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人了,陶昕然在《是女儿是妈妈》的节目里说,都说父母跟孩子之间是一场“战争”,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是喜剧,而在她与母亲的这场战争里,她赢了。 她虽然赢了,但她深知她能赢,不是因为母亲战不过她,而是因为母亲要保护她的棱角,所以才选择了退让。 她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跟我们分享过心跳的人。所以,妈妈永远是可以站在我们身后的人。” 她和妈妈都觉得母女是最紧密的关系,母女是心连心的,母女是心意相通的。 陶昕然和她妈妈的这段对话道尽了母女关系的真谛,那就是“有分歧,有争吵,但可以彼此理解,彼此支撑,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关系。 绝不是世俗所比喻成的那种可以分出胜负输赢的战争关系。我觉得凡是战争,无论谁赢谁输,都会是两败俱伤,所以这个比喻用在亲子关系里极不恰当。 陶昕然说她成为妈妈后,才开始理解妈妈,这是什么?这就是彼此助力彼此成长,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与不完善,进而走向成熟,进而收获内心温暖与幸福的一种亲密关系。 陶昕然妈妈在疫情这几年里,先后得了几次重病,装了支架,脑梗瘫痪,她说是女儿从残废的边缘拯救了她,女儿是大功臣,所以她要好好活着。母女俩只要谈及过往,往往是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的。 战争是残酷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可亲子关系不是,它自带着各种感情色彩,它自带各种修复功能。只要亲子双方不带着战争与输赢思维去应对亲子关系,亲与子就会收获温暖的家,亲密的爱。 谨记,亲子关系里,架可以吵,事可以谈,但不要有战争意识,不要有输赢思维,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懂得君子和而不同。 其实,亲子争吵,无非就是观念之差,把争论,视为彼此拓宽认知,丰盈自我的一场共同成长盛宴更为妥当,更为有益,更为和谐。
“你想松开我的手吗?”“不松”。
在海边长长的步道边,隔几步就有一个标着不同年份的牌子出现,妈妈要选择在哪一年松开女儿的手,让她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而此刻王珞丹和妈妈阿武正牵着手走在她们的人生之路上。
母女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每走到一个年份,王珞丹就会这么问上一句。
“时间到了2060年,这一年妈妈你一百岁了。其实你不想松没关系,咱俩一起走下去。”
王珞丹的话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其实我应该在2045年就松开了。”
“就到这里吧,总有分别的那一天,能和你相遇,足够了”。
原生母女关系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正片正式收官,一场“告别实验”不仅让嘉宾们哭成泪人,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有人说这是今年上半年最好哭的综艺,几乎从头哭到尾;
也有人说这是一本母女关系秘籍,从节目中能够收获不少亲子关系相处的方法论。
之前冷眼自己从制作的角度聊过了,而如今借着节目收官,我们请到了《是女儿是妈妈》的制片人罗敏娜,回顾一下这一季走来的故事与创作思考。
在收官的分别处回顾最初的相遇,这档节目的选角是当初冷眼对其特别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嘉宾真的有些特别,完全没想到会是她们凑在一起。
王珞丹和陶昕然,很少出现在综艺上,甚至这几年对外曝光都不多;
欧阳娜娜是著名的“血雨腥风体质”,并且欧阳家姐妹并不常在内地,聚在一起很不容易;
还有赵小棠,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大大咧咧,对于亲子节目的调性而言缺乏温柔细心。
但罗敏娜却告诉冷眼“我觉得我们和四个家庭就像是双向奔赴”。
在决定要做这档节目后,罗敏娜和她的团队就开始了选角工作。她们圈定了合适的艺人范围后,开始逐一做功课,“比如她们之前上过的节目、做过的采访等等,我们都会搜来看,虽然这些内容里不一定会提到她们的母女关系如何,但总能通过只言片语找到一些点。”
做过功课之后,就是逐一邀约面聊。但和其他节目不太一样的是,《是女儿是妈妈》把对话的重点放在了“妈妈们”的身上。
“我们在选角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妈妈有没有需求,如果说妈妈只是觉得我是陪女儿来上个通告做个节目,那和我们想表达的就不一致了。”
