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冷杉溪 第一季 Tannbach Season 1(2015)

冷杉溪 第一季 Tannbach Season 1(2015)

又名: 我们的父辈 第二季 / Line of Separation / Tannbach – Schicksal eines Dorfes

导演: Alexander Dierbach

编剧: Josephin von Thayenthal Robert von Thayenthal

主演: 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 Jonas Nay 海纳·劳特尔巴赫 娜塔莉亚·沃尔纳 路德维格.特内普特 马蒂娜·格德克 大卫·齐梅尔席德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乔安娜·比顿宾德 纳嘉·乌尔 Nadja Uhl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15-01-07(德国)

集数: 3 单集片长: 90分钟 IMDb: tt3658364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片名是Tannbach,这是个虚构的农村小村庄的名字,按德语音译可翻译为“塔恩巴赫”,按意译可翻为“冷杉溪”(注:冷杉是一种针叶树,常用作圣诞树),但在电视剧播映时,也可能会用其它的片名。

演员:



影评:

  1. 去年刚看完德国的迷你电视剧《我们的父辈》,现在又看到了据称是其续集的《冷杉溪》。与《我们的父辈》一样,写的都是德国的现代历史,写的都是现代德国人的父辈们。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被称为前剧的续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前剧所写的是整个二战时期普通德国人的生活,它通过五个年轻男女朋友的视角,反思了那个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代;而此剧所写的则是二战刚一结束之后的生活,通过处于美国和苏联占领区交叉处的一个小村落,描述了战后德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及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两个剧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同时在精神亦是一致的,都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来观照德国社会的变迁。前者更重对战争的反思,后者则基于现实的批判。前剧虽然写的是战争年代,但纷飞的战火并不让观众心塞,很多时候战争之中人的命运是无法选择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在乱世之中苟活下来;而后剧看得让观众异常的纠结,人们虽然没有战争的威胁,但失去生命与颠沛流离的命运仍在折磨普通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而这种抉择的后果剧中的人物并不知晓,电视之外的观众却清楚地了解,并感同身受。毕竟,那种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持续四十五年的时间,他们得在人为封闭起来的高墙之内接受着世界观与生活观的彻底改造。

    冷杉溪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图林根州之间的一条小溪,农舍依溪而建形成一个小镇。多少年来,这里的居民就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耕种着自己或大或小的土地,甚至到了二战期间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电视剧故事开始时,已是二战的末期,1945年的4月,美军逼近小镇,希特勒即将自杀,第三帝国已是摇摇欲坠。即使此刻,这个地处德国中部的小镇,仍延续着以往的生活节奏。除了村里的很多年轻人被送上了前线,多户人家的儿子再也没能回来,而镇里最大的大户伯爵也从前线逃了回来,四处躲藏;镇里的纳粹分子试图负隅顽抗,不过已难改变纳粹失败的命运。即使是美军的到来,除了清除继续抵抗的纳粹,他们更多的是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让小镇如同以往一样运转。

    这就是一个小镇子日常的生活,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无论是在通市大驿还是在穷乡僻壤,其生活大抵一致,大家只是如常地享受着生活,不管生活是幸福还是艰辛,几千年来,其实质均无多少变化。普通的百姓不会去企望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因此他们只是守着这个不完美的旧世界过着自己寻常的生活。

    冷杉溪镇的变化,出现在1945年的7月,苏联军队进入到这个小镇之后。根据协议,这里属于苏占区,解放这个镇的美军得退守到小溪的对岸。后来,根据精确的边界划定,这个小镇又一分为二,一半美占,一半苏占,成为第二个柏林。

    苏军的入场,即带着疾风暴雨式的节奏。他们开着坦克进来,将自己的旗帜插遍大街小巷;他们冲进各个民宅,去搜捕残余的纳粹分子;他们对于稍露不情愿之意的人,毫不留情也绝不手软,父女俩连同只有几岁的小孙子,均死于乱枪之下。在苏军来到之前,那些上了年龄的镇里人已经感知到,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几百年的生活,就此要告别了。他们很多听闻过苏联国内的情况,有的甚至见识过苏联红军的行为,他们希望着由美军继续占领这个地区。连前来探亲的两个老纳粹夫妇,也说:“元首说得对,要提防东边来的野兽。”当时的德国人也许就是这么一个认知,既有对于传统俄罗斯文化的害怕,更是对于那个红色体制的恐惧。

