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谁能杀死孩子? ¿Quién puede matar a un niño?(1976)

谁能杀死孩子? ¿Quién puede matar a un niño?(1976)

又名: Who Can Kill a Child? / Island of the Damned

导演: Narciso Ibáñez Serrador

编剧: Juan José Plans 纳西索·伊班内兹·塞拉多尔

主演: 刘易斯·菲安德 普鲁内拉·兰塞姆

类型: 悬疑 惊悚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上映日期: 1976-04-26

片长: Argentina: 107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IMDb: tt0075462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为了寻觅清静,汤姆(Lewis Fiander 饰)和身怀六甲的妻子伊芙琳(Prunella Ransome 饰)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阿尔曼索拉岛上,这里和煦的天气和秀丽的风光让汤姆心旷神怡,但细心铭感的伊芙琳却发现了其中的诡异。原来,这是一个只有孩子却没有成人的岛屿,对于这一发现,伊芙琳感到十分不安,但他们并没有就此离开,地狱的大门就此打开。

演员:



影评:


  1. 描述恶童之恶的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不少。不过在我的观影经验里,这类影片大部分都是在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进行讨论,或者借此质疑社会和司法对未成年人不分青红皂白的保护。然而这部拍摄于1976年的西班牙电影比较特殊。全片没有交代孩子们突然发疯开始杀人的原因,也丝毫不打算交代。这种症候甚至可以传染,如同集体癔症。如果将此片简单地看作一部恐怖片和惊悚片的话,那么片头乃自片中引入的战时儿童所遭受暴行的新闻片段,也许在暗示正片部分孩子们的行动是一种对成年人的复仇。他们利用成年人对儿童的偏见——弱小、易控制——转而欺骗与控制成年人。导演自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希区柯克的《鸟》。从一贯被忽视、被认为弱小这点看,孩子和鸟确实有相似之处。并且,片中几个孩子们密密麻麻站在一起,默不作声的镜头,也是对希区柯克的致敬。

    然而如果考虑影片拍摄的年代,并结合西班牙自五六十年代起“cine con niño(和孩子有关的电影)”的传统考虑的话,这部影片其实有更多样化的解读可能。(就是不说人话地把刚才的解读再说一遍。=L=)

    1939~1975年,内战后的西班牙一直处在弗朗西斯科·弗朗哥的独裁统治之下。作为亲天主教的右翼政权,弗朗哥经常与教会合作,以“西班牙的未来”作噱头,以天真无邪的儿童为主要形象进行政治宣传。学校也严格遵照天主教的道德规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遭追捕的共和党人的子女还会被强制从父母身边带走,由右翼家庭收养,以让他们接受“恰当的教育”。弗朗哥也致力于对外塑造健康的国家形象。60年代的著名童星Marisol可以说是西班牙版本的秀兰·邓波儿,这样金发碧眼、能歌善舞的小女孩正是弗朗哥所希望输出的西班牙文化标签。

    然而七十年代,随着弗朗哥的高龄,独裁统治眼看也要进入末期。以1973年的影片《蜂巢幽灵》为代表,出现了Ana Torrent这一新的西班牙符号。这样的孩子有戈雅画中的黑色眼睛,沉默寡言,内心充满恐惧和幻想。他们和西班牙一样,处在历史节点和成长节点的双重转折之中。这样的儿童被称为“弗朗哥的孩子们”。

    《谁能杀死孩子》恰好公映于弗朗哥去世后五个月。有解读文章认为,这群孩子毫无来由地杀死成年人的行为,或者这种神秘的“癔症”,隐秘地反映了国家性的、俄狄浦斯式的弑父狂欢。片中的成年人,讨论着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孩子,也讨论着什么情况下可以杀死孩子。他们提到在费里尼的电影中,男主角杀死了两个孩子,是为了从今后的不幸中保护他们。这种讨论直接体现了权力关系。而片头残忍的新闻画面的背景音,正是这群杀手孩子哼的歌和他们的笑声,如同游乐。这暗示着儿童既是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暴力的历史遗存。

