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汉娜 Hanna(2011)

汉娜 Hanna(2011)

又名: 少女杀手的奇幻旅程(台) / 杀神少女:汉娜(港) / 少女杀手

导演: 乔·赖特

编剧: 塞特·洛克海德 大卫·法尔

主演: 西尔莎·罗南 凯特·布兰切特 艾瑞克·巴纳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米歇尔·道克瑞 迪·布拉雷·贝克尔 汤姆·霍兰德尔 杰西卡·巴登 赛伦·梅尔维尔

类型: 动作 悬疑 惊悚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德国

上映日期: 2011-04-08(美国)

片长: 111分钟 IMDb: tt0993842 豆瓣评分:6.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原森林,生活着一对平凡却有着非凡身手的父女。父亲艾利克·海勒(Eric Bana 饰)曾是受雇于CIA的特工,在上世纪90年代活跃于东欧和中亚等地,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最终却因为某种原因,令他带着女儿汉娜隐居在这人类罕至的寒冷所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汉娜(Saoirse Ronan 饰)终于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和出色身手的战斗少女。

演员:



影评:

  1. 影片开头倒是拍的非常漂亮:茫茫的雪地上一个持弓拔箭的女孩,射中了一只麋鹿,走近时发现没有射中心脏,非常果断利索地向它开了一枪。前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得知:女孩汉娜不仅是射箭,射击,搏击高手,会讲多国语言,会做饭,还能够流利背诵部分百科全书。

    女孩告诉爸爸埃瑞克她准备好了。准备好做什么呢?一个小悬念。本来,悬念的作用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是调动起读者或者观众的好奇心。在这个电影的功能却是把人胃口吊得够高,令人下巴跌得够低。

    首先,埃瑞克在听女孩说她准备好了后,从雪地里刨出个比老式收音机还大几倍的机器放在桌上。“这机器上有个按钮,你掰一下,她(玛丽莎)就能立刻知道你的地址。要确定你准备好了,因为按钮一扳,不是你死,就是她亡。”先不提在这连电都没有的偏远地区是否有信号吧,这机器是谁的呢?如果是爸爸的,那简直是荒谬,你见过谁家的特工带着那么庞大的可以显示本人所在位置的机器去执行任务的?看到后来,猜想也许是汉娜妈妈的。不过,根据前后情节也似乎不能解释得通。
     
    分开以前,埃瑞克让女孩把要见面的地址和杜撰的简介又背了一遍。这孩子几国语言都那么流利,百科全书都背下来了,难道你还担心她记不住一个简单的地址和个人简介?后来我们发现,这担心真的不是多余地,只是完全担心错了地方而已。
     
    女孩既然想被带去见玛丽莎,何必杀掉前面那几个特工呢?直接束手就擒被带走不就成了吗?或许,CIA特工们抵达时动静太大了,让习惯清静的少女汉娜不高兴了?当然,这个情节,我猜编剧或者导演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几个持机关枪的CIA特工对神勇的汉娜来说是不成问题地。当然,也是为后来她赤手空拳打爬出特工基地做下坚实的铺垫。

    从汉娜被带到地基开始,影片的剧情就更越来越漏洞百出:
    首先,父女俩既然消失了那么多年,女孩年龄也不小了,又那么独立,父亲完全可以出去找几张仇人玛丽莎的照片来给女孩看一看吧?
    其次,玛丽莎了解埃瑞克,晓得他能够把一个本来就与众不同的幼儿训练得多么好。却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对女孩下药?并让她那么轻易地就从基地逃出去?
    再者,女孩虽然不知道玛丽莎长什么样子,是什么性格,却对美国在摩洛哥的特工基地的布置了如指掌,自地下道逃出去的时候好像在自己家厨房一样,并能够准确找到实验室,且刚好在她的化验结果出来的时候出现在那里。

    汉娜在沙漠里走了很久很远,一条蛇出现。我欣喜,猜想或许会看到美少女空手杀蛇喝蛇血解渴,没看到。后来女孩和小男孩出现的时候,又想或者汉娜会从蛇口救下他们,当然也没看到。原来,蛇只在镜头里那么亮了一下像,就消失了。大概是编剧和导演要告诉我们:少女汉娜即将结识的家庭酷到什么程度呢?酷到开车去有蛇的大沙漠里晒太阳散步的程度。有了这个解释,当然我们就可以完全忽略为什么女孩不觉得汉娜自我介绍时像背课文奇怪,女孩的父母不觉得这个自称从森林来的小姑娘没有行李,没有护照,妈妈被三颗子弹杀死了奇怪。

