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A Trip to Mars / 400 Million Miles from Earth
导演: 雷斯特·霍尔格-马森
类型: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上映日期: 1918-02-22
片长: 97分钟 IMDb: tt0008100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25届上影节第三部。 也是第一次,在上海的电影院里看默片。好像回到了100年前。如果是前面有一个人弹钢琴现场配乐,那就是真的怀旧啦!(我听影中的配乐也就是钢琴而已)又突然想起1919前后,也是Chaplin开始火的年代,真希望以后能看到他的默片作品展映啊!在电影院看,不一样。 原以为是梅里爱《月球旅行记》那种科幻片,谁知大错特错!!!其实是一部反战片。上了火星后的剧情就很显然了,反映火星的和平,对比以地球的杀伐,明示都不少。再看一眼时间——1918——更显然了。 迟到了两分钟,可惜没看到片头。左边的人应该是从开场第三分钟就开始玩手机了,全程没怎么抬头;右边的人发出了几次不看好的声音,又摇头摇头。呵呵我就知道…… 确实,如果没有看默片的经验——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欣赏的能力——是容易无聊。如果以今天评价电影的通俗(不是专业)标准,来看这部影片,是容易觉得没趣。观众没必要在这部影片面前,用挖苦嘲讽的姿势和语音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情节、画面等各种设计,去体会那个年代的人在想什么。
他们去火星之前,情节涉及到了哥伦布,我当时内心一颤,还以为后面可能要反映西方传统的那种拓殖(从古希腊罗马就有的,不全指近代那种帝国主义式殖民),何况是哥伦布… 那岂不是要去给火星人带去所谓的开化和文明?还好,后面没有这么讲。sin, blood,还有两个词没记到,是形容地球的——这不就是当时人对自身的省察吗?毋宁说,说这部片子是在一战伤痛中的人,试图从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身,进而达到自我反省和认知的一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西线无战事》是一样的。
我很好奇火星人的装束是借鉴自他们西方的哪类元素?好像就是古希腊风吗?雅典学园那种?(但好像又有点基督教的感觉)若如此,又体现了古希腊果真是欧洲世界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