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菲利普亲王出轨的问题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关于菲利普亲王出轨的传言。但是并没有任何明确证据。 菲利普亲王自己回应过一次,他说:“这怎么可能?自从1947年以来我身边每时每刻都有侦探,不分日夜。” 剧中的那个芭蕾舞女演员的事情是虚构的(Ulanova确有其人,她1956年来伦敦巡演过,但她当时已经快50岁了。从各种证据判断,乌兰诺娃和菲利普亲王不大可能有关系)。和菲利普亲王传过绯闻的主要是一个叫pat kirkwood的女演员,可能这就是这段剧情的原型。 菲利普亲王的好友Mike Parker的离婚丑闻是真的,丑闻出来以后Parker辞职回了澳大利亚。后来Parker的前妻写过一本书,书中称Parker曾经和菲利普亲王用假名出宫寻欢作乐,但是Parker否认有这种事情。 2.女王和肯尼迪夫人的插曲 肯尼迪夫人访英以后确实对女王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是远不如剧里写的那么尖刻。这些负面评价主要是有人说肯尼迪夫人认为女王的穿着不够时髦,白金汉宫的家具不好看,还有女王为人有些沉闷无聊等等。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女王听到了这些话,也没有证据显示她因此生气过。后来肯尼迪夫人确实以较低规格单独访英并与女王私下吃过午餐,但是会面内容不详。并没有证据说明肯尼迪夫人道过歉。当然也没有证据显示女王因为肯尼迪夫人的刺激而突然采取了激进的外交行为。肯尼迪遇刺以后女王给肯尼迪夫人写信的事情应该也是虚构的。 3.女王和加纳领导人跳舞的事情 确实有女王和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跳舞的照片,时间是1961或者1962年。此时加纳已经独立,也似乎正和苏联比较热络。至于加纳是否因为女王的外交而没有脱离英联邦,我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内容,估计是导演虚构的。加纳直到现在仍是英联邦成员。 4.玛格丽特公主和彼得唐森的爱情故事 本剧这方面的内容基本是真的。玛格丽特公主和唐森相恋,但是因为后者离过婚王室反对这桩婚姻。但实际上王室也没有那么苛刻,有证据显示女王和首相(Eden,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处理的很差的那位,他自己也离过婚,所以据说他在这件事上比较同情玛格丽特公主)后来起草了一个计划,允许玛格丽特和唐森结婚,不影响她的公主头衔和年金,仅仅是把她及子女从王位继承表上去掉而已(玛格丽特公主继承王位的可能性本来就微乎其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玛格丽特公主主动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和唐森的恋情。声明大意是:我知道我可以和唐森结婚,但是由于教会对婚姻的教导,我决定放弃。 唐森后来被派驻国外,最后和一名19岁的比利时姑娘Marie-Luce Jamagne结婚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姑娘的照片,长得非常像玛格丽特公主。上面这张照片是这位比利时姑娘(旁边的人就是唐森),下面的照片是玛格丽特公主。
5.玛格丽特公主和摄影师的爱情故事 该摄影师的生活方式确实比较“波西米亚”,但可能也没有剧中描述的那么边缘化,毕竟他其实长期给王室摄影。唐森结婚前确实给玛格丽特公主写了一封信,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公主已经和摄影师恋爱。有种说法是玛格丽特公主在收到信的第二天接受了摄影师的求婚,但也有说法是玛格丽特公主其实要摄影师不要马上求婚,因为她不希望公众认为自己结婚是为了报复唐森。 玛格丽特公主把那张“好像没穿衣服”的照片寄给报社的事情是虚构的。确实有这么一张照片,也确实是这位摄影师拍的,但是照片是他们婚后拍摄的,好像也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这张照片长这样:
