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疯劫 瘋劫(1979)

疯劫 瘋劫(1979)

又名: 情痴 / Crazy Disaster / The Secret

导演: 许鞍华

编剧: 陈韵文

主演: 张艾嘉 赵雅芝 万梓良 李海淑 徐少强 林子祥 曾江 关聪

类型: 剧情 悬疑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79-11-01

片长: 85分钟 IMDb: tt0079146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将其扣留。这次杀人事件仿佛就要收尾,却被李纨生前的好友连正明(张艾嘉 饰)发现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看守和连正明自己都曾看见李纨在死后返回过她生前的住处;连正明发现李纨遗物中竟藏着一份验孕单;阮士卓之前的情妇梅小姬(李海淑 饰)无故消失……连正明托朋友再查验尸报告,并亲赴澳门调查梅小姬,真相即将被揭开。

演员:



影评:

  1. 摘自《许鞍华说许鞍华》

    1978年,我已在TVB工作了几年。在香港电台时,已经有很多人出来拍电影,我也想拍电影。徐克已经在拍《蝶变》,严浩也拍了《茄哩啡》。我便和Joyce(陈韵文)合作组班。
        我们听说胡树儒和罗开睦投资电影,他们正投资胡金铨的《空山灵雨》。Joyce先打电话给胡先生,然后我们二人直接去毛遂自荐,问胡先生开不开戏,说我们二人已经有个team,有writer,有director。胡先生说: 他会考虑一下,还说已看过我们的电视作品,“也很favourable”,但是他们正在拍摄《空山灵雨》,又投资在麦当雄身上,资金未能周转。胡先生先和我们聊故事,就这样我便入了行。
        《疯劫》的故事桥段,是我想出来的。起初我们想拍一套类似电视剧《CID》的戏,Joyce说要够刺激,有动作,剧情紧张,就像case一样。那时我们想拍kidnap case,就如美国报业大王女儿绑架案。但是我们谈来谈去都谈不拢,因为Joyce要结婚,那年12月才从美国回来,但我们3月便要开工,于是,两个人都很烦躁。
        有一天,不知何故,我提议不要做kidnap case了,还说知道龙虎山以前发生过一宗杀人案,好gruesome的,于是,立即埋头写分场,而且,在一日之内完成。我记得很多details,因为龙虎山在何东宿舍附近,我们很熟悉那地方,甚至有人见过那疯子(凶手)。我和Joyce东拉西扯,七搞八搞,竟写了个电影剧本出来;我们不是从concept说起,而是由场景、由事件说起。
        其中,我记得大学同学说过,凶案后,男死者的同房只要合上眼,就会听见有人走近床边,一张开眼,声音就消失。此外,还有很多很多传闻。又有人听说,死者临死前在Cappuccime(餐厅)喝柠檬茶,那天是女死者的生日,侍应还看见那女子拿封红包出来。有很多anecdotes,加上我们想玩point of view,就是从一个second person(张艾嘉)的视点讲故事,她知道事情发生了,但不太清楚整件事的经过,于是,想调查事情真相,就这样,调查的过程便构成一部悬疑片。
        我们先写了二十几个scenes,每个scene再根据场地细分成两三个分场,最后出来就有六十多场了。老板要求电影的开头要够interesting,但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所以结局要改写,并重拍。故事本来是张艾嘉被人追杀,赵雅芝给人勒死,就完了,后来补拍了赵雅芝死后,被切腹取子一段。

    《疯劫》是一套很多长镜头拍摄的电影,但很多人都误以为是由短镜头组成,因为故事一来cross cutting,一个scene一个scene很零碎,二来开头那一堆montage,那双脚在行走,我们跟着这双脚track,一双大脚和镜头都在动,观众自然觉得镜头好快好短,但那是个长镜头。最后那场谋杀戏,很多也是一个镜头拍摄。
        《疯劫》的电影结构,有一半的contribution来自Joyce,她的剧本好visual,很多时候已经分好镜头,一行一行的……拍摄期间,我发觉整套戏来来去去都在两幢屋内发生,好封闭好闷,不好看,好在我们第一次有架fisher dolly,可以由三英尺升到十二英尺,加上可以放在车轨上,让我们可以玩很多camera movement。很多时候摄影机无故晃动,起初是因为不想太单调,但是我拍完才发觉,那些无故晃动的镜头竟变成那只鬼(赵雅芝)的主观镜头。这些镜头,让人觉得这套戏怪怪的,跳动很多,point of view转得厉害。
        除了这些主观镜头外,也有镜头是由一间屋看到另一间屋,然后发现了凶手,有一个镜头更转动了三百六十度,跟着张艾嘉,这个镜头好有动感,增加了故事发展的tension,让你觉得好像有事情快要发生,很重要,其实呢,只不过是这家伙自己走来走去,但刚巧camera movement和演员动作配合,让人觉得这件事好紧张。这两类镜头,我刻意将它们分成两个系统,成为这出戏的law,我没想过的,但拍完之后觉得这样也很work。
        我记得,那时,他们成天都觉得不够action,不够真正confrontation。结尾一场,三个人你杀我,我杀你,在山上狂跑;其实那场戏我拍得不太好,因为当时我不太晓得怎样拍,反而那些气氛、追逐戏,感觉很好。
        《疯劫》很多惊喜是来自火鸡(摄影师钟志文),譬如那个很有名的zoom in track back shot,张艾嘉整个人定住,而云雾在她后面飘动,是火鸡想出来的。火鸡很少坐在现场设计镜头,他和我看景后,便心中有数,很少出声,又不会和你讲很多艺术。我很多时候只有一个感觉,然后告诉他,他就会讲给我听怎样拍了。他也很有兴趣搞一些很困难的camera movement。
        我觉得《疯劫》的问题不在处理夜景方面,夜景其实控制得很好,香港的日景反而难拍得靓,另外,室内都拍得好,拍到街头就没法了,好难看。

