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龙虎武师(2020)

简介:

    “龙虎武师”,亦称“武行”,泛指电影中的武打演员。战争年代,戏班从北方迁到南方,再辗转来到香港。戏曲科班出身的武行少年练得一身硬桥硬马的功夫,随着最新娱乐形式的兴起,戏班少年自然而然成为电影行业的生力军。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代代龙虎武师为香港电影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然后因为他们更多时候作为替身或者躲在摄像机之后,所以普通观众很少能知道这些武师的名字以及背后的故事。哪怕之后蜚声国际的成龙、洪金宝、刘家良、袁和平、钱嘉乐、元华、元彪等人,他们的成功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

演员:



影评:

  1. 魏君子本人其实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那个有点秃顶、有点油腻、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大概十八、九年前,当魏君子还在河北的一个县城电视台一边打盹一边写香港电影的时候,我就成了他的博客读者。

    我是一个看着香港电影、TVB电视剧长大的广东孩子,懂粤语。当年,我自诩是一个比较懂香港电影的影迷,却发现有一个来自非粤语地区的影评人,对香港电影掌故的了解,远胜于我。

    我汗颜,也有点不服。

    那时候,网络方兴未艾,DVD也刚刚起步,很多香港电影还没有发行带有花絮的DVD。我很好奇,魏君子是如何得知那些幕后故事的?

    也许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对香港电影的专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我虽爱香港电影,但我还爱美国电影、欧洲电影、日本电影、中国老电影等。我不是一个专情的影迷,而魏君子是。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我几乎追着阅读了魏君子博客上的所有的文章,鲜见他写香港电影以外的电影。

    后来,这些博客文章主要整理成了两本书:《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2006)、《香港电影演义》(2010)。

    在成功卖出第一个剧本后(《追影》【2009】)后,魏君子开始进军影视圈。2004年,魏君子成立了北京集智映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他因爱香港电影而积累的人脉,参与电影的出品、策划、发行等,而他合作的导演,主要是香港导演。

    在《龙虎武师》之前,魏君子以编剧和制片人身份参与的电影,在某知名评分网站上的评分,都在及格线之下。魏君子绝对是写香港电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写”电影和制作电影,是两码事。魏君子在电影创作上,未能延续他在“写”香港电影上的成功。

    “写”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用爱发电,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龙虎武师》的好,恰恰是魏君子延续了他“写”香港电影的精神,用爱发电!

    当年读魏君子的那些关于香港电影的掌故的文章有多爽,今天看《龙虎武师》就有多爽——情怀不改,梦回初心。

    看《龙虎武师》,不只是在看一部关于香港“武行”的纪录片,也是在回顾香港电影的辉煌年代,还是旧日时光不可复制的一声叹息。

    魏君子,他还是最爱香港电影的那个人!

    1、 李小龙

    李小龙改变了香港的“武行”。

    李小龙之前,香港动作片中的动作是偏舞台化的,脱胎于京剧等传统戏剧的舞台动作。

    李小龙带来了两个改变:

    其一,相对写实的动作设计,快、狠、准。

    其二,日本武士片中的充满仪式感的“决斗式”。

    《唐山大兄》上映之前,嘉禾其实是不看好的。

    李小龙的成功,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运气的成分蛮大的。

    洪金宝、成龙、元彪、林正英、元华、元奎、陈会毅、冯克安、火星等后来大展身手的“武师”,当年都跟过李小龙。

    李小龙并没有像洪金宝、成龙、袁和平、刘家良等人那样成为“班主”,但他是很多“班主”的“精神班主”。

    李小龙猝死后,整个香港的动作电影都大受打击,“武行”中的不少人因此失业数月。大概五年后,香港的动作电影才又再度兴起,并进入了全盛时代。

    2、刘家良

    出身洪拳世家的刘家良除了是一流的武术指导,在武术上也称得上是“一代宗师”。

    刘家良导演的《神打》(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搭棚大师》(1980)、《十八般武艺》(1982)等影片,都是动作片中的经典之作。

    刘家良的“长镜头”太可怕了,一打就是几分钟,几十招下来,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错。没有坚实的武术功底,根本演不了刘家良的影片。

    刘家良的动作设计,不仅硬桥硬马,有时候还真刀真枪,演员一不留心,就会挂彩。

    论快,刘师傅的拳,不输李小龙的脚。据徐克说,拍别的“武师”,摄影机要转得快一点,这样才好看;拍刘师傅,摄影机要转得慢一点,因为刘师傅的动作太快了!

