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们的父辈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2013)

简介: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演员:



影评:

  1. 二战相关的片子看的不多,这一部还是很让我有感触的。
    没有哭,但能把人看抑郁。因为基本没有卖温情的点。
    角色塑造得都很真实,渺小的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无力感表达地非常好,也很引人共鸣

    Wilhelm虽然因为旁白担当知道他肯定不会死,但是Friedhelm以为哥哥死掉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和之前在一群白衣苏熊前面狂奔的他自己那段,照应得很好,虽然是战争片里常有的亲友便当然后爆种的桥段,却很戳泪点
    E1中杀死苏联政委对于兄弟俩都是一次考验。Wilhelm给苏联人递烟,射击前的犹豫。Friedhelm无意间踩入爬满苍蝇的泥地……弟弟在一开头第一次说“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的时候,还是一个对现实有些不满,抱着双臂在冷眼旁观的青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它残酷的意思。他一步步走过来,试图在这场他一开始就有抵抗心态的战争中活下去,做了很多违背自己的事。所以,他最后也没有办法在波西米亚森林里举起手来投降。和哥哥一起逃走的士兵说,“我杀了12个人,一个人都没有救。”Friedhelm的手上有多少无辜人的鲜血呢?他看得最透,一开始最消极,后来理智到冷血,但是到最后,他心里那个爱看书的男孩子还是无法原谅自己。“一座巨大的屠宰场”,弟弟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没有意义,却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是最让我觉得伤心的。
    他提议让苏联的农民去趟雷;披着苏联人的衣服从电报站逃走;给水井下陷阱的农民被枪决,他给没有准头的新兵的执行对象补射;跑出谷仓的波兰小孩被他的子弹打中了;绞架也是他拉的绳索……“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当人”。弟弟最后无路可退,死亡像是种赎罪,又像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再面对这世界,只能在死神的羽翼里得到一丁点解脱。

    Viktor是最像受害者的角色,(其实他的父亲和兄弟俩的父亲也都是我非常在意的人物)德意志的犹太人,顶着这种身份的Viktor应该非常挣扎。游击队也排斥犹太人,他为了生存下去沉默着,直到在开满白花的铁轨边,他拉开一节节车厢的红门。那个上午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上午吧。
    他活到了最后是遇到了多少好人,波兰姑娘,农场主的儿子,游击队的队长……Greta那么爱他,却一点都没能帮上他。但是他终究活了下来。保住了仅有的一条性命,这是有多幸运。

    Charly一开始很单纯,非常天真地怀着爱国心去做护士。她很坚强,勇敢,不然也不会升任这份工作,难得的是,她到最后心还是软的,体贴伤员,对苏联护士露出笑容。莉莉亚和得知Wilhelm的死是对她比较大的考验吧。她挣扎着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觉得很不对,但是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是她。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在战争中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就连中立的红十字也无法稳住心里的天平。E3最后一段,回放了一开头的记忆。才突然觉得那时候梳着两个辫子的她笑得多好看。

    Greta可能比Charly更不讨人喜欢一点,她一直呆在后方,战况进展到那样的程度还梦想着做歌星,去米兰,巴黎演出;为了犹太男友和军官鬼混,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愿去东线劳军,在战地像个突兀的孔雀……她看的也许最少,对战争的参与度也很低,但她却明白“我们不会赢的”。她会用讽刺的,咄咄逼人的语气说话,以为通过自己的手段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世界比她以为的还要丑恶。mein kleines Her这首歌出现了许多次,几乎每次意味都不同,一开始只是爱人的背叛啊那种偏儿女私情的性质,到最后狱中一段,BGM响起的时候声声都在心口上。也许是出于德意志军的政治目的写出的歌,也打动了酒吧里普通的男女,Greta做的很多事也许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最后她穿着囚服,眼前的光明慢慢褪去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穿着红裙唱歌的自己吗。

    Wilhelm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确实我比较喜欢尼桑)。E1开始,他母亲说,向她保证把弟弟带回来,他答应了。父亲不喜欢弟弟,他护着Friedhelm,弟弟也不怎么领情。刚开始弟弟的消极让他相当难做,作为军人的荣誉感和作为兄长的责任感让他非常矛盾他的内心比弟弟简单一点,执行自己的任务,管好手下,尽着作为军人的义务,直到坦克战没有支援的时候,他动摇了。内心没有了支撑下去的东西,他选择了逃避
    他是唯一还活着的人,他的一生比弟弟要长很多,看到了德国后来的统一,苏联后来的分崩离析……被战争埋葬掉的青年时代也会一直纠缠着他吧,但是还能活着总是好的,能喝酒,能给人祝福。成王败寇,正确的价值观都是胜者书写的,经历了从英雄到垃圾的他们,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那些都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残酷的。我们人类自己可以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可怕。


