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是什么影评,而是专门针对《我不会推荐给任何一位女性》这篇文章的一个回应。
原文链接?
很难相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出自同为女性之手,对电影里几个女性的刻薄简直让人心寒。
以下文字全部用“你”来指代上述那篇文章的作者。
影片用那么多丰富的细节,让大家看到女书在当下遭遇的种种困境,也呈现了胡欣和思慕两位年轻女性以及何艳新奶奶这三个与女书结缘的女性,她们之间的姐妹情谊。她们曾经因为被男人、被社会的成见所规训,但通过女书改变了生活和命运,这些你都完全看不到,这究竟是电影的问题,还是你个人的问题?
电影中还可以看到哪些丰富的内容和表达?可以参考豆瓣网友@EyesOnMe的评论:
你揪住胡欣“传统女性”的一面进行攻击,甚至拿她遭遇的暴力对她进行二次伤害,却完全无视她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困境,也完全不提她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成长,反而指责她朴素的善良;
你残忍地揭开思慕的情感疮疤,但选择性地无视陷入那段情感漩涡时思慕的无助和困惑,也完全不提她最后借助女书的力量勇敢地走出了那段至暗时刻;
最令人发指的是你对何艳新老人的指控,片中提到的那个洗脚的细节,本意是控诉以她为代表的女性曾经遭遇的非人待遇,到了你这里竟然变成了指责老人无知和麻木的证据???
想说一句:不要爱虚幻的宏大的概念,但又恨具体的真实的人。
一边说着爱女性主义,一边又去恨、去攻击那些具体的、受害但仍然坚强的女人,我可能没见过这么廉价的“爱”。
不知道这部呈现女书和女性在现实中的处境的电影,为什么会让你得出一大串实质上是厌女的结论。你可能觉得那些来自农村的、县城的、不是一开始就能识破男人诡计的女性,她们不是你幻想中的“当代大女主”。但她们才是这片土地上更普遍的女性,她们经历的真实的艰难、困惑和挣扎,承受不起你“何不食肉糜”的指责。
看不懂电影可以理解,但对女性毫无同理心还说什么“不会推荐给任何女性”。你想看到什么样的女性电影,X音X手的“大女主”打脸爽文短剧吗?
如果你想了解女书的历史,何时起源,如何发展,现状如何? 你看不到。
如果你想知道女书里面,有哪些现今还能看到的具体的故事? 你看不到。
如果你想知道女书里面,曾经的她们,是如何传递信件,如何得到理解与支持? 你看不到。
如果你想知道女书里面,曾经有哪些苦难,哪些不公,哪些伤痛,甚至延续到了现在的,女性依旧无法摆脱的不知如何改变的困境,你看不到。
如果你想知道女书里面,是不是有非常先进的,至今仍有启发的,对于女性自身命运的思考,你看不到。
那么,你能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呢?
你会看到,那位叫胡欣的88年出生的女书传承人,她说:“哪个女人不想要幸福的家庭呢,有疼爱你的丈夫,有孩子,如果这些都没有,就算有那么多钱和荣誉,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在片中非常怀念自己的初恋,即她的前夫。那个据说家暴、但不打脸,让她引产6个多月女胎的只想要男孩的前夫(这些在正片中都删除了)。
你会看到,那个也非常年轻的女书文化推广者吴思慕,影片拍她过年随男朋友回老家,男朋友提前教育她让她做家务,烧菜做饭,让她不要做女书了,因为女书对结婚成家没任何现实意义的帮助。这些,她都一字不落地听着,一丝不苟地做着。
同时,她用女书,用这个文字,去写情书给这个男朋友,给他六七天的时间解密,但这个男的炫耀自己一天就猜出来了。
你会看到,女书的商业化道路上,这些传承者和推广者,没有任何权力地位,只是作为一个活的代言人,一个可以叫做美女的吉祥物。因为,在那场女书全球行暨女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的启动仪式上,站在金灿灿的牌子左右的,是6个男人。在高大上的办公室里,讨论和决定女书如何商业化的,也是男人。
你会看到,那个出生于1940年的女书自然传人何艳新。她在婚姻里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难,比如给丈夫洗脚,但她根本不知道这个脚是谁的,因为她不能抬头看,不符合礼节。
片中胡欣给她用女书写了一封信,写错了很多字(一天到晚想着如何再次嫁人的女人,当然会写错很多字)。胡欣问她,如果你给我回信,你会给我写什么?她说,我会问你什么时候有男朋友?