    3、降维打击

    香港的动作电影为什么能够征服全世界、影响好莱坞?

    靠的就是降维打击,冒险、蛮干、拼命。“武师”用肉身去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从三层楼跳下来,除了帐篷之类缓冲一下,再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

    七、八个人从七层楼跳下来,也只有纸盒、榻榻米之类的防护。结果,人砸人,拍戏现场还是变成了事故现场。

    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试。当“武师”,随时准备“大冒险”,两眼一抹黑是家常便饭。

    降维打击带来的真实感和强刺激,是好莱坞的动作片所不能企及的。

    4、内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动作电影有多“卷”?

    主创们去看别家公司的动作片的午夜场,回来后,一边感叹电影中的高难度动作,一边绞尽脑汁设计更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为了不断带给观众新的刺激,香港动作片的“难度系数”一直在上升,有时候致伤致残都在所不惜。

    5、“Cut(停机)!救人!”

    香港动作片中的一些危险动作,导演或动作指导其实是预见了会出现受伤的情况的,但为了“好看”,导演或动作指导有时候会坚持让“武师”们这么做。

    于是,就有了“Cut(停机)!救人!”

    6、安全第一

    在香港动作片的片场,曾有“武师”在表演中一命呜呼,而“武师”因工致残致伤,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武师”们也是没有保险的。“武师”受伤了,全凭“大哥”照顾。当然,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哥”往往都是很讲义气的——“武师”因工受伤,一般会得到比较周到的照顾或比较丰厚的补偿。

    但是,时代不同了。

    “武师”的命也是命。如今拍摄动作片,一般不会有罔顾安全的了。“武师”们的人身安全,一般也会有保险作为保障。

    安全第一,成为了“武行”的新原则。

    号称“天下第一武术指导”的八爷(袁和平)是比较早注重安全问题的香港动作指导。电影拍摄过程中,动作戏达不到八爷的要求,他宁可拿自己的头撞墙,也不愿意随便让演员去冒险。撞墙之后,八爷会冷静下来,再想怎么才能够拍好这场动作戏。

    以上六条,都是《龙虎武师》告诉我们的“冷知识”。

  2. 《龙虎武师》特色相当鲜明:充沛感怀的激情、密集化的信息、线性铺排的时序架构、薪火传承的主题。而这一切对准的是相当特殊的一个电影行当:龙虎武师。

    “龙虎武师”这个职位取自粤剧,在粤剧中是指专门负责武戏的武师。在电影行当中,龙虎武师主要负责动作场面的替身工作以及茄哩啡角色的扮演。在一些重磅动作戏中,即便动作明星亲自上阵演出,也会有龙虎武师先上场测试一下难度系数。

    大体来说香港动作片就等同于华语动作片,而香港动作片的源头是戏曲。所受影响的戏曲主要有两种,一是粤剧,二是京剧。粤剧可以理解,北方戏京剧缘何而来?纪录片中,唐季礼的说法是,因为抗战,京剧演员南迁。这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30年代国民政府禁止拍摄武侠片以及抗战之后的国共内战。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动作场面几乎照搬粤剧、京剧,照张彻的说法,“动作戏几乎同戏台上一样”。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片,动作场面极端酷似京戏。优点自不待言,缺点是,京戏所托的是抽象虚化空间,空间是依靠演员走位走出来的(如齐如山总结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电影乃实体空间,胡导演却依然让演员不停走位,于此产生的美学间隙,非常显眼。对香港动作片局面产生实质性改观的是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李小龙。其实战功夫让全球迷恋身体动作的影迷嗨出九重天。但不能忽略的是,李小龙动作戏中依然有一定戏曲、舞蹈元素。这一点在纪录片中有武师揭橥。

