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桃李劫(1934)

桃李劫(1934)

又名: Fate of Graduates / Plunder of Peach and Plum

导演: 应云卫

编剧: 袁牧之

主演: 袁牧之 陈波儿 唐槐秋 周伯勋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34

片长: 121分钟 IMDb: tt0227608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陶建平(袁牧之 饰)和黎丽琳(陈波儿 饰)是一对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一对恋人。毕业后俩人结婚成家,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陶建平就职的公司内部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为此,陶建平陷入苦闷之中。最后,正直的他愤然辞职,失业在家。而妻子求职的公司马经理(周伯勋 饰)是个色狼,一见面,他就垂涎黎丽琳的美色,不断对其骚扰,黎为了求得一份工作之不易,强忍不悦。失业的陶建平不忍让妻子养活自己,到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只好去工厂做苦工。最后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老板的欺侮而失去工作,产后意外受了重伤。无奈的丈夫偷出工钱为妻子看病,却双双走上不归路......

演员:



影评:

  1. 电通公司只出品了四部影片:《桃李劫》(1934,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风云儿女》(1935,田汉原作,夏衍分场剧本,许幸之导演)、《自由神》(1935,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和《都市风光》(1935,袁牧之编导)。左翼电影人的社会观念和电影意识在这些影片中得以集中体现。而与明星公司不同的是,电通公司是专为拍摄有声片而成立的,并将有声片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袁牧之和司徒慧敏。

    袁牧之在电通公司成立之初虽然还是个演员,但在有声片创作上,他发挥出了特殊的艺术才能。他编剧、主演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故事中,陶建平和黎丽琳从建筑学校毕业后就结了婚。社会的残酷扼杀了他们的最初理想。陶建平最后只得在一家船厂里作苦工。为了救妻子的命,陶建平偷拿了会计室的钱。可是当他请得医生赶回家时,妻子已经救不活了。他万分悲痛地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警察已经在家里等着他,最后法庭以盗窃拒捕、枪杀公务人员判处他死刑。死前他向曾对他充满希望的老校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结构严谨。而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出罪恶的社会对青年人的戕害,人物的悲剧性被刻画得真实有力。袁牧之、陈波儿融入了内心体验的表演方法,将人物从充满理想和朝气到走向死亡的过程演绎得十分深入。

    影片的最大成功是充分利用声音元素、拓展画面的空间,参与影片故事的叙事。如黎丽琳拖着病体提水上楼时,画外响起了工厂放工的汽笛声,表现了画面外另一个空间的活动,这促使她急着回家做饭,结果失足摔下楼来,受了重伤。

    影片最后,老校长手里拿着陶建平毕业时风华正茂的照片,这时,远处响起了处决他的枪声,老校长心灵受到震动,手里的照片飘落地上。枪声起到了情节上触动老校长心理活动的作用。

    影片还利用音响烘托情绪,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制造环境气氛。陶建平在工厂做苦工的时候,工厂里铁器发出的轰响,画面上他瘦弱的身影在巨大的机架下挣扎地推动堆满器件的车子,显示了人物的弱小与命运的悲哀。

    妻子死后,陶建平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孩子的哭声和周围的风雨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极其浓烈的悲剧气氛。

    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声音突显了影片的叙事主题。片中两次唱起了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一次是在学生们的毕业典礼上,歌声高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第二次是在处决陶建平的枪声响过以后,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

    歌声所代表的青春形象与老校长内心的悲痛形成了很好的映衬,深化了主题,显露出影片的批判意义。影片声音形象的充分塑造,标志着我国有声电影的观念和运用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联想:社会是怎样将一个正直的人逼上盗窃之路,这一点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不谋而合,而《桃李劫》将此展现得更为激烈与绝望。