而也正因为关注到了妈妈的需求,《是女儿是妈妈》才形成了最终的双向奔赴。
罗敏娜坦言,像几乎不上综艺的王珞丹和陶昕然,她们确实对这件事有点抗拒。但神奇的是,因为“是女儿是妈妈”这个选题,她们在看过PPT之后很快答应了下来。
“陶妈妈和王珞丹一看到我们的 PPT就很喜欢,尤其是陶妈妈,她是特别传统的中式家长,她其实是知道自己和女儿之间有问题的,也想通过我们的节目来找找答案,另一方面,陶妈妈自己还是老师,她作为老师,觉得如果这个节目真的能去拍,算是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而这样的“双向奔赴”也进一步促进了节目组前期对四组嘉宾的深度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在往常的真人秀中,节目组通常会遵循年龄、性别这类比较简单的方式为嘉宾定性,但在《是女儿是妈妈》中,节目组明显找到了更深层次的洞察。
四组家庭被分成了“破冰”、“试探”、“候鸟”与“半熟”四种类型。
“像陶昕然和妈妈,很典型的中式母女,特别是陶妈妈本身就是老师,一个想管一个反抗,甚至在长达十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关系中,我们把这组家庭分类为‘破冰型’。”
“王珞丹和阿武老师就很有意思了,王珞丹其实是个很搞怪也很有想法的人,她对妈妈采取你进我退的策略,有时候她也会去逗阿武老师,看妈妈底线是什么。她们是‘试探型’。”
“傅娟老师曾经是个艺人,但为了女儿们回归家庭。她们家里爱的氛围很浓厚,她就像鸟一样飞往不同城市去照顾女儿们,那么她有没有想为自己飞一次?我们定义这组家庭为‘候鸟型’。”
“还有赵小棠家。她和她妈妈的相处模式看起来像朋友一样,岳女士前采时也觉得自己特别了解女儿,但其实赵小棠心里有很多秘密与遗憾,是岳女士不知道的。所以这一组母女我们叫‘半熟型’。”
四组母女这四种分类,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像“破冰型”母女和“试探型”母女的相处模式,80后以及一部分90后都不陌生,妈妈以爱为名习惯性地去干涉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们或激烈对抗,或消极回避。
“候鸟型”和“半熟型”则更像是95后及00后们的家庭关系,妈妈更开明支持着孩子的一切选择,但看似和谐的家庭关系之下,也有许多未被关注的角落。
充分的了解和细腻的洞察为《是女儿是妈妈》后续击中观众埋下了伏笔。观众们看节目,如同在观照自身,通过节目实现了“观察自己”及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
找到合适的嘉宾,特别是有实际需求的妈妈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让妈妈们真正“打开”。
毕竟四位妈妈几乎都是素人,即使是有过演艺经验的傅娟,息影多年后重新出现在镜头面前,也难免会有紧张与戒备。
面对这样的情况,罗敏娜给出的方法论是:充分呵护妈妈们的投入,尽最大可能让她们自然地表述。
“首先嘉宾们,特别是妈妈们来录节目,是真的希望通过这一次母女旅行改变些东西,包括她们的母女关系,或是让她自身发生些改变。而我们前期和妈妈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大家有充分的表达欲望,对旅行也有雀跃和期待,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判断,妈妈们即使是素人也没有关系,她们愿意投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妈妈们这份投入。”
那落在制作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干扰,让一切自然地发生。
罗敏娜透露,在节目全程录制中,他们几乎只有在外景的时候才会有机器跟拍,而且会特别注意摄像机和嘉宾的距离。像在家里的这些场景,也拿掉了导演在房间里参与把控的安排,完全让妈妈们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去碰撞。
而妈妈们“打开”以后,来自女儿们的惊喜也随之而来。
《是女儿是妈妈》中的一个名场面一经播出便在视频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晚间,妈妈和女儿们围炉而坐,聊女儿最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岳女士说赵小棠最让自己生气的一件事就是把长发给剪了。
那时候的她们才见面不久,按照国人的固有思维,刚见面还需要有点love&peace的氛围,而且赵小棠自己也同意这件事是自己做错了,一般来说其他嘉宾跟着对方妈妈的意思附和一下就得了,没想到陶昕然直接开麦反驳了。
“为什么她剪头发你会生气呢?那是她的头发她为什么不能剪呢?”,不少网友表示“陶昕然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这段对话在网上的传播度也很广。
