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剪辑手法,压抑的镜头语言,小学生式的台词,我还以为是小学生在抖音发布的微电影。
我在电影中想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身后的场景,人物脸部特写镜头一般不超过10秒钟,而打斗时刻的人物脸部镜头更不会超过3秒,导演似乎是害怕观众看出这部电影的粗制滥造。
镜头在面对舞女时会给她的头部留一部分空间,也不够多就大概空了画幅上面的五分之一。当镜头打到观众席的人物时,就只留下头部的四分之三,头顶直接消失。十分压抑。
每当线索出现时,身边警察都会用小学生式台词来解释一下线索,对话苍白无力。我似乎被电影“奴役”着,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电影。
以上也是华人电影的通病。
剧情层面的话,是扫黑主题,新官李洛夫上任,让得罪过黑社会被英国佬强制下岗的警员,重新上岗,最后黑社会人员落网。不过剧情也很空白,这些里面也没啥好说的。我想问问导演是不是也得罪了黑社会或者上层阶级的利益,拍出了这么个奇怪的扫黑电影。几个房子几台车,小学生都能弄的到,甚至在剪辑剧情方面能更强。
在动车上看的,感觉时间白白浪费了。
这部电影讲述李洛夫的生平,作为一部纪实电影会让人感叹其人生经历的不平凡。但若单纯只从电影的角度来观察,这部片子并不是特别的出色。
李洛夫因为自己英勇的表现而得到了港督的赏识,于是被派往英国进行学习。在归来后,他自然成为了英国方面较为看重的人,港督给予了他较大的权利,希望他能够改善香港的治安。在当时候警局中有不少被黑社会贿赂的警察,所以李洛夫将生性正直已被开除的阿华重新招回来,他们先是将当时的字花档铲除,随后则强行将毒品犯罪人李财法送到台湾。
所以,在电影里,警察所掌握的李财法的罪证已经被毁掉,所以李洛夫只能通过自己的权利将这个贩毒集团的首脑人物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进行驱逐。按照正常的电影流程,正派的人物必然不会通过如此手段去对付一个罪犯。而且李洛夫也曾经让阿华去保护性的羞辱那个已经被逮捕的与字花档案件有关的犯人。总而言之,从电影里看起来,他并没有并塑造成那种绝对性的好人,而只是一个有正义心,想提高香港的治安秩序的警察。
据所了解的一些资料,那个时候香港可能是犯罪份子的温床,许多罪犯只需要将罪证消除,或者不被起诉,就能够安然的在香港生存,就像张子强,即便警方明确知道他有多起绑架案,但他依然在香港逍遥自在,这可能是当时的法律系统不够完善的原因。所以, 如果在这么一个背景(法律系统对罪犯不具备足够的打击力度)之下,那么李洛夫的驱逐行为确实是最对付罪犯直接了当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整个故事看下来确实有些过于轻率,当然,我不清楚这些到底是不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事。比如李财法,当他在香港打出一片天地的时候,他老大就直接跑过来要将他的主要赚钱的生意要走,并且还要霸占他的女人。李财法在让出女人之后却很气愤,在家里将这个自己让出的女友揍了一顿,可随后在老大要生意的时候,却狠狠羞辱了老大一顿。我觉得如果不是在过往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个讲故事的人可能很难塑造出这样的剧情。
电影里那些通风报信的警察,好像李洛夫也并没有去对付他们,而只是不让他们得到真实的情报,最后还给予了他们行动上的奖励,这也不太符合正常的故事情节。不过可能如传闻所言,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警察都和黑社会有勾当,所以这样的警察抓也抓不完,只要让他们不坏事就可以了。在《金钱帝国》里,最后就有介绍,当廉政公署决定逮捕贪污的警察的时候,突然发现几乎所有的警察都收了黑钱,最后只好做出决定,在某个时间点后的贪污行动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这部电影里有不少这样的纪实元素,里面并没有什么警察和黑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没有他们的直接冲突,没有什么打斗,而只是单纯的介绍李洛夫不断地打击犯罪。但整体看下来,却也很像是一部警匪电影,李财法最后的报复行动,单枪匹马的潜入李洛夫家中,大厅广众下拿钱羞辱警察,这样的情节就不怎么具备现实感了。
先讲讲这部电影的背景吧。
导演李英洛是李洛夫的儿子,李洛夫是这部电影的顾问,算是自传的电影。
然后谈谈李洛夫其人,HK政治部督察,他本人是蒋特,在HK警队里属于文官体系,出身起点比吕乐他们高,但江湖地位比不上吕乐等四大探长。
李洛夫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介入得很深很深,据传,李洛夫放走了好几个参与此事件的人。BJ和HK说过李洛夫这个人是蒋特,不可信,但HK方面一支没有处理李洛夫,反而后面处理了专门负责TG特务出身的曾XX......
一直到75年,ICAC成立后的一年,李洛夫出事,然后就去搞了个私人侦探。
出于以上政治背景,这部电影只能给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