    渐渐地,我们失望甚至伤心地发现,这所谓的“冷血杀手”汉娜原来只对帮助她过的人冷血:
    首先,开客店的摩洛哥人,免费让汉娜住进他最好的一间房,被追踪她的坏人用笔杀死;
    其次,汉娜的“朋友”一家,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他们被杀,却在整个过程中因为她也没少受惊吓吧?而且第一次汉娜被坏人追到的时候,她为什么藏起来而不把他们杀了?当然不是杀不了吧,她的神勇我们在前头已经见识过了;那就是不原意杀了,为什么不原意杀呢?当自身和朋友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连常人都会杀人的吧,我们这冷血杀手和完美士兵到底怎么着了呢?
    外婆即使不算吧,然后就是爸爸的朋友了。这位叔叔,亲切地播放音乐表演魔术给汉娜,赢得了少女短暂的天真可爱的微笑,可追杀的坏人来时,她却逃得比骄兔还快,落得个被坏人倒挂着当鹿射的悲惨下场;
    另一个受害者当然就是埃瑞克了。这个从小把她抚养成人,教育她,训练她,住在荒山野林里保护她陪伴她的男人,只因为不是她的亲身父亲,汉娜就立刻和他翻脸打斗,在追杀的人到来时又马上“听话地”从他身边跑开。甚至在他被杀以后,连想都没有想起他来。

    当然,埃瑞克本身也有错,这孩子你到底是怎么教育的?连三两个小毛贼都不愿意杀死?连杀母仇人都不愿杀死?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都不会?连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都不懂?难道你当年被培训成特工时会背百科全书能学说几国语言会搏击打斗就算准备好了?你甚至没有告诉她接头地址不可以随便告诉别人。而且,你先前在地铁站杀死十几个带枪特工的神勇哪里去了?怎么最后那么容易就被玛丽莎枪杀了?

