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早了,吐槽影评还没多少人写,那我就写两句吧。
这片子的宣发也挺敢写的,又是“国庆唯一,生猛大片”又是“够狠够嗨爽,大咖大场面”的。至于这部电影爽不爽,这件事真的是因人而异。总体来说,一部爽片的刺激程度,与观众同这类电影的阅片量成反比:看得越多,这类电影就越无聊。如果这片子真的戳中了您的high点,那您就全当我没说。但也许正如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你看过不少优秀的动作电影,再看这部《莫斯科行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个人感觉邱礼涛导演的格言一定就是“爷们要战斗”,他那高产而又“炸裂”的作品序列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位老师创作的时候有没有被卖拷贝附体,他们在抛弃逻辑炸炸炸这一方面应该很有共同语言。(看来《拆弹专家2》的成功确实是意外)
短评里有很多网友说邱导进步了,我不这么认为。这部《莫斯科行动》依旧是非常浓厚的邱礼涛电影风格,文戏武戏都一样,只不过用了不一样的剧作模板——换了件马甲而已。
先从文戏说起。可能是邱导实在是太忙了,一年要拍三四部电影,没有功夫多下下功夫。在这部电影里,除了演员的咖位以外,其他地方都完全称得上是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每一场文戏时间基本上都特别短,除了交代信息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功能;视听语言不能说是精雕细琢吧,也说的上是聊胜于无,单独某场戏拎出来看和近些年来的港片流水线别无二致。就算是你把它扔给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去拍,成片都差不了多少。要是十年之后有人做港片混剪,那不加片名恐怕真的分不清楚谁是谁。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没有风格,也是一种风格”。
剧本也是一大硬伤。整体的套路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好莱坞爆米花”,非常的“国际范”。虽然好莱坞的套路现在的观众懂得都懂,但是如果真的仔细打磨,成片效果还是能非常过瘾的。具体例子可以参见《碟中谍6:全面瓦解》《谍影重重3》《终结者2》等。遗憾的是,影片的主创看起来并没有把剧本打磨到臻于至善的想法。本片的剧情推动可以总结为“反派心慈手软(或执行力不足)→留下关键证人→找到线索→抓到下一个人”,但凡是有点花样也不至于一点花样都没有。事实上,影片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流水账”,是有非常大的可塑空间的。本片里刘德华、黄轩、文咏珊的角色,都可以是非常有深度的人物,但是本片的编剧却无情地把他们降维成了纸片人,变成了没有感情的剧情推动机器。
主角和反派的塑造也是灾难。张涵予(的角色)从头装到尾,黄轩从头疯到尾。如果问“张涵予为什么这么正派?”不知道,问就是主旋律。“为什么黄轩这么疯批?”不知道,问就是剧情需要。一开始用门砸人那一段我该真的以为他有多厉害呢,结果演到一半就因为留了文咏珊一命,让她把自己的“大事”亲口告诉警察。张涵予在这部电影里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众所周知,动作片的精髓就是要把主角深陷“置身可感”的危机当中,让观众真的为主角们担心。国内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行是林超贤导演的“两个行动”。而本片的主角遇到所有困难都是迎刃而解,走到哪案子就破到哪,基本上没有什么他们解决不了的困难。这在动作片里面是大忌。
不仅如此,本片的主角血条真的是深不可测。不仅主角有光环,反派也有光环,总结是“不到china不准给我亖”。战斗机那段我真的看呆了,我原本以为徒手扒飞机已经够离谱了,直到这几个人从飞机摔下来还毫发无伤。这程度…灯塔国队长来了都得敬上三杯。
既然都说到动作戏了,那就来聊一聊动作戏。邱礼涛导演以“生猛”“尺度大”著称,但是最近几年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虎。就拿这部电影来说,动作场面剪得特别快,基本上没有看清楚几个镜头就过去了。这不是缺点,但是需要导演有非常强大的掌控力,毕竟不是每一位导演都是保罗绿草地(谍3导演)。本片里面,火车戏调度不如《碟中谍7》,追车戏不如《谍影重重》。这些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不能要求每一场动作戏都活成业界标杆的样子。邱导最大的短板就是枪战戏。没错,枪战戏。如果是两方互射还好说,一旦参展阵营数量大于2,那摄像机就转不明白了。本来剪辑节奏就快,还要照顾到不同阵营的行动,就非常容易乱套,结果就是观众在电影院根本看不清、也看不懂谁在打谁。单场戏内部逻辑变成一团乱麻,在这个基础上再要谈动作戏的设计,通过人物的动作实现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彰显影片的主题,显然就是天方夜谭了。这个问题在《拆弹专家1》《扫毒2》《扫毒3》里面也很明显,很好奇之前为什么很少有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来点进步吧!