所以,我不会推荐给任何一位女性。
我真的非常愤怒。
作为一部能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你就知道这个故事能够讲述的范围和批判的程度很有限。它可以讽刺女书被商业化滥用的手机发布会,可以讽刺高校男性领导mansplaining想搞跨界的女书芋头土豆kfc,但是,它无法讽刺父权的制度性问题,只能隔靴搔痒,说些表面的事情,因为决定这样的片子能否过审的人aka在中国社会的权力高位者,依然是男人。
但这部片子能把女书带给更多的观众,已经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了。
这个电影,可能想歌颂的并不是女性的独立力量,因为它根本没有超越性,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体系和氛围中,没有反叛革新的途径,没有改变认知思维的渠道和支持网络,只有一种非常东亚社会特色的、作为女性的「隐忍」。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裹小脚的图片,以及不用看电影就深知但并不想去细想的对于女性身体的压迫和规训,我感受到的是中国妇女一直以来默默忍受、觉得「没办法」的无告心情,
但人和人的联结、社群的力量,是有超越性的。因为姊妹想要诉苦,才有了女性互相沟通的女书,才有了她们自己的瑶歌,才创造了一种在这个社会重压下的秘密喘息空间和方式。就像电影里在上海的声乐老师,她可以自娱自乐,用一种别人都不懂的文字进行创作,得到灵魂的松绑。艺术可以让人短暂逃离无可奈何的真实人生,而当画面里没有男人出现的时候,实在是看起来赏心悦目多了。
作为一名生活西化的女性,我努力营造的生活圈子里,中式直男的含量已经很少了,所以看这个片子的时候那么多那么典的恶臭直男,实在让我感觉生理不适。因为我的生活里,大多数都是在探索自由生活方式的朋友,因为特权和性少数的身份,早就脱离了「没办法」的叙事,无论如何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心性的解法。
所以当听到同龄的女性还要因为老公家里想生小孩,所以三四次怀孕流产不成功被威胁离婚的故事,就觉得太扯淡了。但这一切,都不是鼓励别人「勇敢做自己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真正的改变不是风凉话,它需要制度性的保障(法律和经济),需要教育(学校和媒体),需要社群支持(NGO),在这一切都没有的前提下,就鼓励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人生,就像是不带绳索的蹦极跳。
看电影的时候心情非常复杂。我和朋友们一起去过江永县学过女书,所以片子里的很多场景都非常熟悉。但在那些漂亮画面之后,听朋友说,女书传承人其实一个月就拿着2000块的工资,何艳新奶奶一年甚至3000块都不到。她们被资本收编,被符号化,被利用,但收益的却不是她们。
这让我想到美的ballroom和voguing文化。因为是有色人种,因为是性少数,因为是社会边缘人群,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为了互相交流沟通have fun,于是创作了专属于自己的地下文化场域,在那里可以尽情做自己、释放自己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包容的人性。美国gay men外放的舞会文化,和中国女性内敛的女书文化,在我心里莫名形成了一种通路。它们都是如此美,一个外放张扬,一个娟秀内敛,而在被资本收编和符号化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在真正尊重传承文化,又有多少人在意它们表象背后的眼泪。
压迫永远会在,但我也坚定地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就像两位主角在老房子的温柔斑驳日光里交换女书信,就像胡欣在广州的天桥上唱女书歌哭泣,就像那个不知道如何平衡艺术梦想和亲子关系而哽咽的女性,就像全片唯一一个大特写镜头、定格在何艳新奶奶那张充满着斑驳沟壑皱纹的脸上,但她那双依然有着光芒的眼睛,会让我无比感动,也会让我充满希望。
我儿时模糊的记忆里就听说过女书,后来长大后一家人去江永旅游,就去参观了片中胡欣工作的地方——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的《密语者》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后来入围翠贝卡电影节,就持续关注此片动向了,后来知道入围第9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Shortlists的讯息时一度惊讶也非常欣喜,还期待能够提名。
直至近日,电影终于在中国大陆公映,我参加了9月1日在广州图书馆广图纪录片研究中心的放映活动,现场还见到了各位主创们。
全世界仅有的「女性文字」竟然源于湘南的一个小山村: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埔尾村。这里是多么的破旧,破旧到到处都是传统糟粕的痕迹,而曾这片土地曾经的她们却披着「传统」的外衣,对抗「传统」,鲜有地从以父权社会书写的中华传统里,发现点点星火却又无比伟大的女性力量。正因如此,本片自然比那些举着女权大旗的故事片要来的更加的聚焦、朴实,也更加的有力、绵长。
「密语者」是学习女书的人,是传承女书的人,更是每一位在历史长河中、在生活琐碎里每一份女性力量。