    而其后苏军的占领情形,以及后来历史的发展,恰好也证明了他们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苏军借着炮火带来的是革命的理念,是一个美好新世界的许诺,是一种彻底的颠覆性的改变。他们要革除一切的旧制度,他们要没收一切私有财产。他们先是将伯爵家的大宅充公,用于他们办公之所。然后实行土改,把所有超过一定面积的土地一律收缴,分给镇里的无地居民。同时把这些原来的伯爵们庄园主们纷纷驱离原有的住所,他们只能生活在离他们原有土地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后来,又以边界安全的考虑,把他们送往苏联西伯利亚或者东德的内地。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先被剥夺了自己家族已经经营了四百多年的农庄,后来又强令他们迁出祖祖辈辈生活于些的地方。已是风烛残年的老夫妇颤抖地问道:“像我们这个样子能对谁的安全有威胁呢?”

    这话苏军听不见,东德的政府即使听见了也不会回应。该迁走的必须迁走,这是以革命的名义,这是为了防备西德那边的人搞破坏。他们就是需要制造这样的恐怖气氛,让人人都生活于危险之中,让人人都自觉地成为革命的敌人。而且现实的需要,也使得他们必须加强自己的安全措施。从电影中也可看出,这个小镇被分成两半之后,苏占区与美占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区别,美占区的居民们仍然维持着原有的生活节奏,由于美国政府的援助,他们还能吃肉还能有着像相机这样的奢侈品,而苏占区的居民们生活就清苦得多了,他们只能靠从美占区走私来维持生活。

    从现实来看,亦是如此,当时由于两者之间边界管理比较松懈,大量苏占区的居民纷纷地逃往美占区,甚至去往欧美甚至南美其他国家,有的村镇甚至整个都跑空了。为了维护其面子,也是现实经济的需求,苏联占领军与东德政府只好在苏占区与其他国家占领区之间,修筑了铁丝网和高墙,防止居民逃离东德。当然修高墙的高潮是在1956年的柏林墙,从柏林墙一建成,整个东德就将自己将外界紧紧地封闭起来。在电视剧中,关于边界的隔离亦是一条主要的故事线。为了清除出一条清晰边界线,方便边防警察发现偷渡之人,东德甚至将一片冷杉森林砍掉,不过这些木材又被镇里人偷偷走私到了美占区,方便他们开木材厂。

    这道墙的修建,也让德国这个国家被撕裂,民族也被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是守旧的资本主义的西德人,一个是要创造新世界的东德人。这道裂痕直到四十多年后铁丝网被剪除,柏林墙被拆毁,也还未能平复。前不久看过一个关于德国各个地区发展的资料地图,从各个指标上看,东西德的那条边界,直到两德统一二十多年后还仍然存在。原东西德地区发展的差距,就沿着那边边界展开。当然,这条边界更是让很多家庭、情侣被分割在两边,他们几十年里都无法同聚在一个饭桌上。电视剧中的冷杉溪镇,在这一点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逃到美占区的伯爵与自己仍在苏占区的女儿告别时,很伤感地说,自此以后他们父女只能隔着边界见面了。当安娜推着婴儿车走向关卡时,自由其实已经在她的身后永远地关上了大门。

    随着东德红色政权的建立,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并非只是财产与政治权利方面,其实影响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因为苏维埃政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全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理想主义的玫瑰色彩,更是有着乌托邦式的生活形态。必然要求这些来自旧社会旧制度的人,放弃以前自己那套布尔乔亚甚或封建主义的生活习惯,放弃那种自由主义的生活态度,得过上一种积极乐观的集体主义生活。这样的生活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也可能让观众有些大致的了解。女裁缝设计了一些女人穿的美丽衣裙,然后请镇的女人们穿上在家门口走台,纯属自娱自乐而已。竟然也遭到了有司的干涉,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那一套。难怪女裁缝要逃去美国,因为她“实在无法忍受这里的空气,就快喘不过气来了”。确实,对于乐于享受生的人,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气氛。

