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完美受害人(2023)

演员:



影评:

  1. 从剧名“不完美受害人”就能看出主创的野心很大,选取了现在关注度最高的性暴力案件作为剧作核心,并且攫取了大众舆论经常围绕展开争论的关键要素:“受害者是否完美”作为主题。

    主创也很会取巧,就目前展示的内容来看,本剧已经开始把这个主题从各个方面软化,并且又一次以一种我未曾设想的方式向他们所想要维护的各个群体的正面利益引导。

    剧中主线一直围绕刘奕君如何在事后展开危机公关架设,但我实际认为本剧其实也正是主创为性暴力案件中的施害者“危机公关”的通关文牒,我接下来会分三步打破这个谎言。

    1.与其说是“不完美受害者”不如说是“完美施害者”

    目前剧集中刻画的最立体,展现的最充分的角色就是刘奕君这个施害者,作为本剧标题树起的这个“牌坊”的对立面,他的呈现无疑是有助于帮我们解读本剧对于其中诸多社会问题、现实议题的倾向性的。

    首先他在和林允的关系中,他唯一能称得上有违道德的部分就是隐藏了他潜在的“一夫多妻”关系,他和林允属于自由恋爱,他们发生关系之前的每一步陷阱也都是林允自愿踏入,他在事后于美术馆中的一场戏里再次和林允这个被害人发生亲密接触时,对方也没有任何反抗。

    甚至就连唯一的道德污点——出轨,主创也有办法来慢慢洗地,他和原配妻子实际就是形婚,并且已经维持多年,在和陈数对峙时还用台词强调了“婚姻形式”自愿这一点。

    和公司中副总的情人关系也在两人“借一步说话”时用刘奕君坚决想要了解林允究竟是如何看自己的,来塑造一个对林允貌似才是真爱,和其他人都是玩玩的迷途知返纯情“大男孩”形象。

    主创才像是男主角派来的辩护律师,他所有的不轨、不端、失德行为到了主创这里可谓是事事有洗法,针脚细且密。

    因为本剧为了将他的形象扳回成为一个观众可以放心共情的角色还做了很多细节的设计,整个过程堪称对观众的一次温水煮青蛙。

    比如他对待和妻子的双方利益互换时,这场戏明明是他自己出现了公关危机,于情于理亏欠妻子,并且还要在这时对妻子提出违背其本心的要求,就是合理处于被动地位的。

    但是后续的展开先是像需要取证成为呈堂证供一样获得了妻子就是在“威胁他”的“证言”,并且认证了妻子多年来接受形婚忍气吞声也属于她的自由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也源于对公司这个共同利益体的维护,这一切发展至今似乎她也是咎由自取。

    后续关于二人离婚的细则就更加可笑,陈数要求要回股份执行权这个提议非常不make sense,最后刘奕君依然保持了最大股东的身份她还接受了就更扯淡。

    因为这是把“离婚”这个本质是亲密关系破碎,家庭合作关系解除的事件又重新按照刘奕君的思维(主创希望观众带入的思维)去解决了,也就是又降为了商业合作关系的变更,公司共产关系的解除。

    仿佛这段形婚既然已经在男主角的理解中成为了维系集团利益的工具以后,解除它唯独需要考虑的也就只有和集团利益相关的因素了。

    正常人在此时的做法应该是要么抛售股权,要么坚定成为最大股东回到集团担任执行人。

    但是陈数离开职场许多年,重新操盘大集团肯定不够现实,最起码不是可以伴随离婚这个瞬间动词也瞬间恢复的一个技能。

    那么她此时在刘奕君已经同意离婚的情况下依然持股,并且恢复执行权,以后和刘仍旧保持同事关系,永远绑在大成集团这一艘船上意义又是什么呢?

    为了和出轨数十年的渣男前夫抬头不见低头见恶心自己?离婚之后孩子毋庸置疑是判给她,刘奕君每个月按义务必须支付抚养费,财产分割后她也会不菲的数字(在对方有不忠行为提出离婚的前提下),她操持着公司的股份到底意欲何为?

