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负罪少女 죄 많은 소녀(2017)

负罪少女 죄 많은 소녀(2017)

又名: 女高校生死了以后(台) / 罪行累累的少女 / After My Death

导演: 金宜奭

编剧: 金宜奭

主演: 全余赟 徐永嬅 高媛熙 刘在明 徐现宇 李春 李泰京 全素妮 许栋元 李瑟儿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日期: 2017-10-15(釜山电影节) 2018-09-13(韩国)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7390044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高校女生庆敏死去,好友迎熙是最后一个陪在她身旁的人。事件发生后,警探、师长、同学、死者父母,所有人都围绕在迎熙身旁,希望问出一点蛛丝马迹。谜团始终无法釐清,累积在当事人周遭的压力氛围却已经逐渐脱离掌控,真相揭晓前,接二连三的悲剧性衝击将接连爆发!

演员:



影评:

  1. 这分明是一个恐怖片。

    每场戏、每个人、每个眼神都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第一场戏就拔刀刺向了观众,但无人知晓,直到电影结束才开始剧痛。我看完愣了半天,心脏咚咚跳。当我试图寻找原因,却发现无人有罪,每个人都可以冠以无辜的辩词。但分明“死去”了两个少女,无声无息,像一场被大雪覆盖的屠杀。

    影片的调性和今年获青龙奖最佳剧本的《蜂鸟》很像,同样是聚焦少女成长,夹杂难以言说的同性情愫,生命的无常与陡然的失去,但《负罪少女》要阴郁得多,它的绝望弥漫始终,一路奔向死亡,像电影里那条黑暗潮湿的漫长隧道,背后有光,却无法回头。

    庆敏和迎熙的隧道之吻

    “庆敏之死”的真相并不复杂,但导演选择了一种相对冒险的讲述方式,他退到了每个角色的身后,尊重他们的自私与逃避,真相就在各种否认辩解中被咀嚼撕碎了。这个过程极其挑战耐心和共情能力,一不留神就成了某一立场的帮凶(不过这也算是缺点之一,叙事太过零散,基本都交给了台词。许多情绪过度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幸好每位演员都在线)。为了便于分析,会先通过片中的零碎线索整合出“庆敏死亡时间线”,再解析。

    01. 时间线梳理

    (可能有误读,欢迎讨论指正) 【事发前一年】迎熙、庆敏、韩瑟是同班同学,本来玩得很好,但在某件事之后就不好了。庆敏被孤立,迎熙和韩瑟玩在了一起。(迎熙原话:“到去年为止还算很好,但在那以后,就不是很好了。”具体是哪件事未明确指出。)

    【事发当天晚上八九点,口红商店】迎熙和韩瑟在去口红店偷化妆品,因为晚上要去酒吧看公演,在商店遇到了许久未见的庆敏。为了甩掉庆敏(或者为了能顺利偷出化妆品而转移店员视线),迎熙诬陷庆敏偷东西,趁店员盘查庆敏,迎熙和韩瑟溜走。(其实在商店遇到庆敏并非巧合,而是庆敏在死前特意找迎熙诀别。从后面的信息来看,庆敏谋划这场自杀花了很长时间,只是这时的自杀计划是:今天见迎熙最后一面,跟她告白,明天就吃安眠药自杀。)

    【车站】庆敏赶到车站,当着韩瑟的面向迎熙表白,迎熙不信,开玩笑说“如果是真的就用自杀来证明”。(电影这场戏不仅用了一个隔着马路远景,还用呼啸的车流遮盖了对话,但从后续情节来看,告白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车站告白

    【酒吧公演】迎熙和韩瑟邀请庆敏参加去晚上11点左右的公演(迎熙和韩瑟换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衣服,庆敏因为是临时过来所以只脱了校服外套)。中间迎熙离开了一下,一直暗恋迎熙的韩瑟对庆敏说:“别想再用那些谎言来收买迎熙的心,明明不敢死。”庆敏说:“明天看着吧!看了就知道是真是假了。”(也就是说韩瑟此刻就已经知道庆敏想自杀。)