    在对新兴的政权的理念,冷杉溪的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像伯爵、女裁缝、老纳粹镇长、安娜的外祖父母,甚至是伯爵家的老女仆等等,他们已经活了很大年龄,也经历了不少,他们只相信现实之中每天都在过的寻常生活,并不相信那些从马上就要降临人间的新世界,喜欢以自己生活的认知去接受即将到来的事物。他们认为,能让人们自由地生活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属于骗人的伎俩。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苏联及其所代表的那种制度以及思潮,有所耳闻有所感受,因此更加害怕自己也会体验到那样的生活。

    他们总是劝说年轻人赶快逃出这个地方;老女仆在以为送走安娜之后,也心愿了结上吊自杀;而那个老纳粹镇长在听说自己所居地被划入美占区之后,突然爆发出发自内心的愉悦大笑;女裁缝甚至不顾儿子的意愿,自己一人出走,因为在美国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那种上下翻腾的全新世界,他们无法消受得起。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红色政权开始运作之后,一天他们开始组织人要推倒镇里已经存在数百年的老房子,因为建设全新的工人宿舍需要用这老房子的砖。女裁缝质问:难道这现成的房子就不能住人吗?不过,从他们的逻辑上,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他们要打破旧世界的一切,去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使那个全新世界里的宿舍又丑又豆腐渣,远不如数百年前的建筑结实美观。

    而作为电视剧中男女主角的安娜夫妇,则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首先对于这个即将改变他们生活的新社会充满了憧憬,兴奋地想要加入其中,他们期待着一种全新的社会,期待着一种更加公平也更加美好的世界。两人都与其家庭发生了矛盾。弗雷德里希积极地加入到新政权之中,不惜与自己的母亲决裂;安娜紧跟着自己的丈夫,对于美占区父亲的挽救亦是毫不动情,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苏占区,她认为那是才她的国家,是她应该奉献的地方。确实,本是伯爵小姐只会弹钢琴的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新农民,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这恰恰是红色政权最为欣赏的地方,证明他们有能力改造一切。只是我有些疑惑,这样的改造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开拖拉机一定就比弹钢琴进步吗?

    不过他们的未来,却也让人担忧。从剧情来看,弗雷德里希并非一个坚定的苏维埃分子,他还有着人性,内心里仍然有着犹豫,这些,都会让他的仕途充满波折。对他很欣赏的那个县长的命运,可能也会在他身上重演,也许还会更惨。因为他没有县长的红色出身,他的太太还是大容克的女儿,而且他们的父母均在西方,这一点注定了他们两人的生活不会平稳。电视剧第一季结束于1952年,那还只是红色政权建政初始,后面还有更多的政治斗争在等待着他们,还有着更加严酷的生活会考验他们。毕竟,柏林墙要等到三十八年之后才会倒塌,那个被铁丝网与高墙重重封闭起来的国家,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地试验,继续地创造着全新的世界。

    不过,也许他们只有体验过了,才会知道生活的真谛。寻常而安稳的生活,也许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向人许诺更美好世界的,不是骗子即是疯子。
  2.   我并不反对日本和德国拍反映自身战争伤痛的作品,关键是现在日本很多二战影视只是单纯地喊冤喊痛,并没有反思社会本身的问题。

      相较之下大部分德国的二战片都会从各种角度思考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走向失控,或者从领导层(帝国的毁灭)、或者从军人(从海底出击)、或者从犹太人(何处是我家)、或者从普通人(偷书贼)、或者从青少年(最后的桥)、或者从帮凶(生死朗读)、或者从现在的人(过客的忧伤)、或者从人性(浪潮)、或者从战争本身(我们的父辈)、甚至是从“反思二战”这点本身(缄默的迷宫)……

      以上我列举的这些冰山一角的作品,单独列出来看,它们都是从特定的某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但把它们综合起来时,你就会看到德国人的确非常认真地思考他们为什么当年会那么疯狂,这种反思不是单纯地来一句“不好意思给你们添了麻烦”,也不是将责任全部推卸在希特勒一个人身上(《帝国的毁灭》中戈培尔就有一句台词“是人民选择了我们纳粹党,我们并没有强迫他们”)。