公主和摄影师的婚姻似乎并不是非常成功,婚后有不少公主酗酒出轨等新闻,最后这对恋人以离婚收场。 6.摄影师的背景和恋爱关系 剧中描写的摄影师和好友Fry及Fry妻子3p的故事应该基本属实。Fry本来要担任公主和摄影师婚礼的伴郎,但是后来被查出案底而没有当成伴郎,案底是“轻微同性恋罪行”。摄影师和公主结婚后不久,Fry夫人生了一个女儿。2004年这个女儿做了DNA测试,结论是她的生父是摄影师(跪了)。 7.菲利普亲王和查尔斯王子上的那个杨永信学校 菲利普亲王一开始分别在法国和英国上过学,后来转去德国上学,原因是为了“省学费”(因为他姐夫是学校的所有人)。这所德国学校的一位创办人是犹太人,因为在德国呆不下去他就搬去苏格兰新开了一个学校,于是菲利普亲王不久就转去苏格兰上学了。这所学校是不是真如片中描述的那么杨永信我不知道,但是查尔斯王子似乎非常讨厌这个学校,这集末尾的字幕说查尔斯王子把Gordonstoun描述为监狱和人间地狱,后来查尔斯王子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伊顿。菲利普亲王的姐姐姐夫一行人死于空难是真实的,他也确实去德国参加了葬礼,但修墙和被父亲指责的桥段可能是导演虚构的。 8.首相和首相夫人 剧中Macmillan首相和夫人的关系简直令我迷惑不解,居然有人亲自送妻子去通奸也是醉了。真实情况是首相的妻子是名门之女(父亲是加拿大总督、第九任德文郡公爵)。首相夫人从1929年开始和保守派政治家Robert Boothby发生婚外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貌似维持了一生。由于当时风气保守,离婚可能会终结Macmillan的政治生涯,所以他一直没有离婚。1931年Macmillan精神崩溃过,一般认为和妻子的事情有一定关系。至于到60年代他和妻子的关系是不是还像剧中描写的那么纠结则不得而知。 最后说说我对剧中人物的看法(是剧中人物,不是真实人物!!!!!!!) 在第二集还是第三集里菲利普亲王说,表面看来我们是一群过着奇怪生活的特殊的人,其实我们的内在和普通人毫无区别。我十分同意这句话,这个剧很细腻地展示了人性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不管你是女王、公主、亲王,都逃不开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问题:我是怎样的人?我要怎么度过我的一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的矛盾,比如我想要的我做不到怎么办?世界和我期望的不一样怎么办?玛格丽特公主的矛盾是,她既想要反叛和自由,又深深迷恋公主身份带来的特权、关注、优越感(女王的话),所以她注定会在不快乐中走向破碎。菲利普亲王的矛盾是,他有野心却并没多少才干和毅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以皇室的束缚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和不负责任开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人的一切痛苦,本质果然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本季虽然结尾强行拉回正面价值观,但是菲利普亲王的形象真是在我心中一落千丈(强行把自己的伤痛重复到儿子身上简直不能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错,但是要么像女王那样踏实努力,一步一步自己赢得尊重(别忘了刚登基的时候大家如何轻视她);要么像那个攻击女王的报纸编辑那样,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的不公正,靠理性和真诚瓦解世界的敌意。而菲利普亲王争取尊重的方式,在我看来基本只有孩子气的无理取闹而已。 面对那些艰难复杂的人生问题,毕竟有的人交出了令人倾佩的答卷。女王容貌、魅力不如妹妹,智力、性格、能力没有一样出众,但她极为踏实和努力地对待着生活和她肩上的重担,一步步成为人们爱戴的女王。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成长简直是伟大的,她的坚定和真诚是令人动容的。那个攻击女王的小报记者,一度千夫所指,但他也在压力下保住了自己的初心,终于用真诚和坚定赢得了民众和王室的支持。也许宇宙真的大部分时候只有混乱和空虚,但我们居然有幸看到确实有人在混乱和空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许人生真的大部分时候都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我们居然有幸看到确实有人在痛苦和无聊中找到了意义。我无法不敬佩这些人,即使是这么丧这么反鸡汤的我,也在本剧中真正看到了正能量。
《王冠》第三季主演大换血,最不舍的就是Vanessa Kirby!