    那时谭家明看完片赞这套戏拍得好,不过剪得就不好,他同Joyce说帮我再剪过,我说:“不会吧?难道你帮我剪这套戏呀?”其实我现在重看,真是剪得不好,好多地方可以剪得好些,可以剪得节奏一时紧一时松。
        这套戏的演员其实很被动,因为电影的剧情同悬疑最要紧,演员的表现只是尽量配合,如张艾嘉,在头三天的戏,她只是同camera跳舞,camera走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还要做合适的表情,她已经是个很好的演员,根本没可能再演心理变化,这部戏根本没那些东西。
        我拍完《疯劫》后,即刻老了呀。我看自己的照片,发觉双眼好多忧虑,但那时自己的determination同concentration很厉害。我说要拍一个解剖尸体的场面,想办法去看人解剖尸体,央求验尸官好久才成功。我记得,年初三坐小巴去西环看他解剖尸体。看完之后以为没事,谁知回家后,两天都吃不下饭。解剖尸体时,不觉得太特别,只嗅到很大一股尸腥味。后来他有个动作我很喜欢,可惜我们找不到真尸体去拍。他将死尸的头皮慢慢切开,掀起,揭开,并盖着双眼,也不知何解。那感觉好特别,因为不单“啪”一声剖开,而是用把牛骨刀一直锯,然后掀头皮起来。我觉得,我喜欢这个动作,可能因为是一个行业的details,你想不到会这样做。
        我当时构思这场解剖尸体戏是将那个女人变成一堆肉,或者一堆骨,但是到处都找不到死尸,虽然可以在港大找到死尸,却是浸制过的,不似新鲜死尸。没料到香港找不到死尸,只可能用criminal method去找具刚刚死去的死尸。但找来的又可能不是女人,年纪不合剧情,最后就放弃了,改为找个真人全裸,再拿些猪皮切呀割呀,也就是接镜头。
        我又去找负责当时案件的验尸官,得到当时案发的照片。我起初以为两个死者打横了躲在那,原来那个女死者是坐在那里,衣服盖着头,即上半身没穿衣服。我后来拍摄这一场,就reproduce这个场面出来,这些具体事实的research做了很多,甚至戏里面那个疯子扫地的地方也是根据research的资料确定。
        我在3月8日开始拍,拍了一轮,拍到后期我觉得不对了,觉得自己拍得不好,在船上的几场,与在医院张艾嘉和林子祥查案那些场,我突然没了感觉,不知自己在拍摄什么,总之拍呀拍,感觉真不好,好在那些戏不算多,而那些劲爆的、恐怖的,譬如那两幢楼的戏,我已经一早拍完,后来澳门的戏,仍然觉得自己拍得不好,我已经用心去拍,但就是没感觉,可能,我的tension坚持不了那么久。