    【公交车】三人坐车回家,中间迎熙提出想下车走走,庆敏也想透透新鲜空气,两人下车,韩瑟赌气没有下车。

    【隧道】庆敏亲吻了迎熙。并告诉她自己计划自杀的事——她一粒一粒偷拿妈妈的安眠药,攒了一堆,打算第二天自杀,“就算死了也不会有人在意,母亲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从来不顾他人感受。”“死亡一点都不可怕,有朝一日这些事都会结束,不觉得很庆幸吗?” 因为自杀这件事对早已绝望的迎熙来说并不可怕,她深深理解庆敏的想法,再加上刚刚告白时自己说的玩笑,迎熙并未完全当真,于是采取了一个错误的安慰方法——她也说了自己的自杀计划:要在20岁之前从这座桥上跳下去,并告诉庆敏,吃药死的概率很低,还是不要试了。 两人告别,半个小时后迎熙走出了隧道。 两个小时后,庆敏跳河自杀。

    【凌晨】放心不下的迎熙给韩瑟打电话,说了庆敏第二天要自杀的事。韩瑟隐瞒了酒吧中自己也怂恿过她自杀,两人还是没有当真。

    【第二日】庆敏失踪,警方开始调查。

    02. 洞:失语的少女

    “洞”的意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伴随着死亡和之后大片的沉默——隧道(庆敏之死)、喉咙(迎熙自杀)、气球上的洞(迎熙彻底心死)。

    庆敏失踪了,惊慌失措的老师同学们才逐渐记起这个透明的少女——家境好、成绩好,但不合群、听奇怪的音乐、没朋友,听上去像是模糊毕业合照中某个难辨五官的同学。直到隧道的监控视频曝光,她的失踪才有了具体的指向——迎熙。

    电影开始,迎熙一直在痛经,这让我想起《情书》里面一直重感冒的藤井树。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极其不舒适的状态中,身体的疼痛加之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这个人始终是一个刺猬般的防御状态,当然,这也是她的常态。和庆敏不同,迎熙家境不好、成绩不好、和脾气暴躁的父亲住在地下室里,没什么要好的朋友,早就计划好20岁之前跳河自杀。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她不喜欢解释,被怀疑撒谎来大姨妈,直接展示鲜血给校医看,被打得满脸伤痕也只是低头不想让父亲看见。所以当庆敏来向她告白时,她才会下意识地说:真的么?听起来很廉价呀,敢不敢证明一下?

    面对这样直白的爱意,她并非真的不屑。两人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像两块飘荡的浮萍被撞开。再次相遇,她们像分享一首歌曲一样分享自杀的计划,她们彼此发现,像是密林中闪过同类的眼睛,是让对方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理解——我理解你,因此我不知道该怎么否定我也认同的事。

    于是庆敏再也没有走出那个漫长幽深的隧道洞口,她成了一个缺席的死者,放弃了解释的权利。但庆敏的死抽醒了迎熙,她流着泪反复说着“是我想先去死的。之前我就说了想从河上跳下去,结果她抢先了。”

    庆敏替自己死了,她成了“未亡人”,被迫见证了平行世界中自己死后的景象——幡然醒悟的家长、由爱生恨的朋友、互相推诿的老师同学、高高在上的警察,这无疑比死更令人绝望,所以她也选择了更痛苦的赴死,却没有成功,只是失去了声音,脖子上多出了一个洞。

    丧失声音不仅仅是对说出真相权利的粗暴掠夺,更是感情与言语的双重封闭。随着遗书的出现,一切都真相大白。但用死换来的话语权,又有什么意义呢?从那以后,迎熙始终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看待周遭的一切:刻意讨好的同学、心怀愧疚的父亲、过度关心的老师,虽然“朋友比之前还多了”,但迎熙知道,现在的自己像极了那只有洞的气球——先贴上胶布,再扎,气球慢慢瘪下去,直到消失,再也不会惊动任何人。

    气球上的洞

    “正如你们所愿,我要把属于我的死亡彻底完成,想在你们面前,最潇洒地死掉。”这是迎熙返校时在讲台上打的一段手语,不明就里的同学老师以为是迎熙的感激之语,所以纷纷鼓起了掌。

    03.无尖之刃:这群坐着鼓掌的罪人

    “湖底捞尸”一场戏很震撼,一个实心钢柱上缠着铁丝,沉入湖中慢慢移动,若有尸体,倒刺会勾住头发或衣物。

    倒刺

    庆敏的死就是这根缠满倒刺的柱子,家庭、学校、社会像一层密不透风的绿色浮萍,轻轻搅动,就充满裂缝。

    有人受伤,就一定有施暴者,有人死去,就一定有凶手。面对监控的证据、韩瑟的指认,迎熙成了这场凌迟里面的替罪羊。在最重头的“教室审问”戏中,迎熙被安排在了教室中间,警察、班主任、庆敏妈妈、韩瑟、摄像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玩笑是真的,亲吻是真的,理解是真的,自杀也是真的,可我明明什么都没做,为什么“现在就像是说我杀了庆敏一样”?

