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信天游(2004)

信天游(2004)

又名: Basic Interests

导演: 冯小宁

编剧: 张挺 冯小宁 何建明

主演: 郭达 杨金锁 王军 李琴娥 刘小微 骆玉润 肖建国 袁广成 李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4-12-03(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IMDb: tt0788249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片以报告文学《根本利益》中的主人公-----山西运城县纪委副书记、 有"百姓书记"之称的梁雨润为原型,塑造了"杨书记"的形象。扮演"杨书记"的是著名喜剧小品演员郭达,他将这位"戴着官帽的农民"、把老百姓当父母去孝敬的 "儿女官"诠释得淋漓尽致、真实感人。影片《信天游》与以往主旋律电影不同,它将镜头对准了中国9亿农民。冯小宁表示:"我用真人真事真报道的方式,把镜头对准了最朴实的农民,对准了一个农民官。"受电视栏目《焦点访谈》的启发,冯小宁尝试一种"报告电影"的样式,采用了"全主观"的拍摄手法,把"我"这个角色完全处理在画面之外。冯小宁说,这部片子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喜盈门",不是让农民们 看到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让全社会关注农民。

演员:



影评:

  1.    第一,我觉得这部电影不能算是讴歌gcd,
    一个好官的产生往往不是在太平盛世里,如果没有贪官,关系,麻木的人衬托,他不能成为一个被人歌颂的官,
      
       一个老太太上访32年什么感觉?
       如果真正主旋律电影的话,官员应该自觉上门"送温暖"并解决下岗工人问题吧?

    我不知道各位一边打两分一边说这是主旋律电影的人是怎么考虑问题的,或者有人是因为本来就歧视各种大学思想课,所以也顺道鄙视一下各种思想老实所推崇的东西,也或者是上课时睡着了,下课看了一下结尾,然后匆匆给出恶评,
       
       人不能成为盲目的推波助澜者,就好像这个社会一样,盲目的就变成了麻木的毫无助益的人,至少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格外的对这部电影有爱,
    看这部电影的前一天看了韩国的<熔炉>,这部电影豆瓣评分9,
    个人认为,熔炉的男主和信天游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目前小概率社会良心的真实存在,尽管纠结,尽管可能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尽管大面积上不可能实施,但是这样的幼苗是能让人看到希望的,

    把本来要送来上司的盆栽扔强奸犯脑袋上和不顾关系对麻木的官员一顿大吼,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

    ps:老妇上访32年无果,我总想起某人,,32...场.....
    (可见娱乐性节目将娱乐两个字多么深入人心,将所有严肃现实的问题仿佛也很有可以娱乐的角度.....)


    人,需自省,


  2. 题记:
      许多人一听到主旋律就想到共产党的宣传,好人和善良往往被人认为是演义,在彼此没有信任度的今天,一个真正为了为人民服务信仰活着的人是何等高尚。
    冯小宁是一个汉子,在他的影像里我们看到了他对于这个苦难深重民族的同情和关心。
       ――――卡夫卡·陆KavkaLu

    [img][/img]

    不错,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他述说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选择;不错,作为主演的郭达演得有些过火,然而,看得出他对于角色的热爱。
    许多人一听到主旋律就想到哈哈哈的宣传,好人和善良往往被人认为是演义,在彼此没有信任度的今天,一个真正为了为人民服务信仰活着的人是何等高尚。
    冯小宁是一个汉子,在他的影像里我们看到了他对于这个苦难深重民族的同情和关心。
    如果不爱农民,他怎会记下他们的容颜,从《老井》、《边走边唱》到《信天游》我们接近着黄土地,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人的心酸。
    如果不爱这片土地,导演不会吃力不讨好拍摄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而且极其犯忌的题材
    因为电影,我了解了一下《信天游》的原型人物中共山西运城县纪委副书记的梁雨润事迹,我相信那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出自原型,这是这些年来真正站在农人立场上警醒执政党的电影。
    这是一部会让你久久无法忘记的电影,不仅因为主角杨书记所显现的人格力量和作为共产党人的应有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回避执政党在转型时期碰到的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触目惊心的个案正是一个国家民主进步的忠实记录,这样的电影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有些朋友问我,这种宣传 “英明领导” 的电影有啥好看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它很中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谁不想自己国家的人民能够在蓝天下哈哈地呼吸,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有的恶都会随着历史的进步、执法的制度化而受到惩治,制度的完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相信未来,在文化大革命如此险恶的局势下诗人食指都坚定地相信共和国的明天,在今日的中国我们难道还不如那刻吗?!所有的进步来自所有个体的自我完善,所有的进步需要每个个体的脚踏实地。
    相信是一种力量,就像片中为了讨回公道而上访30余年的农人,就像所有有着良知的我党基层干部,只要还有着一颗心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影片形式而言,冯小宁选择了全主观镜头,这种代表主人公视点的镜头在新浪潮时期大量运用,让人在身临其境里感受着被拍摄者的情绪,从电影美学而言这样的拍摄或许是粗糙的,但是,在任何国家敢于正视民生的电影人是值得尊敬的,电影或者是艺术它应该有一部分是对于这个国家发展的忠实记录,那些不起眼的农人支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写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的心酸和苦难。
    在战争的年代老区的人民以生命和热血支援了人民的队伍,真正的革命者怎样会容忍一些败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片中杨书记的愤怒和激动每个有着为人民服务信仰的共产党人都会如此,中国社会底层的老区农人我们亏欠太多,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山西是缺水的省分,读过梁雨润事迹的知道缺水事件是真实的再现,以械斗开始更能体现片中杨书记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也从中让我们明白当地农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打井一场戏里杨书记的的忧心非常真实,他是一个共产党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终归有着人的弱点,作为毕业于上戏的话剧演员郭达在这场戏里表现的很出色,虽然有着舞台表演过火的痕迹,但是,这种外化的表演更像是导演主观视点的描绘,我们注意到在描绘第一个冤屈的闪回镜头里,镜头是以主观描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写实主义的描绘反映的是导演对于事实本身的主观判断,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里,导演把摄影机当成了直面存在的武器,在一个普遍无所谓的年代,在一个私欲膨胀缺乏人格力量的年代,冯小宁这部以《信天游》为片名的影片表达着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的背面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始终有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国家建构的赤子之心,片中杨书记的话语不是每个执政者都愿意听的,在文化犬儒主义盛行的今天,那些哈哈委员身份的一流导演们,你们可有勇气回到你们刚刚出道的一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你所眼见的中国,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封建帝王的僵尸假着“中兴华夏”的名义沉渣泛起,那位农人领袖在50余年前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人民终于在经济压迫下向着新的权贵卑躬屈膝,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进城的哈哈党人有些成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那个法警队长对天的一枪,打穿的是底层民众对于执政者的信任。
    杨书记关于父母官的那段话语值得每一个手中有权的人生死,封建帝王尚知载舟之水载舟亦覆舟的道理,人民的共和国不会容忍这些龌龊永远存在,我坚定地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一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影响着他们的周围,作为人类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它不是乌托邦,总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伪马克思主义者会被清除出共产党人的队伍,那天将是人民的节日。
    人民万岁!

