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爱情天文学 La corrispondenza(2016)

爱情天文学 La corrispondenza(2016)

又名: 信件 / 对应 / The Correspondence

导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编剧: 朱塞佩·托纳多雷

主演: 欧嘉·柯瑞兰寇 杰瑞米·艾恩斯 肖娜·麦克唐纳 安娜·萨瓦 詹姆斯·斯迈利 詹姆斯·布鲁尔 西蒙·米考克 斯图尔特·亚当斯 詹姆斯·沃伦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16-01-14(意大利)

片长: 122分钟 IMDb: tt3530978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艾美(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是一名天文学博士生,过往的伤痛经历让她成为了一名兼职替身演员,只有身处于千钧一发的危险境地,艾美内心的痛苦才有可能稍稍淡化。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遇见了名为艾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的天文学教授,趣味相投的两人相互吸引着,很快便走到了一起打得火热。

演员:



影评:

  1.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这是一个关于天文学老教授与其他年轻情人的纯爱故事,故事带着意大利创作者无可救药浪漫和深沉。影片中英俊的老教授不仅仅是痴心爱人,还是学术和人生的导师,最完美的情人莫过如此。

        作为电影它的几个缺点是显而易见:情感推进上较为生造(倚重音乐推进太多),剧本不够出彩(部分设定并不合理),女主角的表演也只是勉强应付。不过以五星作为满分标准的话,这至少还是一部三星以上的作品,另外考虑到这几年似乎很难看到深沉向讨论爱情的电影,情感上仍然会给它加分。但是考虑到这样一部作品出自曾经名扬影坛的奇才朱塞佩·托纳多雷之手就多少有些尴尬了,自星光三部曲以来,这位世界著名导演的退步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星光三部曲以后,从2009年的《巴阿里亚》到2013年的《最佳出价》到今年的《对应》,可以明显的看到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创作力在大幅下降,内容创作上越来陷于奇巧淫技,却丢了星光三部曲动人的最大特质:写实和质朴。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毕竟这是那位在三十年前就创造出《天堂电影院》的人呐…

       回到《对应》这部影片本身,延续《最佳出价》的爱情模式,这仍然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年轻女孩的故事(托纳多雷真是越活越年轻..),只不过这次爱情的主题更加纯粹一些,不考虑该片伪天文学的烟雾弹,这部电影本质上算是一部纯爱系的电影,讲述一个人在离去之后,怎样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努力的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仍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陪伴她渡过爱人已逝的几个月低落时光。人生命的延展性是有限的,片中的生命将尽的深情老男人竭尽全力通过另一种维度的短暂延续生命,将自己深沉的爱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最深爱的人。很多人只觉得这种维度的生命延续只是近乎于一个程序员开发的普通系统程序,但是却忘了深情老教授对女孩竭尽全力的了解,这个辅助短暂延展生命的程序本质上是建立在教授对女孩的极度了解之上,每一个回应、每一个设置都是设身处地为女孩考虑过的。考虑到老教授最后几个月的濒死状态下的种种努力,所以这近乎是用阳间时间在换阴间生命的行为,老教授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给自己心爱的人争取到了温和过渡的几个月,而女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掘,挖掘出教授背后的用心良苦,逐渐走出阴霾,顺带与困扰自己已久的人生过往达成和解,最终学会直面自己的人生。

       天文学的外衣给电影带来了更加浪漫的氛围,“星星的生命终结之后,因为光速和恒星系距离之间的原因,在地球上的我们仍然能够看见很多其实早已不存在的星星,在与这些死亡的星星对话中,我们仍然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这段天文学的解释就像是这整个爱情故事一样,一个人通过点亮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为自己深爱的人照亮人生路途前方的一小段路,即使爱人已逝,但是生者仍然可以和爱人留下的最后光芒进行对话。这是天文学家无可救药的浪漫,爱一个人能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当整个浮躁的现实世界都在怀疑爱情存在与否的时候,这样无可救药的爱情故事无疑是现实的一剂强力麻醉剂。
     