电影用三个不同时代、处境的女性来讲述这个时代下女书的现状。她们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却也有普通人面对七情六欲,面对「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也会迟疑迷茫,但女书又给予了她们更坚定的信念,不惧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
村里最年轻的女书传承人,作为女书博物馆的「东道主」,她是女书的符号和化身,同样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她在自身坚守的文化的同时,面对自己的渴求和欲望,也有自己内心的纠结与惆怅。
她说自己想要有人疼爱,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不是什么「错误」,而是她在畸形的环境里催生的不安全感。她家仅仅是因为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就被村里人看不起,这一句浅浅地道出时代与现实的对她至深的创伤。
直到她成为了女书传承人后,才有能力撑起这个家。
由被人看不起到自强,这无疑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她成为了女书的符号和化身,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脱俗的圣人,她渴求爱情并不是「魅男」的表现,谁都有渴望一份美好爱情的权力,因为让爱情与婚姻变得不堪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渴求爱情之人,而是那不平等的父权思维和制度。
况且她也并不是一根筋的思想,她的心态也在随着信念的转变与周遭的人事而改变,到电影的结尾对于男女之爱她主动选择不再纠结,顺其自然。
包括映后交流的当下,她也如是说。
人不是单向性的,是复杂多面而立体的,胡欣就是一个饱满、立体的人。
城里正当妙龄的女书文化传播者,她自学女书,是有理想抱负的「艺术家」,有着自己个性想法,不为犹豫的爱情折腰,坚守自己的热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她的故事是最直白的欲扬先抑,一上来就展示了她那「爹味满满」的前男友如何展现中式婚姻的糟粕,特别集中在带她回家见父母的时候,虽然看得让人血压飙升,但导演镜头所指就是在讽刺家庭中最细致入微的男权糟粕。
好在思慕最后决然地离开了他,最后抱有一丝遗憾,也是因为她错看了能把女书在一天之内就解读的他,因为他只是看到了,却从未读懂过。
「看到和读懂是两码事」,她在这段关系中也悟到了这个道理,也是这一条线传达给观众最重要的主题:我们的社会看到女性的难处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样真正看懂身处难处的女性的那些合理诉求。
历史长河里的女书自然传人。她比胡欣更像是女书的符号,也是最能从她身上看到传统中的女性力量的。
她们经历过悲惨的时代,以女书吟女性之悲情事,她们最早接触反抗。当下我们看到她念出来一首首女书诗,仿佛看到了她的曾经,她们的曾经,更加看到了不曾消退的精神。
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中,眼神里还是充满着光,更加仿佛看到了她现在还是曾经那风华正茂的模样。
交织的故事里,那些生活中不经意间察觉却又频频出现的「男性凝视」被导演细致捕捉,放入其中带来别样的讽刺和思考。
对女书现代传承、发展的讨论,如何与商业、市场结合,如何走向更宽广的视野,这些被手握权力的男性「操控」,甚至要动摇女书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对女书现状与传承的深思,更有对当代女性生存环境现状的批评。
又不禁感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读懂」。
电影接近尾声,似乎一切都回归平静。
胡欣不再纠结女书传承的方式,她有这个自信认为「当我强大了,女书也就重生了」,跟她不再纠结感情一样,都是顺其自然。
吴思慕在都市的角落里为女书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传播,办好每一次策展,做好每一个文创品,力量微薄却强大。
何艳新年事已高,在这个山村里,跟胡欣的忘年之交,更加体现了传承之美好。
「女书」之渺小是不得不承认的既定事实,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还暂且未到,瞬间回归现实的哀伤突然涌上心头,要坚持走的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也许是每位观众观影的当下可以去思考的问题。
《密语者》一定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也可遇不可求的女性纪录片。
美中不足的是,还是缺少了对女书简练又有效的介绍,如果加上会更加深刻。
本文的标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读懂」】,也献给那些极端之声,或许可以去思考对于这部纪录片的表达自己是否真的读懂。
多年前去过女书博物馆的我,仅是走马观花,看完此片对女书有了更多感悟与认知,我相信再次与女书相遇,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我的评价仅代表个人观点。
总之但凡是自己感兴趣,就值得亲自去电影院一看,然后再做出评价。
大家和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