    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我竭力向大家推荐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信天游》,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应该相信信仰是火炬,即便只有一个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80年前的中国谁会相信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党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国的主宰,我党领袖说过: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句话所有的执政者都应好好思量一番,万岁与否,人民说了算。
    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我注意到新浪网对于此片的观众投票为(4.7/5)698票(以20060121为止),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信天游》原型梁雨润事迹:
    【】

    【附录:影片资料】
    《信天游 Basic Interests》 2004中国
    原著:何建明,报告文学《根本利益》
    导演,摄影,剪辑:冯小宁
    主演:郭达、楊金鎖、王軍
    片长:96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6(中国人应该看看)

    2006年1月21日 星期六 下午23时3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3. 7分 是一部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影片,可以达到推荐及格分。

    先说优点。

    一是电影整体的线索逻辑抓得很准。“信天游”的一路延伸,即成为影片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把影片的西北风、沙土气无限放大,与影片主要塑造人物杨书记的形象紧紧贴合。

    二是画面完成度很高。通篇使用黄河与黄土构成的场景,配合大开大合的剧情,将主旋律作品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三是叙述视角的精彩表达。用没有出现过的“记者同志”的叙述串起了整部电影,同时,应用多次出现的“摄像机镜头”,提醒观众代入旁观者视角,是报告文学这一文本影视化的精彩尝试。

    而缺点主要集中在剧情,村长的“阴招”、执法队长的“黑白两道”本身是问题没有解决的根本,电影中一抓了事,对这种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办法,说服度不够,显得潦草。

    同时,导演、编剧刻画苦难的功力是有的,但刻画胜利与喜悦的技术却明显不足,除去最后的一段讲话,其他剧情的升华部分重复、生硬,整体影片没有新意,套路明显,换成任何先进人物都可以成立,缺少对原型人物更个性化的描写。

  4. 别動不動讽刺“一样怪”,因为现在和以前,确实一样。

    第一个上访故事,苦難虽大,但很简单就处理成功了,一纸文书下来,事就妥了。书记第一次去看棺材時,确实很感人,也出了不少金句,但整体没什么波折。

    第二个上访故事,才让人不禁唏嘘。多次上访,拿了文书,照样没奈何。北京的文书都不顶用,北京管不了山沟沟。只管做文书工作,只管判,都不管执行。让我一下想到现实中不断出现的老赖,要么是欠钱不还,要么是占了别人房子不搬。法院判了,老赖就是不执行,能拖十几年的。跟电影里不就一模一样么,判了不执行,那有什么用。教科书里教我们国家是暴力机关,對违法犯纪的人難道不应该暴力执行法律判决的么。有句话叫對敌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残忍。同样的,對于罪犯的纵容,就是對守法良民的残害。

    多次提到“一丝希望”,当那“一丝希望”都没有了的時候,就到了鲁迅说的“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了。

    第三个上访故事,把我看乐了。结合第二个故事的执行问题,就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對于村官恶霸,就没人来强制执行,對于老实巴交的农民,强制执行效率可高了。到動真格要查那个法警败类時,个个都知道他犯了事,第一時间都能拿出過往犯案材料,就是没人查,让人寒心。

    第四个打井故事。提出了先富后富问题,和水资源私有公有问题。问题该怎么解决,其实大家都清楚。但这个解决的基础在于你信不信马,真信还是假信。當不断有人刨马的根基,经過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有的思想复辟了,问题你就難解决了。因为首先要解决當官人的思想问题了。

    以前我也跟打批判好心办坏事的,看了这么多不办事,拖脫责任的人。相比起來,好心办坏事也是情有可原,因为好心并不是一定会办成坏事。即使办成坏事,也是小概率。但该办的事不办,绝大多数時候是要变成坏事的。

    最后打井出水了,也许有点大团圆结局的意味,但有个好结局,有希望总是好事。如果真的没打出水,电影戲剧性就更强了,但同時宿命论调也出来,老百姓没有了希望,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