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百年乡情 第一季 The Village Season 1(2013)

简介:

    全6集《百年乡情》是一部由BBC推出的电视剧。该剧在2013年3月31日于BBC播出,主要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讲述了20世纪的德比郡的一个村庄。该剧第一季已于5月5日播完。

演员:



影评:

  1. 这部剧真实又残酷,很多镜头和对白都特别精彩,写完了发现这绝壁是我写过最长的影评。编剧想表达得主题远远不是"I want all the living to remember all the dead"这么简单。 提起百年之前的英国,许多人脑海中似乎是绅士们的黑领结白衬衫,淑女们的蕾丝裙子和手套,再加上舞曲和chandelier,正是少爷小姐们谈婚论嫁的好时光。The village 呢,借用the telegraph的一段经典review: Instead, what the BBC gave us was 59 minutes of canings, dirt, hard labour, nudity, aggression, bad food, masturbation, abusive men and an overriding sense of hopelessness. 编剧Peter Moffat 是听了自己的爸爸在病中告诉他当年小时候的种种,深感如今的剧本大多讲的都是贵族故事,他想让今天的人看到百年前下层劳动者的日常,普通人的爱情和亲情,于是有了the village。 影片发生在一战前夕,英国一个小村庄。视角是个小男孩Bert,真是从第一集心疼到最后。开头没多久就是爸爸 John 家暴的片段,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酗酒家暴的爸是个多么发指的存在。John打累了,妈妈 Grace为了保护孩子,用了最原始的方式来安抚丈夫,于是被拖进阁楼的小 Bert 被迫听完了整个过程。喘息声衬着 Bert 小狗一样的大眼睛,并不色情,只有悲哀。 Martha Lane(当地牧师的女儿)是小Bert心中的女神,所以像辛德勒的名单里的小女孩一样,被赋予了穿红色风衣的权利。那一抹红啊。编剧借贵族老夫人之口说出了对女神Martha的评价:她身上的abosolute righteousness 让人觉得不舒服。作为观众我无比同意。她对Bert的哥哥Joe的爱始于看到对方的裸体,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设定。女神最出彩的地方是颜值,我一度以为她是混血,她有一种融合了西方的轮廓和东方气质的美丽,那双眼睛连我是个女人都没法不惊叹。 编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个女神并不是女一,那个金发白肤抱着短腿狗的贵族少女,甚至少女的妈妈贵族老夫人,都不是。我们的女一,是个又矮又土貌不惊人的中年妇女,Bert的妈妈Grace (事实证明颜值不够不是问题,去腐国演女主就好。但这真的也是我欣赏英剧的地方) 初看Grace, 有点怒其不争,按照现代人的想法,都这样了你还不离?慢慢地感觉到了这个角色的力量。她跟丈夫说"I forgive you"的时候,感觉到的真的不是软弱。有一幕她跟女神Martha对峙,Martha说John现在浪子回头了,咱们应该感谢主,Grace吼着 "No it's not because of Him (god) it's because of ME",Martha小粉红觉得这句话太大逆不道了说你信仰动摇了,Grace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过我的生活,如果我的整个幸福靠的都是每晚跪下祈祷主,那才值得怜悯呢!(凭记忆写的,可能不确切)那段对白把我震动的,就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跪在Tara庄园的土地上说出她著名的"I am not going to starve any more" 一样石破天惊。 最后一集,村里人不同意让Joe的名字出现在纪念碑上,Middleton一家只有Grace有勇气和信念拒绝参加纪念仪式,她真的好棒。 至于John,酗酒懒惰颓废,动不动打骂妻子孩子,年轻时出轨小姨子,最终一尸两命。按说这人物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惜这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一样会为这个人渣感到难过,他真是可恶又可怜的典范,哀其不争怒其不幸。John暴躁易怒的背后,是面对生活,贫穷和磨难的软弱。因为内心脆弱,才把愤怒转嫁到无辜的家人身上。这点上他老婆跟他正好相反。他后来在Martha的影响下整天跟圣经过日子,这其实也是另外一种逃避吧,不过至少他不再家暴了。 影片最终讲的还是war,100多人最后回来了28吧?酒吧老板说的。留在这里的人知道的是数字,去过战场的人才知道到底有多残酷。后来留下的人也知道了,Joe 就是活的例子。Joe以一个deserter的身份死了,除了父母没有人为他说话,可是最后那个贵族老夫人却说:Joe是我们所有人的良心。我泪流满面。 最最讽刺的一点是,Joe之所以会患上连房间都出不了的恐惧症,不是敌军干的,而是我方对他的所谓惩罚导致的。没错Joe本身也不是什么勇敢的人,他怕死,怕战争,可是why kill? what for? Joe的死,起因是弟弟失踪了。真是难以想像,打死都不愿离开房间的他听说弟弟不见了之后居然顺着墙根,冒着他脑子里想象的枪林弹雨,去野外找弟弟。那个时候才真的感觉到Joe的勇气--原来勇气需要爱支撑,而不是杀戮啊。 Joe抱着受伤的弟弟回来,门口来抓他的军官看到他没有生病躺在床上,正是坐实了逃兵的罪名。没人救得了Joe了,Grace绝望地对军官吼着 why don't you believe what I said! He was shot at dawn.