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见 不見(2003)

不见 不見(2003)

又名: The Missing

导演: 李康生

编剧: 李康生

主演: 苗天 张捷 陆弈静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2003-12-12(中国台湾) 2003-10-04(釜山电影节)

片长: 88分钟 IMDb: tt0384344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小捷(张捷)的亲人只有爷爷(苗天),但他同爷爷之间的感情相当疏离,某日发现爷爷不见了,开始了漫不经心的找寻工作。城市的另一边,一位嬷嬷(陆奕静)也正在心急火燎的找寻其在公园里丢失的孙子。两人的找寻心态虽然不同,却都是不达目的。

演员:



影评:

  1. 年份:2003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导演:李康生
    主演:陆亦静 张捷 苗天
    片长:88分钟

    一.关于导演
    台湾演员李康生在1991年在玩具店打工,为大学筹集学费,偶遇蔡明亮,从此走上表演道路。蔡明亮曾在试镜时总觉得和李康生合不上拍。他说:我就很慢,你怎么比我还慢?但很快蔡明亮明白了小康的慢节奏正是他需要的演员,便让他出演了《水》三部曲的第一部《青少年哪咋》,从此成为蔡明亮的御用演员。

    2002年,着迷于短片创作的蔡明亮与小康开始为计划中的短片合集《不见.不散》写剧本。但剧本越写越长,原本计划的每部短片时间为20分钟,写完后却都达到了90分钟,最终便成了完全可以独立成片的《不见》与《不散》。

    初次担任编剧和导演的李康生,无论在剧作还是镜头语言运用上,都给人不小的惊喜。

    二.剧作分析

    1.剧情
    爷爷(苗天)为孙子小捷(张捷)买回早餐,看报纸时突然将报纸撕碎,随后迷一样地“不见”了。阿嬷(陆亦静)带着孙子小亦来公园玩,因为自己腹泻,便将小亦委托给一个小女孩看管。不料从厕所出来后却发现小亦已“不见”。心急如焚的阿嬷在求助公园播音和警察局都无效之后,开始自己只身寻找孙子。小捷并没有上学,而是去了网吧,当网友问起他时,他却回答爷爷死了。阿嬷濒临绝望之时来到了殡仪馆乞求死去的丈夫显灵帮忙寻找孙子,并忏悔自己没有带孙子来看他。小捷在网吧中有一个很好的网友,两人关系隐约间如同父子。网友把自己面中的肉夹给了他,而他也在网友不在时帮网友收拾好了衣服。网友在外出买食品时心脏病突发,猝死街头。时值SARS,病情的肆虐如同人心中的慌乱一般。小捷终于有了寻找爷爷的想法,但四处都找不到。夜晚时在一处工地遇见了阿嬷。二人彻底绝望,蹲坐在工地环行铁皮墙内,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而正在此时,爷爷却牵着小亦的手,从铁皮墙外悠闲地走过......

    2.叙事结构

    《不见》的叙事结构采取了双线叙事,叙事之初看似两条线彼此不相干,实则隐藏了一个相同的起点。
    爷爷不见了,小亦不见了,看似没有关联,而影片最后我们都看到实际上小亦正是被爷爷带走的。其实早在阿嬷在公园发现小亦不在那场戏中已埋下伏笔。阿嬷问那个小女孩小亦去了哪里,小女孩不知道,她便又问“你的爷爷”去了哪里时才知道那并不是小女孩的爷爷。而在黑夜工地遇见听到小捷喊爷爷,知道小捷在找爷爷时,阿嬷突然想到也许自己“不见”的孙子正是和小捷“不见”的爷爷在一起。最后在两人丧失希望时,果然爷爷与小亦共同出现。
    同一个叙事起点被巧妙地隐藏起来,直到同一个叙事终点出现时才被揭出,而白天--公园/夜晚--工地也相互对应。从这种对叙事结构工整、对称的追求,可以看出蔡明亮对李康生有着很深的影响。