    《疯劫》有一个好的budget,有八十五万,我们薪水很低,我只有四万。我有三十五个shooting days,而且整套戏没有大场面,不用搭景。赵雅芝那间屋,我看中之后,就单人匹马去叫门问屋主阿伯租借。全间屋只有他住,但他不肯借给我们。第二次,制片李玉兰再去求他,仍然没法子,又不可以找另一间屋。有一晚我睡不着,十一点多坐辆小巴,买盒曲奇饼,半夜三更再去找那个阿伯,他被我吓一跳,我再三央求:“谢谢你啦”,“求求你啦”,“我们好想拍”,“好啦”,最后他竟然肯,还愿意搬到亲戚处住几日。拍完之后,我时不时都到那间屋探望那个阿伯,直至他搬到其他地方。
        那栋屋好photogenic,而且前前后后,楼上楼下又对着,可以有很多拍法,很多camera movement,我决定大景后,整套戏的look也定好了,其余所有东西都只是配合或者contrast那个大景,整套戏的气氛也出来了。
        当时的制片不够professional,我们只有一个制片,一个助理制片,所以很多时候人人都忙得七手八脚。又没美指,胡先生介绍的广告公司派了人来帮忙,我们最后找了曹健南,他的art sense很好,其实他是副导演,只是同时帮我找衣服,买道具。而赵雅芝的造型根本上是陈烛昭的主意,我们每遇到有问题便逐样解决,没有一个人可以由头到尾决定每一个细节。我很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因为基本上由我作主,不用同美指吵。但当然没有那么理想,因为我们不会从art的角度去设计每场戏。如赵雅芝起初很贤淑,但是后来要换造型,因为万梓良喜欢另一个女子,赵雅芝要学情敌的打扮,希望可以将男朋友抢回来。我们专程请来丽的电视的化妆师关良帮赵雅芝化个浓妆,结果她化得好靓,也像那个舞女情敌(李凯淑)。
        我们拍戏那时很奇怪,大街小巷都有很多人支持,街坊邻里觉得我们很努力。我们在石阶那上上下下拍了十几二十天,他们都很nice,很supportive。(访于1996年5月)
  2.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世界接轨,注重感官刺激的商业娱乐片成为电影制作业的主流。由此逐渐衍生出门种齐全的类型片,香港电影的创作亦呈多元化发展。不过,与好莱坞的类型片之间有严格的区别界限相比,港产类型片则历来元素驳杂,搞笑功夫煽情胡闹血腥怪诞往往共冶一炉,以求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唯因如此,尽管鬼怪僵尸题材的港片曾经风行一时,尽管很多类型港片中不乏惊悚元素,但真正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在以前并不多见,直到90年代后期才渐呈蔚然成风之势。

      

      一、新浪潮集体“惊声尖叫”

      

      究竟惊悚片怎样才能令观众感到恐怖?现在看来,或许也不外乎两种,一是靠视觉特技引起的感官刺激,另一种则是通过情节铺陈诱发的心理恐惧。而大多数恐怖片往往能在视觉效果方面吓人一跳,却在悬念铺垫方面马马虎虎,相较而言,虽然两者都对导演的掌控功力有极高要求,但后者似乎比前者要更加考验导演的功力。

      说到香港的惊悚类型片,由于大多与鬼怪沾边,因此营造道具特技的恐怖视效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发端,只可惜限于成本低廉及创作人员的因陋就简,以致发展缓慢,少有佳作问世。而纯以悬疑恐怖的情节铺陈取胜的影片则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这一时期,拍恐怖片的不少,但小有成就的只有邵氏的桂治洪、何梦华及稍后的牟敦芾,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大概也只有邵氏的《蛇杀手》(1974)、《香港奇案》(1976)、《邪》(1980)。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港产恐怖片的低稚水准才有所改观,以许鞍华、徐克、严浩、余允抗为代表的一批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弄潮儿集体亮相,为当时死气沉沉的香港电影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在展现自己创作个性的同时,亦不忘照顾观众的娱乐需求,在商业类型片中皆有建树。其中又以许鞍华、余允抗、于仁泰等人导演的恐怖片最受欢迎,他们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埠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

      《疯劫》是女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处女作,亦被公认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品。影片取材于香港龙虎山一件真实的凶杀案,不过编剧陈韵文在利用这个素材时却做了巧妙的艺术改动,真正的凶手不是那个疯傻(徐少强),而是男死者的未婚妻(赵雅芝)。这一加工,便由原本无意识的疯子杀人事件衍变成滥情造成的人性悲剧,不仅令故事情节更加悬疑,而且丰富了影片的内涵。而许鞍华的导演才华亦在《疯劫》中锋芒毕露,无论是选景、取镜、光影,还是摄影机位变化,都有力地掌握着悬疑趣味,创造了逼人的惊悚气氛。更重要的是,许鞍华对当时香港的电影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一般情节的单一视点的结构,采用多视点结构叙述故事,形成悬疑震慄的艺术效果。

      1979年的《疯劫》使得香港观众体会到本土电影空前的恐怖感觉,1980年的《山狗》则再度引发影院的阵阵惊叫声。这部由另一位新浪潮导演余允抗执导的恐怖暴力片,其实情节平常,主要讲述愤怒的父亲(陈星)为给自己惨遭轮奸的女儿报仇,上山将四个凶手分别杀死的故事。《山狗》的最成功处是对陈星杀人情境的刻画,丛林中的厮杀混战,凶徒被诛的过程,导演借鉴了西方恐怖片的拍摄手法,在镜头的出色调度下,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惊悚感。尽管当年《山狗》在上映时由于太过血腥恐怖而遭到舆论抨击,但日后抄袭该片丛林之中惊悚杀戮的拍摄手法的《魔图》、《山狗1999》等香港电影层出不穷,足见《山狗》的恐怖魔力影响深远。

