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巴黎屋檐下 Sous les toits de Paris(1930)

巴黎屋檐下 Sous les toits de Paris(1930)

又名: Under the Roofs of Paris

导演: 雷内·克莱尔

编剧: 雷内·克莱尔

主演: Albert Préjean Pola Illéry Edmond T. Gréville Bill Bocket Gaston Modot Raymond Aimos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30-04-28(法国)

片长: 96分钟 IMDb: tt0021409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个流浪巴黎的街头歌手、他的好友以及一个两人都心仪的姑娘,三人的恋爱关系支撑了整部电影,故事性十分贫乏。导演莱恩·克莱尔的旷世激情与浪漫洋溢在巴黎的狭小出租屋中。本片描写了一个街头歌手竞争一个美丽姑娘的故事。通过歌曲对爱情和人性弱点的诙谐探索,世故的眼光和破天荒的新影音技术的使用捕获了巴黎浮华的气氛。《巴黎的屋檐下》的发行是电影制作史上令人振奋的庆典,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是法国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演员:



影评:

  1. 每天在无休止的忙碌与平庸中渡过,总是感慨时间不够用,可真正想让自己休息会时,却又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和陈文一样,我最烦这样了。

    看《巴黎屋檐下》之前是准备看一部叫《记忆旅行》的韩国电影的,女主演是崔真实,可是看了十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如果说前面的男主人公的那段失恋独白有点新意还勉强可看,那么后面的对白场景则完全受不了,我承认,我有的时候真的受不了某些商业电影,弱智的对白,刻意的情节,看的我昏昏欲睡,于是,我决定不折磨自己了,便找来了这张藏了多年的《巴黎屋檐下》,导演是雷内克莱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三杰之一,也是最早荣获法国院士的电影导演。

    影片的开场就把镜头对准了巴黎工厂和街道,一个舒缓的长镜头伴随着动人的歌声慢慢推向了街头小巷里的人群,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尔伯特正在引吭高歌,旁边围满了跟着学唱的人群,用一个硬币就可以买一份歌词跟着学唱。人群里有个漂亮的姑娘,她叫劳拉,还有一个小偷,他正在人群中偷那些贵妇人的钱包。

    阿尔伯特唱的那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巴黎的屋檐下”,后来,阿尔伯特爱上了劳拉,当他们正准备结婚时,阿尔伯特却受到小偷的牵连进了监狱,在这期间劳拉移情别恋爱上了阿尔伯特的朋友,等到他出狱想挽回这段爱情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影片的最后,阿尔伯特成全了劳拉和他的朋友,一个人走向深黑的夜里。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阿尔伯特经常在街头教别人吟唱的那首歌曲,很明显,雷内克莱尔想用这首歌来表达他对这些巴黎街头日常生活着的普通人的情感,而且这首歌甚至代表了导演的一种主观美好,它象征着友爱,象征着平和,影片中有一场戏是,阿尔伯特正在教居民唱歌,劳拉帮着卖歌词,这时,一直追求和想陷害劳拉的坏人以及怀疑阿尔伯特是小偷同伙的绅士模样的有钱人也出现在唱歌的人群里,当我们以为他们会马上抓住阿尔伯特时,却发现他们已被歌声感染,拿着歌词在一起歌唱,于是,这部电影最诗意般的场景出现了,街上的居民,路上的行人,不分地位,不分好人坏人,都在跟着阿尔伯特吟唱。

    "雷内克莱尔出生在巴黎闹市区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了这座繁华都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儿时的记忆深深烙在他的内心,也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他影片中表现的热闹场景,大都源自他熟悉的巴黎市区生活。"(摘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 ”),由此可见,雷内克莱尔之所以被誉为最法国的电影导演,完全是源于他对法国人的热爱,他通过他的镜头表达着他周围的日常生活,他从不拍别人写的剧本,他的电影都是他自己写本子,因此,也有人说他是最早的“作者电影”导演,雷内克莱尔的诗意不仅体现在美好的生活层面上,影片中有场戏是阿尔伯特的情敌写信暗示阿尔伯特离开劳拉,否则没有好下场,正好这时阿尔伯特被诬陷抓进了监狱,于是,负责送信的小男孩把信塞在了阿尔伯特家的门缝里,在另一个场景,劳拉正准备搬进阿尔伯特家,当得知阿尔伯特被抓时立刻去寻找他的朋友帮忙,于是三段时空的叙事用蒙太奇手法同时进行,一边是正在逃跑的小偷,一边是意外爱上了阿尔伯特朋友的劳拉,一边是在监狱里思念劳拉的阿尔伯特,而在表达劳拉的爱情变质时,克莱尔把镜头对准了阿尔伯特的家里,正在腐烂的食物,劳拉的摔破的镜子,没有人查看的信件,遗留着早期表现主义风格的充满诗意的镜头讽刺着爱人间的背叛与别离。

