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便走进中国院线电影随便看一部国产电影。看完后发出“烂片”二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买到烂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烂的不够妖艳贱货,烂的不够别具一格。
比起很多常规烂片看完后只会让人在心里骂两句然后就没了,但《传说》不一样,它妖艳贱货的那种烂得别具一格,是烂到你在大银幕看完后都会傻笑的程度。
这个片从微博宣发造势开始就一直在宣传“AI的先进性”用“AI”给成龙修复青春,让他能完成年轻时候的戏份。
好莱坞大片中用AI换脸技术的为角色赋予新的体验成为佳作的案例不胜其数,比如《爱尔兰人》的德尼罗,
再如《双子杀手》的史皇
他们通过技术打上青春科技的美容针并不影响剧作的体验感。但《传说》之所以是传说级别的炸裂,是整个电影本身的造景,布道,据说是实景拍摄,但呈现效果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绿布下用大量抠图,用假的要死的CG渲染描绘。大场面的景别,特别是结尾两个人去往了世外桃源的CG感。如图所示:
是一种我嫌网大风都觉得土的东西,很奇迹的是,这是一张海报,一个电影重要的景别。
电影的“虚假感”,不仅仅是粗制滥造的CG,绿布抠图,更为炸裂的是一张张充满科技美容过的假脸,一个个假人,特别是当你看到成龙大哥在AI技术下那一张满是突兀不服帖的脸硬是挤眉弄眼,硬是龇牙咧嘴。
这种所谓的“AI换脸技术”还原27岁成龙的效果,如图所示:
真的不是在侮辱电影和挑战观众吗?
我常常吐槽美国网飞的电影剧本都是chat gpt写的,但我直到看到了《传说》我才明白AI电影的真正含义。开天辟地了中国第一部AI电影,净是科技与狠活,没有丝毫人工加成,演员们顶着一张张假脸,演着绿布抠图,CG粗制滥造的景,假到失真的戏,真正的完成了一部AI电影的闭环,Aespa狂吹的旷野风在本片面前只能犹过不及。
除了上面提到的电影视觉,总个电影给我的AI感。这个电影的剧情与情感更是让我震碎,好久没有在大银幕看过这么惊悚的恐怖片了。
电影为了完成“传说”这个概念,生硬的弄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当代,以成龙大哥饰演的房教授考古“匈奴”文化。
另一条线则是AI成龙饰演的古代汉朝霍去病与匈奴的故事。
电影的逻辑和漏洞我就不一一吐槽和阐述了,极其的幼稚和儿戏。古代的戏的bug和人物那种“明知会这样,但我硬要这样”的执拗感令人佩服,现代戏是差不多的盗墓故事,最为搞笑的是人命关天的时候电影在干嘛呢?嗯嗯,没错,是彭小苒和张艺兴在 谈~~恋~~爱~~。
无论剧情再怎么老套和幼稚,反正我们电影总是有办法能自圆其说,自欺欺人。
Q1:那我请问身为考古出来的文物,是可以随便想带走就带走给别人看的吗?
Q2:考古文物要衍生成游戏ip不需要跟文化院机构沟通,而是直接给一个考古教授说就可以吗?
反正非常可笑的逻辑,但电影就是最后能美美地惩恶扬善,宣传保护我国古老文化的程度。
除了剧情炸裂,故事线中人物的感情线更是让我炸裂。
娜扎是出了名的营销美貌的红毯战神杀手。她在本片饰演了一个绝世美女,人人都对迷恋她,当然了,娜扎的美貌对得起这个设定。
于是乎自负美貌的娜扎在《传说》中,面对医美艺兴和AI成龙的追求,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单单这点就让我见识到了传闻中的“AI取代人类”的具现化。
这个电影没有【科幻】【惊悚】的标签是宣发最大的失败,一部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中国电影。AI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大银幕落地,全世界影史创作方向上妥妥的Next Level,已经不是赶英超美,拳打俄罗斯,是已抵达无人之境的程度了。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程度的“炸裂”可以做到。为满足男人过剩的意淫,秉持着老年怀春拼二胎的冲劲,而用AI修复青春,都让绝世美女放弃一个正常人而选择一张AI 过后的僵尸脸,这不是恐怖片级别的“炸裂”,那什么是炸裂?