       虽说创作力已大不如前,但是托纳多雷扎实的电影语言和一向强大的情绪煽动力足够赚取不少人的泪水,遗憾的是这个托纳多雷并不是一部分影迷们所期待的那个托纳多雷。
  2. 凌晨两点看完,哭得不成人样。好像我就是特别容易被生离死别戳泪点,加之爱情,全程随着Amy的情感波动而波动。
    特别是Amy找到Ed遗落湖边的废弃录像带记忆卡,在电脑前一阵又一阵地泣不成声,我也跟着,泣不成声。那种,他让我难受,我又珍惜着这一份难受,要抓紧这与他相关的点点滴滴难受的感觉。
    理性客观来讲,我是认同那个医生的话的,我觉得Ed是自私的,离开后的这样的行径只会给深爱的人带来痛苦。但从Amy和我的少女心的角度来讲,如果我是Amy,他留下的任何的,好的坏的关于我的,我都是必须要去找到的。因为人世间的爱太短暂了,能在对的时间相遇好好厮守太难了。
    失去深爱的人是多么残酷的事。
    对Amy来说,要独自一人走过以后漫漫的人生,缺失了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对Ed来说,是不得已地缺席深爱之人的人生,深爱却无力。
    全片的清冷色调,压抑的自杀倾向的电影片场,刷满蓝色的房间,一不小心弄丢了的爱人。湖水上的小岛美如画,心却是破碎的心。
    有人说女主演技平平,但我喜欢女主的演技,绝望无助时的泪水,无法触摸爱人的泪水,她的眼睛里泪水里写满了心的空。那种钻心的疼痛,从她的眼睛里顺着泪水流淌到我心上。

    在我的人生里,我从没见过比他爱得更深的人。
    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湖水倒映出的山的影子,很像你的笑容。
    人都是因为犯了错才不得永生,我想我的错误就是没能早点遇见你,没能爱你更长久,因为我的这个错误,我才不得永生。
    我想要想一个有创意的结局,但我的心里回荡的只有一句话,是我爱你。

    晚安。
  3. 看完第一遍觉得是一个特别遗憾的故事,毕竟在常理中,两个如此相爱的人没有走到一起实在可惜。但我真的不相信托那托雷肤浅到用这样一个知音故事来应付观众,所以,我看了第二遍以及第三遍,逐渐发觉一个潜藏于表面的内容:就是艾米和教授从头到尾也没打算要在一起,结婚或公开恋爱关系,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并不是以在一起为结果的存在。爱情在这里,是脱离契约,财产,后代甚至祝福的一种独立的存在,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道理,它的爆发,也不需要人人都看到,就如同星云或是黑洞,它就是事实,它存在于此,没有任何原因,亦不需要任何结果。

    两个人不以在一起为目的的结论来源于以下几个细节,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再研究研究,我先说说我的观察。

    第一,关于教授是否离婚,我认为他是没有离婚,目前或许处于分居阶段,首先,如果离婚了,绝对不是这样开两间房,并说着:I am sorry we can't be together as much as we d like这句话的意思是,抱歉,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在一起,为啥不能,因为没离婚。。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了。在西方,只要离婚了,男男在一起都不会是诟病,何况男女。其次,在教授给女孩的周年纪念光碟里,教授是这样说的:even the distance kept us fart apart , and it will always be ,他认为他们的异地恋终将持续,并没有说出任何未来要在一起的打算或者安排,而让我惊讶的是,女孩很认同的点了点头。意思是,她很接受教授的这句话,并且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妥。这个细节挺关键,多多少少表达了女主的态度,她根本不介意这样的关系。后期女主去爱丁堡找医生要回资料,医生批评了教授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对他的妻子和孩子甚至女孩都是不太尊重的,这里首先,教授的确有妻子,且还是会对教授的所作所为在意。最后一点,女主和教授女儿见面,女儿说:教授因为儿子太小才没有抛弃他的家庭,而女主回答是这样的:I never forced him to tear his life apart 我从没逼他离婚和我在一起。

    看到这里我逐渐描绘出艾米和教授的关系:亦师亦友,互相欣赏,作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艾米对教授这种老男人不动心基本是违反公理。作为一个老男人,受到生活职业家庭多方压力的老男人,碰到这种独立倔强勇敢的小鲜肉,不想去探索一下,也是违背公理,于是他们就在一起了,而且还有六年这么久。