    并且刘奕君人品没有保障陈数是知悉的,那么他以后在因为相似的问题对公司的名誉与股价产生负面影响的概率就是极大的。

    和船长早就失去了感情,利益也可以完成切割,船也是一艘风雨飘摇的船,但是她就是要绑在上面过完下半辈子,我不能理解。除了帮助主创把这段婚姻关系诠释成对男主角有利的模样之外,我想不到其它合理的解释。

    陈数这个过去十余年中婚姻关系的受害者,却又曾是事业方面的女强人,一直在私生活中保持失语者的身份,这是为什么我也不能理解。

    而最可悲的是她在起了一个复仇的范之后,在这段摧枯拉朽的婚姻即将结束的节点上,依然是失语的。

    她继续被动的成为被男方定义这段关系的一个工具,继续为了男方后续里子外子的利益妥协,还要被主创塑造地心甘情愿一样。

    一副“你看她但凡早点张口有何至于此”的态度,将男主角最终站在阳光下开恩一般的“同意离婚”施舍给她。

    2.与其说是“不完美受害者”不如说是“不完美受害环境”

    看剧之前我一直有个最大的好奇——这个不完美受害者究竟有多不完美,除了我不看剧就能想到权色交易、霸总私生饭、雌竞爱好者、为财失心疯以外还有什么写法。

    果然也不出所料,剧中用林允讥讽周迅的一席不知道从哪个网络热帖抄来的祖训证实了主创们确实没有新的写法。2023年了我们看到的女性角色可能会使得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原因还是权、钱、正妻这老三样,非常好,非常符合我对于《梦华录》导演的刻板印象。

    之前反思国产剧悬浮的主旋律主要集中在对于那些精英化人物的描摹上,认为他们不接地气不现实,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普遍存在的形象。

    那我此时请问,国产剧中一直迷恋的这种老三样人物动机的小三角色,够不够悬浮?

    是不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物形象?

    又或者回到本剧的主题,她们是不是“不完美受害者”的普遍画像?

    杨导你自己也是一位女性,请问你身边的闺蜜、朋友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你所见的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性暴力案件,有多大的比例其中的女方是这种老三样类型的?

    主创在一个本应反思男性权利的议题中虚构女性受害者,并且是顺从一直以来主流舆论的刻板印象虚构,试图再造《三十而已》放送时全民讨伐小三,但对出轨事件中绝对的第一责任人男方避而不谈的“盛况”。

    在绝对有利于男性视角地塑造了受害者形象后还继续恶化了受害者所处的环境,把向握有资源的男性倾倒描绘成一种迫不得已。

    软弱怕事主要负责输出焦虑的母亲,保有清朝贞节观把女儿当个人财物保护的主要输出节外生枝的父亲,有跟踪癖好内心永远纠结的社恐追求者主要输出他者的凝视,虽然住在城市但是关系模式和消息流通状况依然宛如村口CBD的邻里主要输出小市民的坏心眼,在事业能力上压制受害者但不具有年轻美貌的原配负责输出雌竞八角笼,自作主张的警察负责输出公权力带来的压力,神秘介入事件的第三方主要输出被害人身上额外的可疑要点。

    怎么样,是不是每个人物都无比之典,已经看过无数个如法炮制的所谓“女性题材”影视剧,这些符号性的角色出场的方式、作用、状态都像AI编写好的一套程序,每次更换一下主要事件的基本信息然后直接把这套算法输入,就可以即刻生成一个“关怀性暴力受害者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最后观众被带进这套算法只会得出一类结论:性暴力中的受害女性,要么是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幸使得她缺乏归属感,要么是由于交友不善使她的两性关系选择狭窄,要么是被事外的有心之人利用纯属倒霉蛋,反正跟男本位的社会结构没关系,反正跟男性主导生活中任何一个场所任何一个语境中绝对的话语权没关系。

    “没办法,我们就是总恰好处于一个如此不完美的被害环境中,而这些不完美的要素和成因又恰好和男人没半毛钱关系。”

    这里必须还要额外提一句关于“赵立冬”这个父亲角色的设计,他在社区中得知女儿疑似就是新闻中被强暴的女性后,回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女儿否定的答案,做出的即刻反应是掌掴。