    李小龙有著名的以一当十、遇佛杀佛的大杀阵场面,众多武行围绕其人挪步,这周璇对峙过程中有强烈的舞蹈式移动节奏,而李小龙标志性的喊声,表面作用是提升士气、战斗力,更重要的则是提示武行注意节奏。因为打斗过程中,有埋位的武行会紧张失控,忘了此刻自己是不是该出手。喊声犹如韵脚。

    也就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李小龙大火特火的年代,武行的需求量激增。不想没几年如日中天的李小龙猝世。这对龙虎武师造成近乎毁灭性打击。有武师在纪录片中回忆,74-76时段,香港动作片几乎停滞了。众多龙虎武师被迫转行,有技能的开出租,没有技能的甚至低贱至做搬运工。直到七十年代末刘家良、洪金宝的功夫片冒起,局面才得以挽回。

    香港动作片的大爆发与香港电影的大爆发、作为现代城市的香港急速起飞是连为一体的。七十年代是香港经济实现奇迹式爆发的年代。义务制教育普及、地铁站建立、公屋计划实施、廉政公署成立,社会环境得以极大改善。这个年代的香港社会一方面具有极端的工具理性色彩,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反智主义倾向。这个社会背景落实到香港动作片,展现出来的特色是,既有仿佛回到电影默片时代的天真烂漫感,又有穷尽一切身体暴虐可能的极限快感。

    “七小福”的故事对熟悉香港动作片的影迷自不用多说。值得注意的是,京剧相比粤剧,对香港动作片现代化的贡献要大很多,“七小福”如果学的是粤剧,能不能有后来的成绩真不可保证。这里的重要原因是,北派戏曲的动作场面相比南派短打动作的稳重厚实,要大开大合很多,频率、幅度的变换更迅疾,动感更足,这体现在舞台上,视觉层面会非常悦目。

    纪录片里受访的武师说,京戏大师于占元来港开办“中国戏剧学院”,收徒是为谋生,香港人怎么可能看京戏?于占元不久也意识到,这些徒弟日后唱京戏的可能性很低,正方兴未艾的电影才是他们的正途,于是也有目的培养。毕竟他的小女儿于素秋在六十年代已经成为香港武侠片的重要演员。有意思的是,当年中国戏剧学院唱戏最好的学生,没有一个成为电影明星。唱戏敬忝末座的成龙、元彪、洪金宝们却成为了最红的电影巨星,而这些巨星都是由最底层的龙虎武师做起。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与京戏的内在美学机制有关。无可置疑的是,成龙、洪金宝的看家本领是将京戏的动作美学电影化。

    七十年代末以后,香港动作电影圈形成成家班、洪家宝、袁家班、刘家班对打的局面,这制式本来就非常像戏班子对垒。而几方对垒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拼桥段”(电影的主题、戏剧主线都可以罔顾),这就有点类似天桥卖艺的街头舞台感。桥段和相声行当里的包袱,功用乃异曲同工。

    《龙虎武师》纪录片有较大篇幅表现龙虎武师以土法炼钢式的搏命精神,表现他们令人匪夷所思的身体搏斗细节。

    成家班重要成员火星说,在拍摄《龙少爷》时,有从二楼摔下的一场戏。地上没有铺任何垫子,只是将泥土弄松了一些。成龙要求的疯狂点在于,不仅要求衰落的过程要翻腾扭转以表现身体姿态的能动感,而且一定要摔到火星身上。拍摄过程中,摔者精准无误砸到了火星的腰上,后者随后在医院一动不动地躺了两个月。

    论搏命演出,洪金宝与成龙比,火爆癫狂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龙的心》为例,这部电影本是讲述兄弟情谊(故事灵感来自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名著《人鼠之间》),文戏是主轴,但因为主角是成龙、洪金宝,所以必须有动作戏且必须给足功课。洪金宝精心设计了建筑工地爆炸后八人齐跳楼的一场戏,这场戏难点在于八人一起跳楼,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人压人的情况。实拍过程中,一拍完洪金宝立刻喊出声的不是“收工”,而是“救人”,现场确实出现了人压人的惨状。本片另有一场跳楼戏,需要跳者从三楼跳到二楼的布制顶棚,由顶棚再跳到正开到眼前的汽车顶上。实拍第一遍没问题,洪金宝要求来第二遍,结果武师钱嘉乐跳过头,三楼直接跳到了地上。由现场直接被送医院。最丧心病狂的还不止于此,元武在《省港旗兵》中被要求从商场四、五层高的楼上跳到溜冰场的冰面,惨绝的是,必须腰先坠地!元武在访问中说,要不是大哥洪金宝监制的戏,绝对不跳。这场戏跳完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肯定直接进医院。