  2. 电影因为很早的声音运用,敏感的题材而载入史册……在剧尾,袁枚之被铁门阻隔,无法逃逸,这成了整部电影的贯穿理念,城市是个牢笼,主角一步入社会便就沦陷,更可怕的是,他的原则,让他随着每一次被解雇、搬家而每况愈下,最终不仅是牢狱之灾,而且是丢了性命……可以说,这部电影的社会性非常强,批判意味很重,虽然极端,但是很有点青年亚文化的感觉,青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格格不入,这并不是孤岛时期的专利,任何时代都如此,电影的叙事是倒叙,利用了大闪回,校长成了旁观者,他造就了这些学生,也坑害了他们,因为他们学到的正直,让他们无法生存,可以说,如果校长是父权的代表,那么这部电影显然试图动摇这一切,但同时,电影依然将校长束之高阁,他是道德的化身,父权依然是道德的,现实是现实,这是一种割裂,也预示着现实中的矛盾,那就是,道德和生存的二元对立,似乎讲求道德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要丢掉道德,这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质,是当时年轻人普遍的困惑……电影的主创人员都是话剧出身,因此,电影显然更多的是舞台感,镜头语言比较贫乏,但是声音的运用是很有特色的,工厂声音、孩子哭声、偷东西的喘息声,一切都是讲述了城市与人的关系,是现代化对人生存的挤破,对人性的扭曲……
  3. 桃李劫 Fate of Graduates
    导演:应云卫
    主演:袁牧之、陈波儿
    年代:1934
    出品:电通公司


    《桃李劫》被誉为是中国有声电影划时代之作,影片以那首《毕业歌》作为开始和结束,“巨浪,巨浪,不断的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经典的歌声传唱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告诉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与原则,在社会上遭遇失意,苦苦挣扎后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陶建平和黎丽琳原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由于陶耿直不屈看不惯老板们不顾人道、不讲信用的所作所为,两次辞去工作,妻子也不堪公司经理的骚扰而辞去工作,最后陶只好去工厂做苦力,而妻子生完孩子后又得了重病,陶迫不得已去偷窃,最终因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影片所揭露的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如今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到底是恪守自己的原则还是随波逐流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问题恐怕至今都还没有很好的解答。

    影片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首先是一个蒙太奇,在陶在报纸上看到招聘信息后,镜头聚焦在“人”字上,最后报纸被撕碎,出现了公司楼下众多应聘者等待一个职位的场景,意在说明由于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很多人都面临困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陶应聘时,公司里有个人居然说已经有关系户进来了。陶还接到过一封公司寄来的信,同意他入职但要交纳保障金,这明显是一个骗局,这样的事情现如今也比比皆是。还有影片中的两个巴掌的呼应,一个是老同学扇在陶的脸上,因为陶对他偷工减料的行为表现出不满,于是陶毅然辞职离开,在自己的相片上花了一个叉作为耻辱的标记,后来因为误会妻子欺骗自己,陶扇了她一巴掌,镜头里再次出现了画叉的相片,这形成了一种呼应,可以说他们俩同时忍受着冷酷社会的狠狠鞭挞。另外还有一处就是陶的妻子去面试的时候,镜头落在老板桌子上一个猪的装饰品,老板又色眯眯的调侃说自己和她都是属猪的,工作了以后,老板还厚颜无耻的给她看一副画,画面里是一头猪对着一朵花垂涎三尺,这样的一个前后照应使资本家丑恶的面目暴露无遗。当影片进入到最后,又出现了一个蒙太奇,一边是颓唐的陶吃力地推着车,一边是虚弱的妻子幸苦地提水上楼梯,这说明了两个人的命运已经到了岌岌可危、举步维艰的地步。

    影片的伟大之处还有声音的部分,它被称为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部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作品,使音响第一次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除了经典的电影插曲《毕业歌》之外,影片中大量的配乐让人想起很多早期好莱坞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人物的生活过得比较幸福的时候,总有欢快的交响乐陪衬。还有影片最后那悲伤的小提琴声夹杂着雨声、婴儿的哭泣,让人看得十分难受,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影片的音响处理不再是割裂于主干之外的陪衬,而与叙事有机地结合。除此意外,影片采用的倒叙方式一改以往电影平铺直叙的手法,增强了叙事张力和艺术效果。
  4. 本文原载我的微信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便捷跳转↓↓↓

    目录

    一、导语

    二、影片基本信息、我的评介

    三、文件获取方式

    四、字幕制作过程

    五、字幕视频观看

    六、注释字幕截图

    七、全部字幕片单


    一. 导语

    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在上海参加座谈会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于翌日去世,年仅41岁。陈波儿离开我们已经七十二年了。

    《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1日第1版刊登的消息

    陈波儿,1910年生于广东省海阳县(现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原名陈舜华,曾用名陈佐芬,在学生时代因突破封建观念,剪掉辫子引起“革命党”风潮,被迫离乡,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期间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参加左翼戏剧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加入中共电影小组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用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故事片《桃李劫》,同时还积极参加宣传抗日的活动。