罗敏娜坦言,这就是嘉宾在谈话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其实我们也挺意外,那时候她们认识没多久还不太熟,陶昕然去问这个话我觉得她就是在那种气氛下水到渠成(发生的)”,这就是情绪自然表达带来的绝对真实。
当然中式家庭的相处方式内敛,即使母女也还是需要一些外力进行催化,否则内容会容易流于日常相处,也丧失了做这么一档节目的意义。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很多母女实验,像‘认知实验’会让妈妈们发现,自己没那么了解女儿;‘回到小时候实验’则是让母女们解开一些心结,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一些全新的刺激,去发现母女关系中蕴含的其他可能性。”
但聊起最印象深刻的实验,“告别实验”是罗敏娜的首选。
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国人一直对死是很避讳的,不止综艺,文娱产品中关于死亡教育的探讨都很少,但你不去面对死亡就一直会对死亡充满恐惧,会不自觉地妖魔化它,所以我们还是想通过节目来和大家讨论如何面对告别这件事,虽然死亡教育播出后可能会有人觉得不舒服,但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提前思考死亡,建立生死观念,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活着,学会珍惜。”
事实也的确如此。节目正是在这个实验中,让四组嘉宾迸发出了最戳心窝、最动人的情感,也铸造出了我们开篇提到的名场面——即使我们常有争吵、常有对抗,在分别那一刻来临,我仍旧不想放开你的手。
罗敏娜告诉冷眼,在这一段的录制过程中,就连导演和摄像大哥也跟着哭成了泪人。在剪辑和审片时,整个节目组更是成了眼泪的海洋,“我们最后都开玩笑说,咱下一季整点开心的,别从头哭到尾了。”
节目开播后,《是女儿是妈妈》便成了热搜常客,#### ## ##。这几个家庭的相处模式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这也从侧面证明节目是真的打在了大众的需求点上。
聊到节目诞生的初衷,罗敏娜坦言,这和最近几年网络上对于原生关系的讨论有关,“原生家庭会对我们造成很大影响,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吗?我们不止想去呈现原生关系带来的摩擦与冲突,而是想去寻找原生关系的解法。”
“是女儿,是妈妈,也是自己”,就是节目给出的答案。
节目中的四位妈妈,长期处于为家庭、为儿女奉献的状态,她们早就忘记了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属性,对女儿的生活加以干涉,实际上是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当她们找回自我后,自然不会把精力放在女儿身上,而是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
以傅娟为例,她就是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典型,从女儿出生后就息影并把重心转向女儿和家庭,生活重点围着全家转。这种感觉对她来说是幸福的,但“或许我还能有更多可能。”
在节目中,傅娟在引导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筑起的 “鸟巢”,逐渐从欧阳姐妹的妈妈变回傅小姐。她胆子大,女儿欧阳妮妮在摩天轮吓得尖叫,她面不改色;她细心温柔,无论妈妈还是女儿,有问题都愿意找她解惑;她才华仍在,束起长发拿起话筒,她还是那个能够carry全场的主持人傅娟。
而要寻找自我的岂止是妈妈们,女儿们也是如此。
就像是王珞丹,她在节目录制之初一直表示“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而在节目的最后,她说出了“质疑妈妈、理解妈妈、成为妈妈,且我也有能力成为我妈妈的迭代”。开始说最不喜欢肢体接触的她,在海边主动跳上阿武老师的背撒着娇,“告别实验”时无论如何不愿意松开妈妈的手。
妈妈的现在,是我们未来最可能的模样。不想成为妈妈,是因为对现下的迷茫,对未来没有充分的把握。节目录制之初,王珞丹不想在镜头前过分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更不想被捕捉到自己落泪的模样。
通过这一次母女旅行,王珞丹在镜头前逐渐变得坦然自如,她不惧怕把真实的自己暴露与镜头之下,接受了“我就是这样奇奇怪怪的女青年”,继而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这也使得她在录制的后期不再执着于回避妈妈,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解。
