友分享给我的,找来了这部电影看。刚看完第一个小故事有点小惊喜,就想来豆瓣上瞅瞅大伙对这电影的看法,结果发现清一色的差评,仿佛跟风似的。豆瓣上点评跟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过看到吐槽第湖南米粉的故事我就有点坐不住了。
我觉得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导演的成长记忆,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故事,一个个温馨的小章节非常能感同身受:儿时早饭一起吃米粉的奶奶慈爱的目光, 长大了学校路边的米粉店,毕业工作后,街边的手工米粉店变成了连锁化、流水线产品。
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着湖南人一生对米粉的挚爱。小时候对米粉的记忆就是家门口的三家粉店:一家炒粉店,两家汤粉店(一清淡,一重口)周末睡懒觉起来, 捧着自己的小铁碗按心情选择吃哪家。还记得当时候肉丝粉是一块五,多点余钱会点个豪华版的加鸡蛋两块钱。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问个好卖个乖,长辈们不是送我个煎鸡蛋,让老板夹到我碗里,要不就是帮我结账了。我通常吃完自己的,还要帮还在赖床的爸妈拿大盆点一碗,送回去。
长大了一点,周六上午去老师家学钢琴。我下课的时间差不多是10点左右。老师太忙学生不断,给老师打米粉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每次下课老师都会给我几块钱和一个铁碗,告诉我要吃什么粉(一般是牛肉木耳),然后我给他打回来。现在还记得,实在是受不了米粉罩子的香气的味道,每次在进门前都要偷偷用手拿起几块木耳塞进嘴里,还不敢吃多了,怕老师看出来。现在想想钢琴老师一直来对我这么好,估计也是看在我给他打了这么多年米粉吧。
上高中之后,早自习开始得特别早,所以我们通常是把早餐带到学校,自习结束后吃。我妈为了加强营养给我做了丰盛早餐:八宝粥,大包子有时候还有豆浆蛋炒饭,这就让我失去了吃米粉的机会。庆幸的是,我同桌每天都会用保温饭盒在校门口不同的粉店打包米粉做早餐,当然有一大半落入了我的嘴里哈哈。后来她都自觉到开吃前总是先把筷子给我,让我猛吃两大口她再开吃。
现在旅居国外, 每每听说有新的粉店开张,总是要积极的前去尝鲜。吃了这么多国外米粉,总是觉得没有家乡米粉的爽劲Q弹。每逢休假回国,下飞机回家第一件事总是要出门嗦碗粉才算完成了一件要事。开心的是,在外地这么多年了,好多粉店的老板依旧记得我。
谁说要有波澜壮阔,生死离别的故事才能拍电影了?这就跟小学写日记一定要以‘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之类的话做结尾,不搞点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式结局不算结束似的。可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由这平凡的一天天组成的,你要说有什么大道理吗,没有。可能有人说,这也活的太肤浅了吧 -- 爱恨情仇呢,家国情怀呢,宏伟壮业呢?那些是书里的故事,我拥有的就是平凡的生活 -- 但这不等于平庸和肤浅:在一天天的普通生活里,感悟与体会浓浓的人情味,感知自己对家乡一方水土的眷恋与联结,这多年后成为在千万里异乡最温暖而柔弱的温存。
‘You're what you eat' 食物是一种文化最原始和直接的表达,它的质地,气味,烹饪手法以及人们的食用方式(湖南人吃米粉都叫’嗦粉‘,大家脑补动作)都显示这一个地域人们的脾气,心态与性格。反过来,食物本身又在塑造着这一方水土与人民。就像《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写到的一样:。
美中不足的两点:一是故事对暗恋女孩的故事处理有些生硬, 二是配音既不是湖南话也不是普通话,感觉有点港台腔, 从旁白叙述看出来导演文字功底还需加强。不过瑕不掩瑜,画面唯美,故事真实温馨动人。
“老板,我回来了。 今天来碗排骨粉加个蛋。”
《你的名字》大红大紫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以为请了一个原班的制作团队就能打造出中国版《你的名字》吗,像这部电影一样,这种水平,永远达不到《你的名字》那样的高度,不管导演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亲身经历。但我通过电影什么也感受不到,导演只顾着自说自的!白白浪费了我的期待!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好。第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只有米粉!米粉!米粉!到底有多喜欢米粉!第二个叙述更加莫名其妙。第三个故事还好一点,至少还能一看,也终于能看到男女主角,回应了一下片名“青春”。我记得我得米粉的部分只是看到了女主角骑车经过米粉店的身影就没了,应该不叫做女主角,只是一个路人,最后还搬走了,话说这部分只是说米粉而已,与恋爱什么关系都没有!
PS:我看到不少人刷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制作再优秀也掩盖不了电影的致命缺点,新海诚工作室的画风素来高质量,不然也不会和它合作,这已经新海诚工作室的一种风格,严格来说已算不上优点。再说,要优秀也是别人优秀,动画是人家制作的,与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可吹的!
当李墨考上复旦附中后,他和小雨并非没有联系。小雨还和她打听着复旦附中的学习生活,当然还有意无意地打听这磁带。
但李墨对小雨的喜欢难道还需要一盒磁带点破?
只是从初时小雨没有一同上复旦附中的遗憾,慢慢到学校、距离、环境的隔阂。
慢慢长大,已经没有原来的那份喜欢。
直到小雨大学去了美国,再也没有联系。
重新发现那盘磁带,不是发现“原来小雨当时也喜欢我”,是“原来我曾经辜负过那样一个喜欢我的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