Kirby身高170cm,拥有完美的身材比例。她的超凡演技让我们爱上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Margaret公主!即便是天生丽质的Kirby,要演绎四五十年代最出名的时髦女人,也是不容易的。Kirby坦言,在《王冠》剧组的两年,对Margaret的深入理解直接影响了她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时尚态度。
Vanessa Kirby:
“我从不觉得自己有穿搭的天份,但看在我们在戏服上花费的心思,以及揣测Margaret这个角色——每天早上要花1–2小时决定当天穿着的女人——让我更加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力量。”
她是英国400年以来第一个和平民结婚的王室,英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离婚的王室,第一个用电视转播结婚实况、当年全球2亿人收看的传奇公主。
Margaret公主:
“我知道我是谁,以及我代表着什么,”她说到,眼中带着炽热。“一个拥有自己权利的女人。一个摩登的女人。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由的女人。自由生活,自由恋爱,也能自由分手。”
乔治六世国王曾说过:Elizabeth是我的骄傲,Margaret则是我的快乐。
如果说头顶王冠的Elizabeth II 是理想的女人范本,那么Margaret公主就代表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我们。Elizabeth II 隐忍、自律、有责任感,总带着温和亲切的微笑;Margaret公主任性、叛逆、脆弱、傲慢、刻薄…凡人该有的一切不完美,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尘世间兜转的我们似曾经历过她的忧伤、她的彷徨、她的混乱、她的自私…就在Margaret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王冠》剧中关于公主的情节主要围绕其与空军上校Peter Townsend及摄影师Antony Armstrong-Jones的爱情传奇。
王室向来在着装上有诸多限制,Elizabeth女王只穿英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而特立独行的公主却是法国时尚的极大拥护。相较于Claire Foy扮演的女王着装的端庄娴静,戏服设计师们为Kirby准备的Margaret造型则更为大胆、奔放,挑战传统。
在遇到Tony Armstrong-Jones之前,五十年代的公主更为时尚和富有魅力。之后受Antony Armstrong-Jones影响,她穿起了短裙,开始转变为波西米亚风。
五十年代Margaret公主衣橱里数量最多的品牌该属Dior了。1947年Dior先生的“新风貌”(“New Look”)在战后巴黎闪亮登场。经历了面料定量配给的艰难时期后,Dior浪漫的大裙摆,充满女性气质的细腰,俘获了17岁年轻公主的芳心。
1947-1957年是Dior时装屋最精彩的十年,也是Margaret公主最美好的十年。年轻的Margaret穿着Dior花花裙子在贵族酒会中流连,正是Christian Dior先生的“花样仕女,有着柔美的肩膀,上身风韵多姿,腰身如藤条般细腻,裙摆如花冠般丰硕”,是真正的童话公主。第一季中Kirby的礼服裙特别精彩,有象征甜美浪漫气质的粉色和印花,有极其抢风头的金色和绝美刺绣。Margaret特别重视裙子的肩部设计:或繁复的装饰,或夸张的领口,一定要露出锁骨,突出肩部线条!
剧中Kirby的礼裙在传承Margaret爱好的同时,超低抹胸式设计更为大胆性感,衬托出Margaret骨子里更浪漫自由的设定。
Margaret最有名的Dior是她21岁生日时穿的白色礼裙。白纱堆叠成肩带,绕到胸前打成结;金丝线从腰部仅沿着斜裁的裙边装饰至裙尾,然后再在肩部、右胸前略微点缀做呼应;腰部用同色腰带勒紧。公主说这是她一生最爱的裙子。
这条美轮美奂的裙子在剧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另外一条Dior在第二部中“Beryl”一集中亮相,场景是Cecil Beaton为公主拍摄28岁生日照片。薄纱上飞舞着彩蝶,给人制造一种美好的童话公主幻境。
第二季中,Margaret与Antony Armstrong-Jones相遇。Tony对公主的造型有很大影响。第二季设计师Jane Petrie为Kirby制作的礼裙不如第一季中惊艳。其中,公主预备公布与Billy Wallace订婚时穿的淡绿色礼裙用飘逸的细绒毛装饰了背部,超低的胸部显示着公主的姣好身材。即便是参加姐姐的结婚纪念派对,也要做最闪耀的那个女人!