    其它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Greta为了给Viktor办通行证把照片剪了,合影上有个方形的空洞
    Charly站在临时医院外抽烟
    Wilhelm说的那句 整个西西里都失守了 我的人却要为了半条街送命
    要怎样带着自己的兵,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
    Wilhelm掏子弹的时候相片掉了出来,弹壳落在五个人的笑容上
    Charly遇到逃兵连的哥哥的时候 最后哭着说出的 我爱你
    开枪打死波兰小姑娘的军官脖子上溅满了血,后来也一直没有擦掉
    Greta第一次唱mein kleines Her的时候,被惊艳到了 非常柔情,又非常无奈

    PS
    德国人拍出这样的作品,我非常佩服。反映二战的作品,看过天朝,苏联,美国,英国等等同盟国的视角,轴心视角的倒很难见。说的故事很好,有戏剧性,也够客观,没为什么中心思想矫饰。一己之见:对WW2有感兴趣的,不是为了消遣的目的,能理性地反思战争这场悲剧的人都该看看
  2.         Friedhelm是五个主角中唯一懂得怎么接受事实,怎么在现实的生存和道义之间作出权衡的人。

            在犹太小姑娘被乌克兰辅助警察抓走的时刻,他是唯一一个出于道义为她提供保护的人;他的朋友是出于情谊;他的哥哥则是出于所谓“国防军”的荣誉感——而那是在德国国防军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卷入种族清洗之后,便早已不复存在的东西。

            当他在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练的士官——之前冬战期间,他从阵亡苏军身上拿伪装衣和毛毡靴子,则是他向求生转型的一个过渡——第一次战斗中那个托庇在兄长羽翼之下的男孩早已成为了过去。
            他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环境,转而去“相信” FATHERLAND 必须胜利之类的废话;也没有变成约翰.托兰的历史著作中,所描述过的那种“令新兵望而生畏的,不带任何感情射杀全部敌军的职业军人”。第一集中枪杀犹太小女孩的,那个负责搞特别行动的帝国保安处突击队大队长,就是因为错估了这一点而送了命。
            他想当然的以为,Friedhelm仍然是当初的那个男孩,不过是凭借着懦夫的直觉混过了几乎整场战争。凭着他,保安处旅队长对“档案”,以及身陷承戒营的兄长命运的掌控,就可以用巴普诺夫的方法将他训练成一双拿枪的手。除了Viktor听说,和目击过的事件之外,Friedhelm还被迫在旅队长的威逼下猎过多少“兔”子,早已不得而知。已知的是旅队长对人性的认识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那样深刻,所以最后他以一种缓慢痛苦的方式死去了。
            Charlotte在害死了那名犹太护士之后,只是幻想着自己能得到救赎。Wilhelm在奥廖尔郊外的坦克里呆了一晚上后,已经沦为了彻底的生存者。Greta在监狱里被动地认了命。Viktor没有沦为第一代以色列人所称呼的“小牛犊”但所承受的早已超出了他的负荷。
           只有Friedhelm是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赎取他为了生存而犯下的罪。所以他带着解脱死去了。
  3. 二战是上世纪人类社会遭遇的最大灾难,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的格局,其遗产至今还远远没有被完全消化。有关二战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文学影视作品目不暇接。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胜利者的记录和叙述,除了纽伦堡法庭上的辩护,殊少听到来自德国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德国人似乎只有忏悔谢罪的份。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敬献花圈。他肃穆垂首片刻,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此举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民族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真诚态度,从而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也许正因为他们认罪、赎罪的心理过于沉重,反而更少触及这段伤痛的历史,在文明社会对纳粹罪行持续的清算中,常常成为沉默的“当事人”。《帝国的毁灭》、《浪潮》、《生死朗读》等影片,对纳粹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机制根源,对在国家或政权的罪行当中,公民负有何种集体责任等问题,都有深入的触及,但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给人感觉还是一种“他者”的立场和视角。《我们的父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自我审视的作品,以“我们的父辈”威尔汉姆自述的方式还原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不仅细节逼真生动,尤其在反省的广度和深度上显示了难能可贵、难得一见的精准、有力和成熟。

