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Les filles du botaniste(2006)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Les filles du botaniste(2006)

又名: 植物园 / 植物学家的女儿 /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 / 风月掠影 /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导演: 戴思杰

编剧: 戴思杰 纳丁·佩侬

主演: 米兰妮·让帕诺米 李小冉 林栋甫 王伟光 杨军 阮如琼 方氏青 朱雄 Nguyen Van Quang Linh Thj Bich Thu Thi Xuan Thuc Nguyen Tuo Jilin Dinh Xuang Tung Le Ba Anh Vuong Trach Vu Drieu Van Chau

类型: 剧情 爱情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06-04-26(法国)

IMDb: tt0425985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80年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在一个岛上培育研究植物,他的性格严厉保守,与女儿陈安(李小冉 饰)相依为命。这天,混血女子李明(米兰妮•詹姆帕诺米 Mylène Jampanoï 饰)前来岛上实习,她父母在唐山地震中双双亡故。陈安于李明朝夕相处,二人暗结断背情愫,感情日渐深厚难分。

演员:



影评:

  1.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
     
    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
    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
    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
    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
     
     
    教授与实习生:
    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
    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是留学生?是学徒?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

     
    女同与破处:
    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
    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
    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
     
    洞房与蜜月:
    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
    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
    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
    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
     
    结婚与地位:
    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
    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
    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
     
    佛门的生意经:
    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
     
    红色的执着: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
    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

     
    小结:
    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
    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
    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
    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

    Permalink:
  2. 上次OSCAR,撞車撞斷了斷背山,題材撞倒了題材,我替李安喊一聲冤,因為題材並不是電影的靈魂,更不可能成為電影的全部。再敏感的題材,也不可能救一部電影於平庸,當然我說的並不是Crash,而是今天看到的這一部。

    眾所周知的,我對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甚至只要有點YY空間的片子,都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也許那是一種我不太了解的生活的狀態,電影的鏡頭,虛構的故事,能夠填補好奇心的空洞。有些同性戀題材的影片,比如說最近已經成為homosexuelle代名詞的bbm,還有早前很讓我在題材判定上掙扎了一番的boys don't cry等等,確實是電影中的珍品奇葩,僅僅以技術和美感的層面來說它們是珍品,加上題材的特殊和表達的深刻,它們就是奇葩。但也有這麼些影片,就好像聽一個極蹩腳的說書先生講一本殘書,明明可以很有趣的故事也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不想說戴思杰是這個說書先生,但Les filles du botaniste確實一個題材有趣,內容卻是無聊的故事,讓聽故事的我幾度失去堅持到結局的耐性。
     
    關於戴思杰,還是有必要8兩句的,他是中國人,即使到現在仍然是,雖然在法國拍片,據說卻保留了中國的國籍。他1984到法國學習電影,執導過的片子中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最為有名,也使這個名字進入了我的視線。從他拍片的眼光來看,可能由於80年代起就定居法國,對於中國的現代社會沒有什麼認知,加上他出生於1954年,難免和張藝謀那一代的人有同樣的趣味。他们镜头底下的中国,既不是现代的中国,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中国,而是某种有代表性的中国。
     
    Les Filles Du Botaniste讲述的正是70年代发生中国昆明一个封闭的植物园里的故事。一个中俄混血的孤儿李明来到植物园实习,从此开始跟刻板严厉的植物学家陈教授,和他美丽活泼的女儿安一起生活。朝夕相对下来,李明和安自然相爱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安当兵的哥哥旦从西藏回来省亲,在陈教授的鼓励下追求李明。为了能和安永远在一起,李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就在新婚的前一天,两个女孩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互相献出了自己的贞操。
     
    蜜月中旦发现李明不是处女,粗暴地将她毒打一顿之后,独自返回西藏。李明于是如愿以偿和安在植物园里相守。陈教授发现家里渐渐的不太对劲,进而和李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安本来想同李明离开植物园远走高飞算了,去没想到发现了她们的恋情之后,本来就有心脏病的陈教授就此辞世,而李明和安则被判以死刑。