      其实翻开香港恐怖片的历史,余允抗及其作品绝对不能忽视。《山狗》虽然引发争议,却令他一举成名。待到1981年,余允抗拍摄的《凶榜》更一度被认作有史以来香港最吓人的电影,他运用大量摄影技巧及化妆特技增强惊悚视效,同时在情节铺陈又极尽煽情恐怖之能事,比如三个管理员离奇之死和怀孕妻子恶魔上身几段场景营造的气氛足以令人毛骨悚然,而影片于守候在门外的丈夫突然举斧劈向妻子怀中的魔婴之际戛然收场,究竟谁才是魔?这种恐怖感相信令每位观者毛骨悚然!另外,《凶榜》可算是一次香港恐怖片进行土洋结合的成功尝试,恶魔借胎重生的恐怖情节很明显是抄自西方同类经典《凶兆》,大厦管理员死后变成面目恶心的血腥造型更是借鉴欧美丧尸片而来,至于茅山师傅施展驱魔大法则是中国传统神怪片的典型桥段。

      现在看来,这部集合多种中西灵异恐怖元素及拍摄手法的《凶榜》虽然好评如潮,却并未形成风潮。究其原因则是在80年代初,香港最受欢迎的是功夫片和喜剧片,所以大多数类型片中都加进了这两样元素,变得驳杂多趣,而像《凶榜》这样认真的拍成一部纯以恐怖取胜的类型片并不多见。

      

      二、80年代各出奇招

      

      鬼怪惊悚喜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最流行的片种之一。说到始作俑者,却是那部新浪潮导演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影片直接向中国传统民俗取经,戏班文化、敬鬼风俗,配合传说中的阴阳眼,打通了人鬼世界,都说人鬼殊途,却原来并无区别,皆有爱恨情仇,甚至还有插科打诨的幽默。《撞到正》虽然不乏重重鬼影的吓人气氛,但最令观众受落的却是“鬼上身”、“鬼看戏”等惊悚搞笑的情节。

      《撞到正》上映后叫座叫好,同时亦令著名电影人洪金宝受到启发,开拍一系列灵异鬼怪题材的《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在这些影片中,洪金宝不仅沿袭了许鞍华《撞到正》中鬼上身、戏班见闻等情节元素,而且对中国传统鬼神习俗趣味的挖掘更进一步,加进了大量的茅山术驱鬼以及避鬼延寿、鬼戏人的神奇桥段。不过,本应惊悚吓人的《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却被编导处理得以功夫和搞笑为主,惊悚情节居然沦为点缀,最终形成融合功夫喜剧和鬼怪题材的新型片种——“灵幻功夫片”。至于后来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卖座的“功夫僵尸片”,其实与“灵幻功夫片”也是一脉相承。而刘镇伟导演的《猛鬼差馆》、《猛鬼学堂》、《猛鬼大厦》系列则结合了洪金宝的功夫僵尸片与余允抗的惊悚鬼片《凶榜》,开创出恐怖与喜剧“半斤八两”的另一番特色。

      另外,当年与洪金宝的灵幻功夫喜剧交相辉映的则是新艺城的都市鬼怪喜剧,比如《小生怕怕》(刘家荣导演)和《开心鬼》系列(高志森导演)中的鬼魂往往性格善良、乐于助人,自然用不着大玩恐怖情境。而事实上,在无论什么港片都要加些搞笑和功夫噱头的80年代,能称得上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确实少见。相比之下,能真正做到不赶潮流、坚持自我的,仍是掀起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几位导演,其中又以梁普智的《夜惊魂》、于仁泰的《灵气逼人》、余允抗的《凶猫》最值一提。

      讲述变态杀人狂连环勒死女性故事的《夜惊魂》,其实是新艺城公司换掉先前导演,梁普智才临危受命。在公司规定只许导演照剧本宣科的情况下,梁普智的导演才华同样有出色发挥,心理变态者杀人前后的惊悚气氛营造,最后一场警察判断失误导致疑犯潜入电视台再次行凶的紧张节奏都能达到令观众心跳屏息的效果,因此上映后票房列入当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而《夜惊魂》十几年后又有翻拍本《狼吻夜惊魂》问世,不过反响却远不如梁普智的原版了。

      《灵气逼人》是闯荡好莱坞当红恐怖鬼片导演于仁泰的早期代表作,本来讲述女鬼冤魂不灭附在人身复仇的故事并不稀奇,难得的是于仁泰对影片节奏的控制,情节如剥细丝般的有条不紊,影片开始还有些喜剧元素,但不久便笼罩着惊悚悬疑气氛,导演在这方面最见功力,尤其女鬼上叶倩文身后的阴森表情及动作被拍得摄人心魄,而结尾处周润发、黄百鸣以重演昔日案件来平息女鬼怨气并令观众了解惊人真相的情节设置更显巧妙——于仁泰驾驭恐怖片的功力从《灵气逼人》中已见一斑,日后扬名国际自是意料中事。

      至于1987年上映的《凶猫》则是恐怖片大导演余允抗的又一部用心之作。影片请了著名动作指导兼演员刘家良主演,加进了大量的功夫打斗噱头,还有九命凶猫连番附人肉身的惊悚情节,似乎都迎合了当时潮流。然而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架构中,余允抗要做的仍是继续挥洒自己擅长的对恐怖情境的渲染本事,镜头、机位、动作、特技、表演配合得精彩淋漓,猫妖附在郑浩南情侣身上等情节更是极尽煽情恐怖。待到最后观众以为他大义灭亲杀死凶猫时,生还者之一(王晶)却又以凶猫形态趴在铁网上,原来……影片至此定格,虽然有照抄美国《异形》等片结尾的嫌疑,却再次表露了余允抗恐怖电影一贯的“罪恶循环不息”理论,令人回味。