“不利于团结”的话说了这么多,还是祝福邱导能越拍越好吧,毕竟现在坚挺在动作片领域的导演,越来越少了。
邱礼涛的电影一定不能只看动作,要看他的“小动作”。
1.首先是“瓦西里”这个名字,电影里面直接用台词介绍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列宁在十月》里面这个电影的简介,就知道瓦西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了。但是妙就妙在张涵予加了一句“但你不是瓦西里”,什么意思不用多说了吧,而且刘德华这个角色既不是正派也不算反派,游走在黑白之间,和《拆弹2》里面有着相似的身份焦虑。
2.高潮戏的地点设定,为什么要设定在中俄边境上,为什么要强调“列车要转轨了”,刘德华还加了一句“一切重新开始了”,电影剧情发生的时间节点大家都知道,正是苏L解T的那几年,正是在那个时期,那个环境下,那边的信仰全面崩塌之后造成了现在的混乱秩序,然而列车开到有特色的东方之后,一切即将转轨了,一切重新开始了。
3.刘玉虎之前挖通了深港两地的地下管道走私,时间设定是1988年,联想一下第二年,有一部豆瓣404的港片讲的就是这个。(提示:麦当杰拍的4)。
逃亡到混乱的莫斯科之后,隐姓埋名,虽然见不到女儿,但女儿一直是他的“麦格芬”,牵引着他的所有行为动机。然而最后的结局,当他回去之后,却永远看不到了。在那边还有点念想,心里还有点希望,回来之后是彻底瞎了,永远看不到了。有意思的是女儿还穿了一身红。豆瓣短评有一位网友说“红衣女儿是两边的筹码,只要合作,瞎了但是能活”
目前就发现了这几处细节,二刷时再仔细看看,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但从《拆弹1》的红黄选择,到《拆弹2》的青马大桥,再到这一次的莫斯科,邱礼涛的电影,大家真的可以带着放大镜仔细看看,说不定就有意外发现。
邱礼涛的新片,也是他年内第四部院线片《莫斯科行动》,将问题指向了全程7692公里的K3/4国际列车线路,这是我国最长的一条国际铁路,也是连接首都北京和“第二首都”莫斯科的精神线路,它浓缩了昔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孤线行程以及中苏关系的亲缘史。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造就了幻相的破灭,未来从信仰变成了商机,K3/4的漫长旅途不再是通往莫斯科的朝圣,而成了流动行销的货仓,满载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倒爷”。也正是那一年,黑豹乐队创作了他们的代表作《无地自容》,窦唯的歌词指明了这种虚无的梦碎:不再相信/相信什么道理/人们已是如此冷漠/不再回忆/回忆什么过去/现在不是从前的我。
1993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后国家私有化而无暇他顾的那一年,K3/4列车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中俄列车大劫案”,罪案不止一起,悍匪们半途上车,抢劫财物、强奸女性、蓄意伤人,将6天5夜的浪漫之旅变成了轮回的噩梦。
这一历史劫案和中国的摇滚势力的崛起,几乎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并且同时波及到香港文化界。1994年,魔岩三杰和唐朝乐队在香港红磡震撼开唱,担任现象导演、摄影的就是时年33岁的邱礼涛——刚刚拍完《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的邪典导演,一位长发飘飘的安那其主义者(anarchist)。
当时如果有什么能够比肩邱礼涛对内地摇滚的嗜好,那一定是极富枭雄气质、动辄男盗女娼的麦当雄对各色罪案的嗜好。1995年,嗅觉灵敏的麦当雄联合峨眉电影厂制作了《中俄列车大劫案》,由其弟麦当杰执导,成为“香港奇案”系列中的一案,但因立足点过于奇技淫巧,主角吕良伟(我公安干警)的存在感微乎其微,真正出彩的变成了狰狞炸裂的劫匪鲁芬,列车上的强奸也被描写成了虐恋式的享受。