    究竟是谁杀了庆敏,电影里的答案是“自杀”。为了增加共情力度,导演采用了非常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极少的配乐,简单的场景切换,长时间的注视。在所有人审视打量迎熙的时候,他们反而成了被观众打量的主体。于是,站在死亡阴影下的群像白描,所有人都像小丑一样毫发毕现。

    校长和班主任所代表的维稳派从始至终没有关心过庆敏为什么死,而是一直在担心“不要再闹大了”,他们试图从死者身上原因——听90年代北欧音乐、不爱说话、喜欢同性、不正常——怪不得会去自杀。他们把孤独偷换成孤僻,把内向解读为抑郁,他们恍然大悟,互相安抚,并告诫活着的学生,六个月之后就不会有人记得,赶紧多背几道题。

    作为事件中心的另一个少女,韩瑟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明明也很喜欢喜欢迎熙,却没有告白的勇气,看到有别人可以为了迎熙去死,她向所有人隐瞒了真相,并率先把矛头对准了迎熙。这是嫉妒失控后衍生出的残忍与暴力。当她发现事态已无可挽回,她终于选择坦白,迎熙再次接纳了她,让她充当自己的声音。但也仅此而已,我认为,迎熙始终没有原谅过她。

    那群被正义感裹挟的同班女生,她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做事不计代价,连乞求原谅都要用暴力相抵(被找出来扇巴掌的女生、故意诬陷老师而自毁容貌的女生),可以预见,悲剧将像细胞一样迅速繁殖,生生不息。

    最后就是如阴影般笼罩始终的母亲。她是个控制狂、工作狂,每晚要靠安眠药入睡,与女儿并不亲密。在女儿死后辞去了部长的职务,迅速脱水成一个双眼红肿的母亲。她的拳头始终捏着,不断折磨迎熙、折磨学校、折磨警察,就是想寻找一个出口,一个足矣抵消她因忽视女儿而产生的罪恶感的出口。

    可是,庆敏的死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变得无色无味,内疚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被稀释了,最终变成了那把无论多用力也刺不穿心脏的牛排刀。于是,罪恶感还是虚焦了,导演给每个人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把一个探讨的口径留给观众:如果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荷并非来自一个具体的矛盾,而是独自面对痛苦时周遭的一切如常,那么谁该背负这个有罪的指责?

    迎熙梦境中,被黑色液体笼罩的庆敏脸庞

    电影结尾,迎熙独自一人回家,重走了庆敏最后走过的路。镜头跟在她身后护送着走了一段,迎熙停住脚步,慢慢转头,但并未与我们对视,像是无声的告别。此时,她有两个影子。

    迎熙的两个影子

    之后,镜头停住了,看着迎熙被黑暗吞没。电影没有给出结局,在耳鸣般的音乐中滑完了所有的字幕,但我更倾向于,迎熙也在那个桥上自杀了。课堂上那段手语,刚刚在餐厅说过的话:“因为太理解她了,所以没能阻止她。我是唯一可以阻止她的人,我应该阻止她的,我死过一次就明白了。到了明天,人们就会问你,我为什么会死,好好回答那个理由吧。”不都是告别么?依然无人阻止。

    英文片名是After My Death。

    它既适用于开头,也适用于结尾。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原谅,死亡就是那个句号。我们只能注视生命的流逝却不能移开目光,谁都在河边长久地站过,她们只是跳下去的那个。世间有多少可以挽回的事,可惜生命不在其中。