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久,作为一个虔诚的传教士,Martha Lane跟Joe有了肉体关系。我不愿意承认这是因为她虚伪,只好说因为是爱情,所以可以被宽恕。 Bert那个好脾气的老师Mr Eyre, 他的善意让人过目难忘。后来他出狱后,作为一个被众人唾弃的shirker, Bert收留了他。John问Grace为什么Bert 非要维护这个人, Grace说"coz he was half brother and half..." 她停下了,John一定要追问,"half father" 一片沉默。 多么好的对白,细想这话不是出自Bert之口而是Grace,真是高明。 当John没给他父爱的时候,周围也没多少善意的时候,Mr eyre对小Bert的意义显然是不一般的。这部片子虽然压抑沉重,但处处都有人性的闪光点。看着好像一片hopelessness, 尽头却从不乏希望。最后一集,Mr eyre跟Martha老爹,那个牧师做confession的时候说,当时法庭问我为何不参军,我说是因为我不赞成war and killing, 他们不信我,我被判了刑。我对war and killing的立场也许最初来源于恐惧,但是那个时候它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牧师回答说 "I saw the men of the village go off to fight,I saw the courage it took for them to offer themselves up to suffering, none had the courage to reject suffering apart from you" 我真没想到牧师会语出惊人,编剧是借牧师之口说出了自己对战争的观点,战争的意义到底何在,什么样的利益值当那么多生命?拒绝战争的勇气,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对于Mr Eyre来说,代价是漫长的监禁。编剧让Joe当了逃兵,而不是在战场上牺牲,真是高明啊。假如Joe如同千千万的士兵一样,为所谓的国家利益光荣而死,这部剧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是啊就是这么个人,被战争的残酷吓破了胆,连房间都出不了,最后身为一个逃兵只能耻辱地被枪决--deserter! 本该是人人唾弃的角色,可是当他变成了有血有肉的Joe,你看着他的故事一路走来,摸着你的良心,他真的可恶么? 这就是人性的力量,也是作者对战争的质疑。 这才是本剧想表达得东西 ===================================== 这部剧不是完美的,不少人设和情节有Bug。 如果有个穷小伙把你年轻漂亮的女儿/妹妹肚子搞大,神经失常(虽然她神经似乎一直不怎么正常)前途尽毁,你会不会恨死他了?那个贵族家庭居然完全没有去找Joe或者他爸妈算账?就说Caro的哥哥George吧,妹妹被Joe搞怀孕,心上人Martha爱的又是Joe,应该是眼中钉了吧,居然也似乎完全没有。是编剧忽略了这些情节还是剪掉了? 还有好多,比如那个伤疤老爷最后在牛棚里自杀,完全没有交代前因后果。 照顾Caro的医生夸张过头了,有一种除了Caro哥哥以外的所有人都中了邪的感觉 那个鱼眼睛侦探感觉是个很多余的人物,也是神神叨叨的。 长的像德国人的那个学校老师变态得莫名其妙,只能说情节需要。 Caro树林里突然强奸了连话都没说过几句的Joe,无任何铺垫。 Matha有个阶段老是找John,虽然是帮助他但是总觉得很暧昧。 贵族老夫人非得当众说那个工厂主性无能,打岔都打不掉。 那个工厂主被编剧写性无能之后就没下文了,到底想表达什么嘛。 神秘感有点被滥用,神经兮兮的人多了会疲倦 ================================= 没有什么东西比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2. 与《唐顿庄园》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一战前后那几年,但这个故事显然更真诚和悲悯。放在阅读栏里对比,唐顿就是一小言情,而这部片子,是文学作品。言情该有的狗血和没话找话没事找事等等无聊剧情唐顿一样不缺,缺的是故事的主线和人物的生活逻辑。而这部片子,仿佛荒凉随着寒冷的雾气和雨水浸湿了呢子外套和旧皮鞋。冰冷侵骨又无法摆脱,生活从来都是这么艰难,没有童话和亮色,可是一天天的过,居然也过下来了。日子漫长沉寂重复单调看不到尽头,但总还是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以此来麻木自己疲惫已久的肉体和心灵。好在孩子总在长大,孩子们总会说,等我长大了,就要怎样怎样。妈妈们也在说,等孩子长大了,我就解脱了。对那个父亲,恨归恨,爱还是在的,总也温柔地怜悯他;对母亲,致以无比的同情和爱。这一对夫妻,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对那个孩子,好气又好笑地跟着他一起窥看世界。唯一的疑问是乔,没看出哪一点值得两个好姑娘爱他。好姑娘之一天真又小白可是多可爱啊,好姑娘之二满怀理想饱含热情显得颇圣母兼神棍但是不算讨厌。难得的是两个姑娘都有好身材和好容颜。大宅子里的一家人也各有各的古怪性情。唔,就像通常所说的,有钱人的缺点不叫缺点,叫怪癖,他们有一堆的怪癖,他们不像唐顿那么撒满了甜蜜到腻人的糖霜。
  3. The village
    因为一件在村里人眼里不该出现的事,John和他的家人承受了所有身边人的唾弃。他们不去教堂。他开始疯狂的喝酒、庄稼没有收成、家人开始挨饿、自己家的地产很可能要被宿敌占有,依然住在岌岌可危的旧房子里。妻子Grace 看上去默默的忍受着丈夫暴躁的脾气、随时爆发的酒疯、对孩子的严厉苛刻甚至对自己的拳打脚踢。刚开始看就是这样一种家庭环境。自暴自弃的父亲、忍辱负重的母亲、已经长成男人也开始懂得反抗的哥哥以及过早懂事的弟弟。