    毫无疑问,二战的罪魁祸首是希特勒。然而,希特勒不是个人犯罪,他是举全国之力发动了一场毁灭性的邪恶战争,也就是说,全德国的民众都卷入了为害世界的战争之中,人人成为了法西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对绝大多数德国人而言,卷入战争不是被迫的,甚至可以说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发自内心的效忠国家、效忠元首的行为。温特(Winter)兄弟投身战场前向父母道别,他们的父亲引以为傲,认为这场战争对于德国的未来至关重要,说:“我期待你们能做些让我们光荣的事。”影片中一位德军士兵谈到自己如何会爱上射击时说:“七岁的时候,我们的父亲丢了工作,于是我们就在森林里打猎,直到元首上台,父亲才又有了工作”。他能不感激元首吗?夏莉(Charly)“自从战争一开始就想为祖国做贡献”,她“代表德国全体女性同胞们”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完全是出于崇高的志愿。即使如维克多(Viktor)的父亲这样的犹太人,在业已发生了水晶之夜,纳粹开始了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之后,仍然口口声声地称这场战争是“我们的战争”,表示自己“总是非常忠诚地为德国服务”。

    在亲身经历了战争之后,用威尔汉姆(Wilhelm)的话说,“我们该和我们印象中的世界道别了”。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在向东线开进途中,威尔汉姆奉命带领灰猎犬连去消灭工厂区的小股苏军,眼见施密特被击中颈部当场毙命,殷红的血汩汩涌流。战地医院,夏莉第一次参加手术,第一次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口,慌乱中把手术刀掉到了地上。威尔汉姆亲手执行了对苏军战俘的枪决,弗里德汉姆听到尖利的枪声,眼神中满是惊诧、困惑和否定。杀戮,鲜血,死亡,成了战争中时时处处上演的三部曲。

    生命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微不足道。战事越拖越久,补充的新兵越来越年轻,到后来,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上了战场。弗里德汉姆(Friedhelm)阻止一腔热血的新兵作自我介绍:“过四个星期,如果还活着,再来告诉我你的姓名。”活生生的年轻生命,只需称呼一号、二号足够了,他们不过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符号。

    人性的丑恶在突击队大队长马汀之流身上彰显无遗。马汀凶狠阴险残忍,他用一纸证明文件换得格蕾塔(Greta)的肉体,回头又把维克多送上了开往集中营的死亡列车;他假惺惺地送格蕾塔到东线战场演唱,是为了给老婆一个交待;知道格蕾塔怀了他的孩子,他挥击重拳以绝后患,并以散布失败主义言论的罪名把格蕾塔投入牢狱;战后他竟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秩序的维持者。马汀的恶是其本性的暴露,当时的制度氛围不过给了他为所欲为施虐作恶的权力和便利。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解除了文明社会游戏规则的约束,人是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的,正义、仁慈、道德、良心等等所有人类尊崇的美好价值,统统都可以抛弃。

    希特勒最广大的社会基础其实是穷人,工人、农民和城市中的各色平民,他们只要给以好处,就最容易被煽动起来。希特勒迫害、屠杀犹太人说是为了所谓雅利安人血统的纯洁,深层的原因是要掠夺犹太人的财富。这一层最能获得穷人的拥护。柏林成了犹太人的“禁区”,维克多一家被驱逐(极大的可能是进了集中营)。格蕾塔看到的那户鸠占鹊巢的德国人家显然是穷人,那个女人一边咒骂着肮脏的“犹太贱人”,一边享用着犹太人留下的家俱。仇视犹太人在欧洲有着长久的传统,被压迫民族并不天然地同情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犹太人,波兰游击队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居然和纳粹德国人如出一辙,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和共产党人、俄国人一样讨厌,死了比活着强”。苏联军队是反法西斯的强大主力,但它却有着与法西斯主义同样邪恶的本质。苏军占领了德军野战医院,不由分说地屠杀了所有未及撤退的德军重伤员,发现夏莉,扑上去就强奸。他们哪是什么解放者,他们是屠夫,也是禽兽。难怪在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恐惧仍然挥之不去,人们担心消灭了一个恶魔,挟着胜利之威而来的仍然是一个恶魔。

