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母与子 Mother and Child(2009)

母与子 Mother and Child(2009)

又名: 爱在你左右(港) / 孕育心世界(台)

导演: 罗德里戈·加西亚

编剧: 罗德里戈·加西亚

主演: 娜奥米·沃茨 安妮特·贝宁 Eileen Ryan 塞缪尔·杰克逊 切莉·琼斯 凯丽·华盛顿 Alexandria M. Salling Connor Kramme 大卫·摩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美国

上映日期: 2009-09-14(多伦多电影节) 2010-07-02(西班牙)

片长: 125分钟 IMDb: tt1121977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凯瑞安(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饰)年仅十四岁就怀孕生子,之后,年少无知的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晃眼三十多年过去,当初的那个小小婴孩在凯瑞安的心中分量却越来越重,她无时不刻不思念着她。

演员:



影评:

  1. 隔着永生的重逢

    有一种爱永生不变,永生难忘,永生记忆,一旦丧失,便永生哀痛,永生铭心。这种爱就是母与子的关系。

    我承认《母与子》这部电影是一部让人心动的影片,没有好莱坞的商业影片的流俗桥段,却靠着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阵容,几个感动人心的主题让人动容。 但这也不是一部完全关于爱的电影,如同电影的中文翻译《爱在你左右》式的理解。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和她们的孩子之间的抉择,关系以及爱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关联,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为此一生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人生道路和感情道路的电影。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如果母亲与女儿之间无法处理相互依附的感情关系,这种纠结和矛盾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她们对男人,性与婚姻的认同和理解。

    1.

    影片围绕着三个女性进行,一个是50多岁姿色犹存的单身理疗师A,一直活在14岁早孕而被迫放弃女儿予他人抚养的阴影中;一个是37岁的金发美女B,年轻有位的律师,却因为一出生就被生母放弃而生活在情感的愤怒和不平衡中; 一个是年轻已婚却无法生育的女老板C,因为迫切想收养一个孩子而宁愿失去婚姻也不放弃收养念头的黑人女性。 这三个女性独立成章的故事因为命运而围绕在一起。

    正如电影的题目《母与子》,这是一部专门讲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其它故事枝蔓的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制作的绿叶。 最重要的是, 它将女人一生都要面对的几个重要的话题,比如早孕、弃养、领养, 母与女的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女人与男人性与感情的关系等汇合在一起,编织成一个触动人心的影片。

    这几个问题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拍成一个电影,因为女人一生面对的问题以及选择实在太重要, 因为这些选择而所做出的决定,乃至这些决定所产生的改变女人一生的转折都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而敢于将所有的这些关系到女人一生转折点的重大主题放在一部电影里面讲述,看的出导演的勇气和功力。

    2.

    早孕和弃养: 很多女人一生可能都会遇到早孕以及弃养的纠结,问题是遇到了如何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否会影响你的一生,就是这部电影试图告诉你的其中一个主题。这部电影通过两个早孕的女性以及她们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进行了心理的刨析。

    单身理疗师A14岁早孕而生了一个女儿,但是被迫弃养,因为她的母亲为她做了决定,而这个决定在以后的岁月里直接影响到他们母女两个人的一生和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 而影片中还有另一个早孕的黑人女孩,她20岁的早孕虽然重蹈覆辙了她母亲当年也是20岁早孕的人生道路,但因为时代的不同,以及母亲对她的爱和理解帮助她最后放弃了弃养的选择。 她母亲对她说,我当年也不想要你,但是回头看来,现在的我如果没有了对你的爱都无法生存。最后女孩选择了不放弃孩子,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否会后悔。 说到后悔,这部电影反复阐述的就是,后悔是一个一生品尝的苦果,如果不想一生后悔,现在就做出改变后悔的决定,不管这个决定是什么,不管是改变弃养的想法,还是重新寻找失去的孩子。

    3.