按照麦当雄的理解,中俄列车上的劫匪,莫过于另外一种形式的“省港旗兵”,也就是“大圈仔”,中俄列车大劫案既然被列为“香港奇案”,也就意味着俄中关系被用作了中港关系的镜像。纵然97的忧郁和迷茫无可避免,但同内地合拍、实地取景的历史赋予了影片以时代的现实性,也传递出那个时代价值观的多元性:即使鱼龙混杂、藏污纳垢、信仰幻灭,车轮仍然是向前开;即便被抢劫、强奸和毒打过,生活仍然是向前看。在那个时代,大劫案并未被视为悲剧,而是下海冒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代价。
而30年后,再提起这一臭名昭著的案件,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香港作者,都会投诸全然不同的目光,它成了一个悲剧,一个关于时间和思想的悲剧,面对这场大劫案,我们都已“无地自容”。
这恐怕就是邱礼涛如此大张旗鼓使用《无地自容》的道理,作为94红磡演唱会的导演,没人比他更熟悉这首歌的独到用法,而且必须基于一种过饱和的使用:它可以非常迅速地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年代,所有的场景、服饰、器物都能被同步还原(只要不对比那个时代的影像就觉察不出来),90年代的美学从技术上不难重现,但90年代的精神已经无法复原。
这是一种历史的精神差异,也是邱礼涛和其偶像麦当雄之间的策略差异,麦当雄生逢其时,处在一个电检宽松到无法无天的世代;而邱礼涛历经巨浪,目前处在如履薄冰的湖面,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巧妙地将审查玩弄于鼓掌之上,他的策略是一种绝对的异轨:制作上绝对忠诚,内容上充满钝义。
邱礼涛的忠诚感和责任心,业内有口皆碑,这不但体现在他一年可以拍摄3-4部电影且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也体现在他完全不挑主题不挑剧本,甚至主旋律大片也可信手拈来——但偏偏是在这一维度上,他和林超贤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区别:林超贤是表里一体的工匠精神的极致,他的场面调度和导演能力也普遍被认为在邱礼涛之上,然而唯有品味影片的内涵,我们方能发现邱礼涛实际上是充满个人态度的作者。
由此,纵然《莫斯科行动》呈现的是一如《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的主旋律清剿模式,但邱礼涛以另一种方式思考了国家主义传统下的大劫案,或者说,中俄列车大劫案不是一个“事件”,而成为一种“创伤”,被思考为一个潜在的国家和外交事件。至少,在片头疯狂的抢劫中,抢劫事件像实际发生一样被亲历了。被抢劫的乘客和被强奸的女性成为了道德法制节目式的受害者,呈现为现代性的虚弱,我们无法责难这种虚弱,因为银幕上的他们,就是现实中的我们。
至于这种虚弱是如何造就的,恰恰是一个毫不起眼但又极端深刻的主题,当人们只能寄望我公安干警大发神威,也就等于失去了反抗暴徒的力量。这类似于英雄除暴的场面调度——当英雄替受害者出头打倒了恶人,按照叶伟信等导演的逻辑,这里必然会有群众的掌声。但邱礼涛的看法相反:这里绝对不能有掌声,因为掌声只能加强刻板印象并阻碍人们的思考。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湄公河行动》当中,人们不会去反思作为国家超级英雄化身的张涵予,虽然都有打入敌营和乔装黑道的情节,但唯有《莫斯科行动》展现了更复杂的人物气质,也澄清了张涵予这个演员的魅力之本质:他的魅力绝非来自所谓的男人气概和忠厚可靠的形象,而恰恰是介于绝对的人民公仆和绝对的黑道大佬之间的醉人张力。