    纪录片中没有具体分析、详细解释这些动作演员、龙虎武师疯魔癫狂般打造极限身体动作场景的原因。考虑到社会因素、成长背景大概有以下几点不可遗漏。

    一是待遇确实很高。熊欣欣说他1987年由内地来港做龙虎武师,一个月收入是8000港元,这近乎当时内地人十年的工资。虽然没有办法买保险(成龙据此认为汤姆·克鲁斯的一系列极限动作场景都在作假),但领头大哥会负责。洪金宝在纪录片中的说法是,他设计的所有动作一定保证不会死人,如果瘫了,养一辈子。龙虎武师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有个别小学都没有读过,缺乏傍身技能,这个薪酬极具诱惑。

    二是八十年初,新上台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及美国里根政府实施保守化新自由主义政策,香港概莫能外,自由竞争、丛林法则的社会规范被放大到极致,开工大过天。一方从七楼跳到海里,另一方就要从八楼直接跳进火坑。洪金宝最酷爱打造的动作场景是人坠地前还要中途拦腰先撞一下。这种疯魔式的竞争导致动作场面一步步升级到不惜生命程度。

    三是这些动作演员大多是戏班子出身。戏班子演员从小经受的便是残酷至极的身体施虐-受虐训练。如纪录片中某些武师所言,身体的痛苦经验有时甚至能形成一种畸形快感。

    吴思远在纪录片中有替武师们惋惜的一点是,当年收入很高,但不懂得理财,甚至沾染恶习,导致晚景凄凉。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但这个现象普遍化也是有其根源,不是仅仅个人文化程度低的原因。成龙有一次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那个疯狂拍摄高难度动作戏的年代,根本就什么都不管,死了算了。当生死两极对立的张力被拉大到极致之时,能顾及的只能是当下即是的快感享乐。

    龙虎武师们的搏命精神当然是香港动作片甚至能超越好莱坞,位于全球最高水准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过度渲染这点也会令人忽略其武林宝典秘籍式的工艺属性。香港动作片难道仅仅是靠搏命一统天下武林的?

    情况当然不是如此。波德维尔名著《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总结过一些,但也并非全部,有些法则只有实战操作才能领会,个别甚至是不外传如密教律令。成龙自己拍过一部纪录片《成龙的特技》,披露过一些行业秘辛。仅举几例(例子不完全来自这部纪录片)。前文提到李小龙的大杀阵,以一当十。成龙就对这个场面有改良。李小龙大杀阵,过瘾是过瘾,但以写实角度来论,背景中一群人为何要一个个上?群起攻之岂不更快意恩仇?成龙的改良方案是,背景中不能有人,来敌是从画面四面八方一个个轮番扑来,这在写实层面就有显著提升。再有成龙是京戏演员出身,京戏最讲究亮相定位,凹造型,这一点体现在成龙的发型。他这发型虽然后来被网友调侃,但实实在在提升了身体的飘逸动感。成龙还会有一些反其道行之的创意方案。一般来说,一镜到底的动作会给人真实感,但成龙偶尔会选择通常叫人忽略的巧妙剪辑点。比如一跃而上摩托车再踢人,一镜到底看似真实。成龙的方案却是,一跃而上后,马上剪一下,下一个镜头再是踢腿,这个剪辑点就制造了弹性动感。一镜到底不会有这效果。

    警察故事

    整体观之,成龙、洪金宝的动作片,是一种人在当下环境中疯狂求生状态下的身体表达。五花八门的打斗道具,不可思议的身体惨状,恍若游戏式的追逐逃生,都是这种表达的有机部分。这其实也是香港社会状况的某种历史隐喻。