    母女关系: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讲述母女关系这个最多人经历,最磨难、最棘手,最让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心生烦恼的感情纠结。 大部分母亲以及女儿其实都深爱对方,但却不知道怎样处理彼此微妙的感情的关系,因为很多以爱的名义做出的事情可能都伤害了对方的感情,造成一生的误解。

    最让人难过泪下的两段母女关系,就是A与她相伴一生的母亲以及为谋面的女儿B的感情纠葛。A一直生活在早孕而被迫丧失女儿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一生不开心, 她的母亲因为看到女儿一生为此郁郁寡欢而因此单身心里面非常内疚却又无法与女儿沟通,因而自己也不开心。两个不开心的母女一生相伴却无法将36年前那个将他们两个人都推上一生后悔的旅途的情节打开。直到单身理疗师的母亲去世,她才从别人的嘴里得知她的母亲一生都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她当年的决定让女儿一生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中。 A听了以后放声大哭,觉得母亲应该亲口告诉她,让她卸下这个感情包袱,懂得母亲其实是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其实A 的母亲临去世之前,曾泪眼婆娑的望着女儿,然而最终都欲言又止。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一个感人泪下的瞬间。

    而单身理疗师的女儿B,一个37岁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因为从小被生母弃养而生活在自己感情的不解和痛苦中。 她愤恨母亲当年的决定,也痛恨她不来寻找自己行为,这种愤恨使得她心理面压抑扭曲,而决定终身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个决定使得她在感情上对男人不信任也从不投入感情。性是她对男人的了利用手段,而这个手段一但达到目的,她就无所谓自己的行为的道德或者男人的退出。 就是这么一个在感情上无所谓而事业上独立自强的女人,一旦意外怀孕了以后,她对生母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对生母的愤恨都随着怀孕而烟消云散,从而产生了去寻找生母的信念。

    母亲A与女人B一生都彼此牵挂,彼此思念,但彼此都因为自己各自的隐痛而一生错过。 直到最后B的孩子将她们的这种牵挂与思念交织到一起。 她们两个彼此相互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所带来的人生转折是影片的亮点,也是最感动人的一点。

    4.

    男女关系: 女人可以生孩子的生理构造是男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懂得女人的地方,也是改变女人对男人看法的最终原因。 男女之间,其实永远隔着一个遥远的理解海洋,只有愿意做出努力而渡船前往的少数男人,才可以最终走进女人的心里。

    那A来说, 如果不是她的初恋被早孕一事破坏,她可能会最终嫁给那个一生相互之间都忘不了彼此的男孩子。然而事与愿违, 她早孕而生了孩子并将孩子弃养给陌生人,而造成了她近乎一生的痛苦和煎熬。最重要的是,如果A的母亲没有对此横加干预,为A做了如此的选择,A也许也不会如此后悔,严重影响了A与母亲的关系的同时,也造成了A母亲目睹女儿一生痛苦所造成的内心的不安。如果说,A的孩子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么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决定了她一生无法幸福。

    幸好,A母亲最后去世,让A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单独面对人生重新做出选择的机会。 而帮助她做出这个选择的男人就是一个愿意渡过心灵的海洋,与她共行的男人。 这样的一个男人的理解使得A可以最后选择平静,而这种内心的平静导致她卸除肩负近乎一生的感情包袱。

    A一生牵挂却无缘谋面的女儿B,因为从小被生母抛弃,后来与养父母的不和所造成的内心痛苦促使她对男人,孩子和婚姻失望,17岁就作出了永生都不生孩子的决定。 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美丽,但内心破碎的女人成了男人的杀手,在感情上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未必得到快乐。 B没有像生母A 一样幸运,碰到愿意理解她的男人。但最后改变她看法的却是,自己的意外怀孕。 这个孩子改变了她对生母的愤恨,使得她内心重新充满了柔情。 B是让我最为心痛的一个角色,一个感情上孤苦无疑,因而性格倔强的女人。一个我最同情,最希望她能找到母亲而得到最终内心的平静和快乐的女人。

    A与B之间的相互牵挂和思念感动人心,看到她们两个人在一个城市里面各自带着感情包袱而挣扎的人生,真实让人痛心。 虽然,A得到了一个后半生理解她的男人,但是她对女儿B 牵挂和思念却终其一生围绕在她的内心。

    这是一部面对所有女性内心世界的电影,讲述了女人的痛苦、弥漫和失落, 讲述了母亲对女儿之间一生的相互影响。不管你是母亲还是女儿,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已婚,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让你明白女人一生感情上的许多纠结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感情或者内心里面多么痛苦,只要最终愿意相互理解,让内心释放,让感情释放,你还是可以重新做出人生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有多迟。

    5.