    这个动作已经可以说明她对于女儿此刻的情感并不是爱,他是把女儿当作了自己这个一家之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女儿的“不洁”是对于他的名誉,他这个男本位家庭的名誉的“玷污”,他才会对此时受到伤害的女儿重拳出击,而对真正造成困局的居民唯唯诺诺。

    因此不必对后续他又上门找刘奕君讨说法做任何共情,这完全可以认为是就女儿这个现在正在被“分割”的财产另一方的责任人,检证自己对于女儿的可支配主体地位。

    如果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男性,在相似的模式下归纳出自己对于其中被害的女性是出于爱的表达才有以上一系列行为,不需要怀疑,这就是PUA。

    以及歪嘴战神饰演的追求者的角色跟父亲基本上一丘之貉,这些人表现出的对林允的关怀只满足于男性视角下“拯救者”、“女性世界中的超级英雄”的自我感动形象。

    他在受害女性面前背诵通常会在中文说唱作品中看到的自以为是的男rapper们叙述的女性议题“金句”,批判女性的勇气不够可嘉,亮明自己女权男的高贵地位,立下护花使者又怒其不争的牌坊。

    在受害女性困厄于现实的抉择不能爽利决断时他们毒鸡汤不断,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向女性展现英勇无畏;在受害女性独自背负各方压力无法脱身时,他们又在外“征战”选定一个人神共愤的标靶佯装为女性牺牲的“沸羊羊”。

    他们在类似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愤怒也好,无畏也罢,都和女性无关,和他们是否真的痛恨社会中的不可抗力也无关。只和他们无处宣泄男性气质有关,只和他们忍不住随地大小爹的蓬勃欲望有关。

    我不知道这样的角色出现在剧集中是说明了主创就是这样的人,还是被这样的人PUA傻了真信了他们的逢场作戏。

    钟楚曦饰演的女警到9-10两集也代替主创露出了青面獠牙。

    前半段先是做为唯一一个有明确立场的“斗士”雷厉风行地出现,结果第一场审讯就有明显的诱供行为,极其业余。

    被害人出现了虚假陈述之后,又觉得自己之前的先入为主,屁股决定脑袋是小丑行为,于是带气上岗,开始成为对被害人的加害者,逼的对方跳海。

    第11集中受害人改变想法说出实情之后她又觉得自己又“行了”,转为对男同事输出知乎贴吧金句,做为案件可以继续深入的论据。

    这里必须要我这个非法学生帮她普一下法,剧集中案件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判定男主角无罪只有一个依据,就是案件中的强势方具有更大举证责任,比如车祸中车主比行人有更大举证责任,和什么封闭场所、上下级关系没有任何关联。

    输出的金句内容除了陈旧和干瘪以外没有问题,但是真在现实生活里这么做应该早都被发配去看大门了。

    经过从各大平权议题热帖复制剧本的主创一顿操作后,一个情绪时刻主控判断,立场大于真相判断的门外汉形象跃然纸上。

    我就说其它相似题材剧集里大多情况下,性暴力案件难以寻求到女性警务人员的接洽一般也是一重戏剧冲突,到了这部怎么这么自然的基层警务人员是全女性班底。原来这也是主创设计的一部分,巧妙的强化了互联网用户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公允地讲,发生在警局内部一前一后两场受害人和施害者分别脱去衣物接受检查的戏我认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

    受害者遭受了性暴力之后来到司法机关寻求帮助,但是求助也意味着需要将不堪的事实再次摆上台面被凝视,要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剖开给大众审判。

    因此全身赤裸接受体检,代表着一场由内而外地,由他者目光所组成评审团的判决即将开始。既是戏内也是戏外。

    受害人重新提告后男主角从衣冠楚楚的霸道总裁一夜成为阶下囚,他也面临了被拘留囚禁的现实。

    因此也一视同仁的在拘留所褪去了所有的衣物,这代表着任何人面临司法的检阅都会被一视同仁,宛如赤身裸体,此刻起他成为了被凝视和审判的对象。

    3.与其说“不完美被害者”不如说“完美旁观者”