原生关系的解答看似是双方的对撞,但有时也是个体的试卷。当人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他者身上,或是控制、或是对抗,以此来找到所谓的自我价值。
“我还记得陶昕然在录制结束后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消息,说这一段旅程真的让她们母女关系发生了变化,包括陶妈妈会换位思考了,而她自己也学会了放轻松,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节目最大的收获。”
当然,对于制片人而言,没有一百分的节目,罗敏娜也一样。她说其实这一季还是有不少遗憾的,“我们的笔墨放在母女关系很多的,但像妈妈之间、女儿之间的友情线,可能分量就比较少。”在下一季,她会尽量把这些母女关系之外的人物线呈现得更多一点。
但总体来看,《是女儿是妈妈》已然是今年上半年冷眼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立足于原生关系矛盾的它,却难得地脱离了婆婆妈妈的传统故事类型,去展开了一场“人的问题”的探讨。它在关注到了原生关系解法的同时,也关照到了女性作为“独立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彷徨以及该如何破局。
每个人的成长故事都不相同,但从他人的做法中我们总能找到力量与启发。就像罗敏娜所说,让大家哭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原生关系也不止是只有怨怼、奉献和误解,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原生关系的解法。
“我有一次考了98分,我妈回家把我打了一顿。”
再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陶昕然,身穿白色上衣,头发梳地简洁干练,再不是安陵容敏感怯懦的模样,她面对镜头,试图平静地讲述和妈妈相处的童年经历,但眼底强忍的泪水是这些年来压抑不住的委屈和悲伤。
陶昕然以“安陵容”一角出圈,却在《甄嬛传》之前就已经做过“安陵容”,自称自己的童年是魔鬼训练营,话语里都是对妈妈打压式教育的埋怨和控诉。
同样的,赵小棠和妈妈一段令人窒息的吵架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女关系的注解。
“如果父母都不坚定地站在我这边,那我算什么东西!”“你太过分了!我讨厌你!”
女儿童年时未能排解的委屈长大时重新诉说,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道歉,妈妈脱口而出的狠话更是刺痛了原本就无助的女儿。
关于这两对母女关系的讨论迅速出圈,攀上热搜高点,而讲述这些故事的节目正是芒果最新推出的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
其实,亲子关系早就不是综艺的新鲜事,芒果对“人生故事”的讲述本就游刃有余,从《女儿们的恋爱》、《我的女儿出嫁了》,到《妈妈是超人》、《妻子的浪漫旅行》,再到《婆婆和妈妈》,芒果的“人生综艺”系列几乎拍尽女性的各个阶段。
而《是女儿是妈妈》则拓宽了芒果系“人生综艺”新版图,通过聚焦母女关系,探讨女性原生家庭与后天成长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更为饱满的“她综艺”。
《是女儿是妈妈》邀请陶昕然、王珞丹、赵小棠、欧阳娜娜四对母女同行,通过“原生母女行”、“交换母女行”、“同辈群体行”以及“旅行养老行”四个阶段的交锋与对话探讨母女关系。
因此,从出发到集合,面对不同的空间场景和人物关系,母女之间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
首先,私密空间内呈现了最为真实的母女关系。
第一期中,向往安静独处氛围的王珞丹与话痨外向的妈妈形成强烈反差,传统的母女形象颠倒过来,妈妈像孩子一样偷偷躲在门后玩“躲猫猫”,而作为女儿的王珞丹则满是无奈和尴尬,不愿配合妈妈的童趣反而更想要自己的独处空间。
特别是当妈妈聊到催婚话题,王珞丹脸直接冷下来,母女二人之间是令人窒息的安静。
陶昕然母女则是无数个中国典型家庭关系的缩影。
在童年严苛环境下长大的陶昕然决意不愿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而工作的繁忙又让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女儿的教育之中,因此妈妈成了她依靠但是“可以违逆”的对象。
当长大的女儿在家庭里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时,妈妈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心疼女儿工作的辛劳,帮她料理家事,陪伴孩子,但另一方面,她也深知女儿内心的怨怼,只默默地承受,再难以作为上位者命令自己的女儿。