    香港动作片门类杂多,成龙、洪金宝自然不能代表全部。纪录片中有提到刘家良,洪拳大师刘家良因为是真功夫实战,所以必须拳拳到肉,否则没视觉效果(可对比近年崛起的徐皓峰导演的实战对打场面)。对袁和平来说,电影不是真的,而是把假的东西拍成真的。袁和平的特色是借助各种支点,将理论上不可能完成的夸张动作在视觉上合理化,徐克的《黄飞鸿》是身体极限巧劲的代表作。影片中著名的梯子大战,徐克是受电子游戏启发。熊欣欣说,李连杰受伤,他和谷轩昭二人,轮流演黄飞鸿、严振东。黄飞鸿作为南派宗师,为何打的都是北派功夫,这完全不在徐克考虑范围之内。再有程小东的动作风格,完全是写意一波流,讲究场面的意境创意。

    《龙虎武师》的情怀与专业度都没有问题,但视点层面有所局限。这并非是说受访人士少了成龙或者元彪,而是局限于动作导演、武行人士,缺乏一个外在的抽离解析视点。如果多一些非动作演员、非动作片导演、外国电影人、专家学者的对比视点,这些武师的形象定会丰富立体很多,观众对于动作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谈到衰弱与传承,钱嘉乐在香港开办专业龙虎武师培训班,董玮在内地栽培了大量新的优秀武术指导人才,甄子丹将MMA的技巧融入到传统武术中。但不管内地还是香港,自新世纪以来并未出现新的动作巨星。

    好莱坞对香港动作片的学习开始于九十年代末,《黑客帝国》、《古墓丽影》、《蜘蛛侠》这些电影中的大量动作场景一看就是港式动作设计。在《谍影重重》这样的电影中,则会发现剪辑技巧和近身自由搏击术的配合,已经能制造出港式动作片平起平坐的场面。到了《功夫熊猫》,好莱坞电脑特技已经能全盘模仿港式动作风格。但是如果对比最近十年好莱坞口碑最好的动作片《疾速追杀》系列与当下的《怒火·重案》,会发现在真人实战动作电影中,港式动作片依然有好莱坞无法超越的一些东西。比如节奏感,比如制造危机-解决危机的高妙设计方案,比如空间与道具的灵巧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真人身体的表达能量── 基诺·里维斯怎么和甄子丹比?

    黑客帝国

    在如今这样一个后人类主义时代,如果说诺兰式古典方案挑战了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制霸地位,香港动作片则永远是好莱坞动作片最重要的敌手及启发灵感所在。

    (首发于虹膜公号)

  3. 成龙变毒药,吴京成顶流:中国战狼是怎么打败香港传统功夫片的?【宅总】_哔哩哔哩_bilibili

    在我们的社会中, 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 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教育家·马卡连柯 「逝于1939年4月1日」 代表作品:《教育诗》 <本文节选自 宅总有理 公号>

    1980年,成龙在洛杉矶拍《杀手壕》。 拍片间隙,纽约一档著名节目邀他出席。大哥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飞往纽约。结果到了排练场,主持人说你别讲话,上去耍两招就行了。成龙还没来得及发作,主持人又说,节目取消,你可以走了。带着满腔怨气的大哥,一心想影片上映后能打美国人的脸,没想到巴掌啪啪打在自己脸上。 《杀》上映后,白人并不买账。大哥买票跑去电影院,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老乡支持自己,灰溜溜地就回了香港。 痛定思痛,回港后,成龙誓要在动作戏上开创新局面。这时,李小龙离世已7年,拳拳到肉的打斗满街泛滥。别说美国,香港都不爱看了。为开拓一片新气象,成龙到处去找武行兄弟,组成拳威公司。 随后打出旗号:成家班。 转折发生在2年后,他和编剧邓景生写了个《海上剿匪记》。受《夺宝奇兵》启发,设计了大量追逐、打斗戏。最著名的镜头,就是经过一连串街头追逐,爬上旗杆,跳上钟楼,然后从上面直直跳下。落地距离高达15米,中间仅有几层布阻挡。开拍前,成龙站上钟楼7次,7次都不敢跳。 后来洪金宝来了,问: “你他妈到底跳不跳?全剧组都等着你!” 成龙一闭眼,跳了。而且为拍摄效果,跳了三次。电影上映前,改名为《A计划》。从此,大哥确立了后半生拍片的风格。

