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薇拉的司机 / Voditel dlya Very / A Driver for Vera
导演: 帕维尔·丘赫莱伊
编剧: 帕维尔·丘赫莱伊
主演: 伊戈尔·别特连科 叶莲娜·巴别卡 鲍格丹·斯图普卡 安德烈·帕宁 Ekaterina Yudina Marina Golub 瓦列里·巴林诺夫 Natalya Gudkova 爱丽丝·格列边希科娃 Dimitri Vysotsky Aleksei Zelensky Aleksandr Mezentsev Vladimir Koval Sergey Udovik Aleksandr Shavrin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04-07-29
片长: 105 分钟 IMDb: tt0416292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最先听到“安娜”这个名即是来自于俄罗斯托翁的《安娜•卡列宁娜》。吉它曲《镜中的安娜》虽然演奏者是法国人,宁愿相信这首曲子与俄罗斯的白桦林、雪野及俄罗斯少女有关,生发某种跨越时空的久久迷恋。
俄罗斯电影正如她的诗歌,撕裂的痛苦和深厚的美学功力,总是震撼着我们的视线,而《薇拉的司机》的导演帕维尔•夏科莱却善于把无法承受的巨痛,用一种唯美的叙事诗风格,将隐痛深埋在影像的后面,从他1997年所拍的《小偷》到2004年拍摄的《薇拉的司机》都是如此。
帕维尔•夏科莱1946年生于莫斯科,曾担任摄影指导和编写剧本。他多次荣获国际多项电影奖项,遗憾的是《小偷》没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这并不妨碍《小偷》在影迷心中的位置。其温情、悲痛和无奈,时时会敲打着我们无数次观影的心房,从中找出引起我们共鸣的东西。
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是艺术家的责任。俄罗斯人民就有着这样伟大的传承,《小偷》是如此,《薇拉的司机》也是这样,只不过把反思的年代从斯大林时代转到赫鲁晓夫时代。
1962年,因为5年前一艘载有核物质战舰的起火沉没,造成了众多官兵死亡,赫鲁晓夫迫于美国的压力,决心要追查导致这起事故的原因,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就是当时经历这起事故的上校,手中掌有头头当时下达不灭火的文件档案。而头头是一位克格勃背景的人,就此克格勃为了置司令于死地以杀人灭口,收买了司令官身边的上尉。在一个专制体制下,身边人也可能变成最可怕的人。
偏偏司令官的瘸子女儿薇拉,因跟一名军官私通而有孕在身。司令官派英俊的司机维克多跟随薇拉,负责她的安全和保障。他是一个孤儿,饱受世间的冷眼,却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他对上尉说喜欢猫王的歌,喜欢伦巴和意大利民歌,当然也喜欢我们苏联的歌曲。
从这个细节说明,当时因为赫鲁晓夫采取相对开明的政策,连猫王这样的流行歌手都能在苏联听到,的确比斯大林时期开放好多。电影是一面时光的镜子,也是对于现实的折射。
尽管上尉给维克多下达了监视并需及时汇报上将的所有行迹,但他只是口头表示接受,心里完全抗拒。时间证明了维克多对薇拉的爱与作为一个军人应有的忠诚。但一切暗流都在涌动,悄无声息且来势凶猛。薇拉却任性地在自怜中,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
为了阻挠薇拉堕胎,可爱又单纯的维克多被薇拉咬坏了耳朵,总是遭薇拉毫无理由诸如“你只是我的仆人”之类的羞辱。傲慢的公主还不知道,她可夸耀的一切都将丧失。按老百姓的话说政治是多么的可怕。黑幕的大旗渐渐拉开。只是维克多的忍让终感化了一颗高傲又肿胀的心。
