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平台更新,追平了江河日上,发现这部剧还是蛮特别的,特别的反差。
初看主创阵容,本以为又是一部大开大合的正剧,结果发现这部剧在题材的整合和表现的手法上非常创新,打破了这种类型剧的固有框架,既有高屋建瓴的主题和接地气的人物群像,让整部剧依然保持着很强的社会价值输出,又通过逻辑分层,让整个故事的推进非常的紧凑、有趣,又悬疑感十足。
悬疑的节奏,民生的内核
电视剧以一场命案开篇,分管齐江市环保工作的副市长王武的尸体被发现在江边,市公安局协同调查,结果让人大为意外,通过监控显示他是自己跳江身亡的。
调查一轮下来,王武既没有受贿行为,也没有作风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自杀?特别是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组进驻齐江并要求整改的时间点上。显然,王武的死把故事推向了整个齐江市背后的民生问题。寻找促使王武自杀的“罪魁祸首”,不但定下了整部剧的主基调,也埋下了贯穿始终的悬疑钩子。
另一方面,在对王武死因调查时不断扯出的人物关系网慢慢浮出水面,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织网的编织,特别是王武的大学同学,齐江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院长郑寒江的登场,随着拥有相同专业,但是在不同行业展开工作的两个人轨道的重合,也把故事引向了以环保为主线的正轨。
同时,又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组组长王宬收到匿名人送来的死鱼的情节,为后续故事先行设置了一条支线,甚至这条支线可能会引爆后面最大的冲突。
可以说,江河日上我见过为数不多的能够把第一集塞得满满当当,又能让人马上窥见全局,而且不觉得混乱的剧作。
主题先行,逻辑为王
能够让人迅速捋清人物关系和故事方向是因为江河日上具有很强的逻辑分层,而这种分层也是构架在主题之上的。
江河日上的主题就是环境保护,这种题材其实不多,而且会让人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可能会让人觉得太过严肃,或者关注的事件与自身关系缺乏紧密度。但是这部剧显然突破了这些框架。
你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整部剧故事的推进确实始终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息息相关,但同时,它又是有趣的,且很让观众产生共鸣。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故事的逻辑非常清晰,它以知微见著的方式,层层递进,为观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口,也为表达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让本来很严肃的主题变得很接地气。
比如,郑寒江上任齐江副市长后先是解决了小吃街的问题,表面上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实际上牵扯出来的是巨大的民生问题,被打掉承重墙改成小吃店铺的老居民楼早已成为了危楼,具有安全隐患,无论是做小买卖养家的摊主,还是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面对的问题本质上都是老百姓日常遇到的问题;后面郑寒江又着手居民楼的垃圾事件,表面上是垃圾堆放问题,但实际上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垃圾长期堆放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剧里用两个这样非常日常,又具有极其复杂和矛盾性的事件,一下子就让观者非常能够共鸣,郑寒江为了解决环保的问题,就要破局,而这个局可不简单,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屋建瓴,多元共生
一发是环保问题制造的困局,是全球都不得不面对的日趋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江河日上也以此为主题,从工业,养殖业,渔业等方面,用小吃街、垃圾山、南洼山9号溶洞、湿地酒店开发、磷矿石加工厂、暗管排污、南洼山垃圾填埋场等事件串联起整个环保治理的故事,非常具有先驱性和社会意义。可以想见,随着后面剧情的展开,大众平常只停留在脑海中的环境污染,将会以更加具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
