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它在黑夜到访(台)
导演: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
编剧: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
主演: 乔尔·埃哲顿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卡门·艾乔戈 丽莉·吉欧 小凯文·哈里森 格里芬·罗伯特·福克纳 大卫·彭德尔顿 米奇 蔡斯·乔利埃特 米克·奥罗克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04-29(Overlook电影节) 2017-06-09(美国)
片长: 91分钟 IMDb: tt4695012 豆瓣评分:6.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影评人和观众的分歧,
就像事物本身的两面,永远比口水战本身有意思得多。
这不,最近又有一部恐怖片,引发了讨(ma)论(zhan)。
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喜爱度44%。
Alternate Ending 影评人说——
(影片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通过缺省和克制来表达的。
可对于观众,大片的省略和保留,于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优点。
什么片这么神奇?就是这部——
黑夜造访
It comes at night
背景末世。
开篇,导演就给观众划好了重点——克制,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基本法,
一个老年人,背对着房门,整个房间潮湿阴冷,色调阴暗。
镜头慢慢回转过来,老年人胡子花白,右侧眼眶有伤口,身上长了奇怪的东西。
You can let it all go
“随他去吧”,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等同于“放弃吧”。
接着,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女人说了最后一句话:再见了,爸爸。
接着,在父亲和儿子的注视下,老人被枪杀,被掩埋,被焚烧,中间没有一个人有一次对话。
电影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为什么老人必须死。先入为主的,是末世中那些无法医治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以及病毒对生命的威胁下,亲情的脆弱无力。
烧了,就可以结束吗?
当然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房子第二天被闯入了。
闯入者名叫威尔(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饰),他声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缺乏水源,自己是出来找水的。
以为屋子已经废弃才贸然闯入。
屋子的男主人保罗(乔尔·埃哲顿饰)当然不会轻易相信。
他让妻子莎拉(卡门·艾乔戈饰)和儿子特拉维斯(小凯文·哈里森饰)待在屋子里,自己将威尔绑在树林里询问。
两人达成和解,威尔有食物,保罗有水源,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末世中,两个家庭配合极有可能活的更好。
那么,真的可以这样吗?生存的故事在两家人相遇后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部惊悚恐怖电影,《黑夜造访》的格局狭小——一间房子,七个人(开场就挂了一个),一辆车,一条狗。
比起《僵尸世界大战》和《釜山行》这样的末世片,《黑夜造访》看起来更讨巧。
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承认——
这部电影不依赖于那种轻易的恐惧,没有什么突然跳出来吓你。整部电影,都是由紧张累积的,就像你整整被勒了90分钟一样。
并且,影片前半段,导演机会告诉了所有观众电影的结局——死亡。
一家人烧掉老人的尸体后,镜头将特写给了一幅画——《死神的胜利》。
不用知道化作名称和历史,也不难看出,死亡,才是电影的唯一基调。
勾起观众欲望的,是明知道以后这六个人都得死,却不知道他们的死法。在《黑夜造访》中,死亡不是一瞬间的血腥和残酷,而是一次长达90分钟的慢性屠杀。
整部电影都是冷色调,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吃饭生活。
从片名不难看出,影片关于黑夜,结于造访,
作为修饰词,“黑夜”不过是大环境,造访者及被造访者的命运,才是电影的主题。
黑夜,既指发生在黑夜的故事,比如杀死老人,比如威尔闯入,比如小狗失踪,比如房门被莫名其妙打开;
也指导演给影片的末世背景,指令人不寒而栗的病毒,指因病毒泯灭的人性。
如此小成本类型片,到底惊喜在哪里会让影评人不吝溢美之词?
看完电影,首先被惊艳到的,应该是导演的角色设定。
这七个人,哪个是主角?相信不少人都觉得是父亲保罗。
错。
真正的主角,是儿子特拉维斯,十七岁的青春期少年。
他是一个善良,敏感,内向,纯真的少年。
当青春期面临自我与性双重觉醒的时候,却生逢末世。
年轻的躁动和激情,与末世的压抑和恐惧;青春的狂放和病毒的折磨,这种冷漠并凌厉的现实冲突,才是导演真正所要表达的。
在最应该快乐的年纪,却亲眼看着姥爷被父亲杀死,
每天生活在牢房一样的屋子里,除了腐臭的味道,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比起相对成熟的两对父母亲,和不谙世事的小孩,
这部电影的主角,只能是特拉维斯。
另外,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和高潮,都是由这个少年推动的。
虽然没有具象化的怪兽,病毒,僵尸和变异,但梦境,是导演给电影设置的唯一窥探口,也是影片恐怖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
影片前半段,特拉维斯有三次做梦——
第一次,他梦到自己死去的姥爷坐在客厅,颤颤巍巍。
这是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少年内心的直观展示——整个青春期将被死亡和折磨笼罩。
第二次,他梦到自己和已经感染变异的威尔四目相对,这时恰逢威尔闯入到自己家来。
不信任变成了少年的心结。这个梦很大程度上是特拉维斯对自己的审视。
面对父亲“不要相信其他人,只相信家人”的忠告,特拉维斯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和自己的良知作斗争。
同时,第一次预示了威尔一家的结局。
第三次,威尔一家住进几天后。威尔妻子Kim的标致美丽,让特拉维斯春心萌动。他梦到她跑到自己房间来,抱着他亲着亲着,满嘴吐血……
这是对特拉维斯青春期性觉醒的直观展示,第二次预示了威尔一家人的结局。
三个梦,三种状态,其实都是特拉维斯恐惧的具象化。
随着梦的数量增加,频率增加,少年的恐惧越来越接近吞噬他的精神和身体,以至于最后他分辨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梦中的。
也是从做梦开始,剧情突然间就有了推动力,故事的发展开始高潮迭起。
不难看出,导演并没有准备走“恐怖”片走的老路子。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被“悬疑化”的原因。
之所以观众不喜欢,豆瓣仅仅5.8分,
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直白的恐怖电影,《黑夜造访》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血浆和僵尸,也从未一惊一乍制造惊悚,反而多少有点“烧脑”。
关键是,这种烧脑还是分层次的。有的,想想就能明白大概剧情,有的,全凭观众脑洞,然后自己吓自己,
这种开放性的观影命题,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并不适应,甚至大多数观众都比较排斥——不吓人还费脑子的恐怖片,有啥意思?
