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海恩斯(梅格·瑞恩 Meg Ryan 饰)住在纽约曼哈顿区,是小有成就的服装设计师,她还有英俊且事业有成的老公,乖巧可爱的女儿,一家人住在豪华别墅,在任何人眼中都是艳羡对象。在玛丽身边,围绕着一群多年死党,包括独立的时尚杂志撰稿人西尔维娅·福勒(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饰)、有点唠叨的艾迪·科恩(戴博拉·麦辛 Debra Messing 饰)和性感的散文家亚历克斯·费舍尔(贾达·平克特·史密斯 Jada Pinkett Smith 饰)。但是看似完美的生活被一个意外发现打破,玛丽老公出轨了,对象是外形完美的香水专柜小姐克瑞斯托·艾伦(伊娃·门德斯 Eva Mendes 饰),玛丽寻求好友们帮助,没想到却遭到西尔维娅的背叛……
你看到“思丁格”了吗?在影片字幕结束后,四位主角纷纷谈了对作为女人的看法(不知道是作为剧中人,还是本身的感悟),最后一句是“Being woman is a gift”.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感动的电影了,不是说那种让你痛哭流涕的感动,而是一种共鸣。没错,是很俗套,很典型的美式梦幻成功,现实中可不会那么简单把问题全解决了。但她确实是指引了一个积极的方向,作为一个女人,改变命运的神奇点非常的多,幸福的可能性也很多。 这是一部送给女人的礼物,整部电影没有一个男人的镜头(除了最后刚出生的小boy),四个女主角的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欲望都市,但是比起来,这部显然更平易近人,至少我觉得Meg的角色比“作女”Carrie要可爱的多。“珠玉在前的《欲望都市》走的是机智道路,不时来点名言警句,试图成为一部女人“都市情感生活指南”,告诉你男人远不如漂亮的鞋子有用,但显然还是女孩做派——她们还足够年轻,能无忧无虑、勇敢追求爱情。这部《女人们》则像是《欲望都市》的后续篇,告诉你当那些女人老了一点,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不怎么靠得住的时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很多人把这部和39年的原版比然后说这部多么“没深度”,我觉得这有些太装了,原版固然好,但这一切都是由时代背景的,难道翻拍就是换个人来演一样的故事?“旧版本的宣传标语是“It’s all about Men。”,暗指虽然影片没一个男人出现,发生的一切却都是因男人引起。而新版本的标语则改成了“It’s all about women。”即使主要故事没变化,这里更强调的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本片对旧版本最大的改变就是,让人体会到,有时两个女性好朋友之间的决裂,比男女的分手更令人难过、对生活影响更大,对女人来说,事业、友谊和自我追求都可以高于男人对她们的重要性。” 女人的地位提高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女人的天性不会变,我们是敏感的,思绪万千,容易感动而且钟爱小玩意化妆品衣鞋包帽等一切漂亮的和能让我们变漂亮的东西,我想很多男人可能是无法理解的,即使作为女人我也一直在学习着。
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们都各有特色又真实,女主角Mary (Meg Ryan)是个整日周旋于工作、家务和社交的大忙人,她有漂亮奢华的郊区别墅,英俊且事业有成的老公,以及乖巧听话的女儿,然后~老公出轨了,孩子不和她谈心事了,父亲不承认她的才华了,电影开始了。其实剧情还是蛮俗套的,但这部妙就妙在没有落入俗套,最后,Meg奋起后成功举办了时装发布会,但当事业的大巅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大赞助”SAKS要定她的服装)摆在眼前时,她却犹豫了。“S:为设么你没有答应她?M:我不想要那么大的订单.S:你不想成功吗?M:那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它,我是说,我只要一间小小的服装精品店就心满意足了,而且我还有个很需要我的女儿。S:你女儿今天看你的眼神都不同了,你给了他一个有事业的母亲,这很重要。M:记得有人说过,我们不可能拥有一切吗?我们可以拥有一切,问题是我们需要吗?”这里我很喜欢,很多电影或书都教女人你们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做大事,当然有得必有失,问题是你需要的是设么,就像M失意时遇到的“高人”说的"Don't give a shit about anybody.Be selfish"这里的自私当然不是狭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停下脚步问下自己What do I want? 主角的三个闺蜜是女强人Sylvia(Annette Bening),时尚杂志主编,很像欲望都市里的Samantha: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单身。想要个男孩而不断生孩子、有些婆妈又追求艺术的家庭主妇Edie (Debra Messing)以及说话犀利的女同性恋Alex (Jada Pinkett Smith)。其实后两者的刻画并不是很多,而Sylvia的戏份是告诉大家,女人的友情是很重要的! 海报上有五个女人,除了四个好友,还有一个就是勾引主角老公的狐狸精。现实中这个角色也很多啊,男人的宠儿,女人的公敌,通常姿色上乘,身材绝好,爱慕虚荣且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喜欢称她们为bitch。片中她与Meg两情敌身穿内衣对峙,“狐狸精”的优势一览无余,连女人也不得不承认“黄脸婆”在吸引男性方面严重处于下峰。说再多大道理也顶不上那性感身材有说服力,这虽然让大部分女人感到很无奈,但又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但是电影最后也不免俗套的告诉广大bitch们,做狐狸精是没有好下场的。 作为一部全女性阵容电影,影片中还有很多很有趣有真实的角色,主角去拉皮的妈妈曾经也遇过丈夫出轨,但她真一眼闭一只演得让事情过去了,后来她坦诚“我也想要些东西,漂亮的衣服和房子。