    影片的设定也很有趣。很少有哪国的电影以外国人为主角。一方面,语言障碍加剧了戏剧冲突,使得丈夫无法同求救的荷兰人交流,妻子无法同周围的任何人交流。另一方面,两位主角作为外国游客,一开始沉浸于所谓的西班牙传统文化(狂欢节),如同沉浸于弗朗哥时期对外推销的西班牙形象之中。影片多处细节表现了这对夫妇对西班牙语言和文化的好奇心。等到他们来到岛上,面对的却是西班牙的真相。片中出现的pinata游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狂欢节中孩子们用棍子捅的是正常的装了彩带和糖果的球,岛上的孩子们捅的是老人的尸体。而“谁能杀死孩子”这一被反复强调的问题,实则在反复强调成年人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在刚才讨论的意义上,就是对被营造出的西班牙形象的固守。片尾海岸巡警的行为,正是被刻板印象蒙蔽的结果。孩子们的演技,如同是弗朗哥时期的宣传手段,正如风靡世界的西班牙童星是“表演出来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这对夫妇虽然继承了恐怖片主角必会作死否则故事没法发展所以显得情节很low的传统,这锅更多地要设定来背。另外有人认为,不能杀死孩子的道德禁忌对应的是不能杀死弗朗哥的禁忌。这个就比较见仁见智了,个人觉得这样的话结局略说不通。

    孩子们杀了荷兰游客之后将尸体大费周章地搬到岛上的教堂,说明这个地点并不是偶然之选。女孩们试穿着她的衣服,男孩们摆弄着裸体的尸首。带有极强宗教性、性别分工严格正是弗朗哥时期教育的特点。而这种在教堂的猥亵行为是对规则的全盘推翻。另外,片中多次表现孩子们不仅杀害成年人,还乐于将尸首用作游戏。这些更加强了前文所说的庆祝与狂欢色彩。

    之后孩子们顺利取得武器,并登船向陆地进发的情节,也许是创作者眼中弗朗哥一代未来走向的一种可能。毕竟当年许多西班牙人认为弗朗哥之死会引发另一场内战,幸好最后并没有。

    一言以蔽之,这部影片通过让一对外国夫妇遭遇一群莫名发疯的孩子解构了西班牙独裁时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视作是“弗朗哥的孩子们”对弗朗哥之死,“父亲”之死,“成年人”之死的扭曲庆祝。影片同时将这群孩子们描绘为成人世界的暴力的历史遗产和未来预言。作为一部惊悚片,它在气氛的营造和情节推进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在拍法上比通篇一惊一乍的那一类要好得多。
  2. 1.男主在便利店拿面包和火腿的时候,有个衣衫不整的女人死在货架后面,男主在货架另一边可能刚开始没发现尸体,但是有个他走过去又返回的镜头,然后戛然而止,这时候可能是男主发现了尸体了。然后下个镜头,男主回到妻子身边,告诉她:我只找到了这些吃的。
           明明有便利店,便利店里应该有很多食物,为什么男主不告诉妻子?不说:“我发现了一间便利店,拿了些吃的。”之类的话?
           向妻子隐瞒的原因,大概是怕妻子也去看看,然后也发现尸体引起妻子的恐慌吧?

    2.如果说便利店的女尸男主到底有没有发现还很难说的话,那么老者的事情是确定的吧。
           男主在亲眼目睹了老者被少女打死,然后尸体被一群孩子吊起来玩乐虐尸这样的事情之后,为什么仍然选择了向妻子隐瞒真相?
           如果是一般人,在看到了那样的镜头之后不都得是撒腿就跑,马上拉着妻子头也不回地离开这座诡异的小岛吗?
           但是为什么男主既不马上逃离小岛,而且面对妻子的质疑和逼问,仍然选择隐瞒真实情况?
           如果还说是为了不让妻子感到惊慌的话....难道他还希冀着继续留在岛上伴随着惨案的不断发生度过一个欢乐假期??

    3.男主女主所居住的旅馆内6号房和7号房应该是有旅客居住的,男主第一次进入了6号房探查情况的时候,发现了房间的凌乱,心中大概蒙上一层疑虑了吧。
           在内心疑虑的时候,下楼发现妻子不见了,正常人的做法不是该马上呼唤妻子的名字吗?但是男主此时的表现却是:犹豫,疑虑。
           难道他是在想:咦?妻子是不是果然被孩子们抓走了?