因此,这样的母女关系表面上和谐,但心结却越扎越深。
在冷眼看来,其实节目第一期用较多的篇幅去讲述各个家庭私密空间中的母女关系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
一方面,观众可以快速地了解每个妈妈和女儿的特点,通过故事引发共鸣,在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
另一方面,这也为几对母女后续的“同行”做了铺垫。
这就要聊到冷眼想说的第二层关系,集体空间内公开的母女关系。
《是妈妈是女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式传统家庭教育,即“关起门来管教”,在外大家都倾向于呈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四对母女也不例外。
四对母女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聊家常、做拿手菜,整体上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为真人秀贡献了不少热闹有趣的场面。
其中冷眼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妈妈们和女儿们分开时的相处。
四位妈妈将女儿们留在家里,集体出游拍照,而女儿们在小屋里面聊职业和成长上的困惑与痛苦,直到在收到母亲合体拍摄的经典围巾造型照时,才结束了一场揪心的对话。
两相对比之下呈现出极强烈的反差感。
相较于女儿们的局促,性格完全不同且互不熟悉的妈妈们反倒相处地更加自在,正如王珞丹所说,“所有的妈妈们都是e人”。
在集体空间内,母女之间的绑定感弱化,群体和圈子的属性加强。
同是艺人的女儿们常常处于“被凝视”的一方,且相似的经历让她们有共同的话题。而妈妈们,在“抛开”女儿之后,其实呈现的是她们家庭之外的一面。
妈妈们的话题、妈妈们的喜好、妈妈们的玩耍……远离女儿后,公共空间里的妈妈们不再是“单一”的妈妈,而有了更丰富和生动的个性。
实际上,女性身份的复杂与对象和距离密切相关。
在职场上,女性是自身事业的第一责任人,而在家庭中,女性也通常扮演着离家庭最近的角色。因此,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问题始终横亘在女性面前,而无论怎样的价值排序总会有偏颇的一方。
这是一项社会性的问题,而恰好《是妈妈是女儿》从母女关系的切口洞察到了这一问题。
从私密空间内的母女关系,到集体空间公开的母女关系,再到集体空间内私密的母女关系,三重关系的递进,正是母女关系深入的过程。
在第四期中,四对母女集体出游来到象征童年的荒野乐园,通过时空电话的形式坦白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遗憾,真实的情感表露也引发了观众深深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自身也成为母女关系的样本。不论是妈妈还是女儿,在四对家庭教育观的观察和对比之下,观众都可以完成对自身母女关系的回顾与反思,达成一种屏幕之外的情感延续。
身份错位的反思,多重身份的交织,让节目内容丰满有质感,而深度的情感话题也牵引出观众更多的回应。
“她综艺”一直是一个有话题度但并不好做的品类,其原因在于“她”的力度不好把控。
一些全女阵容的户外游戏节目,只是借女性的噱头在浅层次上讲述“她力量”,而一些女性访谈类节目则更多邀请高知精英女性,圈层定位上不够大众。
《是女儿是妈妈》则是从母女关系出发,讲述女性各项重要议题,抓住了“她综艺”的关键:共鸣。
其一是职业与成长。
作为艺人的女儿们必然会经历职业上的困境和自我成长上的质疑,《是女儿是妈妈》就深入这些话题讲述了女儿们面对人生困惑时,妈妈能够给予的力量。
比如赵小棠在讲述遭遇网络暴力后的两年抑郁期时,坐在旁边的岳彩晶(赵小棠妈妈)心疼又揪心地听她讲述内心的挣扎。欧阳娜娜的经历,也在姐姐欧阳妮妮和妈妈傅娟那里得到了安慰。
来自妈妈的宽慰让女儿的情绪有了发泄的出口,与此同时,妈妈也是成年后的女儿平衡家庭与事业最能依靠的力量。
作为节目中唯一一个既是女儿又是妈妈的陶昕然,在早晨八点繁忙的工作和女儿的眷恋中挣脱不开,陶昕然的妈妈陶跃娣自动充当了“黑脸”的角色,但孩子作业的辅导,兴趣班的接送和陪伴,全都是独自前来北京,腿脚不便的陶妈妈来承担。
这段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照映,就如同妈妈们在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
陶昕然妈妈一边作为人民教师争得每年的先进标兵,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赵小棠妈妈一边打理工作,一边还要上心女儿的学业;王珞丹妈妈和欧阳娜娜妈妈也是如此,多孩家庭给了妈妈极重的负担。
《是女儿是妈妈》让我们看到了被忽视多年的妈妈群体,更让冷眼欣赏的是,节目在讲述妈妈时,不仅仅讲述母性的光辉,更是挖掘了妈妈们在职业和自我探寻之外努力维持的平衡。