我看到一种说法是说成龙大哥为了本片为了更好的观影体验才会这样。说成龙大哥老了,不容易。我们欠成龙大哥一张电影票这种说法。
好的,成龙大哥为观众好,成龙大哥不容易,成龙大哥需要观众的电影票。
那我请问成龙大哥这几年回报了观众什么惊喜呢?
5.4分的《龙马精神》
4.4分的《急先锋》
3.8分的《神探蒲松龄》
我请问就是你们欠成龙大哥和爱成龙大哥的,他给了你们这样的惊喜三部曲,你们开心了吗?满意了吗?
我最讨厌的一种说法就是“欠XX一张电影票”,上一次是周星驰,结果转头就送了观众一部豆瓣评分高达5.7的《新喜剧之王》。非常恶俗的电影。
你们债还了,你们满意了吗?
《传说》的烂,是全方位的。抛开电影里外的情感分。片方宁可舍弃郑业成也要AI换脸青春成龙,足以见得其荒谬的诚意。也不知道成龙大哥看到成片,自己顶着一张毫不贴合的AI脸在那里装年轻耍帅,谈恋爱,不会觉得幽默吗?我作为观众反正是笑傻了。真·真科技改变生活了。
看了一下豆瓣显示的页面,成龙后面还要跟唐季礼狠狠绑定,那我只能祝福这对卧龙凤雏继续为我国电影开启新模式。尊重理解,并祝福着他们。
我知道会有人喜欢,会反驳,说场面啊,演员表演什么的呀。说我批评不够客观,尖酸刻薄,硬挑刺。但不好意思,批评本身就不存在客观公正性。
批评就是批评了,我很讨厌。我也不欠谁电影票。
作为成龙的忠实粉丝,成龙主演过的影片我基本全数看过,这些年成龙因为年岁原因所以打斗动作的强度不复往日,因而当看到《传说》海报上这个AI还原的年轻成龙时,仿佛一瞬间找回了成龙年轻时熟悉的记忆。
这个年轻版成龙大致是1980年左右成龙的脸型,五官和面部特征又略显老成,大概是1990年左右的成龙样貌。
在电影中这个AI还原的年轻成龙确实效果还可以,尤其是在诸多动作戏和白天强光照的环境下敢于长时间运用AI人脸特效,已经是该技术较为出色的那一档了。
说起AI人脸特效,我想趁这个机会,梳理下近10年来电影行业AI人脸特效的部分案例,大家也可以借此比较下《传说》里面的AI人脸特效水平。
首先明确一点,下面所有的案例,都并不是单纯的减龄特效,不是类似美图相机提高磨皮,美白瘦脸,去掉皱纹便可以达到的效果,下述所有例子都是通过重构面部来达到还原、,减龄效果的。
AI人脸特效在诸多动作片中早就有所应用,动作片演员无法亲自上阵,替身上场完成危险动作场景后,因为装束体型相似,动作戏也伴随着模糊,往往只有部分关键帧需要进行脸部替换,难度不高。
但部分电影,尤其是系列电影,在戏内戏外的长时间跨度之中,演员实际年龄与片中年龄有较大差异,或是演员已经去世,而剧情仍需要该角色出场。
之前的电影大多是通过妆造完成,但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需求在近十年逐渐可以在电影中被特效技术满足。(下面《创·战纪》里尚不成熟的特效脸就很明显有一种CG质感)
最早,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换脸成功案例,便是来自于2015年《速度与激情7》中的保罗·沃克。
大家都知道,保罗·沃克在拍摄速激7期间不幸去世,而摄制组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开始筹划如何为保罗·沃克完成一场体面的谢幕,于是便有了特效换脸在大制作的首次尝试。比较幸运的是,保罗·沃克有一个面部长相有七八分相似的兄弟,于是剩余的拍摄部分由其兄弟提供了面部表情的捕捉,通过保罗·沃克生前的影像资料尽可能还原其脸部,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的换脸尝试。
不得不说,这个换脸初试还是有颇多瑕疵的,在有脸部造型七八成相似角色的加成之下,替换出来保罗·沃克仍只能完成较为静态的场景与神情,没有讲话,少有动作或是光源变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能看出其特效换脸后眼神视角的明显游离。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本片还是换脸特效的一个关键起始点,最后成片也算是给观众了一个较为完美的交代。
之后2016年的《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中, 人脸特效技术迎来了一次较大的飞跃。我们知道星战电影前后跨度较长,而各种前传外传如果想要复原之前的某个角色,就多多少少要面临特效换脸的难题。在侠盗一号中,星区总督塔金(演员1994年便已去世)还有莱娅公主(海莉·费雪也于2016年逝世)两个角色便都用上了最新的人脸特效技术。
这个时间的技术是通过影像资料,完成对角色年轻时间段的高精度脸部建模,配合上面部捕捉的神情和动作后,替换到替身角色身上,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塔金总督的脸部建模是非常精细的,但最终效果还是有那么好几点都不对劲,这是为什么呢?