    影片更神的是:这个连电,音乐,电视,电话,音乐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与世隔绝的汉娜,竟然跑到某网吧去网上熟练地查资料?真是奇怪呀,埃瑞克怎么着也是一特工,他的资料就可能那么容易就被查到了?既然可能,汉娜怎么不先上网看看玛丽莎长什么样子再出来现世呢?
  2.    今天刚刚看完这个片子,感觉编的实在有点扯淡,特别是汉娜加他爸爸这么牛b的身手,根本不用被Marissa以及那三个杀手到处追着跑。如果想报仇,更不需要特意在冰天雪地里面磨练那么久。打黑枪套麻袋什么的,早就把仇报了。之所以要磨练汉娜,让她成为顶级杀手,然后去杀Marissa,是因为汉娜是就是Marissa的孩子,这样才能解心头之恨(请参考赵氏孤儿)。
      为什么说汉娜是Marissa的孩子呢?从各个角度来分析。1,从遗传学角度来说,Marissa和汉娜的眼睛都为绿色。而汉娜妈妈的眼睛好像不是绿色的,片子中有几次特写,都不是绿色的。倒是Marissa的眼睛特写很清楚的和汉娜的一模一样,
        2,Marissa和金发杀手在酒吧中交流时,金发杀手反复问,用不用杀了汉娜,Marissa都否决了,只是说找到就行。直到片子最后在大灰狼嘴处,Marissa也有机会干掉汉娜,她只是说希望汉娜能和她聊聊。
      3,Marissa回忆开枪袭击开车出逃的汉娜特工养父那段戏,小汉娜在后排座着,眼角有泪痕,并叫了声妈妈。绿发女没有回答,只是给了小汉娜本书。Marissa开完枪之后,趴在地上好久,神情复杂,因为她知道也许小汉娜也会死亡。而在最后开枪杀色绿发女时候,绿发女说,你永远得不到她。也完全可以理解为,Marissa你永远得不到你的孩子。
      4,在Marissa和汉娜姥姥交流时候,汉娜姥姥问Marissa,你知道失去孩子的痛苦吗?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下这段戏,Marissa的表情很悲伤,强忍着不哭出来。为什么?因为她知道失去孩子的痛苦。她失去的孩子就是汉娜。
       现在让我总结,还原一下整个故事。当年Marissa也是该基因计划的一位实验者。(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说她也是,我从片子里面唯一能找到的解释是,她是有严重洁癖的人所以她需要人工受精的方式怀孕。由刷牙的桥段得出。有点牵强)因为某个原因,整个计划的20个孩子都要被废弃,就是除掉。但是Marissa却无法忍心杀死自己的孩子。而被杀死孩子的绿发女和汉娜的这个特工养父则把汉娜偷了出来。Marissa则在路上开枪偷袭了出逃的二人。由此可见Marissa还是下定了决心宁可连自己的孩子除掉,也不能让这个计划泄露出去。于是当过了这么多年后,这个孩子又出现了。
  3. 此镜头在影片1小时05分左右出现 00’00″ 一下车乘客无一例外全部都向左走出镜,目的是尽力遮掩大巴门玻璃反射造成的穿帮 00’15″ 主角离开月台,刚好有一个女乘客从他身后穿过,此时近处另一辆大巴从左方入镜,大巴驶过先经过月台一根立柱再行至主角身后,此刻的角度可以完美遮掩会产生穿帮的大巴玻璃门上的镜面反射,之后大巴行至右侧,女乘客跟男友相遇拥抱,再次完美遮住要命的反射。大巴从右侧出镜后镜头摇向左侧,又一辆大巴驶来,男主角转头张望,提步快速穿过道路,大巴的位置和行驶角度可以保证前挡风玻璃不会反射出任何摄影机拍摄的画面。 00’28″男主角走到近候车室位置,近处立柱有个盯梢的,这时镜头除了向左水平移动外还要向近处对焦方便看清盯梢的人,然而此处稍微有些仓促,略微慢了半拍,近处稍微有点失焦,镜头移动也稍微有点快,但也不排除导演安排,因为快速焦距转换在现代设备的技术上难度不是太大。之后男主角穿越有一大片玻璃门的候车室,这个镜头非常要命,镜头在远处跟,然而当镜头摇向左侧时势必会看见大片玻璃门上的反射,然而奇迹出现了,一个背包的女士刚好出门完成了这次完美的镜头左摇。然后男主角进入了候车室,但候车室要命的两个隔间之间有玻璃,导演很聪明,在左边场景的布景里做了手脚,因为之后镜头也再也没多向左有一丁点儿的移动,可以推断在左边不可视的区域,上方有些许用于体现自然玻璃之感的补光,其他的光全部挡死,或者有黑布遮住整个中下区域的所有布景,造成的结果就是玻璃反射几乎消失了,但在主角、玻璃和摄影机接近的这一刻为了保险起见导演又安排了两个乘客走过,但此时其实玻璃里的反射几乎已经不明显了,之后主角大步要迈出候车室大门,大门当然是玻璃,但此时面朝摄影机的方向几乎是逆光,所以完全没什么可担心的,绝对不会有什么反射可以看得见。 00’46″主角出门,抬头望天看见有飞机飞过,这个时候摄影机做了个90度的圆弧移动,但实际上是一个移动圆弧半径不断变大的圆弧移动,略微仰角,此时摄影师变了焦,没错,是个变焦加移动的镜头(Trans-Trav)为的是保证大步后撤避免之后的右摇镜头正对候车室玻璃大门产生穿帮的反射,然后摄影机右摇时一个Zoom拉到中景,当然这个安全第一的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乘客走向候车室稍微遮挡一下玻璃门,但从角度上说这时已经完全不可能在玻璃门看到穿帮的反射了。 00’56″ 主角向右行走,摄影机同时向左平移,这个时候又要出现一个在近景石柱后的盯梢者,但这次的对焦简直是无懈可击,时间掌握的十分精确,结合之前的情况可以断定摄影机一定没有任何编程完全由摄影师手动控制。 01’02″ 主角经过的画面远端有一些年轻人聚集,此时有一个快速的Zoom拉近,当然此时也要对焦,这些年轻人起到了在万一失焦情况下挽救画面的作用。 01’05″ 主角一个回头,摄影师迅速再次环绕主角做了个环绕90度的绕动,然后摄影机后撤,再左转(后撤),总之紧跟主角,这一段同步跟的相当不错,单帧画面主角都相当清晰。 01’21″ 换面右端一辆车鸣笛驶过,主角扭头一望,把观众注意力带走一点,因为摄影师要上电梯了,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画面不稳定,但值得膜拜的是这个镜头很稳定,如果不是镜头突然仰起很难发现主角和摄影师已经一起上了电梯。此后可以发现画面右端的桔红色瓷砖呈现完全的哑光状态,两种可能:一,运气好碰上个年代久远的地铁站瓷砖不怎么亮;二,摄制组事先喷了大量发胶。当然我倾向于后者,而且是整个地铁站内部所有的瓷砖,因为之后的右摇又会有一大片瓷砖,完全完全的高哑光状态,几乎连顶部布光的反射都看不见,如果是的话,那么工程量浩大,起码要用50瓶发胶,因为扶梯下来的这个通道内部要向从布光上做手脚几乎不可能,顶部几个大灯一览无余,纵向空间狭小,内部虽然有不少石柱但是相对还是开阔,所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总摄影师设计的整个场面。 02’07″ 在环绕了几圈完全把观众绕晕了之后打斗就开始了,打斗还是中近景画面加上全景环绕的,内部一览无余,估计这摄影师屁股后头跟着至少有导演场记加助理总共3人吧,而且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强力尾随,这个时候录音估计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现在回想一下之前的场景和镜头,这个没有收音师的三人合体团队多么强大,外加一个强大的后期录音的团队,不然这一段是死活都不可能有声音的。之后这段打斗的节奏控制我就不说了,已经足够强大了,这个时候动作设计的节奏在强大的场面调度面前已经份量不够了。 最后飞刀插人的镜头完美结束,完成了瓮中捉鳖的主角朝着进来的同个方向又跑出去了。