      而这些是“现在”日本影坛所缺乏的(我强调“现在”就是因为日本过去有并且很流行,主要都在上世纪,日本并不是像大陆宣传的这样是一个“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事件”、“从不作战争道歉”的国家)。翻阅日本近几年的主流二战影视,其格调几乎是清一色的“我们好惨、我们好惨、我们真的好惨哦”,然后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完全没有一丝其他内容,没有反思社会,没有批判军政府,当然也没有美化战争,只有一句唐伯虎口中的“这难道还不够惨吗?”。

      《冷杉溪》是一部讲述冷战的作品,却也是二战的延续。这部作品还是比较地图炮的,把纳粹、美国、苏联、西德、东德都轮着给炮轰了一遍,其中美军不再以救世主的形象登场,出于方便地统治当地的目前还包庇了一些纳粹官员,之后还有亲美青年还误杀了一名亲苏青年,而他们俩以前曾经是好友。

      但这部作品并没有为黑而黑,不同立场的群体中都有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而这部剧集也巧妙地给各个立场的范围内都设立了几个主角。

      德军中有绍贝尔这种纳粹余孽,也有安娜的父亲这种良心未泯的军人,但美军官员却启用了前者而将后者送进了劳改营里。美系角色也不完全都是负面形象,如弗里德里希的母亲就是好人。而本片重点批判的苏联和东德也不都是些恶棍,弗里德里希和县长都是片中的正面形象。

      还有些角色非常独特而真实,比如那个上吊的老奶奶,从性格上来说,她是个心地很好的人,但她终生信奉纳粹,甚至在观看了犹太集中营的纪录片后依然为希特勒辩护。

      然而最悲剧的地方是,意识形态竟然可以分裂好几个家庭,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弗里德里希为了政治站队宁愿与自己的美国母亲分道扬镳,而妻子安娜为了支援丈夫则选择与父亲分居东西两地,昔日纳粹的绍贝尔一家也是各种貌合神离。

      战争和政治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这是德国人在二战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常有人问为什么理性的德国人为何会发动二战?其实理性与疯狂并不冲突,这世上多的是“理性的疯狂”,在二战中德国人喜欢程序化地将人“处理掉”,而日本人更享受刀枪之间夺人之命的快感,这也是一种“理性”和“感性”。

      再者,如果把“二战”看作是整个“帝国主义时代”的尾声的话,那么德国只不过是“最后一个动手的强盗”罢了,他和英、法、俄、美、西、葡、荷……的主要区别,不过是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先对非洲、美洲、印度、中国这些弱小的小国痛下宰割之手,而德国揍的对象恰恰就是这些前辈哥们。曾有印度官员说幸好有希特勒这么一闹削弱了另外几个老牌帝国、才让印度得以翻身,这话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所以并不是“只有德国人发动过战争所以要谢罪”,而是“德国人更认真地去思考战争”。二战后溶入欧洲的德国发现用和平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国家崛起、甚至重新当上欧洲一哥。所以反思战争和政治压迫的危害性也就成了一种社会需求。

      人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学会用战争以外的手段去达成国家目的。如果欧盟能以和平的方式统一成一个类似国家的集体的话,那么也就让人类看到了以非战争的手段完成统合的榜样。
  3. 两年前,看过《我们的父辈》后,为那一代德国人面对残酷战争的无奈与悲惨生活的无助而久久震撼。两年后,看到了这部号称《我们的父辈》续篇的德剧,满怀好奇地点开,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如果说,《我们的父辈》展现的是普通百姓面对战争时为何去何从所作的深邃思考,那么《冷杉溪》则更像是寻常百姓在处理战后百废待兴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真实情绪。同样的无名小镇,同样的冷色调,同样写在主角们脸上的迷茫和忧郁...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他们憧憬的平静美好,美苏分割的时代格局轻而易举地碾碎了小市民的生活美学.