    我不知道有没人有人和我同样怀疑一件事情,本剧的标题叫“不完美受害者”,但是为什么第一主角、观众被引导带入的主视角不是这个受害者,而是周迅饰演的律师,这个一样高居权力关系上位,不存在任何与受害者实际共情可能的旁观者呢?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大部分的围观群众而言,面对社会热点上那些性犯罪新闻,大伙不本来就都是旁观者吗?受害者本身就是社会少数,聚焦现实题材的本意也是帮助大众更好的看清事件本身的逻辑链条和社会伦理,带入旁观者没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个旁观者恰好是男方的辩护律师?又恰好是一名功成名就的精英大律师?且特意刻画了一场她面临油腻男包裹的酒桌与性骚扰的戏?

    首先是需要把这个观测点架设地离受害者非常有距离,她的身份其实无限接近于男主角,她和男主角本质也是利益共同体,这样就非常好的回避了对于受害者方人物细节的深入。

    其次是周迅出场的那场反性骚扰的戏,这场戏看似是在说即便成为了她一般精英的女性,和男性握有了相同的权力与资源,但是依然会由于与生俱来的性别遭受到特有的不公义对待。

    但是她来到酒桌第一句话就是“今晚谁灌我酒我抬腿就走”,猥琐男真的开始灌酒之后她一顿法律条文输出把对方击退,对方在房间内想要行为不轨时她先是基于强大的底气直接拒绝,然后又派出男助理缠住对方。

    这些她可以随意调用的手段,对于大部分会面临同等困境的女性又有几人可以等价享有?

    而且这貌似还是在把林允的处境归因于她不够努力,不够脚踏实地,不够禁得住诱惑,否则倘若像周迅一样肯定也早就成为了人中翘楚,不必为这些咸猪手烦心。

    剧集中段,也是受害者决定重新提告的关键转折点上主创还给两位女主角安排了一段又长又尬的口号对轰戏。

    周迅一顿输出“妈味”十足的独立女性宣言,表示成功就是这么寂寞,林允莫名突然开化,继脑内闪回过沸羊羊打拳画面后又一次以此为依据表达了反抗的决心。

    反正其中不存在任何女性之间真正的沟通,不存在两个人生阶段的女性交心的相处,只有权力上位者一套被教化后的话术打成大字报贴脸输出,顺便被默默付出的好男人继续打动,做出的一套既无逻辑也不存在反抗精神的“反抗”。

    都说国产剧不会写直男友谊,所以搞的很油腻,其实国产剧也不会写直女友谊,除了像陈思诚一样擦姬边,也就只能写这种意识形态对轰的干瘪关系。

    当然失败的前提是给女性角色安定的身份是令人极其不适的。

    社会问题中的被害者在被害时就已经失声,或者说他们之所以被害就是因为长期的被失声,结果在出现一部影视作品聚焦这个话题时还要继续捂嘴。

    《隐入尘烟》怎么不让农管局的公务员当主角?

    《素媛》怎么不让反方律师当主角?

    《我不是药神》怎么不让周一围当主角?

    《熔炉》怎么不让青瓦台的文员当主角?

    但凡随便挑出一个已经真正起到社会影响之效力的现实题材作品举例很快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主创不明白吗?

    他们当然明白,但是他们才是男主角真正的律师团队。

  2. 最近和朋友一起追这部剧,一边看一边吐槽,“赵寻就不能拒绝吗?为啥这样啊?我不理解。”朋友沉默片刻,说道,“你不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赵寻吗?我们应该问成功为什么要伤害赵寻,为什么无视赵寻的拒绝……” 我愣住,突然发现自己在追剧时站在上帝视角的轻飘飘的一句吐槽,却是在潜意识里带着对赵寻的诸多苛责。细细想来,赵寻也不过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命运掌握在成功手里。面对上位者的权力威压,赵寻很难说出一个“不”字,即使是小声的抗议,也会被上位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为“欲拒还迎”“欲擒故纵”的故作矜持。

    是什么给了成功这份自信呢?或许是长期处于权力上位,周围的人都蜂拥而至地吹捧,没有人拒绝,或者说,拒绝的声音也淹没在了溢美之词中,所以他以为赵寻接受了他的追求,他们是相爱的,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在伤害别人,这才是最讽刺的一点。