    听上去很像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我是那种不惧怕中国电影会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什么“印象”的人,电影就是电影,镜头只是一种语言,导演说他要讲的话,真实的也好,虚幻的也罢,不自欺欺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家听了你的话,要怎么想你怎么看你,就是能力之外的事情了。同性恋曾经甚至现在在中国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不然《断背山》也不会禁映,中国发达了,仍然有落后的地方,这些是事实,被人知道了看到了又怎样?一部电影如果连事实都要回避,未免也太可怜了。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冲突点的故事却被模糊掉了。看得出戴思杰有他的象征意相在里面,比如说那只只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比如说教授爱吃的鸭掌,比如说做派很遗老的教授(能喝出每一季的雨水,晚上的茶要比早上少五克,七点半的早饭绝对不在八点钟吃等等),比如说有俄国血统的李明(后来突然提出要梳跟她外国妈妈一样的发型)等等,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情节的软弱而牺牲在流光中了,谁也没有站出来,高呼出属于自己的题目,所有人物情节事件都挤挨在一起,看着忙碌,实则无为。
     
    艺术片的节奏一般都慢,这似乎是一种常识,但节奏慢并不代表没有节奏,中国古典音乐的节奏就慢,但仍然有迹可循,而这是一部完全没有节奏的电影。它在缓缓中开始,在缓缓中行进,缓缓地达到了本应是高潮的地方,缓缓地过去,然后缓缓地结束,不急不徐,不轻不重,没有碰到谁,没有挨到谁,像个陌生人似的,从情节中穿过。
     
    一个本身也不是同志,也不了解同志的男人拍出来的LES片在这一片没有节奏的音节中,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李明和安的相爱,是十分突然的,即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我,看到李明在浴盆里赤裸着上半身迎接安的时候,仍然吓了一跳。女性间的友谊总是暧昧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假如一方没有明确的显示,另一方没有十足的把握,是断断不会这样的做的,但是转回头来看,电影的前半部分,镜头落在风景上的太多,着在人物上的太少,缺少说服力。

    后来李明答应安嫁给旦也像旦向她提出求婚一样的突然,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挣扎的,就接受了。做出这样缺少深思熟虑的事情,无论李小冉还是Mylene Jampanoi又似乎都缺少会做这件事的朴实天真的意味。据说戴思杰最早考虑的两位女主角是张曼玉和周迅,我只能说现在的导演都缺少捧红人的勇气和自信,只等着靠那些星光来拯救自己,这是行不通的啊。(饰演李明的Mylene是中法混血,个人觉得算是混得不太成功的,漂亮是漂亮,但缺少民族辨识度)
     
    再就是李明和安做爱的那场戏,大大的叹气啊,这绝对应该是全剧巨大的一个高潮啊,尽然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去了,如果说李安在断背山的镜头后隐忍,那戴思杰大概是在镜头后面睡觉吧,近镜,接吻,拉下来……也太浪费我这个观众酝酿得满满的情绪了吧。而且这两位女主角的关系是很好还是怎样,完全体会不到那种紧张的力度,就在尴尬中完成了整场。也正是因为这场戏缺少power,使得后面很多剧情显得有些不大自然,说一些场景吧。
     
    安在踩松香的这一场戏还是拍得很有诱惑力的,唯一不对戏的只有Mylene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戴了隐形眼镜的关系,整部戏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冷峻生硬,丝毫不见柔情,她和安应该是不分吧,虽然从外表上看她应当是T

    第二场肉戏,是两个人在洗澡,不过这场戏拍得相当矫情,极度不自然,桥段也老,在MK2里引发了笑场。

    后来因为哥哥追求李明,安生气地离开,李明寻着追来,向安明确示爱,其实前面对于两个人的个性和感情的铺垫并不够,所以这个桥段来得有点莫名其妙。
     
    三人吃饭时,老爸对鸭掌情有独钟,但是刚刚ML的两个人眼里只有对方,笑得甜蜜。老爸察觉家里情形不对,拒绝和她们同桌吃饭,两个女人喝起了交杯酒,这一场戏拍得还是很美的,美却不矫情,有种直入人心的感觉。
     
    除了有一些极像情色电影的激情镜头外,实在看不出安和李明的爱情有多么美好难忘,因此我以我极度的YY功力把这部电影的主题YY了一下,老爸大概代表着刻板保守的力量,植物园就是这种力量统治下封闭的环境,安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无法离开植物园,但是外来的李明,和她联手除掉了这种力量——大出一口气,所以这部电影叫做“les filles du botaniste”,植勉学家的女孩们,明明陈教授只有一个女儿,标题里用的却是复数,也只有这样勉强可以讲通吧。
     