打光,脸部材质,还有嘴唇动作。
虽然脸部的模型精度很高,但是人的皮肤并不只是一个不透光的平面,因此电影里换上去的脸和真实的面部在质感层次还是有所差异,通俗地来说就是看上去像个“橡胶假脸”。
另一方面便是说话时嘴部动作,嘴部动作牵连着上下唇的肌群,可以说是特效最为困难的部分了,比如2017《正义联盟》院线版里超人去掉胡须后离奇的嘴部效果,根因便也是脸部模型无法很好地处理说话时的唇部动作。
如上所见,在2016年的时间点,较为静态动作的换脸依然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时间来到2017年,这一年静态换脸的问题,在不计代价的情况下已经可以解决了。
这就是《银翼杀手:2049》里的瑞秋,这部电影中重现的瑞秋仍然是静态,但相比于一年前的侠盗一号,已经肉眼无法分辨出瑕疵了。
2019年,多部电影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继续推进人脸特效技术。
2019年李安的《双子杀手》,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的重建依赖于从骨骼,到肌肉,一直到皮肤的重新建模,于是在该片120帧的高规格帧率下,还原年轻的威尔·史密斯仍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
同年马丁的《爱尔兰人》,则采用了一种三摄像机摄制的方法。
这种三摄像机的布置包含主摄像机和两台用于记录角色面部空间纵深的红外相机,有了这两个红外相机,演员就不需要像别的作品那样脸上贴上用于特效定位的点点(但是可能化妆时需要涂一些可以更好反射红外线的涂料),而后期角色面部的减龄重置,就可以通过这两台红外相机记录的空间数据映射到主摄像机的角色面部。
这一年还有个比较异类的特效人脸作品,那就是《战斗天使阿丽塔》,怎么说呢,因为影片就是为了还原漫画里阿丽塔的大眼睛,所以建模并没有奔着写实去,因而虽然阿丽塔的建模和表情都非常生动,观众还是能感受到她的面部有这样那样的不和谐。
19年之后,好莱坞大制作的特效人脸技术基本已经成型,虽然还不完美,但效果呈现在大银幕上已经可以凑和接受,而随着技术的成熟,一些电视剧甚至都开始引入了这种技术。
比如2021《波巴·菲特之书》里的卢克
2023《阿索卡》里的阿纳金
随着AI的逐渐成熟,也有部分电影通过类似deepfake的技术完成角色年轻版的构建,比如2022年《天才不能承受之重》里的年轻尼古拉斯·凯奇,还原其90年代的样貌与癫狂,只是本片成本较低,AI还原的效果也较差,特效脸的场景都是在暗光环境下遮遮掩掩,怕是细节问题很多。
而到目前为止,AI人脸特效银幕效果最佳的作品来自于《夺宝奇兵:命运轮盘》,开头20分钟完全是年轻琼斯教授大战纳粹的动作戏,镜头丝滑,年轻脸还原的效果也非常棒。
当然因为全部场景在夜晚,所以多多少少掩藏了一些细节,但整个桥段频繁切换的光源(在火车上)还是展现出了AI技术的成熟,这部影片糅合了《爱尔兰人》里的多红外镜头与AI人脸技术,可以说是平衡之下的最优选择了。
上面我只是选择了这十年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终结者》系列的电影基本每次都会复刻施瓦辛格
漫威系列中《蚁人》,《美队3:内战》,《惊奇队长》也有不少AI特效人脸的尝试 ,在此不一一列数。
我们回头看今年的《传说》,可以说勇气可嘉地选择了动作戏+白天光源+长时间出镜这一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而从成品效果来看,也达到了较为优秀的效果。至少在日光这一缺陷放大器下,年轻成龙的脸基本是可以让人信服的,几段情绪的表达也不显得虚伪跳脱,或许还无法比拟好莱坞最最顶级的特效人脸效果,但肯定也算是第一梯队的技术了。
当然,哪怕是好莱坞当前最好的技术,仍然有部分较难攻克的难点,比如面部过于整洁的通病,比如嘴唇肌肉牵拉的效果(如今已经比16年好太多了,但多数作品仍会有一丝不协调感),《传说》中年轻成龙面部的打光相较其余演员,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自然的瑕疵,五官轮廓总是显得更为深邃,棱角分明一点。