同时,江河日上作为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的剧作,并不只停留在对环保问题的治理上,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方式融合了更多的元素,比如分管招商引资的常务副市长刘耕野背负着齐江市的经济重担,显然,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同时,经济发展也是环境污染的“永动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回归到了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议题。
另外,剧里群像的塑造也很丰满,在解决一系列事件时,为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免不了人与人的交锋,既有个体利益与身份责任的博弈,也有理想主义和人情世故的交织,在这个过程中,官场的博弈,职场的辛酸,理想的风骨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牵一发必动全身,江河日上既然选择了环保的主题,就必然需要对整个故事有高屋建瓴的调度与融合,而这也是整部剧呈现出来的最特别之处。
总体上来说,江河日上虽然拥有严肃的内核,但却相当的有意思,这也源于剧本的厚度和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通过故事的结构和人物的调性既消解了可能的枯燥,也留存了观者的注意力,确实是很难得的一种尝试。
最近的下饭剧是一部讲环保的类型剧《江河日上》
能把这么冷门的题材拍的生动有趣实属难得,更难的是对官场众生相的生动刻画,可谓是集环保、悬疑、刑侦、职场于一身的多元大戏
故事刚开场,齐江市主管环保的副市长王武就死了,并且还是溺水身亡,死因未知、疑点重重
作为王武生前聚会的参与者、也是他的大学同学,大学副校长兼环境学院院长的郑寒江作为首要嫌疑人被纪委请去“喝茶”,配合调查王武的死因
就在这时,郑寒江才得知,王武在死前给他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4个字:救救齐江
与此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也早已进驻齐江市,重点对该市的工业、养殖业、渔业等方面的环保工作进行督查
随着工业进程加快,齐江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在随后召开的领导层会议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王宬指出了齐江市所存在的400余项亟需改善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对湿地的破坏,并强烈要求拆除已经投巨资启动的“齐江湿地大酒店”工程
作为环保专家,郑寒江看到督察组的环境报告后产生了不同意见,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经验,毫不避讳地质疑了报告中的不严谨之处
郑寒江直率、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打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王宬,邀请他接替刚刚离奇身亡的前副市长王武,主管齐江市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
就这样,一介书生、毫无基层工作经验的郑寒江临危受命,成为了齐江市环境治理的掌门人
尽管有省委督查组撑腰,但,作为空降兵的郑寒江一经任用便站到了如此风口浪尖的位置,在市委市政府管理班子内部掀起了不小的争议与质疑
尤其是主管招商引资的副市长刘耕野对此意见最大,毕竟,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必然的博弈,二人更是一度水火不相容
而此剧最大的看点,除了一个个环境污染难题的解决推进,就是领导班子内部的官场众生相,比如,与“不会做官”的郑寒江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王武的原定继任者、环保局局长朱天才
与郑寒江的雷厉风行、坚守原则不同,临近退休的朱天才谨慎圆滑,精通为官之道,面对敏感状况能躲就躲,一心只想安全退休,但,也正是如此圆滑老练的朱局在了解了郑寒江的为人后,放下芥蒂,协助其解决了烂尾楼垃圾堆等一系列难题
在这部剧中,并没有高大全的完美人物,可以说,大多数人物都各具瑕疵
但就是如此真实的刻画,让一个个人物显得更加立体丰满,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观摩到了更丰富的人性