    于是乎,可以心安理得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了。李小冉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倒不是说演技有多好,而是她身上有一种硬度,让人觉得舒服。可惜她演戏总给人一种放不开的感觉,似乎总有一个保护壁坚在她面前,保护着里面脆弱的公主,无论哭也好,笑也好,表情是十足的,情绪是充分的,但那个不是全部的她,不能够交出自己给角色,多少有些可惜了她独特的气质,尤其是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片子里,她本来是很有希望破茧而出的,但结果还是成了一碗温吞水。有趣的是,李小冉如晶石般的质地使得瘦弱的安在和李明相处时常常占据了强势的气场。
     
    Mylene生得很美,诚实地说,比Maggie Q美,却没有Maggie Q那样鲜明的辨识度,因此可以去冒充中俄混血。也许是语言问题,这位充满了西方韵味的美女显然无法融入到她的角色中去——一个孤儿院里长大的中国女孩。她给我最多的感觉是“游离”,仿佛是脱离了角色而存在的。她对安的爱也好,跟陈教授的冲突也好,跟旦的争斗也好,因此而变成鸡肋。国际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电影的心魔呢?
     
    扮演陈教授的这位,名字我叫不上来,相信中国观众都觉得有那么一点眼熟。这位老哥大约是做话剧出身的,所以身上总带着那么一股子劲,并不是十分自然,但相比于其他几位来,倒算比较出色的了。
     
    最后小抱怨一下剧本,应该是戴思杰写的吧,那么多少也应该交给别人去润色一下吧。聪明的电影把千言万语隐藏在镜头里,多少“我爱你”化在了音乐画面中,不需要说出来,也让人泪流满面。把观众当成白痴,有三分情绪恨不能用十三分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才是笨电影,过犹不及,这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箴言啊。更不用说台词里许多根本不是口语的对话了……着实让人寒冷……正常人会这样讲话吗?
     
    总之一句话,敏感的题材并不能成为救生圈,我也不会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LES片就对它格外宽容,电影就是电影,它不能也不应该承载太多。
  3. 很意外的在5Q上下到的这部片子,已经记不清后面的说明,印象中大概是有些惊悸的感觉之类。很久以前,还在迷科幻世界的时候,看过一个植物学女博士生命中所发生的故事,人性与植物的灵魂交融在一起,叫人无法忘怀。于是,想下下来看一看,没有指望能下完整,更没有指望会让自己有什么触动。 没有想到,这部不起眼的小片子,竟然能走得那么远,那么深。正如影片开头所说,陈安安和李明的成长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那个中俄的混血孩子,本来应该有着幸福的童年,快乐、天真,却被一场大地震夺走了一切,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名字,记忆里没有父亲,母亲的样子,仿佛没有根的植物,游走和飘荡……安安呢,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父亲,倾尽一生研究植物学,对待植物犹如圣明,而对自己的女儿,却从来没有温情和真正的理解,在他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助手和照顾者吧。。。压抑,在这个本来充满生机的植物园里……充斥着人性压抑。 很多东西,如果已经成为定时,或许就会这样继续下去,然而,如果偶然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那么可能会爆发的东西,便是任何人或者事都无法控制与阻挡的了,就像安安和李明的相逢。 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些镜头和画面要表达的暧昧的意味时,我还是惊愕的,原本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果这是两个女孩天真无瑕的友谊的话,那便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如果要上升到爱情,上升到要挑战人类史中占据牢不可破的两性爱情的地位的话,那真是“天理难容”,是罪恶与恐怖的化身,是要坚决从人们的视线和脑海中驱逐的东西。可是,看到她们放飞的那象征着“永不分离”的108只鸽子时的眼神,看到方丈与院长将她们的骨灰撒入湖水中时那天地之间的宁静,此刻,我相信人性与情感的真实,相信那超越一切的自然力量。在这之下,道德法律审判都变得渺小和苍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陈教授吧,沉浸在自己伟大的“事业”中,与那么多灵性的植物在一起,却无法去感受自己女儿纤细柔弱的心,将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却不去关心她的快乐与悲伤,或许他弥留之际留下的证词,也是为了要让女儿和自己继续在一起吧……一个研究植物学者,竟然将同性恋视为妖魔,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怀疑科学到底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什么…… 很意外的发现这部片子,谢谢它给我带来的触动。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单纯的背景和人物,李小冉在里面演的安安也并没有多少演技上的勾勒,可整个片子浑然一体,自然而且真实。 因为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我还不曾在身边真正遭遇有着同性感情的人,对于他们的感情,他们所遭遇的痛苦与煎熬,以及他们对于感情的真实和纯粹,我都不曾有机会感触,可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是超越语言,超越国度,超越历史,甚至超越性别的。我想,只要是美的,就该值得我们去珍惜吧。。。

  4. 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怎么说呢?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