从你父亲那得来的社会地位比我自己努力来得容易”。主角的女儿是个看似乖巧其实只是个抽烟装酷叛逆逃学的青春期少女,对性充满好奇,也对主角一开始崇尚的“Every thing will going ro be fine”嗤之以鼻,其实小姑娘都明了他的父亲只是为了排遣寂寞才搞得外遇,但是她要长大了才懂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那么好看透和解决了。还有结了五次婚的女权主义者,很明事理的可爱的老仆人,以及一群每天以谈论别人八卦、散布谣言为乐的长舌妇。 直译的电影名是“女人们”。台湾译名“女人至上”和香港译名“女人大作战”我比较喜欢后者,还有个译名女人我最大我觉得要比女人至上好些。总的来说,这是部值得看的电影,尤其我觉得在中国很多女的都很服老,结了婚生了孩子四五十几岁就灰头土脸不打扮了,其实越老越见味道是女人的最高境界吧! Meg Ryan还是没怎么变呢!完全看不出已经47岁了~~看来她还是演回俏皮随和的爱情喜剧女主角最顺眼,表演方式也跟以前一样,知性、迷人、纯真、大大咧咧有些小神经质。 影片结束后的放了些后续情节,貌似Sylvia重拾了事业,四个好友上了《The girlfriend issue》,主题是:Real women,Real beauty ;Alex出了新书《life and other distractions》(下面有行小字:Wake me up when it's over);主角全家在一起刻南瓜,似乎和丈夫冰释前嫌了 ;最有趣的是狐狸精成了同性恋?! 在cast都结束后还有哦!你有没有看到字幕就急着关掉了呢?没关系,我都记下来了,最后,四个女主角谈了对做女人的感悟 M:I think real beauty is real authenticity and it's pretty much as simple as that. S:I think a sense of humor is really a beautiful thing. E:Peole become beautiful when you feel their confidence. A:Because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being a women is that we are so many things. M:Honestly,it takes some cultivation to know who you are with all the mixed messages and different kind of cultural demands of who you should be. S:Be kind to yourself.Because I promise you,it will come and it will evolve and you will see just how spectacular your "differents" are. A:Being a women is a gift.
2008年港女的其中一件大事,很可能包括相约女性好友入场观看《色欲都巿》电影版(Sex and the City,下称SATC)。不幸,就片论片,SATC电影版实在无足观,其拜物以及童话包装都率直天真得厉害,而且用非常老气横秋的语气讲出来:「每年都有许多20出头的女生来到纽约市,追求名牌和爱情。20年前,我也和她们一样,只是我很早就懂得名牌的时尚潮流…于是我把重心放在爱情上。」女主角凯莉的梦幻婚礼是SATC的电影重心,电影且暗示婚后诸女会一如既往地生活,如同童话最后那句「王子和公主(及公主之女友)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直至永远」,意识上的保守实在有点令人惊讶。而教人一开始便鬆口气的是,《女》的故事就是从SATC结束的地方开始:中年是无爱情的,中年中产女性的两条出路,即由爱结合而生的家庭,及将爱情降调之下被高扬的事业,均给女性带来挫败,并不能再作为赋予自我意义之生命实践。这些大概也足以构成男性的「结构性中年危机」;当然Diane English比倪震更为成熟的是,她写的女角不再以爱情来解决空虚。
The Women本是1936年Clare Boothe Luce所写的的舞台剧,1939年。George Cukor 将之拍成百老匯歌舞剧,今次Diane English改编以当代纽约为背景的《女》,是中年的童话(较诸青年童话,中年童话涉及性别的动摇多于肯认),里面存在一些经典的女性主义出路建议。前文的「从事创造性工作」,就是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建议。
The Women历来采用全女角、无男角,今次也一样,纽约大街上的随便步行、掠过镜头的配角,都是女性,连一个男性都没有(这也象征性地说明了这部电影不可能真正「写实」),这传统并被导演刻意作为打造「女性自足」的世界之宣言。前作中玛丽扭尽六壬,仍会被说服「要忘记自己的傲慢,别离婚」,但今次则将焦点从夫妇情转到女性情谊。对于母亲和女性友人来说,脱离爱情与家庭的女人,就像回巢,是以玛丽的母亲眼中带着深沉的喜悦对她说:你离婚是不幸的,但我很高兴你仍需要母亲。玛丽认为被朋友背叛,比婚姻关系内的背叛糟得多;而「幻痛」——失去肢体之后、但觉得肢体仍然存在——所形容的不是失去丈夫,而是失去朋友。片子以硬朗、好色、好讲大话的同性恋女作家亚历斯(Jada Pinkett Smith珍达萍洁史密夫饰),彻底取代男性角色的表演功能。而玛丽知道丈夫有外遇之后第一场与女友们碰头的戏,也是在lesbian bar。
投资1600万美金的《女》既不叫好又不叫座。浏览美国网上短评一片骂声,看来是因为1939年原着舞台剧过于经典,许多人认为改编失色。去掉原作脉络,香港也无人写过影评。你以为一般港女观众会喜欢吗?不,她们喜欢SATC,嫌《女》没有精彩对白——我几乎马上想起莎菲在开杂誌会议时如何被年轻女子打败:她不断想着要「make a statement」,做能够反省自身的杂誌,不满瘦身和美容的广告虚偽;而新来的年轻女子则建议以「復仇」为题,找个年轻模特拍令整件事不可抗拒,然后让杂誌成为整个出版业的罪恶快感(guilty pleasure)。莎菲觉得復仇是老套的思维,与她想的「爱自己」相反——而同事马上插口:但我会买那本杂誌。噢,纯靠感官直觉、等待被煽动的消费者口吻。孰新孰旧?经典女性主义定义下的「新」,已经被消费主义追打了。一如莎菲,某些思维显得比较保守的女性团体,虽然握有较强的话语权,但其实,自觉势孤力弱、充满危机感,并随时因为不够自信而犯上从众与背叛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