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TIME STOOD STILL
导演: 埃曼诺·奥尔米
编剧: 埃曼诺·奥尔米
主演: Natale Rossi Roberto Seveso Paolo Guadrubb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上映日期: 1959-08(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83分钟 IMDb: tt0052281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1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导演,我们称之为口味,或者说自己的喜好。就意大利来说,我喜欢的继德·西卡、安东尼奥尼之后,就是塔维亚尼兄弟和奥尔米了,其它如弗朗西斯科·罗西、马可·贝洛奇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电影,也多有建树。但整体上来说,奥尔米电影的日常风味,总是可以再三品味的。埃曼诺·奥尔米,一个没有上过电影学院的导演和编剧,何以成为国际影坛独树一帜的名导,这其中值得我们深思。他沉静、低调又善于思考,可以说他的电影,就是后来者争相研究的模板。
奥尔米1931年7月24日出生于意大利巴第贝加莫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在爱迪生电力公司的电影部门工作,在拍了30多部纪录片后,他决定拍摄电影,之后一发不可收,屡创佳绩。2008年获得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佳作《木屐树》《圣饮者传奇》《女士万岁》分别为他赢得1978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银狮奖。年届七旬后的他依然宝刀不老,拍出了《职业武器》《孽爱》等5部影片。马克·穆勒说,奥尔米是新现实主义大师,他创造的影像和故事帮助观众了解人类自己。
相比较他后期电影,我更喜欢他早期作品,如《工作》(1961)《米兰心事》(1963)《木屐树》(1978)以及《圣饮者传奇》等片。他的电影非常简省,整体镜语静稳,凡事点到为止,不会拖沓倒尽,善于藏拙,真正体现了电影的艺术美感。任何情境下,画面不疾不徐,舒缓有致,细微而充满灵动的生趣,且蕴含一种稀有的张驰度,那种有意与无意的妙不可言,可谓让人赏心悦目。
奥尔米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便是这部《时间凝固》(1959),相比之前他拍摄的《退休》(1955)等纪录片,有了艺术性的跃升。纪录片着重现实性的记录,其真实性与凛冽性,自有其独特视觉。而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在叙事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达至整体的平衡,以及多重艺术品质的建构,当然这也蕴含思想性。如此,有了艺术性,自会让观者体味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
有人称他首先是现象学家,第二是一位音乐家,第三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但他的电影从本质上说,更像是一种“时间的凝视”,细细打量并检视生活于底层中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苦业无明,但又不一味的悲催,犹如羽毛轻轻飞过,却深触人心。他擅长从微观处着手,在大时代背景下,将对白减至最少,依靠行为传递角色间的情感和默契。
2
在我看来,埃曼诺·奥尔米的早期电影,会让我想起阿巴斯的影像风格。至于阿巴斯有没有从中汲取营养,还不得而知,但二人皆有对于日常生活那种精到的观察力。显然,奥尔米传承有续,他承继了罗西里尼和德·西卡这些前辈新现实主义和创作旨意。在此基础上,则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但一个艺术和社会化的标签,显然并不能简单地概尽他对于电影本身所做的卓著贡献。加之他的沉静、淡然和乐观,更让他犹如置身光影之外。
因为奥尔米在水库拍摄纪录片,看到形形色色不同年龄的男人,他们来自附近各个村庄,却有着迥异的性情,这让他萌生了创作一部电影的想法。想来一个导演就是这样走上电影之路的,也真是让人醉了。起始他并没有如现在有些年轻人那样有一个牛气哄哄的宏大理想,只是亦步亦趋,这看似无意和巧合,渐渐,冥冥之中却让他的电影浑然天成。
显然,这是一种大智若愚,一种更高格的悟道和创作。1959年,不只有意大利修水坝,受苏联影响,五十年代的中国简直就是苏联建设图景的翻版,在“赶英超美”口号下,一切都是多快好省,森林被砍伐,到处都是高炉林立的景象。其实那种砸锅卖铁的土法炼钢,炼出来的只是废铁。另一个景象便是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治理江河,围湖造田。这兴修水利,就包括修筑江河大坝,兴建水库。当时,单安徽六安地区就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和磨子潭这三大水库。