    3.身份认同危机
    《不见》的叙事起因是人物的丢失,阿嬷丢了孙子,小捷丢了爷爷。而寻找丢失的人物就一定要找到身份的认同。但在阿嬷寻找小亦的过程中,无论是向行人的询问还是在警局的请求都突出地显示除了平日里与“身份”这一概念有关的一切都出现了认同危机、失效。
    我们不断地听到行人向阿嬷询问小亦的年龄、衣着颜色,而阿嬷也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回答“三岁,橘子色”,但这所谓的“特征”实际上对寻找一点作用也没有。在警局,接待警员在做登记时问到了孙子的名字,阿嬷回答李亦诚,警员又问是哪一个“亦”,不会写字的阿嬷回答“我不知道”。名字几乎被看作是每一个人烙印一般的标识,而这个标识在真正需要显现时也出现了失效。

    身份证号,指纹,DNA,这些作为我们身份确认最重要的东西,面对一个小孩子的“不见”,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不见的不只是小亦和爷爷,更是现代文明下每个个体人的“身份”。

    4.家庭氛围的破裂

    对家庭原本温馨氛围破裂的描写,从第一个镜头便开始。爷爷买了早餐,叫小捷来吃,然而孙子真是很不领这个情,不但未出现,甚至连答话都没有。另一条线中,阿嬷的家中更是空无一人,孙子不见了,连找自己的儿子都找不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伦理观不堪重负,冷漠更多地取代了关怀,家庭,就像片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工地一样,外表看来漂亮,内在实则虚无。

    5.陌生中的感情重组

    片中小捷的叙事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即那个在网吧中的中年男子,起初镜头给我们的感觉以为小捷和他并不认识,两人全片中的正面交流也只有那个一起吃面的镜头,其余的交流,一处是近在咫尺的两人却通过网络聊天系统谈话,二是镜头中的小捷打电话给镜外的男子。然而正是这种极其陌生的交流,却让二人的关系成为了全片中人物关系最亲密的,中年人将自己碗中的菜夹给小捷时,几乎流露出了一种父亲对儿子的爱。而小捷把中年人的衬衣与鞋收起来,是对这份爱的认可与回应。在家庭中消失的亲情温馨,在网吧的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中重新找回。不知是好事还是悲哀。

    6.无奈:新生代的漠然

    这一漠然主要是通过小捷的叙事线体现出来。爷爷买来的早餐,小捷出门后咬了两口,顺手挂在了树枝上,同一个树枝上还有许多同样的早餐。无论是小捷以前挂上去的还是其他人挂上去的,都把新生代对家人关心的漠视展现无疑。爷爷“不见”了,小捷却并不担心,甚至在网吧对人宣称爷爷死了。还给了一个可笑的原因——老年痴呆症。在电脑屏幕前的小捷精神充沛,与在家憋闷不出声的他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人。

    7.关注:老人的重负

    阿嬷这个角色是在这部拒绝角色认同的电影中,却能引起人相当大的认同感。当我们看着那个镜头中忍着腹泻痛楚四处奔跑疲惫不堪的阿嬷的身影时,我们都会被这个身影牵扯住自己的感情。因为她的身上承担着一个老年人群共同的重负——那个幼儿的背包。当老人们的生命步入晚期时,他们似乎成为了一个附属品,自身已经没有价值,完全附属在孙子一辈的附加价值上。所以当阿嬷丢了孙子后,她才会那么焦急。其中固然有亲情的因素在,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殡仪馆向死去的丈夫哭诉时阿嬷终于说了出来——“如果我真的把他的儿子丢了,他们就不要我了”。正是这份存在的安全感随着孙子“不见”了,才让老人的处境如在工地土堆上那个镜头一样,被掩埋。