    4.男主第二次探查7号房间,发现了两具尸体~都这个时候了,男主竟然还能不告诉妻子真实情况,还能让妻子在旅馆躺下安顿。我终于明白了:你丫就是想杀妻来着的吧!!如果真不是杀妻,那么只能说:男主的智商就是个无底洞。”

    5.男主死了老婆之后走出房间对着疯孩子们一通扫射才杀出一条血路得以跑出重围,但是谁给他的把握一逃出包围圈就把枪扔了?
           好,就算是枪已经没子弹了,那么在船上肉搏的时候,孩子们用剪刀和小匕首扎他,他拔出来之后为何不为己所用,却要扔在地上?用利器多好了,扎一扎大幅度降低对方战斗力,比他把孩子们推进水里利索多了。

        
    ------------------------------------------------------------------------------------
    电影名《谁能杀死孩子》其实是:谁能【忍心】杀死孩子

    剧中的疯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孩子”身份,以及大人们的善良和怜悯之心做了多少恶啊!

    旅馆中的父亲应该是知道跟着女儿出去是有危险的,而男主也提醒他,想让他不要去,但是他还是无法拒绝自己的女儿,踏上了死路。

    电影后半段男主本来想驾车撞向孩子冲出一条生路的,但是由于女主的怜悯之心,抢夺方向盘,导致汽车撞到一边。

    最后男主在船上和孩子们搏斗的时候,警察远远驶来,当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和一群孩子们搏斗,警察竟然向男主开枪,当然也是由于“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不可能伤人”这样的思维定势影响的,认为是男主在伤害孩子们,所以枪击了男主,保护了孩子。

    电影结尾,疯孩子们驾船驶出小岛去寻找全世界更多的孩子们玩了,呵呵呵,难道已经来到中国,并且找了个12岁中国少女玩?




  3.     一整个岛上的大人都被杀害了,凶手是他们的孩子。
        能这样大胆讲口水吐在孩子脸上的片子并不多。一般来讲,我们抨击强大的社会制度,我们攻讦大人的冷漠凶残,但我们讳言孩子的罪恶,这不是什么禁区,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期许:不是别的,当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已毁灭,但它需要继续下去的理由。而孩子,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约书亚》中那个漂亮的小男孩,是一个家庭的噩梦。原本以为,他和上帝同名就是一个隐喻:恶也是“上帝”一词中的应有之义,善的力量有多大,恶的潜力就有多深。呵呵,可惜,结局是,漂亮的约书亚,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灵敏感,被虐待的儿童。最后一刻,导演心一软,没舍得把这个天使的面孔毁灭,而是宁愿把自己的水准降了几个档次。
        此片片头长达六分钟的黑白纪录片剪辑,展示世界各地的战争中受难儿童的情景,让人满以为又要一个站在既煽情又合理的道德高度,进行一番伤痕教育。
        看完后恍然大悟,其实孩子并非受害者。而当莫名的邪恶在孩子的眼神中闪烁,成人根本无法抵御,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毫不设防。你根本想象不到,那无邪的笑容、清脆的声音、令人心碎的哭泣和祈求背后,竟有深不见底的阴谋。而作为成人,最最无力的是,即使隐隐察觉了某种异样,仍会义无反顾。
        这片子能成为惊悚中的经典,在于它在杀戮的表象之下,设置了一种倒置的成人与孩童的关系(至于它的来由是否无稽或是牵强,另当别论)。这种倒置的产生,不是简单的思维转换,而是在挑战我们的心理防线。而片头的黑白影像,是在形式上强化这种倒置和反差。
        个人觉得,片子的结局部分比较精彩:身怀六甲的女人出现某种异样时,我突然有另一种可怕预感:即将出生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出生在这个被邪恶统治的岛上,而成为一个注定的杀手?但事实更恐怖:母腹中的骨肉,是要在邪恶力量的蛊惑下,杀死自己的母亲!再联想起之前那个摸过女人腹部的貌似天使的女孩,简直让人毛骨悚然;而好不容易逃到船上的男主人公,反击围攻上来的一群孩子,却被正赶过来的警察误以欺负孩子为由枪击而亡。男人倒下的一刻,电影所建立的惊悚世界,正在迅速巩固、蔓延……
        
  4. 剧情简介 · · · · · ·   
        1976年的西班牙经典恐怖片,在没有CG特效的年代,完全依靠镜头和演技营造出骇人恐怖的气氛。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向大人发起攻击……1976年的西班牙恐怖片《谁能杀死孩子》围绕着这个乍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的设想展开。这部影片是齐丘·艾吧纳兹-瑟拉多导演的杰作。

    ----------------------------------------------------------------------------------------------------------------------------------------
    下载地址:正片:
                    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