而此剧的另一看点,就是看毫无“官气”、甚至带着书生“傲气”的郑寒江,如何不按常理出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一个又一个老大难问题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郑寒江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强迁“脏乱差”小吃街
齐江市有个小吃一条街,一到晚上热闹非凡,但,隐藏在喧哗背后的,则是形形色色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的卫生不达标,小吃街的商贩不但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更违反环境治理法
环境脏乱差还在其次,小吃街两侧的居民楼多扇承重墙被商贩拆除、改成了门帘房,在此破坏下,楼体发生了严重位移,已属于一级危房,随时存在坍塌风险,由于周边人口密集,一旦危险发生,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人祸
其实,市政府从很早之前就着手小吃街拆迁工作,但商贩想做生意、住户想多要赔偿,可政府又拿不出大额拆迁款,考虑到社会影响,只能反复劝阻商户搬迁,但在层层利益的阻挠下,问题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多年的努力也为小吃街拆迁打好了前期基础,现在亟需的只是一个“引爆点”,而郑寒江的到来正好提前推动了这件事的发生。
深入了解了小吃街的具体情况和困难后,郑寒江力排众议,刚柔并济完成小吃街拆迁工作
先是通知公安局长办公室、联合城管局联合执法,要求所有商贩三天内停止所有经营活动,组织统一迁移
但,居民及商贩的对抗情绪十分严重,没人愿意主动搬迁,在这样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群体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再加上自媒体的盛行,以及造成负面影响……
对此,相关部门严阵以待、如坐针毡,最终出动公安及防爆警察联合执法,顺利完成了小吃街的强迁工作
强迁虽然结束了,但难题只完成了一半
小吃街关闭后,商贩们无处摆摊、影响了生计,近百家商贩围堵市政府,要求政府给出赔偿和解决方案
面对难题,郑寒江并没有推诿,而是再次直面问题,先是带商贩们去食堂吃饭,既拉近了关系、缓解了激愤情绪,又把商贩从市政门口暂时转移走、不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并向商贩们郑重承诺,一定帮他们解决问题
可,即使贵为主管环保的副市长,职责范围也是有限的
郑寒江本想把商贩们安排至购物广场,但由于商场对底商的筛选要求高、且摊位数量有限,只能容留极少数摊贩的入驻
针对这样的现实困难,郑寒江又提出在商场外的露天广场设立小吃街,却再次因“商场与商户签有竞业协议、此举存在违约风险“遭到拒绝
面对郑寒江希望对方“配合政府工作”的要求,商场负责人也很刚——“这个问题是你们市政府的,不是我们购物广场的!”
好在,在郑寒江的积极争取下,商场同意了设立“夜间美食街”的提议,小吃街迁移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观众都会和我一样,感慨政府工作真是不好做,原来并不是所有单位都能唯政府的指令是从,从而对政府工作有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
在以后去小吃街的时候,也不会只顾着吃喝了,而是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是否环保、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我想,这就是这部剧不同于其他剧的教育意义吧?
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结合生活中最常见的民生问题,将环保观念及安全意识植入人心
这样的好剧,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力荐!
无意中关注到《江河日上》播出,一口气怒刷六集 ,个人觉得,从前面六集的输出效果看,这部剧看头是有的。
这部戏狠人众多,但狠得与众不同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郑寒江。
高阶职场的进阶之路,他一路升级通关,在每个关键的节点都选择了对的方向,堪称是全剧大狠人。
作为一部环保题材的主旋律剧,能做到故事不枯燥,言之有物。贯穿这部剧的核心人物郑寒江,关于他的人物设定,细细品来很有意思。
一个学校的副校长,从未进入政界从事过任何职位,他喜欢大学的简单生活,平时带学生搞田野调查、发发文章,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一夜之间,接死去同学的班,临危受命,实现身份地位的大扭转。
从一介书生跨入仕途一举上任副市长,这个人物设定带有极强的戏剧性。