    这部30年代的电影运用的众多电影手法和叙事手段在后来的电影经常被加于利用,比如阿尔伯特和劳拉分睡床的两头被美国人用到《一夜风流》里就变成了克拉克盖博和白考尔在一个屋里分睡布的两边。

    这部电影也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雷内克莱尔没有彻底的放弃早期拍默片时的导演经验,很有镜头和场景明明可以用对白表达的,克莱尔却选择了用演员的无声表演去替代,搞的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一直以为是默片,可又发现主人公能说话嘛~查了查相关资料才发现,《巴黎屋檐下》是雷内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而这位默片时期受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比较深的导演最早是反对有声电影的,就像爱森斯坦一样,直到60年代他才承认自己当初的固执,这部电影之后,雷内克莱尔比较有名的作品还有《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以下引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他在1932年拍摄的《我们要求自由》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以至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都是对它的模仿。然而,克莱尔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使他很快失去了出资人,法国的法西斯分子也对他发动了诽谤攻击。因此,他不得不离开法国,到英国拍摄了《魂魄西行》(1938)和《假消息》(1938)之后,他又奔赴美国,在那里拍摄了《新奥尔良的情妇》(1941)、《我娶了一个女巫》(1942)、《明天发生的事情》(1944)和《天网恢恢》(1945)。由于强烈的个人化创作思想同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格格不入,加上长期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克莱尔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影片已无法与从前相提并论。"

    1946年克莱尔回到法国,但他没有回到以前的创作道路,反倒在自己的作品中潜心研究哲学性思索,渐渐偏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2. 雷内.克莱尔是电影安徒生,他的电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有歌声和爱情,没有仇恨与丑恶,即便事不随人意,也只是浅淡忧伤,更多的还是街角的爱情歌唱。

    《百万法郎》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最乐的电影之一,《巴黎屋檐下》是René Clair第一部有声片,相比之下,稚嫩许多,如此能发现René Clair的个人风格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开场结尾依然是慢慢的从巴黎的天空(只不过是布景)摇移到屋中幸福的恋人,《巴黎屋檐下》的剧情很简单,显得太平,更情绪化些,大致可以概括为——街边的不法商贩文艺青年(买歌词教歌的)看上了小帮派头头看上的女人,帮盗贼朋友存放东西被抓进监狱,出来后恋人已和他的好哥们是一对了。。。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用镜,叙事就显得有点呆,而且很清晰的看到戏剧观念的大量残留,默片的大部分手法都继续延续,显得这只是一次可爱的小心尝试,当然这些后来都完善成更加“电影”的《百万法郎》。

    René Clair让人称道的声音运用真是令然叫绝,片中一首首歌曲,音乐和人物动作,情绪,叙事都结合到了一起,只是缺少了最后的完全大团圆结尾,让人黯然神伤,没关系,歌不是这么唱么,爱情来去匆匆,哥们的就是自己的,好吃不如饺子。。。。。。

    我们大陆也曾有过René Clair,就是袁牧之啦~~《都市风光》里的技巧可明显看出René Clair的影响甚至发挥,《马路天使》更是一部René Clair式的电影,街角小道里穷的文艺的年轻人总是能相遇,只是更加显示出对现实的抨击和时代的追求。

    《都市风光》里穷作家为了追求潮姑娘,最后落得流落街头的下场;《马路天使》里最后那蹲高楼,带着深深的绝望。《巴黎屋檐下》和《百万法郎》的结尾则小偷公司和平民百姓欢聚一堂,依然是欢歌笑语,巴黎的30年代和上海的30年代差异如故。