      

      三、港片低谷恐怖片抬头

      

      上世纪90年代前期,正值香港电影回光返照的黄金时代。由武侠片、警匪枪战、赌片和搞笑片共同造就的空前辉煌,令香港电影人见猎心喜,蜂拥而上拍摄这几种类型片。当然,其中倒也不乏一些渲染恐怖元素的电影,比如蓝乃才(《力王》)导演作品展现的恐怖暴力和李修贤(《羔羊医生》、《人肉叉烧包》)、孙敬安(《弱杀》、《乌鼠》)制作电影实录的残忍杀戮同样能令观众心惊肉跳,可惜还只停留于低级暴力血腥引起的视觉恐怖。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盗版和港片卖埠要价过高等因素,令香港电影渐渐失去了本地以及台湾、东南亚市场,这才令低成本制作的恐怖电影在90年代中期又开始抬头,稍后竟形成潮流。而说到这掀起90年代至今香港恐怖片第一浪的,则当属钱升伟邝文伟的“数字”鬼片系列、钱永强的“夜半几点钟”系列以及南燕的“阴阳路”系列。

      从1993年到1999年,钱升伟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摄制作了《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七月十三之龙婆》、《四月四日》、《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等惊悚鬼片,这些影片不仅情节皆与日期有关,而且除了《二月三十》外,都是以警察办案时发现离奇鬼怪事件为故事框架,通过主人公渐渐了解真相,延展出一段或关友情、或关爱情、或关家庭的煽情怪谈来。其间夹杂着惊悚的调查过程,扣人心弦,煞是好看。

      或许是受了日本分段式怪谈电影的影响,在90年代中期,香港突然开始盛行以《夜半一点钟》、《怪谈协会》和《阴阳路》为代表的三段式故事结构的鬼片。这类影片因为有叶伟信、钱永强、南燕、邱礼涛、谭朗昌、马伟豪等电影人集体创作、分头导演而显得灵活便利,并且非常有利于并且非常适于低成本拍摄。现在看来,一部电影讲三个故事虽然略嫌简短却尽显精悍精巧,每段故事大多能在短短30分钟内做到跌宕起伏,悬念丛生,通篇笼罩惊悚气氛。而结局亦能出人意料之外,心生暗鬼,痴心情鬼、索命冤鬼,花样百出;恐怖与搞笑并存,煽情和灵异齐飞,阴风阵阵,惊叫连连,好一通现代版的《聊斋志异》!于是,观众看得过瘾,编导拍得上瘾,《夜半一点钟》之后,就有了《夜半二点钟》和《夜半三点钟》两部续集;王晶监制了《怪谈协会》之后,近来又有《办公室有鬼》问世;而《阴阳路》则从1997年开始共拍了19集——不过,“阴阳路”系列只有邱礼涛执导的前六集值得一看,七集以后作品不仅放弃了三段式结构,而且也粗制滥作为不忍卒看的垃圾电影。

      一位资深的香港电影人曾经说过,每逢电影业萧条低迷之际,三级片和恐怖片便会大行其道。其实这话未必准确,因为迄今为止香港三级片的辉煌仍是在香港电影鼎盛的90年代前中期。不过,香港后来又掀起恐怖片热潮,倒是真的形成于香港电影陷入前所未有低谷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然,这其中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日本恐怖鬼片《午夜凶铃》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1999年在香港热映的《午夜凶铃》对港产恐怖片的拍摄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但即便如此,仍并不能改变偷懒的抄袭远多过探索的原创的事实。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仅仅在《午夜凶铃》上映后几个月,香港便有一部模仿照抄该片的《山村老尸》问世。尽管编导梁鸿华在开头似模似样的加进了些港产传统鬼片特色的扶乩游戏,但《山村老尸》的人物设计、情节发展、多数恐怖情境拍摄手法以及怨气女鬼造型却都抄足了《午夜凶铃》,甚至包括《山村老尸》中“凡喝过浸了女尸温泉水的人必死”这一最重要的细节,也只是翻拍自《午夜凶铃》的“凡看过那盘录像带的人必死”而已。——其实借鉴其他影片的题材创意本来无可厚非,若是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样不失为一条明路,只可惜像《山村老尸》抄得这么明目张胆毫无新意的,却着实令香港电影蒙羞了。

      

      四、新丁老将玩转惊悚类型

      

      无耻的抄袭绝不能掀起香港恐怖片的长久潮流,真正的探索原创作品才是维持观众信心之所在。那几年,香港恐怖电影确实也涌现出不少诚意创新之作,其中既有成名导演的发韧之作,又有新锐导演初试锋芒之作,总能令我等不断感到惊喜。

