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是以一种夸张的形式来表现成为一名演员的心酸之路的话,那么尔冬升的这部《我是路人甲》更是一种接近白描的叙述方式来展现出最底层群众演员最真实的现状。
周星驰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么活着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我觉得任何人都有怀揣梦想的权利,即便成功的几率很小,哪怕就像买彩票一样,买了,还有机会中,即使机会很小,但不买,就完全没有一点机会了。
希望每个怀揣梦想的人,都能圆梦?
电影是有导演的,用记录片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感觉更加的鲜活和真实。但是那些满肚子大道理的资深横漂们,他们好像一直都在对自己演戏。
上部比较的积极向上,就像电影里初来乍到的万国鹏,而下部好像与电影无关,却更像是电影之后的故事。加上尔导最近自己vlog中对横店群演的采访,令人唏嘘。一波又一波的人带着梦想与激情来到这里,几乎不可能出人头地,但也饿不死自己,最后要么离开,要么就混吃等死。
弹幕有人说这是横店版三和大神,不过我感觉到其他行业拍也是一样的内核。优秀的能出头的凤毛麟角,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被看到,娱乐圈更甚,大部分人都活在默默无闻和自我安慰之中。
剧中那个失去双亲的覃培军在拍完那部戏后转幕后做了摄像,拍过好几个网剧,颜值担当王昭好像也在其他剧中演角色了。总之不要停止学习,不要把自己当作路人甲。
在优酷上看完了上下两部。“横漂”这个题材,本身就是完美的纪录片主题:多样的亚文化人物故事,围绕着人人挂在嘴边的“梦想”,以及戏中人生和人生如戏这种交织所产生的冲突感——都是很吸引人的点。 下部最后老横漂去世前最后一次采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名气,或者说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一直以一种悬浮而不可得的姿态牵引着大多数横漂群演的心。他们是潦倒的梦想家,也是平庸却不自知的“可怜的大多数”。他们现实生活的矛盾和不幸,在追逐虚无缥缈的名气和扮演一个个“戏中人”的过程中被主观刻意淡化。 他们选择了以一种最悲壮浪漫的方式对抗现实,又被狠狠击打落下。这是普通人的悲哀。 我在写上面这段短评的时候时常联想起波拉尼奥那种潦倒。但我不认为多数横漂群演也有这样的激荡内心,他们心中更多的只有一厢情愿的名气二字。
真正的“文化”,需要被注入这个群体。个体需要情感上的解救也好,渴望追梦的感觉也好,他们需要真正丰盈的内心来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戏中经历形成互补。
麻木不仁地追求千万次的不切实际,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整片中常常听到其中的人物提到王宝强,他们艳羡于王宝强也是从没什么文化到一夜成名这种极度爽感的好运。
杜益清听的孩子第一声啼哭时的泪水,这些才是属于他们各自人生中真正的闪着光的美好,而不是那永远无法触及的所谓“名气”。
做梦,也要做个真正的好梦
Mark了电影的同时,也马克了纪录片。在闲暇时光出现时,首选了纪录片,然后就“真香了”,一口气看了上下。
我之前有一个观点是,“优秀的纪录片只纪实不评价”,于是看纪录片搭配弹幕更能收获“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影体验,整条撸下来,能明白导演为啥分上下2部,看上部,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梦想的坚持和付出。可能偶尔你也会阴暗地在屏幕背后揣测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实际是眼高手低想走捷径改变命运。但是当镜头对准他们的原生家庭,你突然理解了那句话,“你不知道一个人经历了什么就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看到下部,随着更多切面的显露和碎片的拼凑,这些真实的人越发立体,他们可能是拖家带口的父亲,是沉迷网恋的网瘾少年,是敢拼敢闯但恋爱脑上头的花季女孩。全貌一点点显山露水,你会觉得劲儿越来越不对,慢慢有内味儿了。一开头就借一位大叔的口来个人间清醒,横漂一族嘴上说是梦想,实际装脑子里的是幻想。这群人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天天靠毒鸡汤艰难度日,简直是成功学重灾区。有一幕特别有生活的荒谬感,就是2个长期横漂在前线的中年男子,互相扯着嗓子叫嚣着各自的成功宣言,那个画面如果没有上下文搞不好你真的会以为是取材于某精神病院的话剧。
而结尾就更绝了,骨灰级横漂久病卧床,仍头头是道地念叨着,关于演戏,关于艺术,关于横店的人生感悟,姿态很像是某种资深前辈毕生的经验之谈,但实际是他用于麻痹自己的说给自己听的正确的废话,直到屏幕打出一句“享年未知“,让人唏嘘,是的,他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漂着,用幻想泡着自己,直到离开都没等到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一辈子默默无闻,走到生命尽头都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