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是依据我跟导演德格娜关于电影《告别》的聊天,整理出的文字。 带图带视频全文链接: 访谈视频链接: 采编:Yummy=小年左 摄影:周玏、李海东 后期:李丽娜、单军、周志峥 德格娜 内蒙古青年导演、演员、编剧 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Helloway) 作品简介 告别(2015) 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它呈现了一段看似散乱无章的时光,去讲诉这样的两代人:一个面对未来迷茫的年轻女孩儿,从小就离开家被送到英国去念书,沉迷于网恋,把自己卷入充满伤害的恋情中无法自拔;一个面对死亡迷茫的中年父亲,年轻时离开家乡北漂在京,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境况令他们束手无措,身患绝症饱受病痛,他放弃了生的希望…… 《告别》在2015年获得 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 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评委会评语 影片有很好的节奏把控能力,社会关注的视角在人物关系和情感层次的表达中渐露端倪,无数个体生命中共生的情绪润物无声,影片沉稳而完整,是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的背景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在德格娜的父亲去世几年之后,自己刚生了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创作完成的。 电影的初衷 一个父亲和女儿,在生命最后阶段在一起的一段时光,基于她和父亲的一段回忆写的一些关于生命、情感的结束和新生的体会。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很有限,得知他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的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这一年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是生命中最有戏剧性的一段日子。 关于选角 • 父亲 选演员的时候考虑了很多人,蒙族、藏族、汉族都有看过,接触了一圈,觉得还是应该要找一个蒙族人来演蒙族人。 蒙族的备选演员也有好几个,涂们虽然在外形上和父亲有很大差距,但是最像的一个,包括出身、成长环境都很相似,所以性格上有很多共同点。 在造型上涂们老师也是花了些心思,因为他身体很健硕,这么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病人,所以中间有一段戏是他把头发和眉毛都剃掉了,这一段是他自己加的,是非常好的一笔。 • 女儿 也试了很多演员,总是想找一个不太有技巧性的,希望片子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实感。 德格娜非常执着于让演员把所有表演痕迹都去掉,试戏的时候也尝试过让她们这么做,但又呈现出一个表演出来的现实感。 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没有表演经验,又更了解这段故事,所以决定让自己来演。 关于多重职务 在《告别》中,德格娜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个职务,这也曾让谢飞老师有些担心,所以也在过程中给了很大的帮助。 当一切尘埃落定,首映当天,谢飞老师对这个片子褒奖有加。 珍贵的回忆 整个拍摄过程中,德格娜虽然看起来非常淡然,但其实内心非常焦虑,这一切都被涂们老师看在眼里,所以对她说:“其实这个不重要,过了很多年之后,你能想起来的,一定是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的状态,不会是你的电影。” 关于受众 侯孝贤曾说过:“背对观众,创作才刚刚开始。” 在给一些人看过剧本之后,德格娜最初对剧本可能太小众和太个人的顾虑都消除了,因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带入其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仍然会被打动。 一切若只如初见 首映当天,也是德格娜自己第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看到《告别》在大荧幕的样子。没想到整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感触都和设想有很大差距。 但静下心来再回想,很多拍这个片子的初衷都在过程中被自己抹掉了,但是电影都一五一十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它才是最真实的,用最真实地样子提醒自己,这才是初衷。 空气草 “空气草是一种南美生长的植物,没有根,会四处漂泊,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就能活……” 其实在本片中,浅浅提到的空气草,却是潜伏在深层的一条主线。 德格娜觉得除了奶奶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之外的大部分人,包括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他们都像空气草一样,没有根,会四处飘,没有归属感,是这个时代人物的特性。 电影世家 德格娜的父亲塞夫,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蒙族导演,出生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父母在家里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虽然自己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都嵌在骨子里了。长大后发现,曾经想过要做的,除了电影之外的其他职业,都没有在电影方面顺手。所以最后还是选了自己更擅长的行业——电影。 关于孩子 刚生了第一个小孩之后开始写这个剧本,有了孩子才会发现,你对人的情感原来可以是完全无私的,可以奉献一切的状态。其实有一点复杂,你就会重新认识你的爸妈,也会理解那些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世界观会有改变。 当她回想起母亲曾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从前没有意识到,那原来是一种爱的表现,现在都懂了。 电影推荐 采访的后期,我们希望德格娜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她推荐了来自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冬眠》,是五年来看了觉得最好的一个电影。 阿巴斯有一句话:“有些电影是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睡着,但你离开之后可能两星期都睡不着。” 《冬眠》就是这么一个电影。 如果没做电影,会选择做什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说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做个妈妈,也可能会出家吧。
在接受访谈后不久,德格娜奔赴西宁,凭《告别》一片,在第九届FRIST青年电影展中,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奖。 颁奖当天,她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激动地说,“我的小孩也特别高兴,好像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来了。” FRIST青年电影展评委、颁奖嘉宾姜文笑称:“新生代导演真能干,拍电影啥都没耽误,拍着拍着孩子都生俩了。” 颁奖一个月后,德格娜的第二个孩子与这个世界见面。
还要加上女儿的画外音,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吗?
此类家庭电影,需以侯孝贤的电影为衡量模版。
杨德昌是在电影水准上唯一可以比肩侯孝贤的。
《一一》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陷入的自己困境。
《告别》原本可以成为侯孝贤式的高水准之作。
但它的剧作、表演仍然在寻求直接的戏剧效果。
只有愚钝的观众才看不出背后这种刻意的操作。
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文本信息(台词、画外音)。
这是德格娜稚嫩的地方,也许之后她会改掉。
很久没看过国产好片了,能在电影频道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是感动。慢节奏叙事,吝惜的镜头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沉,亲情的纽带细若游丝但确确实实存在着,女儿为爸爸夹上枕头爸爸回了句"谢谢啊"的时候,俩人都哭了,这一刻真是对父女间感情最好的诠释。整部电影很真实,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好像在用侯孝贤的手法讲李安的故事。
查了下导演德格娜,惊奇的发现女儿就是导演本人出演的。她出身于电影世家,父母都是内蒙电影制片场导演,这部自传形式的处女作电影斩获了2015 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十分看好这位有着浓郁个人风格的80后新晋内蒙古女导演。
就算电影院总会被低俗贺岁档和无脑青春片霸屏,也请不要对国产电影失望,你看,毕竟还有人在认认真真的讲着有营养的故事,拍着有良心的电影。
可能这样的题材和影像表达,太过于文艺,注定不会成为太大众和主流的片子,抛开所有技术的事儿,导演表达的情绪我懂了,她节制,节制,节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喷薄的出口,却终究没有喷薄,整部影片在无声的万马奔腾中收场,这是一次导演寻找自我的过程,而父爱是一朵永远也不会枯萎的花;
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历程,而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生命力更加坚强,万物得到进化,然后心灵是否可以像电影表达的那样,忽略到去世的那一段呢;
导演没有展现任何父亲去世的过程,我想也恰恰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接受和释怀,有一些事再也不愿回头去想,有些事却可以津津乐道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在过程中总会有互相伤害的时刻,再逝去后也不想留下任何伤痕的外表,然而就像导演说的,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们陪伴自己挚爱的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至少比起理解,比起百分百包容,比起相互坦诚,比起表达爱,都来的更容易和直接,也许也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