    1937年后,她到边区领导戏剧和电影活动,1938年入党,1942年开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思想感召下进行戏剧和电影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推动了多部电影的制作和人民电影事业的布局。

    陈波儿是30年代上海左翼戏剧和左翼电影活动、进步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人民革命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推动了工农兵女性形象登上银幕,也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劳模的故事片《光芒万丈》的编剧。不论从中国妇女社会活动角度,还是从中国左翼电影和革命电影事业角度看,陈波儿都是不能被遗忘的杰出代表。

    2020年,我在网站上看了她主演的几部电影,发现大家都喜欢吐槽她的国语有很浓的广东口音。不瞒读者们说,陈波儿这样的口音却使我感到亲切——她说话应该是带潮州话口音,和我的方言雷州话都属于闽语系,二者的很多发音是相近的,因此听她在电影里的说话颇有一番亲切感。

    为表对陈波儿的纪念,现在我要分享的是她1934年主演的电影《桃李劫》,并同时分享她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歌颂劳模的故事片,1949年《光芒万丈》——这会放在下一篇推文里作介绍。

    二. 影片基本信息、我的评介

    1. 影片基本信息

    片名:桃李劫
    片长:1小时43分钟
    种类:黑白有声故事片
    出品年份:1934年
    出品方:电通公司制片厂
    编剧:应云卫
    导演:应云卫
    监制:马德建
    电通公司三友式录音机创制工程师:司徒逸民、马德建、龚毓珂
    摄影:吴蔚云、李熊湘
    录音:司徒慧敏、周骖
    置景:张云乔
    作曲:聂耳

    ★主演(角色名……演员名)

    刘校长……唐槐秋

    陈科长……魏季燕(魏鹤龄)

    陶建平……袁牧之

    黎丽琳……陈波儿

    黄志宏……王一之

    陶母……朱铭仙

    张经理……张志勋

    马经理……周伯勋

    工头……李涤之

    邻妇……赵曼娜

    医生……李宝泉

    2. 我的评介

    想必许多朋友都听过《毕业歌》这首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歌曲显然表达了左翼文艺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誓不为奴的反抗情感,曾经确实激励过许多人为民族解放而斗争。但是,这首歌曲的原本的运用情境是怎么样的呢?答案只有从它所属的电影——《桃李劫》中去寻找。

    这部电影讲的是1929-1933年间上海青年陶建平(袁牧之 饰)、黎丽琳(陈波儿 饰)在毕业后从满怀希望到彻底毁灭的悲剧,沉痛批判了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捋顺时间顺序,在这一悲剧故事的开头,歌曲《毕业歌》作为建业工艺学校1929年毕业典礼上的合唱歌曲,给观众以充满反抗的希望和朝气的青年气息(吐槽:虽然这版的幕后配唱录音没啥气势,但至少有青年人的感觉);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求职不顺、屡遭失业的命运不仅使角色丧失信心乃至毁灭,也让观众沉痛地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一个实行着人剥削人的制度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者说在一个有殖民和封建特色的中国资本主义社会里,再有才华、再有朝气、再正直的年轻人也要遭到迎头毒打,迫使他们明白学校所教的岸然道德是虚伪的、不切实际的,如果他们不昧着良心去遵守那吃人的规则,如果他们不为了老板赚大钱而不顾他人的正当权益甚至生命,那么就会连饭都吃不上、看不起病,甚至惨死。影片结尾,老校长愕然地听着男主角——昔日爱徒被押去刑场的沉重步伐声,他华发悲颤,他那因为悲愤而几乎迸裂的眼睛和破碎的心,还有他那一开始紧握着的英俊而有朝气的男主角学生时代照片也由他孑然落地,这时《毕业歌》再度响起,听着这悲叹的挽歌,观众的感受变成什么样了呢?还是如开头的毕业典礼时唱的那样豪迈激动吗?我想,从联系剧情和当下现实中,观众是会加倍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悲哀的。这就是《毕业歌》的原本情境,也是《桃李劫》不可被磨灭的魅力和意义。

    三. 文件获取方式

    (一)微博单部字幕分享地址、全部字幕汇集地址

    (二)向公众号发送关键词获取

    在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窗口发送“桃李劫”三个字,即可获取有关文件。文件的列表如下:

    一、注释字幕版视频 (一)《桃李劫》中文注释字幕版视频文件,体积为2.41G。 二、片源视频 (一)《桃李劫》片源视频文件,体积为3.29G。 三、相关文献 除硬字幕版视频和片源视频外,这次分享的相关文献有3本:
    (一)《桃李劫》电影剧本。选自《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 上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12月。 (二)《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上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 (三)陈瑜、聂耳《毕业歌》简谱,载《一九三七年毕业学生纪念册》,“1937年纪念册”,第1页。

    四. 字幕制作过程

    前面导语部分提到,我是2020年看的《桃李劫》,被这部电影的悲剧感染力折服。作为中国首部用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故事片,它虽然收音效果不好,技术不成熟,表演也有一些舞台痕迹,但是它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横行无忌、国家暴力机关充当其护卫和普遍的失业问题,仍能使生活在新世纪20年代的我们感到熟悉。2021年春,当我完成1956年新凤霞主演的评剧艺术片《刘巧儿》后,曾给《桃李劫》配过一小段字幕。当时找到的全片视频画质不大好,加之对白声音太小,听辨困难,于是就放弃了。今年夏天想起这部电影,仍觉得有必要配字幕,以便更多人了解,于是就重新开始了字幕工作。(和《都市风光》字幕差不多的遭遇)为了减少观众的听辨障碍,我在用ShanaEncoder视频编辑软件压制视频时,把音量调到了7.00。这样一来,对白和唱歌的声音就增大了不少,也容易听出来,不过某些地方的杂音也无法避免地随之变大,只能说习惯就好。

    《桃李劫》注释字幕终稿文本统计
    在配字幕之余,我也照例搜集了关于陈波儿的文章、剧作的一些材料。说来奇怪的是,陈波儿作为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教学内容里的必须提及的“大神”,居然只有一人给她出过传记著作(王永芳《陈波儿传略》,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12月),没有人出版过她的文集。如今在“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期刊报纸等”数据库能找到署名为“陈波儿”的文章、照片等计有40篇,在其它期刊和文集里也见过回忆她的零散的文章,但始终未见有专门的文集。

    如果以后抽得出空,我想组织一些朋友,把目前能搜集到的陈波儿写的文章、剧本等做个汇编,多校对几次,完成后发到全网。把这些材料整理成简体文字的文档,保留原期刊上的插图,再做校对,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一个人干起来比较困难,有意愿参与这项工作的朋友可以私信我(首先要声明这是无偿的)。


    五. 字幕视频观看

    1.推文内播放 (请到公众号观看)

    2. AcFun播放

    六.注释字幕截图


    七. 字幕片单

    1934年黑白故事片《桃李劫》;
    1935年黑白故事片《都市风光》;
    1949年黑白故事片《光芒万丈》;
    1956年黑白评剧艺术片《刘巧儿》;
    1957年彩色故事片《不夜城》;
    1957年彩色故事片《女篮5号》;
    1958年黑白故事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8年黑白艺术性纪录片《黄宝妹》;
    1959年彩色故事片《聂耳》;
    1959年彩色故事片《林则徐》;
    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
    1959年彩色故事片《风暴》;
    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1961年民族舞剧彩色艺术片《小刀会》;
    1962年黑白故事片《李双双》;
    1962年彩色故事片《花儿朵朵》;
    1962年彩色故事片《槐树庄》;
    1962年黑白故事片《女理发师》;
    1963年黑白故事片《红日》;
    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1963年彩色故事片《小铃铛》;
    1964年彩色故事片《舞台姐妹》;
    1964年彩色故事片《白求恩大夫》;
    1964年彩色故事片《女跳水队员》;
    1964年黑白故事片《带兵的人》;
    1964年黑白故事片《雷锋》;
    1964年彩色故事片《天山的红花》;
    1965年彩色故事片《特快列车》;
    1965年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
    1966年彩色故事片《女飞行员》;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红色娘子军》(样板戏电影);
    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红灯记》(样板戏电影);
    1970年法国彩色纪录片《真理》(Pravda);
    1971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白毛女》(样板戏电影);
    1972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奇袭白虎团》(样板戏电影);
    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草原儿女》(样板戏电影);
    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沂蒙颂》(样板戏电影);
    1976年彩色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
    1976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