    战争改变了世界,人也在改变了的世界中改变着自己。威尔汉姆曾经认为战争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当受命枪决苏军战俘的时候,他开始了质疑,此后看到的经历的一切,反复印证他弟弟的观点:“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在斯摩棱斯克,党卫军突击队队长指挥乌克兰辅警对游击队进行扫荡,实际上是在搜捕、虐杀犹太人。温特兄弟亲眼目睹了突击队长冷血到冰点地射杀犹太小姑娘,威尔汉姆的上司又告诉他“有犹太人的地方就有保安服务处”,因为“我们在进行一场战争”,“以元首的名义的新战争”。威尔汉姆明白了,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而且“咱们失败了,上帝都不会帮我们”。他反省道:“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你还能为谁而战呢?”威尔汉姆由国家的英雄沦为缓刑营的囚犯,这是他必然的结局。

    弟弟弗里德汉姆自始至终都是最清醒的一个,也是内心最痛苦的一个。他知道自己是被国家裹挟的,他不得不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为惩戒游击队的袭击,西蒙上校对平民大开杀戒,行刑队的士兵手软,未能射中目标,是弗里德汉姆上去补射一枪,他还是集体绞刑的最后行刑人。这时,弗里德汉姆已经完全不代表自己了,他只不过是纳粹杀人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不去补射一枪,他不去拽那根绞刑的绳索,自有别人去做,并不可能改变平民抑或是游击队员被屠杀的命运。战争临近结束的一刻,弗里德汉姆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选择和那架杀人机器同归于尽。

    夏莉是个单纯的姑娘。她爱威尔汉姆,心里一直责怪威尔汉姆不解风情,不懂她的心意。可她哪里知道,威尔汉姆也承受着与她一样的爱的痛苦,因为他清楚,战士上了战场能够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爱情不会有结果,如同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都必将走向毁灭。夏莉是善良的,看到苏军伤员用不上镇痛的吗啡,她心有戚戚;帮助二等兵逃避返回前线,不仅是善良了,实际上反映了她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已发生了变化。夏莉又是幼稚的,她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出卖了莉莉亚(Lilia),又出于做人的道义,试图通知莉莉亚逃走。“我杀了个女人,莉莉亚,是个犹太人。她帮了我,我却出卖了她。现实跟我们的想象不一样。”在苏军已经迫近的紧急关头,夏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坚持不肯丢下俄国护士桑亚,正是为了补偿对莉莉亚的亏欠。

    格蕾塔是个悲剧人物。她有情有义,又有演唱家的天赋才华。但她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可以想见,不是这场可恶的战争,格蕾塔和维克多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莉莉亚是个理想化的人物。“冤冤相报何时了。”在莉莉亚身上似乎寄托了一切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人们的衷心愿望。有点苍白,但不失美好,就让我们共同祈祷吧!
  4. 这部剧整体制作都非常精良严谨,但其中文剧名翻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本剧共有五位主角,三男两女,分别串起五条叙事脉络,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助和悲剧性。五条脉络缺一不可,既有男性战争英雄在前线的抉择和痛苦,男性犹太民众在遭遇迫害时的挣扎和牺牲,也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后方的成长与奉献,女性明星在周旋于高官与士兵时的绝望与无助。

    德语原版剧名为《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其中Mütter&Väter分别为母亲、父亲,可直译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母》。

    英版剧名为《Our Elder Generation》,意为《我们的祖辈》,将性别意识淡化且精简概括。

    而中文剧名直接将其译为《我们的父辈》。父辈一词为传统中文系统中常见语汇,其用法多正式深沉,就情感而言与本剧颇为契合。但本词性别意识单一,在话语场域里女性视角缺席。女性由本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弱化为男性权力支配下的第二配角甚或附属品,《我们的父辈》一词易让人联想起英勇威猛的男性英雄,却忽略了傲然不屈的巾帼女性,又无疑是对固有性别观念的二次强化。

    欧文斯在《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关于女性的图像从来都是比比皆是。但是,在被再现的时候,女人在主流文化中已经被描绘为一种缺席。”这句话用来阐释本剧中文译名女性视角缺失现象很是恰当。这种日常表达构成和强化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它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并将女性进一步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

    希望我们能摆脱思维惯习,重拾性别平等的公共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