    8.自省:中生代的缺席

    《不见》的叙事中,“不见”的虽然是爷爷和小亦,然而实际让他们都曾出现在镜头中。爷爷出场4个镜头(开篇时透过鱼缸的中景,之后的面部特写,影片结尾的中景和最后的远景。 ),小亦出场两个镜头(片中最后两个),真正缺失的、不见的,其实是中生代们——小亦的父母、小捷的父母。当阿嬷再次从家中出来寻找小捷之时,有一个远景镜头:空荡的环型广场,一个小女孩独自打着秋千。阿嬷跑过,停了下来,丢失了孙子的心情让她关心起这个女孩,询问后这个女孩说:“爸爸刚刚在,可是又走掉。”中生代,莫名其妙地缺席。而他们缺席的同时,却又把难以承担的饿重负压在了老人们的身上。另外一个镜头,阿嬷被小孩的哭声吸引,以为是孙子,追了过去。下一镜头中摩托车司机走上楼梯,发现在呆坐的阿嬷背后,一个孩子被关在门外哭泣(此处经验省略起了作用。我幼年时就有这种被惩罚的经验。),过了一会,孩子的母亲开门将孩子抱了回去。老人因为孩子的丢失而焦急万分,中生代却对此毫无顾忌。通过这个强烈的反衬,质问缺席的社会主导力量的意图很明显地表达了出来。而阿嬷在家中厕所里打电话给儿子,说:“找李康生......找李康生,我是他妈!”李康生却也“不见”。这一自嘲式的情节设计,则表达了作为中生代一份子的小康的自省。

    9.不易发现的善

    李康生这部电影中最有别于蔡明亮的地方,就是人与人之间终于不再有那种不可跨越的沟通隔阂,看台词对白的数量便知。(也许是蔡明亮几部电影中台词加起来的数量)阿嬷焦急的寻找中,不停地有人帮助她,为她想办法,那个被他硬拉来的摩托车司机,后来也放弃了自己的事情而帮她寻找孙子。甚至在殡仪馆门前还有等她的想法。而一个空镜头中,传遍街巷的“卖萝卜羔”的叫卖声,每声后居然会加上一句“小亦,你阿嬷在找你!”。一个利益至上的商人,居然在他的叫卖声中愿意帮助一个寻找孙子的阿嬷,这种效果在引人捧腹大笑中,也透着丝丝温情。

    10.沟通的暧昧

    虽然不再有拒绝被沟通的人,然而小康并未表现出盲目乐观,全片最长的那个镜头,阿嬷在奔跑中不断地与人交谈。然而人们除了一遍又一遍问起那些早被问过其实起不到作用的话语之外根本做不了什么。而且居然有人还在责备阿嬷,此处甚至可说小康其实较蔡明亮更悲观、更深刻,因为他的镜头所表现的是,即便人们在努力地沟通,其实却是十分暧昧的,甚至这种沟通即使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也是没有能动性的。

    11.也许是安慰:小捷的转变

    小康终于没有绝望到底,小捷在经历了与网吧中年男子的温情之后,开始有了转变,他离开网吧,在被问到去哪里时,我们清晰地听到:“去找我爷爷。”厕所中撕报纸的声音让小捷想到了爷爷,谁料却是一个流浪青年。而这个青年从厕所中出来后,又去拿了小捷挂在树上的早餐。而在与阿嬷相遇后,看到了阿嬷寻找孙子的急切,小捷也终于开始奔跑,呼喊着寻找爷爷。这种转变,也许是个安慰,更是一种期许。

    12.戏仿式解构了的意象

    这里的意象所指主要是蔡明亮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水”和“厕所”。
    水是蔡式电影中寓意最广的意象,好不夸张地说,在蔡明亮的镜头下,水的容量可以是整个世界。而《不见》中,小康通过精彩的滑稽模仿将这意象在自己的电影中解构。在一个镜头中,小捷不亦乐乎地踩踏、踢着地上的水,他只是在踢“水”这个客体,没有任何寓意在其中。而通过这样的动作,小康让蔡明亮的“死水”“活”了起来。最后一个场景中的水,更多意义上只是为构图的美感而设,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明显寓意。
    而《不见》中的“厕所”也没有了哪怕一点点蔡明亮电影中特有的诗意和私密空间的象征,取而代之地是将其作为叙事的重要手段。公园和阿嬷家中的厕所,是为了阿嬷腹泻的剧情而设,而夜晚工地的厕所则是小捷转变的一个关键点。