毕竟,如今的特效人脸技术还不是完美的,《传说》挑战的又是所有特效人脸中难度最高的一档,有当前的效果已然难能可贵,诚然,能在大银幕上重新看到年轻的成龙,这份惊喜或许足以抵过对特效人脸技术的审视,2015到2024的十年间,特效人脸从初始的不成熟愈发完善,随着近几年AI的飞速发展,或许特效人脸技术也能迎来又一轮革新,这对各类长时间跨度的电影续集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一列列骑兵,从苍凉的边关城寨里蜿蜒而出,在血色般的夕阳下向着草原沙漠深处前进;一匹匹骏马,在没膝深的草地上尥蹶子,在清澈滴翠的小河里驰骋而过。耳边风声呜咽,往事苍茫......隔着银幕,仿佛闻到了一千多年前巍巍大汉的气息。
文 / 龙伟平
万事沧桑,
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
潮起潮落始终不悔,
真爱的相约...... 2005年,这首《美丽的神话》传遍大街小巷时,我还在上小学。韩红和孙楠那高亢又深情的歌声太过洗脑,以至当时班上每个小学生都能哼唱几句。直到好几年后,我去县城上了高中,周末放假的时候,在老师的电脑里看了《神话》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竟然是电影《神话》的主题曲。 转眼间,距离2005年上映的电影《神话》已经快20年了。
20年,几个时代都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回忆起古装爱情电影,金喜善扮演的玉漱公主在悬崖边翩跹起舞的画面,依然是华语爱情电影里最经典唯美的画面之一。
当年电影播出后,惊艳了多少80、90人的青春。玉漱和蒙毅这一对跨越千年的虐恋情侣,也让人惋惜至今,堪称21世纪第一BE美学。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砸碎给你看。”
电影《神话》里的爱情就是如此,这种充满了遗憾的悲剧美,像储藏了几十年的女儿红,后劲特别大。
作为《神话》的姐妹篇,《传说》的艺术风格跟《神话》类似,里面的爱情故事也同样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但是,比起《神话》的BE,《传说》则更NB一点。
“时光、爱情、宿命、历史、战争、虐恋和神秘感”,是这两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受。《神话》的故事背景在秦朝,而《传说》的故事背景在汉朝。秦朝之后,便是汉朝,一如“神话”过后,就是“传说”。
虽然朝代不同,但玉漱和梦云这两位女性角色都拥有共同的品质,勇敢、深情,在那个封建时代,她们敢于打破世俗樊笼,追求真爱自由,在故事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较于秦朝的“神话”,汉朝的“传说”故事背景更加宏大。虽然都是以爱情为线索,但《传说》里穿插了更为宏大真实的战争线“霍去病西征匈奴”,而《传说》里的爱情,也始终围绕着霍去病西征匈奴这条线展开。 在电影的古代线里,霍去病一共有两场大战。第一场大战是霍去病首次亮相,带领八百勇士,“闪电战”偷袭匈奴后方,大胜而还。战后汉武帝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也是“一战封侯”的典故。 第二场大战是更为关键的皋兰山之战,电影也用实拍的千军万马呼啸而出的画面,很好地展示了皋兰山之战的凶险激烈。这场战役,最终汉军以弱胜强,奇袭匈奴军队,斩首万余人。而电影里的这两次大战,都跟故事主线紧密相连。
第一次大战前夕,便是成龙和张艺兴扮演的两位汉军将领赵战和华峻,从一群剑拔弩张的匈奴人手中救下“梦云”的情节,这是电影古代线的开端,也是电影纷争的开始。 在匈奴,梦云是匈奴公主,也是匈奴王大儿子呼毒那追求的对象,可是她被匈奴王赏赐给了匈奴太子。在汉朝,作为匈奴公主的梦云是将军赵战和华峻两人都钟情的对象。在萨满巫师那里,梦云是她的继承人。而梦云自己,对匈奴的呼毒那有弑母之仇,而对赵战和华峻有仰慕之情。因为这些原因,“梦云”成了“匈奴”、“汉朝”两方势力交织的中心。