    看似柔弱的母亲,在思想上来说却是整个剧里最坚强的一个人。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整个百年村庄,不要在生活在别人扭曲的异样眼光里,为自己的自由而战。她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军,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去获得自由。
    她第一次抓住人心,是在女儿得了猩红热奇迹般的生还后。看着丈夫和牧师的女儿在虔诚的感谢上帝拯救了女儿,她实在忍受不了跑去了教堂。她觉得上帝并没有拯救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拯救女儿。是她救了自己的丈夫,不是牧师的女儿,所以不是上帝。是丈夫偷来的药拯救了女儿,不是上帝。她一开始紧张、害怕、愤怒,牧师说出了她的想法后,她才慢慢的平静下来。她第一次敢于直接面对牧师,面对上帝,说出自己的不解和愤怒。她的心越来越解冻。

    第二次,在牧师女儿从工厂办公室出来后,她主动走上前,我去。为了同伴们的利益,她挺身而出。为了晚上工作的时候,能多燃几根蜡烛,能少一些劳动伤害。
    第三次,她直接面对了牧师的女儿,Martha。没有丝毫的恐惧与退缩,这可能是全剧中思想碰撞最厉害,最震撼的一幕了。她坚定的告诉Martha, 你和你的上帝并没有像你自己臆想的那样伟大,至少在我们家,对我的亲人来说。Martha在这场对决中,完全输掉,彻头彻尾的输了。
    第四次,在全村人面前,她为了自己的儿子挺身而出。尽管丈夫不但不说话,反而反对她表态,她却依然没有放弃。她的儿子不是懦夫,她的儿子一样死去了。作为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她看不惯有些人假惺惺或者仪式感为上的所谓纪念仪式。她以及她们需要的是被记得,她们失去了亲人,她们的孩子需要被记住,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们需要时间去怀念自己的孩子。而对于Joe来说,就更意义重大。他是全村集体意识扭曲的牺牲品,他不该被枪决。而在这场为了自由而战的战役中,他牺牲了,没有人能懂他,除了Grace.
    第五次,在纪念碑落成时,只有她拒绝去参加。她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所有人的抗拒。对这种集体意识的扭曲表达一种无声的抗议。她不去迎合无谓的集体意识,一直在跟集体意识做斗争,并且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
    看上去很郁闷的电视,感觉上所有人都在痛苦的过生活,但是全剧都透露出一种力量。来自母亲Grace的力量,来自Bert坚持的力量,来自父亲在全剧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一回真正的父亲的力量,来自Allingham夫人鼓励自己女儿去选择自己生活的转变力量,来自牧师对逃兵老师肯定的力量。百年村庄,百年转变。
  4. 看剧的时候一直处在一种压抑地氛围当中,在战争、瘟疫和压迫下生活的每个人都饱含艰辛。德比郡一个小小的村子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没有那么充满诗意却真实而又深刻地划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忽视。

    感觉是妈妈Grace支撑着整个家,坚强勇敢并且具有反抗精神。村子里有一个公共浴室,Grace有一次在浴缸里泡澡的时候说,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感觉自己是自由的,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感受到片刻的自由和宁静。Grace后来的一些变化或许是因为她觉察到自己是唯一可以撑起这个家的人,Joe应征入伍,Bert和Mary还很小,而老公John酗酒还暴力(在最开始的时候)。

    剧中的爱情线似乎并不是特别明朗,或许是英国人特有的含蓄,尤其是处在战争时期的英国人更加的隐忍。对于Joe真的喜欢不起来,反倒对于Caro的弟弟很有好感,温柔帅气又痴情多金,可是他对Martha的死心塌地却永远代替不了Joe的位置。
     
    Bert的启蒙老师是影响他一辈子的人,后来老师从战场回来的时候无家可归,Grace坚持让他睡在Joe之前的房间里,遭到John阻拦的时候她说,老师对Bert既像兄长,又像父亲。这番话让John幡然醒悟又无地自容,很多时候他都是在扮演着一个粗暴蛮横统治者的角色,从来试着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父亲的角色老师却帮他完成了,并且完成地很好。

    看完第一季深深觉得:在年少时有一个亦师亦友的人陪伴在自己的身旁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吖。老师对小Bert说得几段话印象比较深刻:

    “We're like to give things shape and form,it's because we're all afraid of dying .”

    “I judge people by what they might be ,not are ,nor will be.”

    "Look at the world ,don't flinch ,record what you see truthfully and stand by it."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看第二季,或许应该先看一部轻松地剧集调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