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惧风暴 Into the Storm(2014)

简介: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名为西弗敦的小镇,在同一天中,史无前例的多个龙卷同时席卷这个小镇,在这些难以预测且极度致命的龙卷风群袭击下,整个小镇面临灭顶之灾。但专门研究龙卷风的追风人预测,更糟糕的情况还尚未真正到来。大多数居民都在紧迫寻找避难所,而这些追风者们却“逆向而行”赶到龙卷漩涡前,测试需要走多远才能拍到这千载难逢的极端时刻。

演员:



影评:

  1. 刚开完回来,原来想开贴,看见这里有帖子就直接点评论了

    优点:
    1.延续灾难片的传统风格,穿插人物情感和大场面的令人胆寒的镜头,但总不能想漫威一样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特效做的灰常好,从特效上来讲比96年的那部龙卷风片子强上N倍,剧情上来讲就弱爆了

    2.龙卷风灰常多,贯彻主题,这点必须拍砖,啊不拍手

    3.运用专业术语,比较难得,不管观众看不看得懂先装逼高大上优先,吐槽的后面排队= =

    缺点:
    1.人实在太多了,跑龙套打酱油的一大堆,特别是影片中追求刺激的那两个傻逼根本看不懂要体现什么

    2.人死的非常不合理,接近结束的地方那两个傻逼还活着,也算是个做的一点也不成功的彩蛋,主角却死了,按照米国灾难科幻片角度来讲,主角永远是不死之身,在颠覆传统观念的同时却做的非常突兀浅显,看惯科幻片的层主感觉非常奇怪内心不舒服,当然不排除影片结束后的1分钟彩蛋内主角还活着,只是我没看而已- -

    3.从气象研究者的角度来考虑字幕组给不给力俺不清楚,除了套了一大堆网络流行不明觉厉的词汇让楼主实实的醉了一把之外再补一句:这是什么鬼啊!。翻译成超晶胞雷暴是气象方面英译中的通病之外,什么卷曲度啊,三个钩状回波简直就是扯淡,前面也说了,除了装逼我无敌之外没别的深层次内涵了,也就是在特技方面略胜哥斯拉一筹。

    4.接上一条:首先来吐槽卷曲度上升,龙卷风自身是一个旋转上升的个体,从地面的四面八方吸入暖空气向上旋转冷却从后侧再下沉,说白了龙卷风就是迷你的雷暴结构,同样可以拥有入流和出流,只是是多支而非单一入流。龙卷风本身就是随着空气流动,地面的起伏而波动的,你不让他气流上升怎么让他维持?这实在是无稽之谈!再来说三个钩状回波,不管那个人活了那么多年来就没见过有三个钩状回波的,除了两个超级单体风暴相吸合并之后可以具有两个独立结构继而产生两个钩状回波之外没有更多的可能,再根据影片来看,那组龙卷风起码有4,5个吧?相距那么近,怎么可能是多个钩状回波,龙卷风的尺度是小尺度,钩状回波尺度明显大于龙卷风,难道钩状回波之间的距离只有100多m?明显是多涡旋而已,而且很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主涡旋,这种情况出现过没?出现过,2010年的5月中西部爆发的俄克拉荷马的woodward龙卷风就是多个小型涡旋,从头到底没有任何一个涡旋都没有维持超过10秒,只是这种情况很少见,用在这里说成特例明显不适合,不说的话更倍感奇怪,顺便说一下火龙卷,龙卷风确实可以把火吸收,因为火具有明显的对流,可以提供比自身强数倍的上升气流,可以借此吸引龙卷风融合,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龙卷风会吸收并维持火的状态,除非是在大火中主动形成的火龙卷,龙卷风内也有水汽,只是凝结程度比较高,很难观察到,不代表里面只有风没有水蒸气,所以一般被吸收之后火会立刻熄灭,龙卷风内维持火的情况很少,但是有雷电导致龙卷风发光的情况,至于原因我也不清楚。再来说最后那个极大的,双龙卷风的情况出现的不止一次,以今年的Pilger为例子,可以发现龙卷风接近彼此时会发生藤原现象,我总结了一下,无论其中一者有多强,先生成的龙卷风会绕着第二个龙卷风的南侧旋转,同时第二个龙卷风会绕着第一个龙卷风的西北侧旋转,简单来说就是互旋,通常较强的一个会吸收第二个的涡旋同时合并上升气流,有时这个情况发生的很快,你可以直接看见靠后或者靠前的一个的碎屑层直接被吸进另外一个里面,历史上最明显的一次合并是hesston-gossel tornado。不过当时两者都处于很弱的状态,所以两者的涡旋是互旋后直接合并的,而pilger则是第二个直接被吸收,两者不同的合并状态需要观看持续几个体扫的雷达图和径向速度图才能明显体现。最后来点评一下抽吸和狭管效应,强龙卷风(EF4,EF5)会具有明显的抽吸作用,由于龙卷风越宽内涡旋越大角速度越强会增加地面空气的流入和速度,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抽吸,强烈的EF5级龙卷风可以将自己环流外1-2km内的一切物体往内吸,在Hackieburg tornado 中,其强烈的抽吸作用叠合后侧下环流抽吸了自己路径外1-4km内的所有树木,这种强烈的抽吸有时对位于外侧的建筑物的影响会直接大于龙卷风自身的风速影响,有时一个龙卷风在你眼前以西南-东北的行进路线略过后,会有非常明显的抽吸,如果叠合后侧下环流,那则更难想象,具体参考tuscaloosa tornado。

