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女》的故事脱胎于1926年拍摄的无声片《玉洁冰清》。
开片渔家女对父亲说:“爸爸不是常说,我跟男孩子一样有用嘛。”反过来说,当时的社会观念是“女子不如男”。
民国电影,大部分都透露出“反抗精神”。《春》是抗议“男尊女卑”,《渔家女》是讽刺“有权有势阶级”对穷人的压迫,男子选择念美术则是对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反叛,以及父权文化之下,不仅女人,而且男性亦是婚姻的牺牲品。
富家子弟崔时俊离家出走后到上海卖画屡屡遭挫,印证了鲁迅所说艺术是“余裕”,即鲁迅觉得文学是温饱之后的创作。
《渔家女》小姐国瑛隐藏身份买画救济画家时俊,与《满江红》中歌女桃枝托人买下水村的画让他解决温饱如出一辙。
富家小姐国瑛和穷困潦倒的渔家女琼珠形成一组对比,画家时俊爱琼珠而不爱国瑛,《啼笑姻缘》中青年学子樊家树倾心于鼓书艺人沈凤喜,而无意于财政部长的千金何丽娜,爱贫家女的天真烂漫,而不爱富家女的“出手阔绰”的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结局上,渔家女在疯癫之后仍旧获得了爱情,而凤喜却在疯癫之中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