    13.简单的阻隔

    最后一个远景镜头美不胜收,近乎完美的构图:环型铁皮墙,水中倒影,迷离的灯光,墙内两人绝望蹲坐,墙外两人悠闲走过。《泥娃娃》的歌声响起。薄薄的一层铁皮墙,却阻隔了两个世界。

    14.SARS背景:慌乱

    将这一事件发生的一天设在SARS时期,其目的在我理解只有一个:“不见”一如SARS肆虐着,满楼道、满屋子的碎报纸,死去的金鱼,在SARS的大背景下,都在表现力上着力于“慌乱”这一内心氛围的刻画。

    15.未出场的父亲

    看片子的时候,尤其到最后,总能感到一种莫名的情愫,却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终于在片尾找到了答案。
    字幕:献给我天上的父亲。
  2. 题记:
    因为恍惚的感觉已经无边无际,生命,也就是这样交付出去。
     ―――孙孟晋《新闻午报20040417》


    李康生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了自己父亲,这是一个儿子的声音,一个儿子对父亲意义的致敬,内中何意,旁人无知,然我们通过影片最后的镜头看到了我们的尴尬,也许,我们的亲人近在咫尺,然而,现代社会疏离让这一切可能的重逢演化成了无尽的天涯。
    这部影片我听了台岛两位影评人的评论音轨有点失望,或许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所以切入点也不同吧。
    影片是李康生拍的,但也是蔡明亮式的。静止镜头和长镜头的大量运用让这部情节简单的影片更加沉闷,犹如李康生本人在现实里的沉默寡言。
    影片的开始就一个鱼缸的前景制造着疏离和隔漠的感觉,那前景里游鱼在封闭里游动,但是却没有自己真正的空间。同样在人的空间里,同样在各自的躯壳里封闭。在看似活泼的画面里浸透灵魂的死寂。
    音效只有鱼缸里加氧机的声音,而这加大了寂寥的感觉,加大了我们在华丽的居所里的空落感。
    都市是繁忙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和亲人的关系仅仅是只言片语,代沟是基本的解释,然更多的隔漠是因为五光十色的市井造就的。就像小杰和爷爷的距离,不是因为亲情的无。而是因为电玩更能让年幼的孩子找到共同的语言。年迈的爷爷属于上代人的记忆,后面爷爷撕报纸的行为我们难道仅仅读成一个痴呆老人的失控,我以为,它宣告的是文本时代的终结,宣告一种教育方式的退隐,满地的报纸条是一种哀悯,一个时代的悲歌。
    小杰无语,只是默默烫着衣服,衣服是社会认同的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判别,这无疑是介入的渴望和希望拜托孩童角色的信号,而爷爷的关切在孩子的眼睛里成了压抑长大的方式,无语的场景里造就着深刻的意涵。
    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将世情融入剧情有着记存历史的意义,鱼缸里报纸条上“又一场瘟疫”记录着存在和发生,而金鱼的死去和报纸条的辨证关系隐喻着SARS和人为的关系。
    镜头跟着小杰,也带出此片的另一条线索,陆奕静饰演的奶奶,平行的情节会在以后交汇,可是,此时他们分属不同的空间。
    寻找在此后成为主题,因为如厕而丢失孙子小奕的老奶奶将失魂落魄地寻找着,这样的寻找中我们目睹城市的众生相,直到后来卖萄葡糕的老人帮助她呼唤小奕的时候,我们陡然明白内中包含的批判精神,许多的关注在当下的世情里只是口头的热闹,貌似的关怀里渐落的语声早被城市的冰冷吞噬,远方的高楼只是厚砼构筑,心的冷漠早已和厚砼一样坚牢。
    奶奶开始了寻找小奕的过程,反反复复的询问同样的话题,这是一种尴尬,在我们日渐细化的都市里,人的标识依然在似是而非的语境里存在。长镜头跟随着奶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感受着同样的焦虑和失望。