    《母与子》是由电影《巴别塔》以及《21克》的导演艾力谢路依拿力图(Rodrigo García) 最新撰写并导演的感人新作。他通过三个女性的三个故事把她们最终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触动女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撰写和导演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一个男性如此理解女性的内心彷徨和怅惘,是难得的人才。电影的主演分别为已是人母的优秀演员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与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她们两个人将母与女彼此间的在人生道路与感情道路上的痛苦,迷惘,失落和悲哀演绎的极为出色,她们赋予角色的演技和个性的光辉照耀着整部电影,从而令人感动落泪。

    这部预算花费为七百万的影片,从2010年5月上映以来只拿到一百多万的盈利,可以说是票房惨败。 除了这部电影是小制作的独立影片,因此得不到好莱坞大片的选场以及推广之外,影片里面的结构所产生的感情失望也不得不说是影片的一个失败。

    我同意导演的很多看法以及导演意图,但是因为想把三段故事最终联系起来的野心使得他失去了故事的最感人的主线,即A与B之间的感情呼应。 如果这部电影只拍摄了A与B之间的爱恨离合,那么这部片子的感人的效果就非常的强。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不可能承受太多的痛苦和失落,给观众在感情一点出路都没有,让人失望。人生中的痛苦和失落已经经历太多,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无论如何希望影片会超越生活中的磨难,让人感到光辉。 但是如果一个如此动人的电影以A与B如此结尾,那么观众内心的感情承受点就太大了。 如果这部电影让A与B有一个终于找到彼此的感情重逢、团聚,那么这部影片的效果就会更大,就会更暖人心。

    这部电影其实用了我最喜欢的60年代轰动一时的美国歌手和诗人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一首著名歌曲《母子团聚》作为点题。

    "No I would not give you false hope
    On this strange and mournful day
    But the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Is only a motion away, oh, little darling of mine.
    I can't for the life of me
    Remember a sadder day
    I know they say let it be
    But it just don't work out that way
    And the course of a lifetime runs
    Over and over again."
  2. 无意中“碰”到,被一个为妈妈梳头的镜头吸引,以为是类似桃姐的题材,谁知却出乎意料,但好久没这样哭得一塌糊涂了。

    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种对女性命运以及母性、爱、家庭等等话题的感慨和触动。

    不能不说香港版的翻译爱在你左右而不是简单的母与子真是太好了。非常切合电影的主题。

    如果仅仅是母与子,就变成讨论单亲母亲和领养等伦理问题的框架,但这片子打动我的就在于是通过女性视角从母、子关系(婚生或单亲或领养)的独特角度阐释女人对于家庭、子女、爱与安全感的感受。

    那种淡淡的,仿佛纪录片电影一样的风格却更能使你自然的超脱出非婚生、领养伦理等等涉及道德伦理讨论不清的价值、对错评判,而这些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几乎被视为禁忌话题。

    50岁了还单身,因为忘不了14岁时生下的交由别人领养的女儿,这个女儿表面坚强,独立,很早就决定不生育、不结婚,但却反复离开和返回声母所在的城市,却又不敢主动相认,一对夫妻多年没生育,多次出入领养中心却难偿所愿,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微妙。

    所有这些主角如果放在中国只会被贴上不伦、不良少女、问题女人、私生子等等标签,然后放入被人遗忘的角落最好永不要提起......