    剧中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刻画,将东西德对峙的时代背景描绘得入木三分。因观念不同而毅然选择离开伯爵父亲与心爱之人在东德劳作生活的安娜,同样因理念各异而分道扬镳的弗雷德里希母子,见风使舵一次次躲避惩戒逍遥法外的前纳粹分子绍贝尔,战争中失去双亲战后靠在边界走私维持生计的犹太人,土地被剥夺继而被流放却依旧敢怒不敢言的年迈夫妇...从他们的眼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铁幕时代下荒诞、专制、冷酷的生活画面,它如快速蔓延的病菌一般,渗入到战后分崩离析的德国每一个角落中去。苏联人企图建立一个充满新鲜血液的社会主义德国,最终却演变为畸形的土地兼并制度与变相的个人独裁;美国人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维持着西德的秩序,表面殷实富足的生活模式下,依旧隐匿着冷漠与腐朽。而两种体制对决的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德国的底层人民。一道栅栏墙,一道关卡哨,一条冷杉溪,冷冰冰地将父子、夫妻、亲人隔绝开来。透过他们落寞而复杂的瞳孔,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种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巨大精神压力,已经笼罩在每一个德国普通百姓的心头。

    对于剧中的村民来讲,他们还不曾知晓,这道铁幕,将继续坚固地阻挠在他们中间长达30年之久。30年的光阴,又有多少人能够等到柏林墙的倒塌,重新和他们的亲人团聚重逢。衷心地希望《冷杉溪》第二季播出的时候,主角们的命运可以一路向好发展。毕竟,“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困境,终究无法战胜“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希冀。

  4. 这部剧挺好的。一个小镇的命运。一开始被美军占领,没过几天,说划分给苏军了,又没过多久,说要把这个小镇分成两部分,一半是美军,一半是苏军。

    一开始被美军占领的时候,一些人受益,一些人吃亏;后来被苏军占领时,角色转换,吃亏的人受益了,受益的人反之。

    再然后,小镇分成两半。一边是社会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虽然两者都是不完全的,但性质那个完成不同。他们的生活完全不同,因为领导人的治理方针不同。

    在这样的变动和政治、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些事情。

    1 母亲为了保护父亲,被射杀。父亲和女儿因为不同的政治倾向,分别居住在西德和东德。

    2 儿子和母亲因为不同的理念,一个留在了东德,一个去了纽约。

    3 第一条中提到的女儿和第二条中提到的儿子在一起了,留在了东德,靠着分给他们的土地,努力过自己的生活。而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则一个留在了西德,一个回来了劝说未果又回到了纽约。

    4 第二条中的母亲曾经收养了一个男孩,男孩和她的儿子一直是兄弟,男孩和夫妻俩一起在东德生活,他做的是走私生意,从东德到西德,从西德到东德,贩卖商品,也会走私人口。

    5 东德和西德有一个边境线,有人驻扎,东德讨厌美国人,西德讨厌苏联人,但他们在边境处执行射杀活动时,两次都杀死了德国人,也就是自己的同胞,这种行为让另一些德国人觉得很痛苦,认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6 这个小镇被苏联占领时,希特勒死了,在酒馆里的收音机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一个老头子走出酒馆,在门口吞枪自杀了,有一个老奶奶在家里一直擦拭了希特勒的画像,很伤感。

    7 有一个见风使舵的男人,在小镇被苏军占领时投靠苏联,在小镇被美军占领时投靠美国。权势在哪里,他就向哪里。

    8 有一个姑娘,和之前战争期间来这打仗的一个法国小兵相爱了,有了孩子。她知道法国小兵不能给她和孩子什么生活,于是主动向对她有好感的第七条中提到的男人的儿子抛了橄榄枝,他们上床了,没过多久就结婚了。法国小伙有一次来找她,问她你为什么不爱我了。她说,我没有不爱你,然后亲了他,亲了一会儿后,抬头说,可是你不能给我和孩子带来什么。法国小伙子走之前,偷偷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了孩子的摇篮车里。

    9 苏军刚入侵时,搜刮了每个人的家里,在一个人家里看到了希特勒的照片,然后开枪射死了家里的男主人即爷爷。因为小孩子想和爷爷待在一起,也被一同开枪杀死了。

    10 有一些人被强制派遣到俄罗斯了,里面有一个磨坊主和他儿子,他妻子和婴儿在追捕过程中逃到西德了,一家四口分崩离析。

    11 最后,苏联县长被调走了,这个被划分为东德西德的地方又将面临新的领导,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PS:我想把这部剧里出现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可能不太全,有不足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