    幸好生命不在其中。

  2. 对于自杀,对大部分所谓的正常人来说,或许尽管你不曾对它窥视一二,但他却始终睥睨于你。本片的两个小姑娘,对它窥视尚且不久,最后竟相继坠入深渊——一个干净了断,直接彻底阴阳两隔;一个挣扎狼狈,有如世间的孤魂野鬼,飘荡于斯亡于斯,最后只留下亡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们到最后都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这可能是选择自杀的人最可悲的地方。

    这部片真真的是太致郁了,如果不是影评人,真心觉得要在心情低落到谷底的时候再看——抑或是在心情开心到顶点的时候看,这样还能缓过来这劲。话是这话,但有一说一,在我看来这片确实拍的太好了。女主演技也是无可挑剔,看完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一阵心乱如麻久久不能平静。真的许久没有一部片子能给我这种感觉了,就好像尝过一道山珍,却在短短时间内囫囵吞枣一般咽下了,剩下的就只是长久的回味以及悠长的细细品味。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属实了得。有听闻他过往的一些工作经历,不知道是不是他时下的心境和曾经的经历才赋予这部片深刻晦涩的内核,抽丝剥茧般往内探寻一番,才发现自己已然迷失于导演的内心迷宫,想要抽身,想要逃离,却惊起一头冷汗。

    剧情核心讨论的内容就是自杀。这是当今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必然产物,它拥有庞大拥趸。究其自杀的原因,大多各异,但结果往往一致:就是告别此生,迎来永生。

    片中庆敏学习良好,家境优越,爱好独特,性格孤僻,早已萌生轻生的想法。而迎熙不同,她成绩不佳,家庭不堪,和暴躁的父亲独住,早已对生活麻木,对未来无望,也早已计划好等待时间了尽一生。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计划自杀的人的关系,却被一段青春的同性之恋所撩拨。

    然而这段注定无疾而终的青春悸动,却因第三者韩率的加入而写下了更加错综复杂的一笔——迎熙因为韩率的加入而离开了庆敏,以至于在本打算服用安眠药自杀的当天庆敏却巧合般地被韩率所荧惑,加上庆敏对迎熙认真的情感表白却被戏言般当成儿戏。当夜,庆敏在江水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事情在这里悄然出现了致命的转折——

    明明是三个人的故事,两个计划自杀的人,最后却只留下迎熙自己一个人成为了似乎是千夫所指万众苛责的罪人。周围只有粉饰太平的教师校长、咄咄逼人的警察、纠缠不休的家长、指鹿为马的同学,更有一群冷眼旁观置身世外的群众。此时早已麻木了的迎熙却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或许她恍然大悟庆敏的心思是认真的,或许她没曾想自己的一句戏言却被庆敏当真,或许她没想到韩率也是站在同样立场却仍袖手旁观的人,但此时站在庆敏灵堂内的迎熙内心更多的是“明明是我先来的 无论是自杀也好,还是跳江的方法也好,为什么一切会变成这样呢”的想法。无论是何种心思涌上心头,迎熙一心求死,遂跑进了厕所企图服用农药自尽,这段看着感觉我的胃似乎也同迎熙一样都搅在一起了,真的太难受、太难过、太揪心了。

    随着被抢救而醒来后的迎熙,还有被找到的庆敏的遗书,尽管此时真相大白,但一切早已失去意义。迎熙也似乎看透了人情冷暖,讽刺地看着曾经欺凌自己的同学却和自己交好,曾经暴躁乖戾的父亲却百般呵护和疼爱,曾经轻蔑轻信自己句句真言的班主任老师,以及因庆敏自杀一事诬告自己已然交恶却赶来表白的韩率。最为讽刺的是,回到课堂的迎熙在用手语表达要在台下这群帮凶面前自杀的意思时,他们竟爆出了热烈的迎接掌声。凡此种种,迎熙心里很明白,现如今的自己,犹如孤魂野鬼,犹如行尸走肉,犹如被胶布贴上后再穿刺的气球——不会突然爆裂震惊四方,而只会等气体慢慢散去,慢慢地消失地无影无踪。

    在与一次次死缠烂打不肯自认是母亲身份缺位和自认失职的庆敏母亲接触后,迎熙做好了准备。在谈话中,迎熙和韩率告诉母亲庆敏是个自私偏执的人,充满人性不堪的另一面。母亲自欺欺人极力抗拒接受事实,迎熙终于在沉默中缓慢张口,对全片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她就算空有想阻止庆敏的想法却也没法阻止,自身也是想轻生的人,真正认同自杀的人,如何能够劝一个自杀知己相信生活相信人生拿出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放弃轻生呢?