这种辩证的张力,让张涵予扮演的崔振海不再是符号性的纸片人,同时也堆叠起某种黑社会属性的密集强力。邱礼涛此前一直在港片中超规模作业,从《扫毒》之类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种规模背后的黑色资源(或基因),而一旦以这种极致的资源(基因)来制作最具强心力的主旋律大片,当下电影创作的极端复杂性和不可言说性就被凸显出来,这里的问题如此之深,具体操作如此复杂,以至于除了邱礼涛这样的鬼才作者之外,几乎没人可以游走于这一灰色地带,把握住这个细若蚕丝的界限。
邱礼涛一直擅长的边界问题(如《阴阳界》)在此成为国界的问题,而国界的问题又是轨道匹配的问题。从《扫毒2》到《拆弹专家》再到《莫斯科行动》,邱礼涛的思路可以归纳为这一问题的延展,只是更具中国视野和长线历史性,甚至说他思考的已经不光是一个香港问题,也是中国-世界问题:30年前的K3/4列车是冒险的代价,但也是“北京-莫斯科”单一线路的终结以及“中国-全球”多线路的全面开启;30年后,K3/4的重启变成了一个重新回到“北京-莫斯科”的孤单线路,也就形成了一个精神性的下行螺旋。在这种螺旋中,莫斯科以“不得不”的姿态重新成为第二首都,那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乌拉尔的花楸树》《喀秋莎》这些昔日的乡愁曲目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受难曲。
这些曾被视为“美好记忆”的苏联歌曲和诸如《无地自容》《思念》等“怀旧金曲”一样,被邱礼涛统统置换了用法。在重返莫斯科的轨道上,这些歌曲创造出的莫如说是一种被强制返回的“非在家性”,也就是弗洛伊德的uncanny。在此任何真诚的怀缅都是不可能的,越“真诚”就越投机,这就是《囧妈》和《红莓花儿开》的问题,它竟然设想着用一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老年合唱来赚取观众们的眼泪,最终也只能在无限心虚中放弃了院线。
实情是这个时代不再有美好的回缅,而只有残酷的回卷,是车轮的回转。邱礼涛并在片中未呈现过多的火车动作戏,但一前一后的两个大场面,也确实在火车上发生。除了开头被重新塑造的创伤事件外,影片的末尾卷入一个相当规模的残暴恐怖袭击,狂徒们能闯入抢人,是因为K3/4列车需要在边境“换轨”——轨道的不匹配(宽度不同)是个先天的创伤事件,意味着这个看似平滑的政治文化交通有着天生的不适配性。
在此,大圈仔们的残酷,承自港片中的极恶之辈,这当然是“只拍过一部电影”的麦当雄的创举,作为麦当雄的精神门徒,邱礼涛创造性地使用了黄轩,并且在最大尺度上释放了他身上固有的邪气(或邪魅)。这里既有惊艳,也有遗憾,惊艳在于黄轩的邪气浑然天成,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反思像《妖猫传》和《芳华》是不是对他估错了用法;遗憾则在于黄轩作为一个演员的气场,仍然无法达及这里反派应有的重量感,他的演技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角色,那种肖斯塔科维奇古典音乐下衍生的肢体动作并不自然,成为了对《杀手莱昂》中加里·奥德曼那个黑心警官的拙劣模仿。
大圈仔仍是大圈仔,谷嘉诚扮演的那位人狠话不多,动辄一秒割喉的苗子文也是如此,顺道呈现了这一组织内部的“精神控制”。但在另一个维度上,《莫斯科大劫案》的更精准表述是“瓦西里不是瓦西里”:瓦西里是《列宁在十月》中领袖的保镖兼信使,他的职责是捍卫布尔什维克的未来;而在邱礼涛的历史重塑中,瓦西里是一个粤籍的昔日前科罪犯、今日的境外投机商人以及来日改过自新接受命运的悲剧性人物。
瓦西里的角色,同样是由邱礼涛近年来的御用演员刘德华出任,目前也只有他压得住这样复杂的角色。这也是人们佩服刘德华的地方:纵然是在如此的年龄、资历和地位上,刘德华仍然频繁塑造这种介于正邪之间的灰色人物,事实上也只有他才能以自身的质感和重量诠释邱礼涛电影中复杂的文化编码以及可能的微妙界限。瓦西里是一个离心者或叛逃者,他的身上有着潜在且不可道破的符号,他足够聪明但也足够愚钝,因此任谁都可以轻松拿住他的软肋。在此,无论是苗青山还是崔振海都没有任何区别:一个是硬威胁,一个是软威胁。