    相比起来,剧中人物该有多幸运呀,虽是非婚生,却有人领养,也许养父母并不好但起码有个正常家庭抚养你长大而不会被抛弃或送进福利院,不管处于何种年龄,总有可能遇到绅士体贴通情达理的男士共度余生,而不用被贴上怪人、剩女、老姑婆的标签在隐忍中度日。

    影片通过剧中人的感受、心路历程委婉自然的道出各种悲喜,从非寻常的个例中更清晰的表现出亲情、爱情在女人一生中的地位,女性如何对待,她们无奈或主动的选择和可能需承担的后果。

    不需要任何道德评判、卖力说教,淡淡的情节和细腻的描述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观者自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

    如果想了解女性,了解女性的母性心态,希望男士们都来看看这部片子。

    有网友评论说片中的男性角色都是摆设,我深不以为然,没有两性关系又何来感情、孩子、亲情和爱情、家庭?女性因为能够孕育,也许生来在感情的选择上多了风险,要承担更多不可测的责任和后果。

    很全面,剧中有设置一个情节:50岁的曾经的未婚生子的少女重遇当年17岁的小情人,她并没有提到女儿的事情,这里,男士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有时候,女性于孩子,似乎可以和男人无关,当正常的婚姻和家庭不可得的时候(未成年或其他原因),这时,女人通常必须要独自或者说必须要给予她独自处理的权利,她可以自己选择做单亲妈妈或交给长辈或通过正规渠道放弃抚养权交由他人领养。而在现今的中国,就只能是要么仓促的奉子成婚不考虑两人的感情和各方面条件是否已经适合结婚,要么就是想办法抛弃孩子,总之就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养大他。我们对于非婚生子女除了歧视、隐藏、道德评判之外没有任何对于母亲和孩子的保障。孩子无论如何都是无辜的呀。

    还好,这里的男性角色都是善解人意的,都曾经或最终给予了女主角们爱与理解,建立真正意义上以爱为基础的家庭。所谓爱在你左右,实在是有多重意思呀。

    剧中还有一句台词贯穿始终,尽管未成年、非婚生会造成伴随一生或两代人的缺憾和伤害,但某种程度上,相处比血缘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相处的时间,尽管不曾相认,因为血缘,爱会相随,尽管被领养,相处可以弥补血缘的缺失。

    通过细心的讲述,让观众一同体验缺失与伤害和爱之珍贵,传达责任与保障的重要,或者是道德评判、苦情哀怨,高低立现。

    好的电影是让你想再看一遍的,这又是不多见的一部。强力推荐。
  3. 俯首皆凡人,无须拒绝爱

    我习惯把这样的电影,称为【女性视角电影】。

    如果要打分,可以打上7.5分,有0.5分是卷面分,也是俗称意义上的人情分。

    琐碎之极的温情,流畅缓慢的情节,推向一个完整而盛大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是三个家庭。

    少年便就怀孕生子的女人,和母亲同居,孩子在出生那天便领养给别人。她显然孤僻,强硬,小心翼翼,单身,活在旧日伤口里。

    对新来的同事保有好感,可是眉目间又有欲言又止的拒绝意味。

    母亲和她不算亲近,反倒喜欢和家里帮佣的女人及她带来的小姑娘诉说心事。甚至在小姑娘生日那天,将祖传的项链给她。

    <图片1>

    被领养的女儿,律师,事业有成,美貌干练,直白又直接。她三言二语在一次面试里复述自己的生活本质,养父早逝,养母不亲近,17岁开始独居,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料想从前的生活和现在的也没有更大的差异,和上司有性关系,和邻居夫妻里的丈夫出轨,恶作剧般的将内裤留在别人的内衣抽屉里。