    李康生是聪明的,在寻人处的场景里,他依然用玻璃窗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看见,但是,我们却只能在冰冷的隔绝里互相观望。玻璃上的告示是注意事项它宣告的是一种威严而没有人情的暖意。它和接下来派出所警察的提问是相互呼应的,表达的是我们社会架构中冠冕堂皇的互动意愿背后的苍白和人情的失却。
    同样在此后的找寻里前景里的灌木带的阻隔也同样有着城市人际的隐喻,而在老奶奶的身后有着那更加冰冷的铁皮阻隔,这组镜头具有强力的象征性,软质的灌木丛和硬质的铁皮同样隔绝了人,产生了距离。
    在另一条线索里,小杰在网吧里废寝忘食地打着电玩,因特网的存在只是在虚拟的通路上架起了联络的桥梁,事实是,咫尺天涯,就像小杰和同处网吧的中年男子(城市里另一种的孤独者,背景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样的孤单和疏离)这个男子成为这种孤绝的最好写照,当他刚刚和小杰有了一点关联,那在网吧里给小杰吃泡面里的牛肉的场景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晚辈深思的,或许,我们和我们年迈的长辈有着距离,可是,我们是否因为种种缘由在现实里忽视了这份关心,就像片子中年男子的暴毙,终于将这一线的关联绝迹,留下的只是网吧里的小杰默默拣拾起男子的衣服,仅此而已。
    这是最耐人寻味的戏,它在影片最好以一个俯派的镜头婉转告诉我们突破的可能,我们往往在原地转圈,等待他人的突破和介入,可是,建立联系的方法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只要突破那兜兜转转的怪圈,或许,我们就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奶奶寻找小奕最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在巨幅的画布前,奶奶破画而入进入里面寻找小奕,给沉闷的剧情增添了一点喜剧的色彩。而寻找的继续里我们看见了许多圈的意象,它的存在呼应着最后导演内心关于突破的命题。
    在景观工地土堆的戏里,寻找是表面的情节,内中还有着导演对城市的反思,在城市光鲜的背后的人情的疏离和阻隔。一个远景更凸现了奶奶的瘦削的身影,风刮起的盖布更加剧了人的单薄和无助。
    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保持古典的暖意,只有冷风吹走幻象让奶奶心伤如冰,现世的绝望才使得奶奶求助荣军堂的亡灵,袅袅的香烟里只有祝祷彼岸的无奈,生存空间里感受的依然是凉风砸碎希翼的无望。
    导演在长长的找寻后渐渐将平行的线索交汇,夜的城市将老奶奶和小杰的寻找交于一地,夜的灯火宛如幽灵的眼睛,寻找的距离是现实的尺度还是心灵的距离。
    当我们看见那个俯瞰的镜头时,我想起了武侠书里的一句话:
    天涯远吗,很远,可,人心更远。
    夜正在覆盖城市,灯火通明的都市无法照亮人心的角落,弱者的找寻需要脚步的丈量,而与此对比的是寻狗的彩色海报显示富人的焦虑,同样的性命,不同的际遇,人的世界里没有公平。
    李康生的首部作品是充满野心的,至少在把控节奏方面不比他的师傅差,但是,同样的沉闷是他们都有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覆盖着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世界。
    寻找是生命一生的主题,不见是生命经常的状态,倘若我们能够不懈的努力我们终究会突破疏离的怪圈,让生命的暖情托起明天的阳光。
    夜正浓烈。可,希望尚有着气息,相信时间,相信心灵的感应。
    人,在行走里发现眼睛。

    【附录 影片资料】
    《不见》台湾2003
    导演:李康生
    演员:陆弈静、苗天、张捷、林辉动、黄国程、李弈顑、陈在渟、邱逸杰
    片长:82分钟
    花絮:,45分钟,内容是记者见面会和导演对话
    奖项:荣获2003釜山影展新潮流奖最佳影片、2004鹿特丹影展金虎奖、影评人奖、亚洲电影发展协会奖!