学院作风与机关作风,学术研究与治理城市,他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矛盾和困难可想而知,组织为什么就看中了他,揪出齐江环保困局背后盘根错节的贪腐真相的重任,一介书生是否能胜任?看似戏剧性的设置背后,剧本用扎实的人物弧光,赋予了角色转型的合理性。
郑寒江作为一名研究型学者,显然是实践出真知派。他的环保专业背景出身,使他拥有着业务专家傍身的核心战斗力。
一年中有二三个月在外,带着学生搞田野调查,多年来,掌握齐江市真实环保情况的一手数据资料,长期为齐江市环保工作提供智囊支持。
锁定他,也就是为解决上面下达的重点任务,解决421条整改意见,这个硬性规定直接锁定了齐江顶尖的专家团队,找到他,也就找到了实际解决问题的基本盘。
因为上面很清楚,想要破齐江的环保困局,需要的是一个局外人。而郑寒江科班出身的实干作风,当之无愧成为了解开困局所需的最强打工人。
只有没有利益纠葛的局外人才能打破僵局,搅开齐江的一潭浑水,让潜伏在潭底的魍魉魑魅浮出水面,清理了这些陈腐的渣滓,浑浊的水才能得到澄清。而搅动浑水的勇气和魄力,不仅需要理想主义的热情,还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郑寒江新官上任后三把火,不按常理出牌,自带节奏开始他的任职之路,用务实高效的实干作风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让有心人的筹谋落了空。
第一天的欢迎会掌声刚刚落下,工作计划已经摆在桌面;酒桌上,你来我往推杯换盏省掉,拿出笔记本我们来聊聊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向上管理的开会汇报先放下,跑去垃圾堆上组织群众清理污染是紧要事;没有那么多中间环节,也不会弯弯绕绕,解决问题是根本,郑寒江的做事风格,像是一种化学刺激,给“循规蹈矩”的老油条下了一剂猛药。
明规则亮起来之后,暗规则正在失去土壤。可以推论,打破了表面的平衡后,面对这种失衡,暗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出大招,郑寒江的热情和初心如何坚持,这应该是电视剧中后段的最大看点。
郑寒江不仅有超强的专业力、执行力,还有处理复杂问题时四两拨千金的应变能力。应对问题的全面综合能力,反映了郑寒江极高的领导造诣。
郑寒江一上任,就被迫面对内外交困、上下夹击的局面。
对外,郑寒江坚持拆除有严重安全隐患夜市,一群被端了饭碗的小摊贩,在大院门口聚众抗议。对内,行事果决的工作作风让郑寒江在单位里遭遇阻力,空降的身份又切断了直属下属老朱的上升之路,理想主义者走入现实的困境。
面对前来聚众的商贩,他花钱让他们在食堂吃饱饭,先吃饱肚子,解决温饱问题,以接地气的诚恳态度赢得了商贩信任,晓之以情;然后宣讲夜市中的安全隐患,赢得理解,解决情绪问题,以理服人;最后带着摊贩代表去找广场代表谈判,和他们站在一起,赢得人心,解决了下一步生存问题,以德立人。三步走的行动路线,步步都有章法,群众的愤懑消除,问题解决,老百姓一片喝彩。
解决下属朱局长的心病,一场酒桌戏,更是妙趣横生。
先认罚,坦诚相见,挡了老朱的官路,但这不是他能选择的,是组织的安排,老朱你要自己摆正心态。
后讲资历,打感情牌,都是二十多年的老环保人,从资历上,你老朱占不了便宜。
再谈责任,几分敲打,如今这个局面,兴师问罪起来,你老朱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
最后提要求,发出邀约,你老朱如果是聪明人,咱们通力合作,解决这眼前问题,才能双赢。
郑寒江,一番言辞,几杯酒下肚,以退为进,话中有话,绵里藏针,把朱局长治的服服帖帖。
以上三点奠定了郑寒江的核心素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能被选中,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抛开主角郑寒江人物塑造,此剧的一众群像刻画,个个拉出来,都很能打。梅婷饰演的医生肖雪,看似冷静从容,其实充满悲悯;姜武饰演的企业家钱起,忠厚仁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的功利心;杜源饰演的王宓,义正言辞下有着谋略和担当;张国强饰演的一把手,表面积极但总感觉态度暧昧,城府极深,看不出半点内心情绪;赵麒饰演的严哲,跳脱了严肃人物形象设置,亦庄亦谐,颇有风趣;苏可饰演的刘耕野,嘴上喊辞职手上勤搬砖,可谓标准的“口嫌体正直”。赵亮饰演的老朱,深谙职场生存之道,左右逢缘,是谁也不得罪的老油条。
这些众多老中青实力派演员用自己的经验和悟性,呈现出一个真实的齐江市,让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平稳落地。剧中的飙戏场景堪称是神仙打架,具像化诠释了何谓头发丝都在演戏,值得一看。
这段时间一直在追的剧《江河日上》收官了。
初初看时,我是被题材和演员吸引的。略带悬疑色彩的官场剧,加上几位比较喜欢的演员——黄志忠、梅婷、姜武等人,非常期待他们的表现。结果追下来发现,整个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如预期走入“幕后谁是大BOSS”的传统套路;我等的“忠奸两分”一直没有来,反而随着问题的抛出、呈现、解决,心中默认的“阴谋论”设定渐渐瓦解。回过头一想,是该换个新思路看官场剧了。