    在性爱关系里,她有一种主控的意味,她不和人恋爱,她只是有需求,却是无法述说。

    <图片2>

    眼睛孤寂,苍凉,有一种动物的戒备和防御之心。

    当她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时。”眼睛坚定,却又离殇。

    另一对家庭是黑人夫妻,妻子紧张兮兮的对着修女述说,她多渴望要一个孩子,丈夫像木偶一样,一言不发,不愿配合。

    出了办公室,女人几近疯狂的指责。

    你为什么不让我住口,你为什么不说话。

    男子轻描淡写的安慰她,这段对话在之后的情节里重复几次。



    总是让人觉得,这对夫妻是貌合神离的,好像不能生育的缺陷来自女方。男方内心并不想要一个外来的婴儿。男方家庭也是如此。

    女人在车里给男子打飞机的动作,看上去,她是焦虑,愧疚,无计可施的。

    这三方没有交集,各人生活都是漏洞百出,有各自无法述说的烦恼。

    情节推进的却迅疾,自然。

    第一个家庭里的老母亲去世。

    女主在莫名奇妙的发火后,居然渐渐和同事走到一起。

    第二个家庭里的女主意外怀孕。她明明已经结扎了输卵管。

    第三个家庭,女主和丈夫分居,可她有了收养孩子的机会。决定离开丈夫。继续坚持这个做母亲的决定。

    之后,联系上一切的线索,便是这个孩子。

    中间夹杂着,女主和同事结婚,心境发生很大改变,在丈夫的带领下,开始正对过去的伤痛,坦白,述说,营造和孩子见面的可能。

    怀孕的女人离开工作环境,选择要下孩子,固执的拒绝刨腹产的建议。(这也为日后生产埋下了隐患。)又偶遇了上司的女儿,面对喜当爹还追上来要负责的上司,选择了逃避和拒绝。

    最后,是领养家庭,女人和丈夫离异,在马上就要获得期待已久孩子的同时,对方又变卦索回了孩子。

    最后,女人生产中发生事故,只留了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被她的亲生祖母找到。而收养小女孩的家庭正是第三个家庭。

    世事自有缘法,可是这个故事,却比21克让我感到更为平静自然的过渡。

    包括了对上帝宗教的讨论,对领养态度的批判,都是一种自然而言表达的倾向。

    在重要的转折点,似乎有表达,相信上帝,才会有结果和奇迹发生。

    于是乎,女主同事也是新丈夫的女儿会告诉他,上帝告诉我们相处比血缘更重要,可是现在不去找寻女儿,爱要及时,过时不候。

    于是乎,想要获得孩子的女人说,上帝会给我们做母亲的机会。

    还有孩子应该留在亲生母亲的身边。

    当开头的家庭都放下心防,敞开心胸接受爱时,却发现我们不过是血肉凡人,原先的古怪强硬,地下不过是一颗柔软的心。

    原来接受爱,没有那么困难。

    原来我们值得被爱,拥抱更好的一切。

    送上我最喜欢的结局还有台词。好喜欢最后那个女主的母亲,简直是最佳妈咪。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4.    电影的第一条主线Annette Francine Bening(下面就简称Annette) 所演的女孩在十四岁时意外怀孕了,孩子生完后就给别人收养了,之后Annette 没有结婚,一直和她的母亲一起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但她生活得并不开心.直到母亲去世,从保姆那里她才知,母亲对于她总是带有愧疚,也总是隔着距离,无法表达,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难以靠近.三十八年,她从未间断过给她的女儿写信,却从未寄出过,后来她遇见了对她倾心的他,在他的引导下,她开始打开心扉,向他讲述了她所抛弃的从未见过的女儿,并有了找女儿的想法,但当还来不及为女儿愿意见她而欣喜时,却悲痛的得知女儿已死于生产。当她开始敞开心怀来接受自己和别人时,她就开始幸福了。我想她必定深爱着那位旧情人,不然她不会到五十二岁却依然未婚,她又是鼓起多大的勇气和他打声招呼,以她的方式告别过去。Annette的笑非常美,也很迷人。
     第二条主线是Naomi Watts所演的Annette的女儿,她经济独立,美丽聪慧,收养的经历让她非常独立,意外的怀孕让她想见她的亲生母亲.对于Naomi Watts的爱情观,我无法参透,也许她是真的爱着可以当她父亲的上司,但她肯定是不会接受和他在一起的。
      第三条主线是Lucy(电影里的人名),非常让人喜欢,她是一位真实、阳光的女孩,总觉得因为她,故事才会让我觉得没那么悲伤,因为一直无法生育,决定和丈夫去领养,她满怀希望,然而丈夫却难以接受而分手,在一波三折的领养的过程中,Lucy领养了Naomi Watts所生的小孩.我想她能给小孩美好的童年,她也能充当好一个很好的母亲。如果Naomi Watts没出意外,她也同样会是位好母亲。
     看到中文里电影有被直译成《母与子》,还有译成《爱在你左右》,个人觉得<图片1>
    直译还是比较好吧,电影中有多对母与子,但都诠释着爱.有些爱,难以表达,有些爱,隔着距离;但,至始至终根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