    全片结尾,迎熙和庆敏母亲说完最后一番话后,踏上那条和庆敏一起走过亲吻过的熟悉的路。在黑暗深邃的道路尽头前,迎熙回头了——这是幕无声的告别,随后就依然决然前行,去迎接生命的终焉。

    我相信世间的自杀大多都是长久的思量后的结果。不思量,又思量,最是人生难思量。所以这决不是一种异常想法,更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对生活的无奈,对人世的妥协之后的理性之举。其实我很能理解这种感觉,说到底因为这个社会太多麻木不仁的人,他们只关心自杀者的自杀责任该归咎于谁,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没人在乎自杀者生前真正的想法,没人认同理解自杀是他们万般挣扎和艰难之后的无奈选择。这个社会不缺乏自杀倾向者,缺少的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所以怪罪一个恰恰是能理解他们也同样有自杀想法的人为什么不去阻止,就像让认同一件事情的人阻止其他人做同样的事,不荒谬么?就算自杀可言是逃避、可言是怯懦、更可言是任性,但说到底他们也只是活生生的人。或是毫无希望的人生,亦或是毫无阳光的生活,都压得他们寸步难行、步履维艰、前路渺茫、未来无望,心中只是一谭死水。只有像两位主角一般在桥上向滔滔江水纵身一,才能激起心中那谭死水的最后一道涟漪,随着滔滔江水溅起的水花,一同安宁地湮灭在这历史长河中。

  3. 自杀,自残,同性恋,忧郁症,嫉妒,欺骗,复仇,自私,虚伪,辩解,青春期,反抗等无数关键词组成的独立电影。“负罪少女”是一部描写因为一个高中女生的自杀,周围人之间产生矛盾的电影,本就是一部由沉重的关键词组合而成的电影,所以气氛上始终显得阴暗忧郁。而其中的大人们要给孩子们做榜样,急于推卸责任,只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今年看过的独立电影中,觉得还不错的有“幸存的孩子”和“朴花英”。《幸存的孩子》描写被同学舍命相救的满怀负罪感的高中生和丧子的父母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来说,与《负罪少女》非常相似。《朴花英》描写了青少年被不负责任的大人伤害后的“越轨”行为和反抗,其中包含着类似的信息。

    三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批判了大人们的不负责任,习惯于推卸责任。电影中,所有的非议都集中在一个女高中生身上,而少女因负罪感只能选择自残。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庆敏的妈妈

    庆敏选择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原因,我觉得是她妈妈。韩松在饭店提到庆敏自私的性格,完全是来自于她的妈妈。我们可以推测,因为妈妈自私的性格,庆敏一直受到来自学业的压力,并使其养成忧郁的性格。

    但庆敏妈妈并不承认是自己给女儿施加压力造成女儿性格忧郁的事实,反而全都怪在迎熙身上。庆敏妈妈的埋怨,一直到女儿的葬礼之后仍在继续,折磨着迎熙也折磨着学校和班主任。从庆敏为了自杀攒下的安眠药,也多少能猜测出,敏感的妈妈平时的性格如何,以至于都到了要吃药的程度,以及她自私的行为对于女儿忧郁性格的形成,起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松的嫉妒和猜忌推波助澜

    韩松喜欢迎熙,并想将她据为己有,但庆敏的介入将她们分开。被嫉妒和欺骗蒙蔽双眼的韩松,向警察报了假案,并教唆她讨厌的庆敏自杀。如她所愿,庆敏真的自杀了,此时的她感到了恐惧。对于没有选择自己而选择了庆敏的迎熙,她的心里只有因嫉妒与欺骗带来的报复心。

    因此她向警察报了假案,将迎熙逼入绝境,最终迫使迎熙也走上了极端。得知自己所爱的迎熙即将面对死亡时,韩松才终于回过神,来到医院向她道歉,亲吻她,并试图重新找回爱情;迎熙只是想报复将自己逼入绝境的韩松,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接纳她。