      同样在《午夜凶铃》席卷香港的1999年,著名导演林岭东以完全跳出从前港片套路的《目露凶光》为香港恐怖片挣回些面子。影片沿用林岭东擅长的警匪片结构,混入惊悚震慄的元素,前半部显然是刘青云撞邪超乎常态,后半部却发现原来是匪徒预谋绑架抢劫,但结尾处刘青云死后鬼魂离身的惊悚视觉表现却又混淆了我们的判断,到底刘青云的嫉恨心理和犯罪行为是撞邪作祟,还是心魔人为?编导似乎是在故弄玄虚,而评论亦是褒贬不一,不过如《目露凶光》这般试图将鬼片与警匪片进行拼凑的新奇尝试,无疑值得肯定。最值一提的是,影片开场梁家辉夜探空荡荡凶屋的五分钟独角戏尽显名导演的场面调度功力,影像音效及镜头转换的完美配合拍出十足惊悚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或许成名成腕儿的大导演,都喜欢对自己擅长的电影元素反复把玩。正如林岭东拍惊悚鬼片玩的仍是自己拿手的警匪旧桥一样,许鞍华导演的《幽灵人间》和陈可辛导演的《三更之回家》同样有两位名导以前拍摄手法和主题内涵的重复体现。

      20年后再拍鬼片的许鞍华,继续在《幽灵人间》中大玩昔日《撞到正》中的“阴阳眼”、“鬼上身”噱头,黄大仙的旧式屋村、西环旧区从来是传统敬鬼习俗的集中地,但导演又通过迪厅、地铁等现代景观进行对比,再带出真假、对错、今昔的对比变化,故事情节也由此悬疑惊悚,无头鬼黄秋生索命到最后才发现找错了仇家,最意外的是结局,舒淇原来早被女鬼上身……许鞍华拍鬼片的本事果然不让当年,除了拍出《幽灵人间》令人不寒而栗甚至哗然的恐怖效果外,还能借纷杂线索解读出父子、情人、冤仇的多重感情含义,于近期香港鬼片中已属难得佳作。

      作为2002年最有口碑的香港惊悚鬼片《三更之回家》,有很多人乐意将其视作陈可辛经典之作《甜蜜蜜》的灵异版,究其原因主要是黎明与原子淇那对痴情夫妻的大陆身份,还有《回家》表面看虽然也是灵异题材,但实质上却仍是其擅长的如《甜蜜蜜》的文艺爱情拍法。陈可辛在故事开始或许还通过小孩的眼睛刻意营造了些惊悚的气氛,但到得黎明出场则完全演变为古怪的情感戏——在警察曾志伟的眼中,黎明饰演的中医师用尽各种办法企图使三年前植物人妻子醒来的做法,简直是变态行径!至于黎明帮植物人妻子每天洗澡,和与其在想象中喃喃对话等情节绝对是文艺片的手法,显得既生活化又令人震撼。而曾志伟与黎明的对手戏则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并以此巧妙地阐释了该段故事的情感本质。因此,当故事结尾处,曾志伟发现原来黎明当年也曾昏迷却被妻子医活的事实从而理解黎明的古怪做法,但此际黎妻已装棺、黎明已进监,什么都难挽回之时,那种叹息中带着惊喟的情感会油然而生。据说,拍惊悚片非常有利于发挥演员的演技。在香港,除了拍鬼片的专业户“龙婆”罗兰是以吓人见长,其他演员出色的表现则多是诠释遭遇恐怖事件的惊悚心理过程。正如2003年的第22届香港金像奖,张国荣、黎明(此时已凭惊悚片《三更之回家》获得金马影帝)、林嘉欣(曾凭《异度空间》、《救命》、《怪物》三部恐怖片三获金像奖影后提名)、李心洁皆凭借惊悚片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提名。不过,这四人中最终只有“新人”李心洁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而令她得奖的电影、由彭氏兄弟执导的《见鬼》,与黎明主演的《三更之回家》却都是陈可辛创立的“Applause Pictures”电影公司作品。

      其实若单以演技论,李心洁当然算不上最出色者,幸运的是她扮演的角色与其他哗惊鬼片不同,非常有难度,令她有得发挥。由失明到复明的心理和外部表情都极到位,后来不断见到鬼魂出现的表情动作也能带动观众的恐怖情绪。至于《见鬼》本片亦有值得称道之处,李心洁换上的阴阳眼有见鬼和预知未来的双重功能,由此引出泰国少女因拥有预知能力却无法阻止灾祸而无望自杀的悲剧,这一颇有前世今生意味的诡异故事,被初执导筒的彭氏兄弟拍得层层推进、如剥细丝,还算及格。另外,该片虽然文戏的拍摄技巧欠奉,但出身剪接的两位导演对恐怖情境的渲染却极见功力,比如通过李心洁的主观视点拍出许多古怪鬼灵和最后大灾难的电脑特技,都有很强的惊悚效果。

      

