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1978)

演员:



影评:

  1. 今天再看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虽说电影史上不乏大牌云集的电影,比如2002年的《八美图》,但当你带着想看大咖飙戏的心情去看电影,结果难免失望。《尼罗河上的惨案》给我的经验却全然不同。小时候看译制片版,哪个演员都不认识,却记得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长大才发现,这电影的阵容实在是有点可怕:

    演员里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Peter Ustinov,David Niven,George Kennedy)、两位奥斯卡影后(Bette Davis,Maggie Smith)、一位金球奖影后(Mia Farrow),饰演Dr. Bessner的Jack Warden 也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还有三位美女表演上的名声稍逊一筹,但美貌和才华也可以用“划时代”来形容:三次奥斯卡提名的Angela Lansbury,大名鼎鼎的Jane Birkin(欧洲的文艺缪斯,爱马仕的铂金包以她命名),演过最美朱丽叶的Olivia Hussey。

    如此多的明星和表演大师,却从来没有引我往“飙演技”上想,每个人都谦逊的卡在自己的角色里,适当的发挥着特质,几位著名的美人也掩饰住风采,并不让人分心,电影里无所谓红花绿叶,才成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吧。在这里把电影中主要的表演艺术家列一列以表敬意。

    彼得·乌斯蒂诺夫 Peter Ustinov 英国

    1952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提名 《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 (1951)

    1961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1960)

    1965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土京盗宝记》 Topkapi (1964)

    1969年 奥斯卡最佳剧本 提名 《富豪之家》 Hot Millions (1968) - 不会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演员(Peter也导过电影)

    「两次金球奖提名,1次获金球奖最佳男配」

    大卫·尼文 David Niven 英国

    1959年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1958)

    「一次金球奖提名,两次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乔治·肯尼迪 George Kennedy 美国

    1968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1967)

    贝蒂·戴维斯 Bette Davis 美国

    1936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女人女人》 Dangerous (1935)

    1939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红衫泪痕》Jezebel (1938)

    「还有9次提名奥斯卡,3次提名金球奖,1974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列不过来了」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英国 (喜欢看哈利波特的都知道她)

    1970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春风不化雨》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1979年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加州套房》 California Suite (1978)

    「还有4次奥斯卡提名,9次金球奖提名,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角,1次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米亚·法罗 Mia Farrow 美国(Woody Allen前妻,一直在风口浪尖)

    1965年 金球奖最佳新人奖 《巴塔西的枪》 Guns at Batasi (1964)

    「8次金球奖提名」

    安吉拉·兰斯伯瑞 Angela Lansbury 英国

    「3次奥斯卡提名」

    这位年轻时候太洋娃娃了

    简·柏金 Jane Birkin 英国 (欧洲无人不晓的缪斯女神,电影里扮相平庸得简直有扮丑嫌疑)

    她的传奇故事有点长,包括出身文艺世家,三任丈夫都是文艺大咖,还有与爱马仕铂金包的关系,放个豆瓣友人写的文章链接吧

    奥丽维娅·赫西 Olivia Hussey 阿根廷 (最美的朱丽叶)

    成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1968)

    没人否认奥利维娅的朱丽叶是最美的朱丽叶,现在那些神仙姐姐之类,也要让位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剧照,也是走平庸路线,不以美貌夺人

    写完我准备再去找译制版看看。长大后已经不习惯听配音的了,但这一版的配音阵容(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也是达到了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了吧。

    ## ##

  2.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看过大半,尼罗河上的惨案算是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拍得很好。影片卡司之大也是罕见,至少有5位奥斯卡获奖者,其中有三位曾经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男主角波洛的扮演者彼得·乌斯蒂诺夫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而饰演波洛助手的大卫·尼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影片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船上登场的每个人都有杀害林内特的嫌疑,在侦探波洛的推理过程中,将想象的画面全部推演一遍,抽丝剥茧,可怜的被害人被N个人轮番杀害了一遍,每听完一个推理,被怀疑者心怀鬼胎,都被推理惊吓到。画面很微妙,人人自危,营造的悬疑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搞笑的是波洛自己也有嫌疑,也被推演了一遍(据好心豆友证实,波洛自己没有怀疑自己,看来年纪大了记性真是不可靠)

           尼罗河、金字塔、埃及,充满神秘的地方,一艘游船形成的密闭空间,本身就画上了悬疑魅惑的符号。影片色调、构图充满异国风情,服装瑰丽而考究,凸显贵族气息契合人物身份,情节扑朔迷离。波洛的推理丝丝入扣,对白幽默诙谐,笑过之后推敲一下还埋了伏笔。

           总之,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侦探电影,书也很精彩,一并推荐。



    --
  3. 下面是该系列影片的一些特征粗浅大略的总结,会有关键情节透露,建议没看过相关影片的先不要看。



    ﹋﹊﹋﹊﹋﹊﹋﹊﹋﹊﹋﹊﹋﹊﹋﹊﹋﹊ ﹋﹊﹋﹊﹋﹊﹋﹊﹋﹊﹋
    1、根据犯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其著作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2、原作者开创了“乡间别墅派”,凶案总是发生在密闭空间中,受害人一定是争议性人物,并且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和她有着各种各样的瓜葛乃至仇恨,因此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
    3、犯罪手法巧妙精准并具有迷惑性,每个人都有或是都没有不在现场的证据,
    4、通常是两人作案,互相掩护,有时甚至是多人作案。
    5、被翻拍成电影,代表作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巨星云集,英格丽.褒曼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尼罗河上的惨案》(95年电影诞生百年CCTV世界电影展播就选取《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英国电影的代表)和 《阳光下的罪恶》
    6、大侦探波罗是个比利时小胡子侦探,每次都会被误认为是法国人。案发前他已洞悉被害人与周围人的所有矛盾,案发后他逐个盘问,假设每一个人的犯罪过程和动机,一一质问。通常,会有一个与案件牵连不大的局外人同时也是波罗的朋友全程协助他断案。波罗的扮演者中以彼得.乌斯蒂诺夫的形象最深入人心。
    7、电影改编时稍有改动,几部影片虽出自不同导演之手,但是风格却很相似。前半段用来铺垫,交代起因、矛盾,中间部分案发波罗开始抽丝剥茧,分析案情,到最后的半个小时集合所有人当众揭开真凶面目与作案手法。
  4. 看了今年的影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居然暗示要接着拍《尼罗河上的惨案》,吓得我赶紧回家翻出78版的影版出来压压惊。翻拍从来不是原罪,有些翻拍作品能翻出新意那无任欢迎。但如果还按着今年影版的套路,拍的是福尔摩斯而不是波洛的话,那岂不是到时要我大菠萝到尼罗河里游泳捞枪?
    言归正传,78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真是非常典型的英国电影,开头就是英国田园与古老的庄园,一个美丽而单身的继承人,结个婚都要上头条。分分钟感觉走进了唐顿庄园。
    埃及蜜月开始后,非常阿加莎地——整条船上都是继承人的仇人,无关的路人甲也觊觎她的珠宝。不过为了珠宝杀人这种事在阿婆的故事里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剩下的都是仇杀。当你信心十足地往这个方向猜的时候,你肯定错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虽然不快,但却非常吸引人,即使是来自1978的渣画质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然后还能看到年轻时候的麦格教授,非常值得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