《江河日上》是从一桩溺水案件开始的。溺水者并非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而是故事所在的齐江市市长王武(孙浩饰)。当市委市政府一套班子都在听取知名学者郑寒江的环保课时,市长失踪的传闻不胫而走,官员们慌乱起来,一个一个离开了讲座现场……
市长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为什么而死?背后牵连哪些关键人物?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成为故事的最大悬念。随着王市长跳江视频被发现,他在跳江前最后见过的人郑寒江也成了涉案嫌疑人。知名学者郑寒江,究竟和市长王武有怎样隐秘的关系,剧集开始布下了重重迷雾。
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在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市长离奇死亡,该做的工作还得做,好巧不巧中央督查组这时来到齐江市,对齐江环境治理进行明察暗访。一条发黑发臭的鱼被寄到督查组,究竟市里还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问题,众人又将如何面对,变成了更大的谜团。
黄志忠饰演的学者郑寒江,一方面被当作涉案嫌疑人,进入纪委的视野接受调查。另一方面,他因常年致力于生态研究,在主管环保的王市长离奇死亡后,又忽然被调到政府,作为空降副市长负责齐江市的环境治理。郑寒江身上并行了两条故事线,一明,一暗。随着他进入市政领导班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市政建设和自杀案绞缠在一起展开。这个人物将如何应对重重挑战,也是观众们关心的问题。
传统官场剧总会将官僚们分为忠奸两类,刚正不阿的人物自然是正义主角,浑浊不堪的奸人背后,一定还有“一山还比一山高”。近年热播的《狂飙》即是这样的思路,惩恶扬善总归是主旋律,而观众们更在意谁是最大的恶,如何铲除此恶,已经形成了一套定型的观剧思维。
抱着这套预期看剧的我,一直都在想,谁是王武死亡的幕后黑手。是市长李子平和他的跟班刘耕野,还是王武的直接下属环保局长朱天才?或者市委书记也不是什么善茬,他可能隐藏到最后,省委书记有可能是更上面的暗幕……?抱着种种猜想看剧,发现江河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以善恶来下定义。
有意思的是,在观剧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江河日上》并非要走那条阴谋之路。类似《坚如磐石》的权谋戏码根本不是它的方向,可参照的剧集更接近于前两年播出的《县委大院》。一众官员如何在琐碎的日常中解决问题——既来自上层的压力,也来自基层的期待,而流程上的规则他们也必须遵守。这是《江河日上》着重要去表现的矛盾。
学者型人才空降从政,既解决原有问题,也带来新的问题。郑寒江虽对齐江市的环保问题研究多年颇有见地,但真要着手治理,他必须克服环保之外的许多问题。
最主要的一对矛盾:治理环境污染,必将阻碍经济发展。这二者孰轻孰重,怎样平衡好这它们的关系,郑寒江的出现给市政领导班子的旧有执政思路带来冲击。
剧中最鲜明的角色冲突来自于两个副市长的较量。主管环保的郑寒江,和主管招商的刘耕野,面对面发起了不少激烈的辩论。齐江市要发展,必须引进大企业、发展工业;但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危害了市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相比中央督查组的严谨,齐江市政府开始并没有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固然重要,但好不容易招进来的企业撤走了怎么办,工厂停产工人失业了怎么办,也都是领导班子需要长远谋划的事情。临危受命的郑寒江,他所面对的阻力,与其说是一套班子内部带来的,不如说是由来已久GDP至上的思路已经形成了观念的桎梏。尽管学者本人对环境污染问题痛心疾首,但他仅凭一己之力并不能唤醒领导者们的觉悟。
一个小女孩的死亡给大家敲响了警钟。相比那条发黑发臭的鱼,齐江市民的人身安全被威胁,让“同喝一江水”的齐江人民和执政者们都直观感受到,环境问题已不能再敷衍解决。——我们喝的水安全吗?吃的食物安全吗?身边的家人、朋友是否会因为同样的原因离奇生病死亡?在这样的警示之下,所有人都被迫转变思路,把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发展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剧中设定的刘耕野副市长一角,代表传统执政者提出了最激烈也最为实际的提问。如何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不耽误经济发展,有没有兼得的方法?这是对郑寒江更大的考验。它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学术上的,更关乎实践本身。郑寒江是否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变成了《江河日上》故事发展到深处最大的看点。