在日复一日的冲撞中,二人继而产生了好感,冤家成了难舍难分的鸳鸯。如鬼魂一样游离于司令官和维克多身边的上尉,却在秘密的行动。经过一番周折,司机抱着早产的小婴儿乐不可支,薇拉的父亲乐在心里笑在脸上,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上尉以维克多去莫斯科上军校为由,想尽快逼他远走,但维克多说感觉非常不好,不想这时候离开司令官。黑夜即临,正当薇拉他们离开时,上尉及一班克格勃特务就对司令官下毒手,正用钢绳要活活勒死他。由此可见,政治的肮脏黑幕,是平民百姓永远无法想象的。
当薇拉返回拿相册时,正好看到这骇人的一幕,悲痛欲绝哭喊时,也被无情地枪杀。维克多只得怀抱着宝贝逃命,克格勃定要置他于死地。黑幕犹如无形的兽手,一步也不愿放过知道真相的人。黑海边的一个空洞里,上尉还算有一点人性,他说了一句“人都是狗”后,放过了维克多和小宝贝。
维克多一路逃亡到黎明,终于把宝贝托付给之前爱过他的女服务员拉达。他说:“相信我,我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她热泪滚滚,目睹着司机的背影远去。
故事情节是如此残忍和血腥,可整部电影一如《小偷》的风格拍得优美、流畅和生动。灿如珍珠的克里米亚半岛,静谧的黑海之滨,让塞瓦斯托瓦军港潜伏的暗流,悄然漫流。
拍灾难片不难,拍有深度的灾难片也不难,难的是把一种深远的痛苦和灾难,用最美的电影叙事诗式的语言呈现给观众,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薇》片的开头就洋溢在悠扬、清新的音乐中。明快的节奏,让我们一下就置身在前苏联萌动的情境中,朗朗晴空的莫斯科广场,微笑的司机在流动的节奏中,在伏尔加车前变换着不同的姿势拍照……这恰恰与结尾的逃亡相互对应。
影片直始至终,都带有唯美倾向的基调——大海、海鸥、宁静的兵营、清净的原野、处处风景如画。弱化暗流涌动的残暴现实,考虑到了观众,也承袭了俄罗斯的艺术风格。早在前苏联所拍的《士兵之歌》、《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等影片,都看重人在苦难环境下所饱含的良知和希望,犹如撕裂开我们胸膛,抛开血淋淋的现实,生命依然有着美好的期待。
2005、4、3
我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这就是苏式美学吗?电影处处是闲笔?莫名其妙的姨妈,神奇的瘸腿,忽然的火灾,奇怪的车祸(车祸那段没看懂),以为后面会出现的妹妹。忽然的团灭。
最后的最后,我有点喜欢那个女仆莉达了。喜欢谁就去勾引,不爽就砸盘子,打工人因为和大小姐的潜在对象上床就被解雇摔摔打打冲着小姐的窗户大喊。最后却莫名称为男主最后的稻草,接过那个曾经高高在上解雇她的但现在已经都被杀掉的家庭的孩子。
至于维拉,她有一张模特的脸。一开始的冷淡让她充满神秘魅力,但后面她沦陷爱情,砸东西,他也不过是一个耍脾气的小女孩,一家子人最爱她的永远是她的父亲。而她也终归要哭哭啼啼跟着男主说不要忘记我。当她冲去拥抱男主的时候,我有点心酸,男主会像救那辆车一样冲进火场救她吗?
最后的最后证明,男主可能会,可能不会,这就是一念之间,就像最后华生生(hh)看着可怜的男主抱着婴儿,两人对视那么久,华生生可能会放过他们,也可能不会,就在一念之间。就像最后男主貌似隐约知道将军药丸,但还是掉头回去取东西,还是让维拉上楼去(维拉取肯定不如自己取快啊)。
就像男主一会儿真心关心维拉,一会儿因为女仆嘲讽跟瘸子做就马上跟女仆;一会儿说自己真的爱上维拉一会儿不耐烦的用自己母亲的名义撒谎;一会儿面对不是自己骨肉的孩子乐的像个傻子一会儿面对华生生的质问马上否认爱上维拉。。。。。。
看到最后莉达呆的那个地方结合莉达报自己地址的那个语气,我总有种不详的猜想——那是个暗娼场所?(不会吧不会吧~~)最后男主冲着莉达大喊:我会回来的!会回来的!但我分明看到的是:我不会回来了!不会回来了!镜头随着男主拉远,还是那么刺眼的阳光,悬崖和海,美景与残杀无关,美景与贫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