而故事现代线的开端,是房教授在考古现场做了一个梦,而梦里的内容,就跟一千多年前,那位萨满巫师交给梦云那块玉佩有关。醒来后的房教授意识到这一切可能跟自己挖掘出来的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古玉有关,于是带着学生王靖和欣然,开始了寻找这枚千年古玉背后秘密的故事。 古代和现代两条线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梦境和现实。梦云出逃匈奴,赵战和华峻救下梦云,赵战和梦云感情深种,再到匈奴呼毒那弑弟夺位掌握大权,反过来追击梦云,并成功将她带到了匈奴举办婚礼,都跟现实线有很大关联。
随着霍去病二征匈奴,战况越来越激烈,梦云母亲身死,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也越来也凶险,两者之间,势必只有一方能够保存。 皋兰山大战过后,赵战也在和呼毒那的战斗中身中奇毒,需要解药救命。为了救赵战,梦云和华峻雪地驰骋,去萨满圣地找萨满巫师求取解药...... 宿命般的相遇,又宿命般的结束,在那个雪夜里,千年爱恋,只留下千年的叹息。
相比《神话》,十多年后的《传说》场面更加宏大壮丽,看主创团队的采访,很多大场景都是远赴新疆实拍。
像山丹军马场——汉朝期间,霍去病为了训练汉军骑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马场。
新疆昭苏——汉朝著名战马“天马”故乡。
遥遥漠北,苍茫草原,雪山帐篷,千军万马,实拍实景带来的视觉体验,完全不是抠图甚至特效能比的。有些东西真就是真,就像文物,假的再真也不能取代真的。
电影中,一列列骑兵,从苍凉的边关城寨里蜿蜒而出,在血色般的夕阳下向着草原沙漠深处前进;一匹匹骏马,在没膝深的草地上尥蹶子,在清澈滴翠的小河里驰骋而过。
耳边风声呜咽,往事苍茫......隔着银幕,仿佛闻到了一千多年前巍巍大汉的气息,一幕幕画面犹如油画,真的很动人。
这一切得以实现,是电影工业的进步,是家国情怀的升级,05年拍不出来的大场面,24年可以拍出来;05年表达不出的大情怀,24年可以表达出来。《神话》BE虽然美,《传说》NB更动人!
(本文首发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
有人说现在市场上的电影分为巧克力味的屎和屎味的巧克力,而于冬和成龙用实际行动炮制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屎。
于冬赖以为傲的所谓的AI技术的实际效果可以用灾难来形容,“年轻版成龙”简直就像一个充气娃娃在演戏。技术的不完善是表面问题,而内在是于冬在拿观众的智商和钱为自己所谓的技术实验买单,是对观众的毫不负责。从开片第一个镜头开始,一股扑面而来的劣质特效质感便朝观众袭来,而这种劣质特效又以一种“我知道我特效做的垃圾但我偏要恶心观众”的姿态贯穿始终。技术层面的拉胯是于冬所一直怂恿的技术实验的失败,而文本层面的失败则是唐季礼作为导演编剧的彻底失败。整部电影不知所云,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其所谓的跨越千年的爱情实则狗屁不通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完全是两条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连通。如果以《神话》为标准,那么《传说》就是一场中年男人对所谓爱情的淫意。前者对爱情戏的描绘虽然从现在来看有些过时,但起码能看到对爱情的真挚,对信念的保存。而后者在爱情上,简直就是一场儿戏。现代部分张艺兴和彭小苒的感情戏犹如两个脑瘫患者在做过家家,而且还充斥着男性叙事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古代戏部分成龙和古力娜扎的感情戏就像是一盘蔬菜沙拉你一叉子下去刚好叉到了一个菜根,本就枯燥乏味的感情戏在他俩乏善可陈的表演下更显疲惫。一部历史向的电影,却充斥着各种开心麻花式的烂梗恶梗,当从七老八十的成龙的口中说出那种令人作呕的完全不好笑的梗时,整个电影都透露着一股开心麻花➕刘老根味。
整部电影都像是于冬在告诉我们:“老子靠拍主旋律大片挣钱了,老子现在就是中国电影的爹,老子就要拉坨大的,你们必须给我用嘴接着”。然而即使是屎,也是一坨凉透了的发着寒气的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