    因不幸的环境而扭曲的迎熙

    没有妈妈,与爸爸生活在一起的迎熙,总是想着自杀。面对遭遇暴行满脸伤痕的迎熙,爸爸却说让她好好做人,听到这些话时,迎熙似乎已经明白了,对爸爸来说自己是怎样的存在,也明白了她自己的家庭环境。家境富裕,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庆敏虽然和自己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对迎熙的遭遇感同身受,以至于对她产生好感并爱上了她。

    虽然环境不同,但两人间形成奇妙的共鸣,因为知道庆敏要自杀却没能阻止,所以才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知道在庆敏的自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实是她妈妈,所以更加不满庆敏妈妈的暴行,因此选择向她复仇。迎熙的负罪感,不是来自怂恿庆敏自杀,而是因为理解她的心却没有阻止她。

    虽然善恶是两个极端,但这部电影却将这些深入的表现了出来。直白表现女高中生心理的场面,以及试图以虚假性骚扰告发班主任的行为等,多少带有一些刺激性,但也可能被认为是对故事推进没有帮助的剧情。将尸体清洗干净并给她穿上寿衣入殓的场面,比预想中还要细致,还要让人惊讶。饰演迎熙的全汝彬的眼神和表情散发着奇妙的魅力,可以说是她演活了这部电影。另外,包括稳重的演技派演员刘在明在内的配角演员们大规模参演,无疑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对庆敏妈妈这个自私的大人感到愤怒。直到最后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只知道一味地责怪别人,最后因为无法原谅自己,只能用刀自残。用庆敏的保险金支付迎熙的住院费,强迫学校设立以自己女儿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甚至在家长会上让班主任难堪。

    给住院的迎熙带来庆敏穿过的衣服和再也吃不到的小菜,还毫无顾忌的胡言乱语,说你是用我女儿的保险金来治疗的,所以你要心怀感激,真的比任何反派角色都可恶。虽然也表现出痛失爱女的疯狂,但还是气的让人咬牙切齿。不知道克制自己的愤怒与压力,而是通过折磨别人来发泄,真的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NAVER的评分明显说明每个人看电影的观点都不一样,似乎不是8分以上就是2分以下。我个人来说,因为比较喜欢中心思想明确的独立电影,所以想给这部作品高分。

    虽然电影中存在不必要的刺激和不亲切的故事情节,因此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金宜奭导演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很明确。那就是:任何人面对死亡或愤怒时,不关心原因,只拼命追问造成原因的人是谁,那个人是怎样的人。

    以至于造成原因的人被公开,遭遇无差别的人肉搜索、百般辱骂,甚至被公开个人信息。人们通过这样的行为发泄自己的压力,甚至感到微妙的喜悦。如果有罪,理应受到谴责并为此付出代价,但是,如果对错误信息不加以确认,只是一味盲目的人肉搜索的话,恐怕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弊病了。

    译者:

    本原文可以登录网站查看,谢谢!如有翻译不准确之处,望请指出,谢谢!

    如有小伙伴对翻译原版影评感兴趣的,可以注册,加入 。具体信息可以豆油咨询我,谢谢!

  4. 向青春投以石块,给生存执下重拳,生理成长的疼痛和心理渐层的崩坏、刻意的伪善与自然的罪恶,被简朴直观的镜头语言像水草一样滋长起来。 成年人衡量出的利弊实则羸弱不堪,少女们平常的天真却流露残酷的天性。影片首尾构成悬疑而又惨痛的呼应,愤恨的手语和散漫的掌声是投向彼此蘸满讽刺的利刃。 地铁的储物柜藏着少女偷来的乐园,江边的帐篷守望着遗体奔流的方向。老师不要学生只要体面,多解一道题目比挽回一条生命更有价值;群体不要真相只要狂欢,一个悲剧必然需要另一个牺牲品去抵消。隧道里温柔的初吻,被定义为胶黑的罪证;生还者绝望的赴死,被簇拥成同情的奖赏。 在轰鸣的经咒中写下遗书,在将死的寂静中痛苦挣扎,朋友的手指还缠绕着来不及拆开的创可贴,迎熙的余生只剩下那座没能跳下的大桥。自杀的女孩是冰凉的楔子,被揭开的生活早已冰冻三尺;重伤的迎熙是灼烧的烈焰,被送还的生活只是悲剧的莫比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