    再说回赵寻,一个典型的内向讨好型人格,不善沟通,不喜社交,却为了工作逼自己做一个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人,她做错了什么呢?上进是她的错吗?换位思考一下,领导暗示有意培养我们,带着我们去酒局社交,难道我们会拒绝吗?再换位思考一下,职业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作为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事情发生在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真的有勇气和底气去赌去发声吗? 上司的威压是真,周边人的目光更是一把把锋利的剑。也许正是这些刀光剑影,才让不勇敢成为常态。

    纵然赵寻的犹豫纠结和不够勇敢让她在整个事件里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但这个世界上压根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人”,总有人紧紧盯着受害人,试图找出“为什么是ta”的证据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 “ta不懂拒绝” “咋不是别人呢?咋偏偏是ta” 但受害者就是受害者,这一点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面对伤害时,能够勇敢发声固然值得敬佩,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苛责有片刻不勇敢的人,这世界歌颂勇敢,也应该允许有人有片刻的不勇敢和懦弱。 我相信,赵寻终有一天会重新找到充满光的方向,我也相信,当舆论环境变好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勇敢取代不勇敢, 我永远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如果这部片子,能让大家对“受害者有罪论”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能鼓励一些人变得勇敢,我想,它就是有价值的。

  3. 冲着周迅看的,不知道为啥周迅接这烂剧。你可以坏,可以贪,可以懦弱,可以不完美,但真接受不了蠢,看得我厌蠢症犯了。

    剧情全靠赵寻像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各种反复横跳的骚操作推动。被报警,在酒店啥也不说,带去警局。先到医院验伤,毫发无损。再到警局先开始说自己不是自愿的,纠结大半集又说是自愿的。到家后,男同事来看她,又又变说是强迫的。气的她爹去找成功理论。成功找来赵寻当面对峙,她自己又又又变说是自愿的,被拍视频留下证据。男同事来找她说她又当又立,二话不说一个大嘴巴给到男同事,她咋不扇成功。成功安排她们一家去国外定居,不拒绝。让律师去签合同,先趾高气扬指责一顿律师,然后不签字。男同事听到别人在公司说她坏话,打破别人的头,进了警局,她也跑去警局。出警局上成功的车,再次确认说是自愿的。成功安排人第二天一早接她去机场。第二天全家行李主动收拾好,律师拿来合同,不签字但上车。车走一半要下车,不去了。女警怂恿她报警。她就去起诉成功强奸,成功被抓。起诉时还说假话,说自己去酒店到被侵犯期间昏迷不醒。之后被各种证据推翻。在酒店时主动让成功去洗澡,然后自己主动去洗澡。由于证据不足,成功被放了。成功被抓期间职位被罢免,为了拿回职位,控制舆论。收回赠予女主价值88万的礼物,公开女主承认是自愿的视频,和女主的资料,还要起诉女主诽谤。女主得知后就跳海,没死。最后律师改为女主代理起诉成功性骚扰。由于保镖改口出庭说了关键证词,和民法典实施。最终宣判女主被性骚扰胜诉。

    还有奇葩操作,她明明知道这男同事喜欢她,她不喜欢这个男同事,就只是吊着这男同事,连备胎都算不上。她在公司被留到很晚的时候,这男同事就在楼下等她,送她回家。回忆里男同事怕她出事让她拒绝成功的好处,她说她这样五年可以挣回留学的200万。最后男同事看到她收了价值88万的礼物。也觉得她是自愿的。可怜的男同事,还为她打破别人的头,被关了几天。

    我完全认可人不是完美的,社会不是非黑即白这个理念。角色可以是懦弱害怕无助,那她就不应该有扇男同事,尖酸刻薄阴阳周迅,坐在车上突然性情大变要强行下车,这一系列刚烈的行为。可以是贪图权利想上位,那就不应该无视合同,在利益面前拒绝沟通。可以是一开始怕被报复不敢说,后面人物心态转变要勇敢揭露事实,那你中间也需要一个相对重要的事件来起到转折的作用。比如娘娘去甘露寺和果子狸热恋,结果果子狸被故意派去战场死了,所以娘娘决心回宫复仇。那换成娘娘去甘露寺平平淡淡念了几个月经,无缘无故突然一天早上念经的时候决定回宫复仇,你觉得这合理吗?一切的行为要符合角色设定的逻辑。灭霸消灭人类看似十恶不赦,但他逻辑自洽,他是为了生态环境来平衡人口数,所以你会觉得这个角色是丰满,行为是符合人设的。