    第二,解析为什么可以在一起六年还如此难舍难分。我理解为,纯爱。纯爱,即不以结合和占有为目的的爱情,是与人类社会中的婚姻关系完全背道而驰的存在,一段婚姻关系,属性实为社会关系,契约关系,男女双方不仅从此财产共有,男女双方也暂时失去了对其他异性追逐或了解的合理权利,因此婚姻,或是说确定某种严肃的伴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限制,占有及约束。有了这份约束的开始,其实爱情已经失去纯度了。艾米不曾逼迫老男人去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从未逼他离婚,这对于老男人来讲,是多么伟大又慷慨的赠予。因为这种要求,贯穿于老男人的世俗生活中无法逃离,尤其还有一个怎么也无法抛弃的儿子,他太希望两全其美了,尽管道德上实在是低了点。所以他是如此感激并宽容些艾米的一切,于是他对她做了令人羡慕的一切事情。这对于艾米对他的馈赠来说,他的所作所为仅仅只是合理回报而已。

    那么,这样的感情是主流吗?当然不是,是极度非主流,因为人类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懒惰,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另一半的信心,多多少少还是建立在合同及契约之上,我们彼此势单力薄,因此需要有共同的力量共同的财产去完成我们的社会角色,换取周围人和环境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安全感,而且我们希望这样的结盟是长久的,因此我们懒惰在于继续自我探索,而是习惯于把原本需要自我承担的压力或者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另一半身上,那么,就算当初结合的时候再怎么相爱,到头来这份关系质量都是会降低的,因为契约关系中总有一些不公平的分摊会伤害到本我。因此,如果有一份爱情,它不以在一起为目的,也不以逼迫对方改变或牺牲作为前提,大家此时勇敢独立,聚时似火,散亦繁星,这样美好的体验,谁舍得放弃?于是六年就这样甜蜜的走过来了,毫无压迫一路欢喜而感恩的走过来了,最后被各种女儿同学路人甲一大票人羡慕嫉妒恨。。想想也是,只是在羡慕艾米得到无与伦比的爱的同时,有几个人能做到她这种大女子主义的勇敢姿态呢?导演强化了她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敢体质,其实她确实勇敢确实坚强,有幸遇到这份爱,她亦拿得起,且放得下。

