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镜头在影片1小时05分左右出现 00’00″ 一下车乘客无一例外全部都向左走出镜,目的是尽力遮掩大巴门玻璃反射造成的穿帮 00’15″ 主角离开月台,刚好有一个女乘客从他身后穿过,此时近处另一辆大巴从左方入镜,大巴驶过先经过月台一根立柱再行至主角身后,此刻的角度可以完美遮掩会产生穿帮的大巴玻璃门上的镜面反射,之后大巴行至右侧,女乘客跟男友相遇拥抱,再次完美遮住要命的反射。大巴从右侧出镜后镜头摇向左侧,又一辆大巴驶来,男主角转头张望,提步快速穿过道路,大巴的位置和行驶角度可以保证前挡风玻璃不会反射出任何摄影机拍摄的画面。 00’28″男主角走到近候车室位置,近处立柱有个盯梢的,这时镜头除了向左水平移动外还要向近处对焦方便看清盯梢的人,然而此处稍微有些仓促,略微慢了半拍,近处稍微有点失焦,镜头移动也稍微有点快,但也不排除导演安排,因为快速焦距转换在现代设备的技术上难度不是太大。之后男主角穿越有一大片玻璃门的候车室,这个镜头非常要命,镜头在远处跟,然而当镜头摇向左侧时势必会看见大片玻璃门上的反射,然而奇迹出现了,一个背包的女士刚好出门完成了这次完美的镜头左摇。然后男主角进入了候车室,但候车室要命的两个隔间之间有玻璃,导演很聪明,在左边场景的布景里做了手脚,因为之后镜头也再也没多向左有一丁点儿的移动,可以推断在左边不可视的区域,上方有些许用于体现自然玻璃之感的补光,其他的光全部挡死,或者有黑布遮住整个中下区域的所有布景,造成的结果就是玻璃反射几乎消失了,但在主角、玻璃和摄影机接近的这一刻为了保险起见导演又安排了两个乘客走过,但此时其实玻璃里的反射几乎已经不明显了,之后主角大步要迈出候车室大门,大门当然是玻璃,但此时面朝摄影机的方向几乎是逆光,所以完全没什么可担心的,绝对不会有什么反射可以看得见。 00’46″主角出门,抬头望天看见有飞机飞过,这个时候摄影机做了个90度的圆弧移动,但实际上是一个移动圆弧半径不断变大的圆弧移动,略微仰角,此时摄影师变了焦,没错,是个变焦加移动的镜头(Trans-Trav)为的是保证大步后撤避免之后的右摇镜头正对候车室玻璃大门产生穿帮的反射,然后摄影机右摇时一个Zoom拉到中景,当然这个安全第一的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乘客走向候车室稍微遮挡一下玻璃门,但从角度上说这时已经完全不可能在玻璃门看到穿帮的反射了。 00’56″ 主角向右行走,摄影机同时向左平移,这个时候又要出现一个在近景石柱后的盯梢者,但这次的对焦简直是无懈可击,时间掌握的十分精确,结合之前的情况可以断定摄影机一定没有任何编程完全由摄影师手动控制。 01’02″ 主角经过的画面远端有一些年轻人聚集,此时有一个快速的Zoom拉近,当然此时也要对焦,这些年轻人起到了在万一失焦情况下挽救画面的作用。 01’05″ 主角一个回头,摄影师迅速再次环绕主角做了个环绕90度的绕动,然后摄影机后撤,再左转(后撤),总之紧跟主角,这一段同步跟的相当不错,单帧画面主角都相当清晰。 01’21″ 换面右端一辆车鸣笛驶过,主角扭头一望,把观众注意力带走一点,因为摄影师要上电梯了,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画面不稳定,但值得膜拜的是这个镜头很稳定,如果不是镜头突然仰起很难发现主角和摄影师已经一起上了电梯。此后可以发现画面右端的桔红色瓷砖呈现完全的哑光状态,两种可能:一,运气好碰上个年代久远的地铁站瓷砖不怎么亮;二,摄制组事先喷了大量发胶。当然我倾向于后者,而且是整个地铁站内部所有的瓷砖,因为之后的右摇又会有一大片瓷砖,完全完全的高哑光状态,几乎连顶部布光的反射都看不见,如果是的话,那么工程量浩大,起码要用50瓶发胶,因为扶梯下来的这个通道内部要向从布光上做手脚几乎不可能,顶部几个大灯一览无余,纵向空间狭小,内部虽然有不少石柱但是相对还是开阔,所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总摄影师设计的整个场面。 02’07″ 在环绕了几圈完全把观众绕晕了之后打斗就开始了,打斗还是中近景画面加上全景环绕的,内部一览无余,估计这摄影师屁股后头跟着至少有导演场记加助理总共3人吧,而且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强力尾随,这个时候录音估计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现在回想一下之前的场景和镜头,这个没有收音师的三人合体团队多么强大,外加一个强大的后期录音的团队,不然这一段是死活都不可能有声音的。之后这段打斗的节奏控制我就不说了,已经足够强大了,这个时候动作设计的节奏在强大的场面调度面前已经份量不够了。 最后飞刀插人的镜头完美结束,完成了瓮中捉鳖的主角朝着进来的同个方向又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