Margaret与Peter Townsend的恋情结束于1955年;据传公主与Tony在1958年爆出恋情,并于1960年结婚。在此阶段,公主还是非常幸福的。从她的礼服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的甜蜜。
既然是富裕的王室公主,那么富人标配的皮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真实的Margaret比剧中的Kirby更爱穿皮草。剧中Kirby只在女王结婚那天穿过一件白色皮草披肩!
高级时装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梦境里。当代女性不仅要兼顾家庭,还得在职场奔波。Dior先生时代的晚礼服自然不能当作日装来穿。所以能为我们日常着装提供灵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Margaret公主的外套款式非常多样。我最爱她和Dior先生第一次见面时穿的天鹅绒连衣裙式大衣,特别优雅时髦。
另外一件是亮紫色缎面外套,搭配碎花连衣裙和珍珠项链,非常chic。Kirby在第二季某上层婚礼上遇到Tony时,穿的玫瑰金色、相似材质外套,大翻领设计,也算是致敬这件紫色大衣了。
五十年代公主还喜欢皮草装饰的呢子大衣。
纯皮草外套也是Margaret心头好,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找到公主穿皮草的照片。
第一季Kirby穿过两件风衣,其中一件是和家人一起野餐时搭配头巾穿着的。果然风衣和头巾是绝配呀。另外一件外套是Claire Foy饰演的女王要求妹妹等到25岁以后再和Peter Townsend结婚,两人坐在长椅上时穿着的淡黄色系大衣,内搭同色系印花连衣裙,与穿着深色、低调内敛的女王成鲜明对比。在女王身上看到英国的传统,在玛格丽特公主身上看到的是有趣的时尚。
第二季最引人瞩目的外套当属这件动物纹样毛料大衣,散发着食物链顶端王者的野性和强大,用来掩饰公主极度脆弱的内心正正好。
第二季Kirby有两套两件式套装。第一套使用了比较前卫的面料,第二套是布满刺绣的蓝色,很雍容华贵。现实中,Margaret公主在这个时期的套装还是比较低调的,包括她和Tony订婚发布的照片里穿的蓝色套装,没有花哨的装饰,高腰短外套搭配A字裙,倒有些乖巧了。
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纱是皇家设计师Norman Hartnell所设计,白纱礼服、长袖V领,整体简洁大方,由30米长的真丝欧根纱缝制而成,搭配夺目的钻石皇冠。虽然公主本人一直很抵触按照传统的观念—偏向英国设计论,但是这套婚纱真的美极了。由于公主身材娇小,所以婚纱精致玲珑,是玛格丽特公主亲自参与做成的。因为公主的婚礼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完美复制真实的婚纱。剧中女王的婚纱有现成的复刻可以租借,而Vanessa·Kirby比真实的玛格丽特公主高很多,怎么缝制这件婚纱成为最大挑战。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欧根纱重量,来保证Kirby穿上这条裙子时,蓬松度正正好;另外,缝制技巧和分层处理也是关键因素。
但是不想翻译了,直接放链接,看的懂英文的去看啊不光有历史对照还随便八一八出现的珠宝,第一第二季都有
下面放一些搜到的相关图片。
。
Queen Elizabeth II and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 pose for a portrait at home in Buckingham Palace, December 1958
It is known that Stephen Ward, who was a gifted artist, painted a picture of the Prince
Part1 权力与家庭——专访《王冠》编剧彼得·摩根
过去的十年间,奥斯卡提名的英国编剧彼得·摩根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2006年的电影《女王》和2013年的舞台剧《女王召见》(两部作品恰巧都是海伦·米伦主演)。当他带着第三个伊丽莎白项目找到耐飞时,这家公司恰好在全球扩张,耐飞不仅同意制作这部剧,还给他投了1亿美元,让他按照大卫·里恩和罗伯特·鲍特那样制作成一出豪华史诗。