其二则是古往今来纠葛不断的话题,婚姻与家庭。
节目第一期中,与妈妈玩笑逗乐的王珞丹听到催婚话题瞬间沉默,妈妈对女儿的担忧和女儿对自由的坚持相互拉扯,尤其是看到王珞丹姐姐一家和睦的氛围,谢红武(王珞丹妈妈)对女儿的安稳幸福既期待但只能放在心里。
在妈妈对婚姻的催促之下,王珞丹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实际上是当下独立女性对自我的坚持和表达。
与王珞丹母女相比,陶昕然母女虽境遇不同,但有着同样的课题。
出演完《甄嬛传》,事业处在上升期的陶昕然选择结婚生子,但即便选择了结婚生子,女性依旧难以摆脱生活烦扰,处理家庭中的琐事依旧辛劳,不得不依靠妈妈的帮忙。
而妈妈的家庭观同样影响着女儿们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当谢红武(王珞丹妈妈)聊到过年回家的话题时,王珞丹表达出抗拒的态度。同样的,赵小棠也选择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单身在外居住。
《是女儿是妈妈》给出了女性生活的多个样本,在母女关系之上,实际上表达了女性对自我足够的重视,女性总要先成为她自己,才能承担别的责任。
其三则是中国家庭不得不聊的代际话题。
欧阳娜娜家作为三孩家庭的代表,妈妈如何将自己的爱分配给三个女儿,傅娟(欧阳娜娜妈妈)给出了自己的权衡。
在事业上,傅娟全心全意地帮助欧阳娜娜的工作,而在生活上,她又喜欢和最小的欧阳娣娣相处,大女儿欧阳妮妮则更像她的闺蜜,能够理解妈妈并给予她所需要的帮助。
这中间免不了有偏心的问题,二女儿欧阳娜娜出生后,欧阳妮妮感觉被冷落,有了欧阳娣娣之后,欧阳娜娜则大部分时间在婆婆家度过。
但女性柔软与共情的特质,让女儿更能理解妈妈的辛苦与不易,不管是妈妈还是女儿,都在多孩家庭中学会了包容与退让。
隔辈问题同样也让女性充满了矛盾。
作为人民教师的陶妈妈坚持严厉教育,而在童年魔鬼训练营中长大的陶昕然,则奉行爱的教育,育儿的冲突与争锋不断,但观众也能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女儿的互相理解与让步。
极具共鸣感的议题让四对母女的故事细腻而生动,观众在为“共享过心跳”的母女情感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妈妈或女儿的意义,甚至在更高层面上,女性开始思考自我的意义。
芒果的人生综艺再出佳作,冷眼欣喜地看到这次《是女儿是妈妈》不再围绕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展开,而是从母女关系的切口更深刻地洞察到女性群体,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故事的母女范本,呈现出女性群体丰富的多面性。
不管是妈妈对女儿的爱与付出,还是女儿的逆反与理解,《是女儿是妈妈》让表达爱成为母女之间互相反哺的催化剂。
从细碎故事的讲述,到个体价值的探索,芒果系综艺在不断拓宽人生版图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洞察群体情感,在共鸣与争议中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看了四期,感觉这个节目挺不错的。
我想谈一下她们母女各自在关系中面对冲突时的应对方式。
王珞丹在妈妈提及催婚话题时的沉默;陶昕然和妈妈的相互碰撞,却又在慢慢深入对方;
赵小棠的横冲直撞,直到两败俱伤。
—
陶昕然在大家见面时送的两本书,我也很想看,我查了一下两本都是武志红写的,《深度关系》和《为何家会伤人》。
我曾看过一本书也叫《深度关系》,但不是武志红写的。
那本书让我知道,亲密关系不一定是深度关系,还有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我在节目中看到了陶昕然在努力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慢慢变成深度关系,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
对于王珞丹母女,节目中看着王珞丹经常怼她的妈妈,但是一遇到关系中可能发生冲突的点,她们都选择回避。
说好听点是照顾对方的感受,但这只能让她们之间的关系原地踏步。
给我的感觉是她们像两只“刺猬”,或者说是王珞丹像一只“刺猬”(她妈妈状态可能好些),刻意保持着一种安全距离。
—
赵小棠年龄更小,她和妈妈吵起来是真的吵,如果还用“刺猬”来说,她们俩在争吵中没有保持理性,会伤害彼此。
两个人关系中的阻碍已经展现出来,没有双方似乎没有达成共识,一个出其不意,一个惊讶不已,结果是显然的。她们之间的关系不会有太大进步,但也不至于毁灭。
—
由亲密关系变成深度关系,一点也不简单。如果只是一味逃避关系中可能产生的冲突,这段关系可能会保持不变,也有可能慢慢变淡;直面冲突,解决冲突,关系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