      五、惊悚片近期“新意诚”佳作

      

      香港的恐怖片发展到2000年之后,还能有什么变化新意?或许罗志良的《异度空间》和郑保瑞的《热血青年》还能给观众带来些希望。这两位新锐都以惊悚片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青年导演奖的提名,结果罗志良凭借《异度空间》得奖。

      其实《异度空间》虽然拍得颇有恐怖效果,可惜却未见新意,以阴森静寂的气氛营造鬼魂突现的惊吓画面以及女学生鬼魂纠缠张国荣的造型动作,都能从日本鬼片中找出渊源。不过,《异度空间》的创新高明处在于探讨了人、鬼和精神错乱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心理医生张国荣所讲,世间根本无鬼,皆是心魔作祟。因此,影片前半段林嘉欣被鬼吓,张国荣后半段被鬼逼的惊悚画面皆是人心理受伤世界的投射,鬼的鲜明形象只是人不快心事的伪装而已,这似乎又来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而我们亦可将《异度空间》看作是“疑心生暗鬼”的一次形象示范作品。

      与《异度空间》强调对鬼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不同,郑保瑞的《热血青年》则是纯粹的惊悚鬼片,该片出现的心理医生甚至是被否定的反面角色。再者,与郑保瑞上一部大受好评的《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主要靠渲染恐怖气氛和有意模仿西片《女巫布莱尔》相比,成本相对较高的《热血青年》除了能继续大玩恐怖气氛外,更加注重了对视觉效果的经营,令观众神经始终无法松懈。至于情节,虽然仍是冤魂、厉鬼、害人的传统鬼片套路,但主题意念却完全突破传统世俗因果报应的价值观,影片中三位青年好心捐血救人,谁知竟招致被救人女友鬼魂的忌恨,怨他们多管闲事,令自己与男友阴阳分隔。结果任何人都对那女鬼束手无策,她的阴谋亦最终得逞——怨气无法化解,好人最终丧命,如此偏执冷酷,自然令观众感受到绝望的恐怖,难怪《热血青年》被人称作近年来最惊悚的鬼片了。

      至于2003年的《古宅心慌慌》,则是郑保瑞迎合观众拍出的一部“装神弄鬼”的惊悚喜剧。尽管导演动用了几乎所有恐怖片的惊悚元素及噱头,气氛营造得相当吓人(足以羞煞《凶宅幽灵》的内地导演阿甘),但终究给充斥影片的轻松笑料冲淡了许多,更何况电影最终只是个“人吓人”的闹剧呢?

      这两年,罗志良和郑保瑞继续出击,先后拍了《救命》和《怪物》。两部影片题材与神鬼无涉,故事均占个“奇”字,一个“偷肾”,一个“偷子”,但若论导演风格转变,又以郑保瑞变化最大。《怪物》对社会的控诉,直面“怪物”的悲惨遭遇,最后惊悚气氛反被煽情弱化,与郑保瑞之前《大头怪婴》、《热血青年》的冷酷无情大相径庭。

      

      六、彭氏兄弟独木难支

      

      算起来,近年香港恐怖片真正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以《见鬼》系列声名鹊起的彭氏兄弟。其实,无论《见鬼》、《见鬼2》,还是《见鬼10》,共同之处只在于讲述的都是“见鬼”这一故事母题。按照影片编导的解释,原来“见鬼”亦需特定条件,《见鬼》中的盲人李心洁由于换上了自杀而死的泰国少女“阴阳眼角膜”才频频见鬼;《见鬼2》里的舒淇则因自杀和怀孕变成可以“见鬼”的阴阳眼。至于《见鬼10》,则一口气讲了10种可以见鬼的方法,但这部颇有游戏风格和幽默元素的“鬼片”,显然不及前两部纯以恐怖取胜的《见鬼》来得讨巧受欢迎。

      曾有一段时间,彭氏兄弟打算暂时分开,暂时远离鬼片。于是,彭顺拍了《死亡写真》,彭发导了《阿孖有难》,可惜反响不尽如人意,而且恐怖片《死亡写真》明显又比喜剧片《阿孖有难》口碑好些。正因如此,虽然彭氏兄弟相当不满老派影评人石琪那句“还是拍恐怖片有前途”的忠告,却依旧回到老路,又合拍了一部《鬼域》。结果本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不仅视觉效果惊艳异域,涉及堕胎轮回的社会问题亦触目惊心,基本保持彭氏以往鬼片水准。