我想,在这些水库同样发生很多故事,只是我们的纪录片只是一味地唱赞歌,而不能深入个体背后阐发所隐含的人事。奥尔米的可贵在于站在人性的宽泛角度,从个体出发,深入人性的肌理,给我们留下了这生动的影像。《时间凝固》于我是有亲切感的。它让我想起八十年后期在黄山一隅的岁月。平时的大多数晚上,尤其是节假日,山间寂寥无人,只有我和一个中年厨师在山上。
有趣的是,我们生活的小楼对面正是一座美丽的山间湖泊。清澈可见满山的树影,让人心旷神怡。但现实中,每当夜临楼空,只剩下我们俩。这位喜欢小酌几杯的厨师,基本上都是自饮自醉的状态,然后,他就会跟我唠个没完没了他的陈年往事,跟谁过不去啊,或者他的光荣史,基本上他每次红着眼睛,都是这般叨叨重复,让我只想堵住他的嘴。
但无奈还是得听下去,稍有怠慢,第二天他收到报刊和投稿回复信件就不会及时给我。要知道刊报是我在山上主要的精神犒赏。他总会“忘了”几天,直到我主动提及,他才“哦,到了,我忘了”。那几年的光景就是这样度过的。更离谱的是,他性子上来,就故意拖到很晚做饭,或者干脆不做,后来我只得另起炉灶。
你说他不好吗,坏吗,都不是,他有时也会很好,甚至主动带我到附近小山村走走,这就是人性。他总有使性子的时候,总有他不乐意的时候,也总有他高兴的时候,这是不能用好坏去界定一个人的。所以,我喜欢这部《时间凝固》。但小伙子罗伯特·拉塞维所,大体上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好好先生维内罗科多,从没有真正给小伙子使个绊子。
3
影片营造的生趣光景,让观者甘愿沉浸其中。配乐与影片弥漫的渐次生趣,同样是喜感的,独具意大利民乐谣风情。可以说,影片整体的艺术效果无懈可击,胜在串串烧的精妙细节。在那个圣诞节前夜,大学生罗伯特·拉塞维接替测量员马赛罗,被雇到修建阿尔卑斯山大水坝工地工作。马赛罗下山参加意大利奥运滑雪队。本来接替的是佩拉,可是佩拉妻子生孩子,他就临时取消了这次工作安排。
毛头小伙罗伯特·拉塞维是毛遂自荐上来的,他对雪山上的生活充满好奇,心里涌动着理想主义色彩。阿尔卑斯山的冬雪漫漫无际,不时传来雪崩的轰塌声。天空没有鸟飞过的痕迹,只有偶尔觅食的野兔。影片的生趣,在小伙子上雪山的那一晚就开始了。中年男人维内罗科多,瘦小,有点驼背,但做事勤快麻利。他通过电话得知有伙伴上山,及早就做好了午餐,但直等到傍晚,这小子才姗姗而来。
从山下到雪山大坝有简单的那种运送给养的缆车,但风雪一大就会停运。小伙到的那个晚上,被维内罗科多安排到隔壁搭间。晚餐后,他们都在看书。供电因为大风雪会时常停。准备好的蜡烛,总会秉烛到天明。最初,这两代人彬彬有礼,多少是有些顾忌的,试探性的。逼仄的空间,因为陌生和隔膜,一定会有状况,甚至是难堪的。
比如,小伙子有点大大咧咧,在木板墙上钉书架,震得维内罗科多的储柜物都掉了下来。逗趣的是,都想知道对方看的什么书,都不明说,就只有等到一方转身偷偷地瞄一眼。小伙子总是喜欢新奇的,什么都想试试,滑雪不成,就不停地倒在雪地上印出自己的雪影。
时间在这似乎是静止的,凝固的,白雪覆盖了所有的生机。纯净的凝固,并非死寂,却让这间小木屋与世隔绝。那个大风的雪夜,小木屋被刮得“砰砰”地响。小伙担心地问会倒吗。驼子说不会。如果病了怎么办。就送下山。如果缆车停了怎么办。他们会派人想办法上山。如果山下的人上不来怎么办。驼子说就只有熬过去。
几天后,驼子说你今晚到我这屋子睡吧,这儿暖和。小伙当然很感动。他们的隔膜慢慢打破了。小伙盯着他的书说,那本《心之书》,真是很美的一本书。驼子说是啊,他念道“很多美丽的事物,今日我们已经再也遇见不到,那是另一个世界。”小伙子说很多美丽的事物还一直在那里。驼子说不,跟我们年轻时候比一切都在变,变得很不好,比如我三个儿女,他们的想法就跟我不一样。小伙说我还是相信很多美丽的事物一直还在。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吧。
既然是看水库大坝,总得常去巡查。就在大坝小屋里的那晚,小伙果然病了,伤寒。驼子给他煮了热牛奶喝,帮他暖胃。第二天,睡了一夜,小伙醒来,缓和好多,还是很虚弱。驼子背着他出来,往小木屋上爬。小伙抬头看着小木屋,叫了一声“有光了”,“是啊”。时间并没有凝固于雪夜之中,也并未凝固于这冰雪皑皑的世界。时光的美妙,让这两代人有了父子般的情感。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一人自成一个宇宙。一人一个习性,也让这人际间有了碰撞和生趣的可能,当然也包括不协调与不和谐。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环境,在不同年龄层都会有非同寻常的差异,但常态下的人性大体总是相通的。当两个陌生人,共处一室,又必须共同面对自然的诸多挑战,良善总会战胜这种隔膜和差异。
在这,我还是不要叫人家驼子了,这个中年男人维内罗科多,与小伙罗伯特·塞维拉之间产生的交集,是那个岑寂岁月所遗存的美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现代的人心。即便过了五十多年,那座雪山的小木屋,连同这两代人之间的小小趣事,仍让我们感受其中。这同样说明《时间凝固》所显示出的时间并没有凝固,它的美好形如一潭静静的湖水,慢慢洗净我们沾满尘埃的内心,让我们明亮如雪,悄无声息地照彻着另一个不可揣度的世界。
20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