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其实一直没有放弃郑正秋那种喜剧效果,戏剧成分很重。这部在抗战胜利后拍摄的电影,出产于中电三厂。
据说二战后有个谍战热,文学,戏剧,电影都有涉及。
前几个镜头不知因为复制原因还是胶片损坏,有轻微的模糊。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牛逼的电影。
我更关心的,是女主角的暧昧身份,舞女出身,被派到山东济南卧底在刘默村家(这是映射汪伪政府么),首先被哪个机构派的值得考究下,而男女主竟是昔日情人,女主曾是风尘女子,这点颇为戏剧性,导演并未指涉谜底,也足可见当时的战乱情况下,政治身份的多重性。她是谁,从哪儿来。
桃色间谍、暗杀、抗日组织,这一切都足够迷人,影片背后正是那个时代。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候创作了很多类似色戒这样桃色间谍的书,天字第一号,会不会是最早谍战类型的经典案例?
这又是一个中华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妓女式)女性救国故事。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之间的张力足够充分,悬念差了点。叙事紧凑,但有漏洞,纯就故事发展本身而言,天一号没有死的必然性。
当然,就意识形态来说,她又必须死——一个有瑕疵的女人,她只有为国捐躯的份儿,她值得怀念,但却不能在光明到来之后继续存在于新社会。
不过,该片毕竟还没走到彻底要求“纯洁”的地步,否则一个妖气十足、眉毛乱飞的女人,怎么可以做拯救民族的英雄呢。
在当下的审美意识形态下,《天子第一号》不算是一部情节上值得推敲的片子,片子于1946年上映,不知道是不是还蕴含着孤岛时期的戏剧风格,同一时期的电影是否真的受到了郑少秋喜剧结构的影响,也有说是受到同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总之我觉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上海作为一个门户如此开放的“地界儿”,他在那一个时期前后受到各个文化影响的才会有那么明显的戏剧性表演。浮夸的的妆容就如同那浮夸的演技一般,台词尽可能的拖沓,场面的调度和演员的走位充分表现了早期舞台剧的效果。片子的修复不是很好,划痕过多,导致前期条纹过多并且过曝,但它作为启蒙片的意义就给了后期很多碟战片一些借鉴作用,“你的表准不准”等等多处蕴含着笑点,但是前期的声音不够连接,底噪过大,还出现了越轴及录音杆、人影穿帮等问题
种种现象表现《天字第一号》在创作时期受到了时代背景严重的影响,他的节奏还算比较紧凑,但是事件的推动作用很差,他所有的尴尬之处都源于那个年代的影响,他说启迪的点在后期也被充分的借鉴,修复的难度问题更加说明了我们对于老胶片数字化的重要性,还有对于我们的修复水平还应该加强。《天字第一号》是一部十分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资料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