因此,《莫斯科行动》在三大主角地形学较量(包括地面追车、下水道搏斗和追击战斗机)中的实质,不是某种公平较量,而是苗青山和崔振海两方对瓦西里的无限榨取(被双重PUA),这也让瓦西里成为最悲惨的角色(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特-首),也是邱礼涛异轨书写的绝对内核。瓦西里的问题,或者他自身的“缺陷”,恰恰来自他不具有苗青山和崔振海那样的“绝对冷酷”,他的无限被动的根源,是因为他仍是个活生生的人。
面对他人的拿捏,瓦西里必然知道自己的宿命,但他压根没得选(在此仿佛再度化身《无间道》的刘建明)。对他来说,任何许诺都不值得相信,但也只能“去相信”。在最后一场的大火并中,瓦西里呈现出他不怕死的一面,甚至甘愿毁去双目——这是一种辩证性的视觉,也是视觉现实性的破灭,瓦西里成为了先知式的俄狄浦斯(这呼应了当年的《盲探》),拥有了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心灵之眼,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洞悉和反思红衣马尾辫的虚妄未来。
在此前的《拆弹专家2》中,刘德华扮演的潘乘风也面临类似的选择,即倪妮扮演的女长官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精神操纵,并且对他言:相信我,你就是警察;不相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
这是一种无解的困境,但也是邱礼涛能诠释的极限,电检的尽头,就是恐怖分子成为警察,以及刘玉虎成为瓦西里的过程,他们的身份已被转变,但灵魂仍然保持了其原本的开放性。
邱礼涛和刘德华的特立独行,映射出这个时代的各种喜怒哀乐:那些用一部主旋律换一部“理想电影”的操作,那些执着于“铁肩扛道义”的操作,那些为了理想跟电检一再死磕的操作,那些浑身贴满家国标签的行业大佬操作。这些人,这些事,比之邱礼涛和刘德华来说,要么过于犬儒,要么过于耻辱,要么过于愤青,要么过于乖顺。他们的自我诚实或技术含量,基本都经不起放大。
就此而言,《莫斯科行动》似乎是唯一在精神上达及“真诚”的国庆档电影,它既是本质上最像电影的电影(充满了全程高能和可观的娱乐性),也是最能透射中国问题的电影(而非仅仅徘徊在“中国”的表面符号上),那么在这国庆档的激烈鏖战中,到底是谁该无地自容?或者推及开来,在跨越大劫案30年的华语电影演进的荒诞历史面前,又到底是谁该无地自容?
【虹膜】
看《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时,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亢奋的状态。这种亢奋从开场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就开始了,“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配上录像质感的时代画面,直接将人一把带回了狂飙的90年代。
影片围绕中国第一桩跨境追捕案“93国际列车大劫案”这起大案展开。开篇,就是一起性质恶劣的大规模火车抢劫——以苗青山(黄轩饰)为首的悍匪集团,以穷凶极恶的方式实施连环抢劫。他们对商人拿刀抢钱,甚至切手指、杀人不带眨眼,找到漂亮女人就肆意施暴,犯下滔天罪行。
这起案件当年的真实情况是:1993年5月26日,北京通往莫斯科的K3列车上发生了惊天大案:前后四伙匪徒,从不同的车站上车,依次对车上的乘客实施殴打、抢劫等暴行。这几伙劫匪非常有默契,各自从车头和车尾分别打劫。抢劫过程中,有乘客反抗跳车,反被劫匪追击刺伤。这些极端的行为,在电影开篇就得到了充分展现。
为什么这起大案,会发生在横贯中俄之间的国际列车上?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时代的特殊性。1993年的北京和莫斯科,一边是改革开放、欣欣向荣,一边是苏联解体、轰然倒塌。内地开启下海做生意的风潮,俄罗斯却经济迅速倒退、商品缺乏。从精神信仰到物质现实,都在改天换地。
