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千万不要搞混,the government is only the institution to impose for a certain regimes. It is not what we defend and fight for as the counterpart of state and nation.)
References King, Charles. 2015. “The Declin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Why Flying Blind is Dangerous.” Foreign Affairs. June 16. 龙应台. 2014. 《野火集》1985, 6. (ISSN: 9576070589). Engels, Friedrich, 1820-1895, and David McLellan.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Web.
我是去看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看完了小清新忽然瞅见Suffragette的宣传海报,看到梅姨,Mulligan和Helena的三个大脑袋,忍不住又看了这部。本来是想回去写论文的,呃,deeds,not words!
Suffrage指选举投票权,或者叫参政权,电影suffragette 译作妇女参政论者,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惜暴力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的女性。当时致力于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团体主要有两类:一类采取游说或请愿等和平运动方式;而另一类则不惜激进运动和暴力手段争取权利。后者就是suffragette,尤指当时英国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的成员,她们的领袖就是电影里梅姨饰演的Emmeline Pankhurst。打酱油的梅姨来去匆匆地发表了振奋人心演讲,高喊“别说,去做” (Deeds not words),“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成员们高举手臂慷慨激昂,其中之一就是女主Maud Watts。
Maud心态的改变是有迹可循的。其实一开始她并非suffragette,遇到暴乱抗争运动仓皇而逃,偶遇诊所里suffragette的集会并未参与,甚至第一次入狱被提审时她也强调 ”I’m not a suffragette”。后来,生活所迫,政府所激,领袖鼓舞,同侪激励,她逐渐觉醒,有了改变的决心和勇气。当撞见工友Violet才12岁的女儿被雇主性侵,她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屈辱、愤恨,却无能无力,也许,她该做点什么。最初的转变,也许从阴差阳错地替Violet到国会提供证词开始。当国会成员承诺考虑修改法案,她无疑是满腔期待,可后来却意识到骗局、被卷入抗争然后被捕。当被释放回家时,丈夫让人心寒,他不关心妻子有没有受苦,只是劈头盖脸责怪她弃家庭于不顾,让自己蒙羞。当她看到同事不惧暴力镇压勇敢反抗,当她被领袖的演讲激起满腔热情,当她协助领袖逃走再一次被捕,当她被丈夫扫地出门、被邻里和同事冷眼旁观,当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子被收养却因自己没有监护权无能无力,当她又一次被雇主打压……她终于不再沉默,不再胆怯,她反击雇主、不惧政府威胁、拒绝拉拢。终于,她选择了勇敢抗争,投入运动最前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suffragette。
她们炸邮筒,破坏电讯系统,炸政要官邸,被捕入狱,饱受折磨,绝食抗议。当时政府担心她们会在狱中死亡,担心被抨击手染献血,就把食管插入绝食者鼻中,强迫进食。 此外政府还通过了“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就是在绝食者濒临饿死边缘,特设她们出狱,待她们身体复元,再加以逮捕。因为猫有先戏弄老鼠再将其杀死的习性,故名如此。suffragette一次次入狱,不断地抗争。最终,Emily冲入马场撞向国王的马匹,让国王和全世界震惊而关注她们的抗争。
最终,战友艾米莉·戴维森(Emily Davison,1872-1913)在1913年的德比赛马日冲向国王的马,要将条幅“votes for women”悬挂其上,被疾驰的马踏而丧生。这一景象被当时的默片拍摄,也被世界媒体广为报导。她的牺牲,使得女性投票权运动为更多人关注。遗落在现场的条幅,被一位父亲拾起,裹在新生女儿身上,参加了戴维森的葬礼。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戴维森,受过良好教育,因是女性,就业机会受限,加入抗争后,曾被捕9次 。她以生命践行了潘克赫斯特倡导的宗旨:“行胜于言”,也宣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从年轻到年长的男性对此片的反响,也耐人寻味。在伦敦,一位13岁男孩看完《女权之声》后在电影院里站起来大喊:votes for women! 制片人艾莉森·欧文14岁的儿子与男校同学去集体观看,回去组了个女性主义社团。片中饰演爱尔兰警探的男演员布莱丹·格里森慨叹:“我这辈子从没进过雌激素这么高的剧组,感觉很好!”当然,也有轻佻的男性网友写道:戴维森闯入赛马场被马踏而丧生,不知那匹马后来怎么样了?居高临下的讥笑、嘲讽一直都在,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依然如此。女性成长期间接受的教育通常是“别找麻烦,别出风头,作个好女孩”,而《女权之声》中的女性,为了抗争歧视和不公、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惜使用武力,被污名化,她们说: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law breakers),而要成为立法者(lawmakers)!1979年,英国出现第一位女性首相,不远的未来,也许美国会出现第一位女性总统。但日常的与结构性的各种暴力、歧视,并不会因这些标志性的事件而消失(也如《女权之声》导演所言,希望影片有更广泛的意义,抗争的不仅是性别问题,包括一切族群、阶层等等不公)。这些是一个个未完成的故事,应有权益的获得,并非通过上层开恩施舍,而是旷日持久的抗争,甚至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争取公平正义的抗争会持续下去,街头、家里、电影银幕,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