    一言以蔽之,十二个字: 危险动作,真人搏命,往死了整。

    「《A》计划里,成龙摔了三次」

    也是从《A》开始,“成”“洪”二班开始了数十年的暗斗。当年在《A》片场,凡是洪金宝的戏,成家班就上去挨打,凡是成龙的,洪家班就上去挨打。两帮兄弟轮着来,比谁动作漂亮,挨打挨得更狠,摔得更惨。10多年斗下来,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成家班拿了7次,洪家班才拿2次。 原因也简单,拿成家班自己的话说: “我们能赢,是因为残废的人多。”

    02.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成家班玩命,全靠成龙在前头压阵。 为了向全世界证明自己,跳钟楼已是小儿科,什么悬崖跳海、抓直升飞机、滑大厦楼壁、飞扑热气球,成龙拍了个遍。 最危险的一次,差点丧命。 1985年,成龙跑去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里面有场戏,要在毫无退路下,猛喝一整瓶酒,飞身抓住一棵树荡到悬崖边。 由于戏前去日本做宣传,在飞机上睡了两天,体力严重下降,喝酒的镜头又NG多次,成龙在空中一荡,不幸脱手坠落。头撞到一个石墩,当场血流如注,昏迷不醒。送到医院拍片后,耳侧头骨凹陷,碎骨内移。要不是运气好,有个瑞典专家在南斯拉夫讲学,他恐怕出不了手术室,更没办法成为传奇。 成家班的人,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那时科技不发达,安全系数低。当年的威亚纲丝,不像后来能吊住大象,稍有不慎就会断。从高空摔落是常事。拍《警察故事》时,飞车要在两堵墙之间飞过。结果车子飞到半空掉下来。落地后,4人进了医院。 两个断腿,两个盆骨开裂。 即便危险不断,导演一声“上”,也得收拾头脸,继续演。曾有一个武行,拉着林青霞的替身从高空跳进泳池,因为视线被遮挡了,起跳前才能看到泳池,直栽到泳池边,差点断子绝孙。结果成龙拿着扩音器喊: “跳得像个死人,再跳一次!” 武行当场号啕大哭。 类似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 当初“成家班”拍戏,片场外停着一辆面包车,被称为“白车”。里面的座位全部放平,谁一出事,立马抬走送医院。早上五六点开工,夜里十二点下班。每天都有人被它送进医院。在医院,“成家班”还有7张专用病床。今天来一趟,养好了,隔两天又来。 骨裂、烧伤、喷血,家常便饭。 正是这份搏命,铸就了“成家班”的声名。 1995年,香港电影滑坡。凭借《红番区》,成龙一雪前耻,打入好莱坞。“成家班”风姿不改,拍起危险场面,一个个磕出血来。 美国人看完,都跪了

    大银幕上,全世界观众只看到成龙一个英雄做各种危险动作,以命相搏。实际上,他的每一部戏,都有大量“成家班”的武行撑场,付出无尽的汗水、血液。这些人都和成龙一样,遍体鳞伤,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所以后来《王牌见王牌》节目里,成龙对兄弟们说:“奥斯卡给我一个终身成就奖,应该和你们一起分享。” 然而,时代只记录了舞台上英雄的身姿。 人们看不到幕后的酸楚。