    【注】题记的文字未经孙孟晋先生准许就擅自引用,在此鸣礼,致谢。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3. 不见了的东西抛弃了你。

    往往从主动的角度思考是得不到站得住脚的道理的。就像奶奶再找孙子时候提供的那些情况一样毫无用场。她的脚步总是绕着公园相同的一些道路,走马观花般走过;或者又像用无动于衷蒙蔽住自己需要,而沉浸于机械运动般的游戏当中的高中生。

    最终,她来到死人面前来说出那个事实:他们都不要我。

    这种情感在影片中应该是很重要。
    不然,爷爷和孙子,作为被动者(被找者)就不会享受着那种“不见”者的自由。
  4. 小李究竟是老蔡多年培养出来的青年 我从来就明白他的导演处女作将完全延续蔡式风格 果不其然

    片子一开首 奶奶在公园丢孙子的戏足足超过20分钟。不停地喊着“小奕”的老人 身体瘦弱 却异常矫健地到处跑、问。她去公园广播 去派出所报案。每个人都问她同样的问题“男的还是女的”“几岁了”“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哪里丢的”……她只能不停的回答“男生、三岁、穿橘子色衣服……”。。。有什么用呢。即使作为观者的我 也不会去相信公园的广播与派出所的民警 不会相信那些被提问与回答了N遍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那20分钟 是几近让人绝望的悲惨。因此也不难理解奶奶最后去了自己先生的墓地寻找虚无的安慰

    那个穿着兰色衬衫的少年 不晓得他在网吧游戏了几天几夜。与网吧老板的关系居然因为游戏而显的那么亲密。他与自己爷爷的关系太多冷漠 以至于几天来将爷爷为他准备的早饭都挂在公园的树上置之不理 以至于几天不回家也不会考虑爷爷会不会担心 或者为爷爷担心。爷爷还是失踪了 就像小奕一样不知了去向。但小奕有奶奶拼命的寻找 少年回家后 却依然还是停不下的游戏

    最后 陆奕静饰演的奶奶与张捷饰演的少年还是相遇了。寻找亲人 究竟他们是怀着爱还是愧疚。奶奶在自己先生的灵前说 小奕不见了 儿子一定会怪我一辈子 我该怎么办。我倒真是不确定小奕予她的重要性在哪里了。先生走后 她感觉了寂寞 了解了自己丈夫的怨恨。她只是害怕寂寞么 所以孙子小奕几乎成了她再生活的动力与支柱 使她不再没有人关注与问候。少年对于爷爷迟来的牵挂 多少还是出于一种对于一个人生活的莫名恐惧吧

    可悲的是 最终 少年与奶奶在夜深到诡异的公园里 面对一滩死水席地而坐。而小奕与苗天饰演的爷爷 却与他们相隔一道薄墙 缓慢走过

    一种冷漠与疏离的气息始终贯穿着片子。少年面对冰蓝的游戏画面的出神 正表现了对于现世的逃避与怯懦。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成“连战”和“宋楚谕” 政治此时只是被戏谑的对象。这样的生存状态 仿若“另一场瘟疫” 在片子的开始已经被李康生点明


    老蔡与小李 应当是中国当今对于个人电影与艺术电影执着追求的典型与代表。我亦是十分敬佩陆奕静、苗天、陈湘琪、陈昭荣这些一直为老蔡片子增色的演员们。可以说 老蔡每部片子都逃不了票房毒药的厄运 而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这群人 必定是有着对艺术与生命思考的相通和共鸣的。即便他们的片子基调再过灰色 我始终认为 那是场色彩华丽的斟酌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