    5.影片中引用了很多著名龙卷风,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的,比如第一个龙卷风的背景雷达图明显是moore tornado而结尾的破坏图是99年的俄克拉荷马城龙卷风和11年的joplin tornado,如果是资深爱好者的话很容易发现

    6.哦对还有风眼问题,由于龙卷风中心的空气非绝对静止,所以多少是有风的,不可能完全没风,龙卷风也是有风眼的,只是最多只有10-20m宽,不可能所谓的什么500啊,1km宽,如果风眼都那么宽,那自身的环流估摸在10-20km左右,这种龙卷风在地球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再次感谢台风吧吧友带来的详细吐槽及专业讲解!
  2. 影片整体来说不赖,但还没有好到看完打心底想为之鼓掌的地步,温温吞吞的,似一杯温热的白开水,热度不能让人呼天喊地哦。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惊悚片中运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鬼影实录》系列、《女巫布莱尔》等影片就把观众吓得够呛,这全是因为人们相信摄像机拍摄的事件是真实的,而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就是在此基础之上来戏弄观众的。《不惧风暴》作为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上产出的科幻片,运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灾难确实走了一步妙棋,还有前几年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新奥尔良地区破坏做佐证,观众无不相信风灾毁天灭地的破坏性。追寻龙卷风的巨无霸车浑身布满摄像机、“记忆胶囊”制作组兄弟的DV摄像机、网络视频逗比二人组的摄像机,就成为了影片的主要视角,极大的调动了观众的临场感和参与性,以至于龙卷风来袭之时,一些神经脆弱的观众都不禁呼喊着“哦,我的妈呀”,由于缺乏3D效果助阵,观众虽然心领导演美意,但是并不能全靠脑补想象狂风扫叶啪啪打脸的痛感。可这点不足并不能掩盖导演史蒂夫·奎里在特效上下的功夫,扶摇直上的火龙卷、横扫一切的绳状龙卷、神出鬼没的跳跃龙卷轮番上阵,高潮部分还来了一个大赠送,二合一的巨型梯形龙卷誓要把地面上的一切抛上天,顺带科普了一下风眼内是晴空碧日的常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名为西弗敦的小镇,在同一天中,史无前例的多个龙卷同时席卷这个小镇,在这些难以预测且极度致命的龙卷风群袭击下,整个小镇面临灭顶之灾。但专门研究龙卷风的追风人预测,更糟糕的情况还尚未真正到来。大多数居民都在紧迫寻找避难所,而这些追风者们却“逆向而行”赶到龙卷漩涡前,测试需要走多远才能拍到这千载难逢的极端时刻。整部影片我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前半部分是因为龙卷风迟迟不来,后半部分是因为龙卷风来了一直不走!好欣慰,看灾难片想要的其实也就是这种心情!在风过天晴的那一刻,整个身心都轻松了~
  3. 皮特冲出去的那一刻,我以为他是要追逐自己理想而去,所以被深深打动,热泪盈眶。然而剧情接着落入俗套,原来他是去救人的。诚然,舍已为人同样伟大,但皮特如此死法仍令我非常惋惜。他说“斯塔图大战龙卷风”,冷静宣战,而后被卷上高空,顶端美景让他由怕转为喜悦,这是上天对这位冷血又善良、勇敢偏执的追风者的最后的怜惜。最终,如我影片一半时所感觉的,他死了。奇迹没有降临在皮特身上,但却让两个醉汉活了下来,看到他们还活着,我突然觉得皮特似乎还没死。
  4. 災難片呈現的類型,我覺得可以大概分成兩種,
    一種是大範圍的,用全知視角在不同地區之間跳轉,
    用全球、國家為尺度來衡量災害的破壞力,
    這種類型,我覺得Roland Emmerich那部2012雖然整體劇情彆腳造作,
    可是視覺上已經達到巔峰,可以像是一場一場災難幻燈片一樣,
    在黃石公園、華盛頓、拉斯維加斯、里約熱內盧、梵蒂岡、西藏,
    展現一場一場的毀滅大秀。
    雖然這種不同展區的形式,可以讓觀眾多種願望一次滿足,
    但總是覺得那種「展示」的意味太強,
    人物的逃離感與災難降臨的真實性反而被犧牲了。