这样,看完电影,有些观众觉得神叨叨抖机灵,也就可以理解了。
举几个例子——
当保罗和威尔第一次相遇,威尔被绑在树上,保罗问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
住在弟弟家
达成和解以后,保罗开车去寻找威尔的妻儿,半路上遇到两人袭击,一老一少。
这中间,威尔深色慌张,并以想问出什么信息为由,责怪保罗打死了他们。
这时,保罗应该对威尔的话有所怀疑了。
嫌隙的种子在没有完全信任时就已经埋下了。
最后,当威尔一家住进来,保罗拿出珍藏的酒和威尔对饮时,威尔却说漏了嘴:
我是独子
当保罗问及为什么刚开始说他有个弟弟时,威尔马上改口说,那是自己妻子的弟弟,英文就是brother-in-law。
此时,相信保罗对威尔的信任已经全无,在准备防范这一家了。
动动脑子,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两家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联系所有的剧情,很可能威尔就是骗保罗的,那一老一少两个袭击者,很可能就是威尔的小舅子和父亲(老丈人)。
目的很简单:在末世,他们杀掉保罗一家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资源,包括水,枪,食物和汽车。
剧情发展到最后的时候,也就是两家人分崩离析之初,起因是因为房间的门被打开。
见证者是特拉维斯,而当时全家人都在睡觉,虽然威尔的小儿子安德鲁在去世姥爷的房间里,但他的高度绝不可能打开门。
真的是外边有什么东西进来了吗?
其实不是的,因为门锁并没有坏,说明门是从里边被打开的。
仔细想想之前做梦的情况,我们就会知道,打开门的是特拉维斯自己。
由于经常的噩梦和精神恍惚,他已经无法分清自己是现实中还是在梦游了。而小狗的失踪又让他难过万分。
于是,他半夜梦游起来,打开门去外边找狗,然后将感染的狗带回来后,自己上床重新睡去。
也正是因为特拉维斯,所有人都被病毒感染——
他碰了被感染的狗,染上了病毒,然后将安德鲁抱进威尔的房间,威尔一家也因此感染。
当然,除了这些动脑子能理清楚的剧情,更多的是开放式惊悚——
1、门外到底有什么,树林深处有什么 2、狗失踪前在树林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对着一直叫 3、如果是为了骗取保罗资源,带枪的威尔有一万个机会杀了保罗,为什么没动手? 4、英文名中的“it”到底指什么? 5、失踪的狗狗为什么会染病致死?
甚至还有——
为什么白人爸爸和拉美的妈妈生了一个黑的透亮的儿子?
制造悬疑的同时,导演还不忘了跟我们使使障眼法。
细心地观众会发现,影片有三种不同的画幅,
正常的(大约2.35:1)
梦境中的(2.55:1),
最终高潮(3:1)。
随着剧情的推动和作用,画面会变得越来越窄,
这也代表着,影片的氛围越来越压抑,人物的命运越来越悲惨,故事的结局越来越不会出乎意料。
逼仄的屏幕告诉我们,比起病毒,心魔才是末世里最可怕的东西。
当保罗亲手杀了威尔一家人,他所保持的对亲人的人性,也似乎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那夜里造访的东西,虽然未知,却真的有人这么可怕吗。
在一切即将毁灭的末日世界,不论是病毒还是异形,不论是僵尸还是怪物,都没有人的本性来得更加阴暗可怖。
影片中的那栋房子,暗喻末世中每个人的内心。
猩红色的房门紧闭,透光的部分被全部封死,只有一扇门可以出入,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心只容得下生存(或者亲人)一条通道。
其他的,都无法进入到内心深处。
不论之前是善良,是淳朴,是年轻,是天真,
即便只是一个历史老师,
当他感受到生存威胁而变得面目狰狞之时,他就已经变成了恐惧本身。
9分,个人私影百佳,可能是我目前看过的21世纪后最好的恐怖片。 中美文化差异。中国人看恐怖片要把前因后果都屡的一清二楚才罢休,什么前世因果报应,什么冤案父债子偿,这个鬼是怎么产生的,那个鬼有什么冤仇。。。我一直纳闷那些东西情报都被你摸得透透的还有什么恐怖的?跟拔光毛的鸡一样。看恐怖片别纠结这种东西就对了。 美国人害怕未知的事物,害怕理解不了的东西,这也就是克苏鲁文化产生的原因。事实上,豆瓣上许多恐怖片,如《蒙上你的眼》《迷雾》等,怪物的形像大多也是模糊不清的。也确实有导演没能力塑造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这部电影除了未知的外患外,貌合神离的内忧更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元素。末日背景下人与人的信任是怎样瓦解的?一心想保护家人却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在父亲的保护下软弱却无处渲泄的儿子?着笔不多有些边缘化的母亲?成为儿子心灵寄托的狗?许多家庭,或多或少都可以代入电影中的角色。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字,索性发成字评。我原以为经历过疫情被困在家中的人们更能理解这部电影,可惜。。。这世界上多的是猜忌,有的是让你受的冤屈。
反正我喜欢就行了,不需要你们喜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