饰演郑寒江的演员黄志忠,过去多年塑造过不少清廉的官员形象。最典型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一身正气扫荡乾坤,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江河日上》中,黄志忠承袭了清官类型的表演。他依然是刚正不阿的,但也在郑寒江这个学者型官员身上注入了一些现实色彩。
比如这个人物是清高和傲慢的,必然会激发领导班子内部的矛盾。他的一意孤行是不是等于否定了其他人的工作,是否会制造不和谐的声音、突显自己的功绩?这是郑寒江“空降”时必须面对的质疑。
剧中有一幕郑寒江主动找环保局长朱天才示好,让我印象深刻。相比于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清廉者形象,主创团队更多意识到了,这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郑寒江必须要向复杂的人际关系低头——环保局长虽然习惯推诿,但他的经验和人脉也是郑寒江必须主动撬动的“资源”。
与刘耕野的和解也体现了郑寒江融入执政角色的决心。他在刘耕野这个“刺头”身上发现了其努力办好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勤勉,大家渐渐向共同目标靠近——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但在治理中也要兼顾发展。郑寒江没有抹杀刘耕野引进湿地酒店的功劳,将高楼替换为融入湿地的低层方案,打开了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刘耕野的角色给《江河日上》带来了不少惊喜。他打破了我们惯常认定的官僚形象,最典型的一套话语体系,在市委书记、副书记、李市长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他们往往用模棱两可的话语试图缓和矛盾达到平衡,而刘耕野是极少数甘愿冒头讲真话的人,他把问题带到辩论和实操的中心——没错,你们要兼顾,但怎么兼顾,不要用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应对。
刘耕野展现了一种新的官员形象。他是年轻气盛的,有丰厚的学识和能力,也不吝胆识为自己投入的工作劳心劳力。当众人忌惮上头指派的新市长时,只有刘耕野敢勇猛发问:郑寒江,不是只有你想做好人,我们都想做好各自的工作。现在我们怎么做,请提出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围绕郑寒江和刘耕野的执政battle,诸多有趣的角色也让我们看到了官场中颇为真实(生活流)的一面。比如环保局长朱天才,他的心愿就是好好熬到退休再升一级——如此实在的坦白,是我们过去很少见到的官员角色。
还有赵麒饰演的纪委书记,他拿捏得当的表演火候,让我们看到了纪委工作不可说的日常。“请喝茶”原来是这样一门深厚的学问,赵麒演出了老谋深算,既死死扣住目标不放松,也总能巧妙地避开疑问,把漫长的审问执行下去。
电视剧白玉兰奖给《县委大院》吴越的颁奖词里曾说,她是“在有限的篇幅和受限的创作空间里,以精准的表达,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当代基层女干部的形象”。同为展现日常生活流的官场剧,《江河日上》的视角放在比县委高一级的市委,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系统、宏观,要解决的矛盾既包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也要体现更上层的决策思路。
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诸位功力深厚的演员如何准确表现市级干部的现实状态,是颇有难度的挑战。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被大幕笼罩的权谋之争——它通常简单地将官员分为正义和邪恶两种,让剧情有效推进;但在日复一日的会议、电话和现场沟通中,要推进剧情必须有新的思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可信并惠及民生的方案,正是《江河日上》令人看到的新面貌。
就24集的篇幅而言,《江河日上》已尽力达到了“好看”和“现实”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