    03

    武行是香港电影辉煌的产物。 那些年,香港电影走上坡,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日渐鼎盛。飙车、爆破成标配。“早上跳楼,晚上撞车”,亦为武行基本功课。 这是一份非常残酷的工作。 首先,是抢手。当时港片体量巨大,戏多、钱多,太多人涌入这行。无论多危险,都有人做。曾志伟讲过一件事,当初在“洪家班”,一场戏要从高楼上往下跳。没有护具,生跳。一个武行上去,看了一眼,傻了。气得洪金宝亲自上场,从楼上跳下来。 一屁股坐在地上,当场失禁。 元彪武替时,从4米高的梯子跳到弹床上,由于广东数月下雨,床布早就坏了,人落到布面直接掉下去,当场把脚戳断。元彪说: “有些动作明知危险,但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会丢掉饭碗,给人淘汰掉。赚武行这份钱,谁的腰、脚、手没断过?” 其次,是危险。什么骨折、昏迷、肌肉萎缩乃至死亡,必须面对。香港特技人陈一言拍《海市蜃楼》,车开到悬崖边上,吊着钢丝从车里跳出来,身边就是万丈深渊。飞车跨越峡谷后,他连人带车跌落山崖,全身多处骨折,昏迷28天。那个年代没特效,拍跳崖戏,“缓冲设备”只有烂棉被。 刘德华在《刀剑笑》里的替身张国伟,去新加坡给马景涛替戏,由于威亚断裂,从10米高中坠下,当场摔坏了腰。养伤期间,没机会进组,经济来源被切断。此后,只要能下地,就算打着绷带,他也要继续工作。 他曾缝过30针,不到七天就拆线回组,结果再一次摔倒,伤口崩到喷血。 成龙回忆武行岁月时也说:“刚入行,每天摔无数次,导演问有没有事,我永远都说没事。因为只要说有事,明天就没得开工了。” 再者,就是难熬。武行吃青春饭,过了35岁,别指望了。就算转行,选择也不多。一身伤病,腰肩受损,出租车都开不了。干这行,最幸运的无非从替身干到武师再到指导,最后升任导演。大部分人,干到武指前就废了。 当初成龙入行,干了三年,却一无所获。去澳洲探亲时,他爸对他说:“我烧菜能烧到60岁,你当替身能到60岁吗?” 返港后,成龙发誓要做武指。 只是他命太好,直接成了巨星。 然而,成龙只有一个。这么好的命,不是人人都有。在一个成龙的身后站着的,是无数受伤、病痛、默默无闻的小替身。

    被汽油弹烧伤、炸伤,替戏时断胳膊、断腿,像“成家班”那样拿命去拼,是武行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处境。想出头?要等,要看机会。 比如大名鼎鼎的的罗礼贤,去《警察故事》里当特技车手,然后被吴宇森看中,为《喋血双雄》设计动作,这才从一个普通替身,成为亚洲特技指导第一人。 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只能熬。 把身体消磨了,拿命换钱。

    04

    香港电影好的时候,武行确实赚钱。 哪怕吃青春饭,也吃得痛快。 洪金宝当年给“洪家班”的人,月薪开一万五千港币,没戏也照开不误。此外,电影市场好,有大量上位机会。元华、元彪、林正英、曾志伟,都是武行出身。 只要脑子好、肯学,搞好关系,被上面的人看中了,演电影、导片,不在话下。 然而,千禧年后,港片垮掉。创作系统迁移北上。内地影视崛起,武行的主战场,也转移到了内地。不像当初香港给那么高的月薪,还有每天9小时的工作制。内地武行,靠的就是“价廉物美”。由于薪酬低、工作任劳任怨,短短几年,就占到了整个行业三分之二。电视剧产量提高后,替身人数剧增。 而在横店拍戏,如果不是专业武行,以群演身份做替,大场面,130块一天,对打,180块一天,某些危险动作,也不过200块一天。

    「武行“摔戏”,可谓基本操作」

    困了,明天再贴

  4. 去年在丝绸之路电影节上《龙虎武师》看了首映,这个版本是有成龙访谈的,而且戏份不少,不知道为什么正式上映的时候都删除了。

    而且不光是正片,看预告里也有成龙的推荐语,“这就是龙虎武师”,也都消失了。

    现在回想成龙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成家班的部分与传艺好莱坞,影片好多的笑点都是在成龙那里,我记得有一段他最初到好莱坞拍戏,美国的动作指导教他怎么打拳,气的成龙直接在访谈里我嚓。。。。还有警察故事A计划等片段里成龙和洪金宝你一句我一句的,非常好玩。还有一些内容诸如武行低谷期成龙去饭店打工,成名后帮助武行存钱等等,如果有成龙在,这个结构会非常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