    不知道这个角色的核心价值观是啥,行为自相矛盾,很单薄片面。要懦弱不懦弱,要勇敢不勇敢,要拜金不拜金,要贞洁不贞洁,要又当又立,也没当成也没立起来。就是愚蠢至极,可能她的行为用来水剧情吧,这很难评,祝她成功。

    很有意思,下面评论说这个角色是复杂的,一方面想那样一方面想这样,内心要经历很多挣扎(详细内容可以翻下面看,好几条)。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剧里看出来的还是官方宣发部给你们的文案。我觉得很好很对,很丰富的设定。那你是不是要从剧情中展示她在怕什么,她想要什么,给出一个观众觉得她这么做虽然无奈但合情合理的解释。演员也要演绎出纠结的心里过程,什么时候害怕为什么害怕,什么时候惊慌为啥惊慌,什么时候贪婪想贪婪什么。而现在这剧,演的像村口的傻姑,毫无逻辑一会哭了一会笑了。然后你跑来告诉我傻姑内心很丰富是我不懂傻姑。怎么说呢,经费精力还是多花在打磨剧本,和演技拍摄上吧。不要把塑造的人物搞成智障,最后只能靠水军文案来解释。

    如果非要给目前这种反复横跳一个合理解释。我能想到的是成功老婆早想报复成功,保镖是成功老婆安插的眼线,报的警。赵寻第一次从警局出来之后,成功老婆联系赵寻,并达成目标一致,配合成功老婆演戏保证公司上市后扳倒成功。赵寻如此反复其实是在帮成功老婆拖时间保证公司正常上市。成功老婆接手公司。赵寻洗白从成功老婆那拿到约定好的补偿。这样才有点逻辑解释赵寻为啥反复横跳。而不是现在这样,保镖良心发现更改证词。

  4. 一直以为不完美受害人是林允,直到我看到第12集,我才豁然开朗,是成功才是不完美的受害人啊!

    原因:

    1、晏警察全程办案靠推理,忽略证据,直接踩我国刑法要求的,证据为主判,这不是赤裸裸的塑造警察无能且业务能力差的形象么。再加上在12集她对林律说,抛开理性…原来警察需要抛开理性,抛开证据,在证据指向性全部证明成功法理清白的情况下,羁押成功,我可以断定,导演这是故意让我们对这个角色恶心,进而塑造成功的不完美受害人形象

    2、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人看林允的角色都会觉得别扭,你们觉得剧组或者导演看,不别扭吗?只能说这是故意的。故意让观众恶心这个角色,我们怎么看都觉得不应该啊这个受害人怎么看怎么恶心?这就是关键,她出来说心理上我是拒绝的,行为上我是清醒的而且我不拒绝,但是我觉得他qj了我,因为我们地位不平等,此时晏明助攻。看到这里我明白了,这就是在搞我们成功哥,又一次塑造

    3、大家看看,受害人,常理来看都是报警那个,这21世纪了,会不会太常规了?导演比我们专业,她肯定也懂!所以其实隐藏的不完美受害人是成功!!而且,作为受害人,他有一个金牌律师,这时候,你悟了吗?这部剧导演的心思是想表达,抨击我们政务系统的部分不专业,不文明,违法执法行为,还有报警人的虚假报警行为造成的各种重大影响,但是又想让大家反思这个职场或者说阶级问题。那成功是完美的吗?他不是,他被这些行为伤害了吗?董事长职位没了,名誉没了,进去局子两天打了2架,那确实伤害了

    所以:不完美受害人--成功

    更新16集晏明大师很酸的对林律说了一通后的神句:“你现在竟然用法律去保护权势 你那么心安理得吗”

    Ok,做律师的本分也要被你喷了,人设还是法学出身的警察,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