    另外一種,則是聚焦在單點發生的災難,
    可能在時間上、空間上沒有辦法像前者一樣跨幅巨大,
    可是通常真實感強烈,
    恐懼被壓縮在短時間之內,濃度自然提高,
    之前Naomi Watts的那部The Impossible(台譯浩劫奇蹟)可以代表,
    整部戲真正海嘯的場景大概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吧,
    可是那個人和雜物一樣,泡在混濁黃水裡面翻滾的畫面實在衝擊。
    在這種單點類型災難片裡面,
    「人」不是災難特效中的CG動作一部分而已,
    而是具有實感,感受到的那種腿被割出一道見骨大裂痕的痛覺。
    我比較喜歡後面者種災難片。

    而Into the Storm採用類紀錄片的方式,
    讓它偏向後者,沒有辦法採用太多全知視角,
    而是有意要讓觀眾看不清楚暴風的全貌,
    體驗那種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下一秒就被甩上半空中的感覺。
    所以它那個片頭真的蠻精彩的,
    一群學生在車上嘴炮打到一半,前面漆黑的道路突然火光乍現,
    電線斷裂,下車連到底是什麼都還看不太清楚,
    就整個連人帶車被捲上半空,下一幕新聞就說他們全掛了。


    不過有時候看災難片,怕的總不是表現形式的或大或小,
    有點弔詭的是,我覺得災難片的好壞,
    反而是取決於裡面那些「非災難」的環節,
    就是當畫面上沒有用炫目的特效娛樂觀眾時,
    這部電影是否還是能發揮它的本業:說故事。
    太多災難片看完,嗯,蠻爽的,
    故事是什麼,呃,忘了。
    不知為何,大部分災難片的導演抱持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
    反正觀眾進來只是想看特效,
    那我就放給你們看,動畫師給我盡力操、用力操!
    劇本就……嗯,打安全牌,
    就用家庭失散小團圓,親人關係大和解這套好了,
    雖然無聊老套,至少三觀正確價值可取,打平算不過不失吧。


    遺憾的是,Into the Storm打的還是這套安全牌。
    父子親情化解一切危機,
    災後眾人了解到活在當下的重要等等,
    全都是cliché,沒有突破,
    中間自錄遺言與片尾團員抱抱都有種自己好像正在Déjà vu的感覺。
    很安定,很正確,最後也很圓滿,可是就也很無聊。
    (不過之前的日常生活片段的各種邊錄邊吐槽;
    和諷刺無聊Youtube瘋子的片段出奇的蠻好笑)

    不過我真的喜歡它的表現手法,
    雖然手持錄影也不是什麼新潮的手法了,
    不過用在災難片裡,擬真感、緊張感十足,
    碎物四散空中,高速亂飛,
    各種千斤重物冷不防墜落,
    還好好潮的火龍捲,
    隨著主角群穿梭城鎮,就像是坐了一趟雲霄飛車一樣。
    Into the Storm的刺激至少達到了能讓人忽略劇情無聊尿點,
    看完之後會想衝著那音效、那畫面,再玩一次的感覺,


    或許這片就也沒什麼深刻之處,
    就像片尾那麼大的暴風一下就散,收的倉促,
    整片可能就只會在腦袋裡留下一瞬間的印象而已,
    不過整片的刺激過程至少讓人暫時抽離,像是被捲上雲端,
    然後看到澄清的落日與天色的那個瞬間,
    雖然最後還是要往下掉回日常裡,但至少那一刻的寧靜放空蠻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