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火星之旅 Himmelskibet(1918)

火星之旅 Himmelskibet(1918)

又名: A Trip to Mars / 400 Million Miles from Earth

导演: 雷斯特·霍尔格-马森

类型: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上映日期: 1918-02-22

片长: 97分钟 IMDb: tt0008100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丹麦早期经典科幻默片,讲述主人公乘坐宇宙飞船前往火星,发现那里生存着一群热爱和平的素食主义者,他还爱上了火星人玛丽亚。影片通过存在于火星的乌托邦式的高等智慧文明,向此时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发出了和平之声。片中蒸汽朋克式的飞船设计、充满惊险的太空旅行以及火星上的古希腊式布景,都体现出早期电影人的丰富想象力,本片也因此被誉为太空歌剧类型中的先驱之作。多年以来,本片一直被视为遗失,2006年,丹麦电影资料馆找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拷贝后,对影片进行了首次数字修复。

演员:



影评:

  1. 片子是在豆瓣的翻译群里下的,屯在电脑里已好长一段时间,由于要把dv带导进电脑,而又发现没有多余的空间,就对着电脑猛看了几部占用空间大的影片。这部片子有将近1G,80分钟,效果出奇的好,算是在本人看过的默片当中数一数二的了。

         其实最让我惊奇的是它脱离了最初类似于梅里美《月球旅行记》的那种奇幻,而把影片中心转移到探讨人性上来,确实就从这点来说,也不能再去责怪那些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科学的航天手段,什么一架蒸汽飞机就去了火星、飞出氧气层时飞船内的人居然还可以自由走动、太空里没有失重情况的出现......故事只是借一个科幻的外壳,向人类自身发问,“我们能不能少些自私,多些反省”。在那个充满古希腊韵味的火星上,人们相互珍爱,没有杀戮,即便是杀戮,也只让凶手自己忏悔,用他心灵的善的一面来悔过。多么有爱的世界啊。

         与火星恰恰相反的就是飞船里人心疏离,不和以致争斗:地球上那个自傲的老教授恶毒的诅咒。当男主角要带上火星女回地球时,火星人齐聚为他们的领导人,也就是那女孩的父亲举行了葬礼,他就在众人围簇的舞蹈中一步步去向了天堂。不难想象,接下来的情节会是顺理成章的大团圆,虽然在回程中,雷雨交加,老不死的教授跑到了曾看着飞船升空的悬崖上诅咒着飓风暴雨把飞船摧毁,但事实证明,早期默片里的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跟现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套路是如出一辙。

         我很不解的是为什么娶个火星女都要是火星最高首脑的女儿呢?人类太喜欢做梦了,去火星都能成为现实,那娶个火星女公主也不在话下。

         以前也看过一些默片,总感觉里面的人物表演都过于戏剧划,肢体面部语言有些过,这与早期默片演员大多来自戏剧舞台有很大关系。这部电影里唯一让我感觉表演比较当代的就是那个在飞船内制造事端的莽汉,虽说是个坏角色,但跟那里面的好人比,少了许多矫揉造作的成分,更接近生活。不幸的是在他迷恋上火星,痛改前非后,在镜头前又成了舞台演员,表演就刻意起来。

          当电影不再用影像来取悦付钱观看的人们,而是把藏在画面深处的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剖析给观众,留给观众更多的是思考,然后脑子里会不断出现些为什么,以至于激励一些观众以此去做某些事,那这电影就应该算是艺术了吧。或许,这样说出口来是很肤浅的,但我觉得这至少是它被广大艺术爱好者关注的一点。
  2. 25届上影节第三部。 也是第一次,在上海的电影院里看默片。好像回到了100年前。如果是前面有一个人弹钢琴现场配乐,那就是真的怀旧啦!(我听影中的配乐也就是钢琴而已)又突然想起1919前后,也是Chaplin开始火的年代,真希望以后能看到他的默片作品展映啊!在电影院看,不一样。 原以为是梅里爱《月球旅行记》那种科幻片,谁知大错特错!!!其实是一部反战片。上了火星后的剧情就很显然了,反映火星的和平,对比以地球的杀伐,明示都不少。再看一眼时间——1918——更显然了。 迟到了两分钟,可惜没看到片头。左边的人应该是从开场第三分钟就开始玩手机了,全程没怎么抬头;右边的人发出了几次不看好的声音,又摇头摇头。呵呵我就知道…… 确实,如果没有看默片的经验——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欣赏的能力——是容易无聊。如果以今天评价电影的通俗(不是专业)标准,来看这部影片,是容易觉得没趣。观众没必要在这部影片面前,用挖苦嘲讽的姿势和语音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情节、画面等各种设计,去体会那个年代的人在想什么。

    他们去火星之前,情节涉及到了哥伦布,我当时内心一颤,还以为后面可能要反映西方传统的那种拓殖(从古希腊罗马就有的,不全指近代那种帝国主义式殖民),何况是哥伦布… 那岂不是要去给火星人带去所谓的开化和文明?还好,后面没有这么讲。sin, blood,还有两个词没记到,是形容地球的——这不就是当时人对自身的省察吗?毋宁说,说这部片子是在一战伤痛中的人,试图从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身,进而达到自我反省和认知的一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西线无战事》是一样的。

    我很好奇火星人的装束是借鉴自他们西方的哪类元素?好像就是古希腊风吗?雅典学园那种?(但好像又有点基督教的感觉)若如此,又体现了古希腊果真是欧洲世界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