    反正René Clair片子就是看了让你知道——人生不必愁眉苦脸,街角总有你的姑娘。
  3.     开头:摄影镜头俯瞰巴黎城区的一角,那是属于世俗,属于劳工阶层的一角。依靠在街头卖唱的男主角,和围观的民众们,一起高唱着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看到如此的影像之后,你一定会认为,巴黎本就是一个充满着美好事物与博爱精神的人间仙境。
       但事实是,罪恶经常是潜藏在美好的表象之下,此时此刻,“一个小偷正在人群中恣意的寻找着目标”。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此的态度,他眼睁睁的看着小偷掏一个”中年胖妇”的口袋,却竭尽全力为一个年轻美女(也就是女主角)夺回她的钱包。
            很有趣,有点理想主义,也很现实主义,不是吗?
            其实,电影中除了那个作为“强盗头子”的唯一反角外,其他所有出场人物都是如此调调的人物。
       (前文说过)的那个小偷虽然是个实际意义上的坏蛋,但也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自己身陷囹圄,却绝不连累为他窝藏赃物的【第一男主角】)。
          第二男主角(也就是第一男主角的“演艺界拍档”)会在第一男主角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救他于水火,却也是同样一个人,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当机立断”的抢了对方的女朋友。
        我不认为应该把女主角Pola理解为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只是一个可怜的罗马尼亚移民(证据一:影片台词:第一男主角:XX[语],罗马尼亚语怎么说?)。(证据二:试想一下:如果她是一个巴黎本地人,怎么有人敢抢她住处的钥匙,让她有家不能回)。
            所以她曾轻易地投入强盗头子的怀抱,在受到对方的欺辱之后,又“转爱”第一男主角,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又很快的爱上了第二男主角。
            “她只是一个苦命的弱女子,需要一个男人来依靠!”
         最后再来谈谈女主角Pola的扮演者Pola Illéry(和剧中角色同名),她确实是一个美到能够摄人魂魄的女人,绝对值得影片中的那三个男人为她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4. 该片作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把摄影机对准平凡人的生活,记录了巴黎街道上的一场爱情的幻梦从萌芽到破碎的故事,也是关于一个女孩被三个男人争夺的权利战争。中间穿插了大量看似与故事脱节的生活碎片,例如两个好友正在打架,却把穿插了一个误喝了红酒有点晕乎乎的老头;随着镜头缓缓下摇,同一栋房檐下不同楼层的人一边过着自己的生活,一边唱着同一首歌;把歌曲作为造谣的房东和租客的斗争。这些关于巴黎民众的生活碎片自然流畅的融入故事中,具有一种生活的纪实美感。 雷内.克莱尔作为欧洲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曾致力于挖掘摄影造型和视觉节奏的美,而在这部影片中,完全体现了他作为一觉艺术家对造型美的重视,和对听觉艺术的敏锐把控。片中多出展示情绪或激烈出,都刻意避免直露,如男女主两次漫步街头时,都只拍了两人的脚和拉的长长的影子,中间叠化了一个时钟画面,简明的表示了两人的行动,而又具有美感;…最典型的段落,出现在三男的斗争处,男主和黑老大在街头拼杀,音乐戛然而止,一段仿佛默片的挑选拼杀凶器的表演,又因为男主不愿拼杀被嘲笑,随后响起火车鸣笛声,男主赤手空拳开始打斗,全景镜头,只隐约在黑暗的光线下,看见两人被黑老大的小弟簇拥着,在昏暗的巷道中打斗,随着火车声渐近,赶来的男主好友用手枪打破街灯,画面陷入黑暗,只隐约见一群人扭在一起,听见打斗时的人声、不断逼近的火车声,巡警赶来时的狗叫、汽车发动机声,又见着黑影匆匆逃走…这个段落展示了在1927年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人的思考,如何运用无声制造压抑紧张的气氛,随后视觉的黑暗,更突显出街道的声音,用同期、音响营造氛围的真实感…

    因为男主的角色是一个街头歌手的身份,场景也多选在歌舞厅酒馆等处,导演可以将歌曲巧妙安插在影片中,时而是男主带领众人在歌唱,时而是市民或哼唱、弹唱、对唱组成一只歌曲,时而是舞厅中、酒馆中播放的歌曲,将歌曲作为同期声的方式融入,例如运用场景中的唱片机推动发展,片末,男主决斗完兴高采烈的归来,酒馆中正放着热烈的歌曲,随后男主得知女主变心的真相,两好友为了争夺女主展开打斗,唱片机正放到结尾传来杂音,两人伴随着杂音扭打,打到激烈处老板关掉唱片机,电影再次陷入无声,两人无声对峙,两人的台词精妙的体现了这场性权利斗争,一人说我不爱她,另一人说我也是,随后画面摇到桌面的骰子…

    影片明线是关于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一场性权利的争夺,不止是三个男人作为支配者的争夺,还有女主作为被支配者与三个男人的周旋。尤其是男主入狱后,女主和男主好友吃饭的一场戏,将女主对其性魅力的自信外露展示的异常含蓄与赤裸,中景,两人用餐,好友忧心忡忡,女主注视着他,近景,好友双目无神,反打近景女主注视着他,一边摸上自己的头发像是在检查仪容,反打回好友,继续无神,再反打回去,近景女主注视着他,手中把弄着纸巾。

    影片打从一开始,通过镜头就暗示了,谁是支配者,一个摇臂从上往下的镜头,画面从巴黎屋顶俯拍靠近女主,她正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看着男主,而三个男人,一个妄图用武力征服,以被抓去警察局而告终,一个提出投骰子,这个骰子在之前只是决定谁请客、谁先去搭讪的工具,能决定这一刻的命运吗?男主选择主动放弃这场权利争夺,他明白了,选择权或许从来不在他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