    最后吐槽教授把城堡转送给她,我不喜欢这个结局,感觉前后不能好好呼应了……呼,铁叔真帅。。这么多年不仅不发福头发还这么美,美人!
  4. 在你看电影的时候,会不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时,会被反(bian)派(ju)折磨的死去活来,当观众左思右想想不到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反派/主角会突然智商暴跌/运气值暴胀,而之前浅浅带过(甚至是从未出现过的)角色都会一拥而上帮助主角,从而带领主角走向最终的胜利。这种看了下表发现电影快结束就改走向的行为,我称之为“导演の手”。
      导演の手,如同赵本山老师曾说过的,讲究的是个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前者比较经常发生在纯商业片里,花式给主角开挂或是因为薪酬原因把重要角色弄死已是家常便饭。后者比较容易发生在想当作者的导演身上,这就让我想起了游乃海的《跟踪》里那一根突如其来的鱼钩。
      不过,以上唠叨了这么多,导演の手在电影里还是无形的,我们今天要讲的,却是一部关于“有形の手”的电影。
      托纳多雷导演除了保留他一贯喜爱的忘年情(《天堂电影院》的老少情和《西西里》里孩童对成熟女子的仰慕)的癖好,还有意无意地把“导演の手”变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既然导演本人并没有在电影里面出现,那摆弄这只手的人又是谁呢?
      对,就是教授。
      观众看爱情片,追求的是代入感,男女主角在其中扮演的其实是观众心里渴望自己所处的位置,简而言之,男女主角代表的是观众视角,演员演得像,观众们“哎呀我居然可以和这么hot的男人/女人嘿嘿嘿”的代入感就会越强。
      然而,当你打开这部电影时,你却发现以教授为第一视角的场景,只有第一幕。教授与艾米一开始的肌肤之亲,便是两人亲密的顶峰,到教授欲离开房间时,艾米的镜头就彻底虚化,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揣测教授的所想。一个空镜头以后,教授离开旅馆,完成了他观众视角的部分。此后的他的所有心理戏或独角戏都只能在视频间接显现,而艾米则变成了观众视角的唯一代表。
      当人们看电影投入情景时,突然出现一个很明显的人为设计的情景,难免会让人感到兴味索然。而《对应》的不同,在于它就是一个关于人为设计的情景的故事。在艾米得知教授去世前,剪辑还较为破碎,艾米的日常如同走马观花一样一扫而过。比起日常,观众(同艾米一样)更加在意教授发来的一条条与星星有关的信息以及教授不接电话的缘由。然而,导演の手在这段戏里早已打下了伏笔。
      就在教授死去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导演の手”慢慢浮出水面。艾米从此成为了教授导演的,拍摄时间长达三个月的冷暖剧的VIP观众。
      顺着艾米的视角,我们不仅心甘情愿被教授(或是导演)牵着鼻子走,还想更快知道会发生什么。当艾米耍起小脾气的时候,导演の手第一次生效:邮递员投递礼物一枚。当艾米紧张备考的时候,导演の手第二次生效:教授算准了包括时间、地点、课题等一切要点,甚至连考官出啥题都能算的一清二楚,给艾米加满了女主光环。当艾米无法原谅自己,选择逃避,甚至切断和教授的通讯的时候,导演の手第三次生效:教授的“11个我”的理论,就如同《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校长留给罗恩的打火机一样,告诉艾米:“我不是知道你会走,而是知道你一定会回来。”当艾米寻找教授信息未果,遇到瓶颈的时候,导演の手叒生效:有邮递员、路人甲、路人乙、律师、医生、教授家人、路人丁(在教授的授意或是言传身教下)将教授的CD、信件和教授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她,让教授指引她将来的方向。在教授导演的这部剧里,艾米是她的VIP观众,与电影里的观众一起感受导演带来的情绪起伏;律师与医生是主创,讲解教授的心路历程,并带来不同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医生对教授的反对说明导演对故事本身也有自己的顾虑),路人甲乙丙丁则是剧里的群众演员,兢兢业业地完成导演的指派任务,并从不多问为什么。即使导演不在现场,靠着其严密的导演の手和主创演员的悉心遵守,这部电影最终硕果累累。
      当然,这个硕果并不是票房。这个耗时三个月的电影的不仅延长了教授的人生的长度,更增加了艾米的人生的厚度。她不再情绪不定、渴望死亡、顾影自怜,她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毕业生,鼓起勇气“重演”了车祸的特技,与母亲达成了和解,更重要的是,他离开以后,她也可以自己生活的很好了。
      当我们看电影感觉到有一只手在强行改变走向时,我们一般都会大失所望。然而在《对应》里,“导演の手”竟成为了主题,导演就是教授,观众就是艾米。导演的每一个惊喜(教授的精心准备)都能让观众(艾米)感同身受并感动的一塌糊涂,反倒让路人丙和医生对女主的那句“我想不到会有谁像他这么爱你”显得异常苍白。教授的这出戏,似乎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完美的气息。
      然而,千算万算,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却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全片最打动我的段落,恰恰来自Borgoventoso 的船夫Ottavia捡走的SIM卡里,教授害怕做不好而发怒、心慌甚至流血的场景,而这一段也恰恰不在教授的计算范围之内。
      也许,片尾那个雕塑家说得对:“这个雕塑,其实是之前的模特,因为哭出来结果弄砸了的作品,我们想把它换掉,结果,换了完美的作品上去,却再也没有了这个感觉。”
      这部爱情电影恐怕也是如此,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感觉,终究不如带着缺憾而离去的遗憾带给人的震撼力更大吧。这便是托纳多雷和教授の手算准了一切也算不到的。
      导演の手,还是节制些更好。人也一样,爱情不是你死我活与撕心裂肺,而是细水长流。电影里的爱确实感人至深,但细腻的小爱,又何尝不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