“倒爷”这个职业应运而生,他们乘坐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沿途做生意、倒卖商品。跨国商品差价巨大,100的皮衣转手就是600,8毛的打火机能卖6块,六七倍的差价,让“倒爷”生意成了暴利行业。
当时,劫匪们有的也是“倒爷”出身,对待同行更是下得去手,从小偷小摸到团伙作案,愈发肆无忌惮。以此为背景,终于发生了“93国际列车大劫案”,中国警方迅速前往俄罗斯进行跨国缉匪。
张涵予饰演的铁路公安崔振海,带领公安小队伪装成商人,进入时局混乱的莫斯科,斡旋于当地神秘人瓦西里(刘德华饰)、神秘女子真真(文咏珊饰)当中,从而发现苗青山要进行更大的惊天阴谋。为把犯罪分子们缉拿回国,他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行动。
影片对劫案细节、90年代场景的还原度显而易见。劫匪通过前哨而得知“倒爷”的车厢、中国警察没有跨境执法权与引渡条例、最终用火车押解罪犯回国等细节,都是当年案件的真实特征。
作为近年香港导演里最为观众所熟知的一位,邱礼涛导演总能找到一些自己独特的方式,让类型片产生差异度和新鲜感。在刺激惊险的动作场面下,生发出对于社会群像、时代现象的反思。
不得不说,每当刘德华与邱礼涛合作,邱导就必然能交上一部绝对出色的“好货”。《拆弹专家2》之后,这部《莫斯科行动》同样延续了上述的创作思路。
随剧情的发展,电影不断在火车劫案的基础上加码,增加了一系列反跟踪的街头智斗、广场飞车追捕、地下摩托追逐、火箭基地枪战爆炸、汽车劫机……一场接一场够凶猛、够硬核的动作戏,让观众的观感始终都能被牢牢抓住。
动作戏之外,还有作为犯罪电影的大尺度。片中,劫匪们被塑造得足够猖狂,不用说对受害者,即使对内部成员都草菅人命,一个接一个“黑吃黑”。尤其黄轩演的苗青山,杀人对他而言如家常便饭,其疯魔、残暴程度,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无法强势的警,遇上嚣张跋扈的匪,双方互相试探、不断亮牌的“猫鼠游戏”,构成影片的最大看点。而动作犯罪的类型之下,《莫斯科行动》的内核,则是反观那个时代,那些动荡不安、甚至疯狂的案件状况,究竟因何而生。
电影首先还原了当年独特的社会背景,那个危险却迷人、肆意弥漫着复古风潮的90年代。皮夹克、牛仔裤、西装配花衬衣、大哥大、传呼机,一系列细节,将观众带回到当年的情感与记忆中。而对莫斯科的地下水道、废弃火箭基地、街头巷尾平民惨淡现状的展现,背后透露出的,亦是对那个物资短缺、状况复杂的社会的写实刻画。
其次,是赋予群像“黑白灰”三色,三个主角都足够个性鲜明。
张涵予演的警察崔振海是绝对的白,在混乱的世道里独善其身。黄轩演的劫匪苗青山是绝对的黑,这是一个彻底被欲望毁掉的人,冠冕堂皇的心理变态。刘德华演的瓦西里,则挣扎在黑白两道的灰色地带,游走于善与恶的边缘,是片中最复杂的高亮角色。
他曾是当年最早的“万元户”,却因贪欲犯罪入狱。妻子离他而去,家庭支离破碎,昔日的徒弟苗青山又用他的女儿威胁他。当中国警方和苗青山同时找到他时,他陷入了无法逃避的困境。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对他来说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瓦西里这个角色的双面性,在刘德华身上显得尤有魅力。尤其是他对女儿的柔情,构成了影片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
无论苗青山还是瓦西里,其实都深受时代的影响。两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前因,源于物质欲望的浪潮下,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惜一切的野蛮与疯狂。电影塑造穷凶极恶的劫匪、弃暗投明的罪犯,本质上讲的还是人的异化。
《莫斯科行动》凭生猛的动作犯罪戏、视听体验,足以成为国庆档中尤为出色的类型片。但必须指出,它同时还是一部「不止于紧张刺激」的年代戏,背后藏着人性真实,藏着对历史过往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