  4.         死板的英国人经常给美国的流行文化带来惊喜,比如美国电视上两个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和《美国达人》中的两个著名的英国毒舌评委,Simon cowel和Pierce Morgan,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将最恶毒的挖苦送给面前眼巴巴的参赛选手。美国人一边骂骂咧咧地说凭什么让个英国人来糟蹋我们的哥们姐们,一边还是受虐狂般地对这些英国毒舌的口水甘之若饴,这不,Simon走了,美国偶像也基本穷途了。
            《汉娜》本来应该是一个被讲述了很多遍的比较俗套的《尼基塔》式的少女杀手养成电影,但由于英国文艺片导演乔·怀特个人风格的融入而让影片呈现出一些不落俗套的气质。这是乔·怀特首次执导动作片,从类型上说与他原来所擅长的文艺片反差很大,他主要还是突出了动作和对抗性,强化了影片的追杀和反追杀的疾走节奏,这里化学兄弟电子摇滚风格的配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乔·怀特是个很会用镜头来讲故事和确立人物关系的导演,这一点在他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他对长镜头内部的调度有一种强迫症似的迷恋,摄影机的炫技式走位也让影片具有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行云流水感。当然在《汉娜》这中高对抗的商业片节奏下乔·怀特这套镜头表意系统有点无用武之地,他过剩的创作力只能用艾瑞克在柏林徒手诛杀三名杀手这样的三分钟运动长镜头来宣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赎罪》中敦刻尔克海滩上那个让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
            北极和摩洛哥是还能承载乔·怀特诗意表达的段落,因为这里有女主角心智的成长和肉体的试炼,汉娜和索菲两个少女从相知相惜到难舍难分的过程也具有洞彻心扉的纯真力量,特别是当这样的美好处于时刻被剿杀的危机笼罩之下时,更具有一种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幻灭感。但乔·怀特没有将个人遭遇与阴谋论下的时代宿命感有效地点化和映衬,从而让影片在收官阶段缺乏了基于命运被无奈拨弄之下应有的的冲击力。
            《汉娜》中的特工艾瑞克受雇的年份是1991年,也就是标志着冷战结束的华沙公约组织解散的那一年,但柏林、东欧、CIA这些元素放在一起,还是一个标准的冷战题材配置。对汉娜的生化改造这样的情节设定,也与美国电视剧《危机边缘》中所提及的针对冷战所进行一系列邪恶的人体改造计划异曲同工。所以《汉娜》依旧是一个关于冷战的伤痕文学电影,汉娜被妖魔化的身体和向往着亲情和友谊的幼小心灵成为那个以暴易暴的年代的政治祭品,而这种悲剧在现今反恐背景下依旧有着现实对应。【环球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