      2008年以来,港产恐怖片愈发少见。屈指一数,仅有邱礼涛的《降头》、《头七》寥寥几部。彭氏兄弟刚刚忙完漫画巨制《风云2》,《C+侦探》、《B+侦探》又转攻悬疑片,重回恐怖片阵营恐怕尚需时日。当然,香港的恐怖片也不能只靠彭氏兄弟支撑,恐怖片考验的是创意,如《女巫布莱尔》、《灵动:鬼影实录》,起码惊悚题材在香港仍有生存空间,急需新鲜血液补充……
  3. 《疯劫》是一部悬疑电影,情杀案的来龙去脉直到片子最后才相对清晰,梅晓姬因阿卓对她的抛弃和对李纨的愤恨而错手将火叉插了阿卓,然后李纨就激情杀了害死男友的梅晓姬,并对死者做了手脚。傻子也碰巧目睹了这一切。 首先来看李纨阿卓梅晓姬的三角恋。阿明寻访澳门时候我们得知,梅晓姬是个小姐,爱上医生阿卓,并为之到访香港。阿卓爱不爱她呢?这一点从舞厅跳舞那一段推知是有点爱的意思。李纨算不算阿卓的正式女友呢?不算是吧,阿卓的妈妈都不知道阿卓要和她结婚的事,而且李纨家这边问起她什么时候跟阿卓结婚,她也支支吾吾说不清。后来我们知道李纨因为这个怀孕写信给梅晓姬试图用道德的力量相逼她和阿卓断绝关系,但梅晓姬不以为然。后来阿卓到了龙虎山后,对待梅晓姬的态度和之前的完全不同,反而十分爱护李纨,这让人不禁疑问阿卓到底爱哪一个?剧本在处理这三角关系上不够深入,阿卓和梅晓姬的戏份太少。从顺序上看,是李纨先被冷落了(在舞厅跳舞那段),后来阿卓又莫名其妙地冷落了梅晓姬,而片子对这转变没有任何的交待。 再来看破案过程。阿明一直对命案有疑问,尤其是李纨回家的传闻之后,阿明的怀疑似乎是对的。阿明在游轮上见到过阿卓和患肺癌的梅晓姬,并且到了澳门寻访过梅晓姬之前的妈妈桑,经由阿卓的母亲拿到了阿卓和梅晓姬的生活照片,知道了他们的恋爱关系,此外阿明又从李纨阿嫲那里得知了李纨已经怀孕。经由周东诚的重新验尸,死者证明是患有肺癌的梅晓姬,阿明通知警方后,警方也查明李纨和死者的纸模并不相同。由是案件谜团基本解开,李纨是杀人的真正凶手。 许鞍华在讲述怎么侦破这个案件的时候加了李纨回家的三场戏,都是夜景,配上林敏仪的音乐有点惊悚玄乎的味道,但是手头资源画质太渣,这几段夜景戏基本都是黑漆漆一片,体味不出任何效果。总体来看,许鞍华动用阿明的视点主讲这个故事没有问题,也始终保持了一定悬念。不足的是最后命案解开是靠着李纨的回忆,还有傻子回忆片段出现也显得有点乱。李纨死后突然来了一段李纨阿嫲的回忆,还有李纨关于舞厅的回忆片段也是比较生硬地出现。 这部戏的剪辑在当年很厉害,手法算得上酷炫。但过渣的片源影响了观影,夜景戏更是灾难。

    ps

    香港电影资料馆2019年推出了本片的修复版蓝光碟,我更加期待《撞到正》也早日出修复出碟。

  4.     香港电影新浪潮;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暗涌着变革的气息。79年,许鞍华的疯劫,徐克的蝶变,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但它的发轫却是以这样一种“疯”的姿态出现的。知性保守的许鞍华,处女作竟然是讲凶杀的,还带着悬疑惊悚,但透出一种旁观者的冷清和某种无法压抑的负面的情绪,后来的投奔怒海更加厚重,无奈和绝望的情绪不彰自显。但比起徐克来,这样的感受还不算什么。地狱无门显然更加直白,也更加尖锐和疯癫,第三类危险是迷茫的,气质接近烈火青春,更加带有普遍性却散失了那种深刻的洞见和尖锐的批判。

        香港电影中的“疯子”;
    还是那句老话,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疯劫中的疯子兼傻子是整个剧情的中心,地狱无门整篇都是疯子,那种让人全身发凉的恐怖感和无处逃离的无力与绝望挥之不去,很久都缓不过来。后来的诸如力王人皮客栈之类怪力乱神的片,极尽变态疯癫血腥暴力恐怖黑暗惊悚。而且在香港电影电视中有很多疯子的角色,纵观世界影坛,也是一支奇葩独秀于林。

        赵雅芝惊为天人之美;
    在此三年前的半间八两中结尾一段,她的出现让我惊为天人,三年后的新白娘子传奇中那惊鸿一瞥的身体暴露让六七岁的我启蒙了对异性的联想,再后来的上海滩里,和发哥真是绝配。但在疯劫中,粗糙暗沉的画质中之间一袭红衣,惊艳,然后凋逝,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她要演跟她气质完全不搭的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她问阮士卓的情妇那几个镜头,红唇轻启,然后又羞涩的低下头。我擦啊,台他么有感觉了。到现在我还坚定不移的认为赵雅芝是中国影视娱乐圈中最美的人。在半斤八两中看那22岁的赵雅芝那精致天然的脸蛋、紧致丰满的体态和不染世俗的气质,美得无法言表,俗话说美人之美在于骨,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