在《王冠》第一季中,一个隐忍克制而又坚强踏实的平凡人女王形象已经初现,主演克莱尔·福伊表示扮演女王这样标志性人物太累人了,她一点儿也不介意第三季女王换人演,这样不仅她能够轻松下来去演一些更加开放更能表达自己的角色,同时剧集也能跳脱时间线的限制,展现老年的女王形象。
当被问及是否会在第三季涉及戴安娜王妃的故事,摩根透露他还没想好戴安娜王妃的事,因为这太传奇也太具有轰动性了,他保证肯定会有,但不能保证是第三季,有可能要等到第四季戴安娜才会出场。之前有报道说,《王冠》将会拍摄六季,以每十年为一季打造一部宏大豪华的历史画卷。
摩根表示《王冠》会有点像《教父》,同时他也解释道:「没有任何冒犯皇室或者《教父》的意思,只是《王冠》基本上像《教父》一样是关于一个家庭里的权力和生存的故事。我希望能写出旋转门(政治术语Revolving Door),枪击或者砍下马头的场景,但是我不能。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暴力的家庭,但是相较于《唐顿庄园》,《王冠》的确更像《教父》和《黑道家族》。」摩根承认即使他想写更多的暴力,像《盗火线》里的银行抢劫案一样,只有子弹嗖嗖而过的声音,但权力斗争的基本准则也依旧使他困扰。
《王冠》第二季里,最接近摩根所说的「炮火」应该来自于玛格丽特公主(由凡妮莎·柯比扮演)。第一季里,玛格丽特爱上了离婚的上尉彼得·汤森,却遭到了身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领导人的姐姐的强烈反对。
「凡妮莎这一季爆发了,」摩根笑着说,「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但是她爆发了。这明显是一场悲剧,人性让位于王权,为了女王,她不得不牺牲自己,我太爱写她了……」
玛格丽特下一季(即第二季)能找到幸福吗?
「她找到了爱,同时也经历了疼痛。我向你保证,整个过程都十分痛苦,」摩根重复了这句话,「相当难过」。
由于《王冠》有着官方传记的性质,所以想要对故事保密显然是不可能的。1960年5月6日,玛格丽特在西敏寺大教堂与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由马修·古迪扮演)成婚。琼斯被授予斯诺登伯爵的爵位,他们的婚礼是皇室第一次面向大众电视直播的婚礼。据说,在玛格丽特接受琼斯求婚的前一天,汤森对她说:「打算娶一位比利时籍女子」。
巧合的是,摄影师安东尼曾在2007年1月号的《名利场》发表过一篇文章,而他的拍摄对象正是本剧的编剧彼得·摩根。
摩根记得这次合作,他已经76岁了,彼时已经和玛格丽特离婚近三十年了。
「他很有魅力,」摩根指出。但随后的一番深入研究让摩根发现,这位摄影师对靠近他的人极度冷酷,同时又充满野心。他是一个有趣的人物,因为他患有小儿麻痹症。当你小时候因为缺陷而没法获得母亲的疼爱时,娶了全国社会地位第二高的女性就像一种心理补偿——「看啊!母亲!看看我!」
摩根同样着迷于第二季里白金汉宫的另一名丈夫,尤其是他外遇的名声在外:菲利普亲王(马特·史密斯扮演)。在第一季里,摩根就小心翼翼地为此留下过一条线索——女王的丈夫和她分房睡。
至于伊丽莎白女王的故事 ,摩根和克莱尔·福伊的关于各种最喜欢的片段有一些分歧。早些时候,福伊告诉《洛杉矶时报》,她偏爱讲述1961年肯尼迪总统夫妇访问白金汉宫那一集。在这一集里,由于英格兰教会关于离婚的立场,伊丽莎白不愿邀请杰奎琳离过婚的妹妹波兰王妃李·拉齐维尔,但伊丽莎白最终屈服并邀请了拉齐维尔,但她却遭到了杰奎琳的报复。
摩根解释道:「这个情节更多地是关于伊丽莎白人到中年,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揭示了她的脆弱,她感到自己有点笨拙,粗陋,差劲,不得不和杰奎琳·肯尼迪打交道。这一集很好看。」
然而,摩根却偏爱另一位美国客人:比利·格雷厄姆。二战后最著名的基督教牧师,他是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的精神顾问。在美国有很多声音质疑格雷厄姆:「是总统利用他代表的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还是他依靠总统来宣扬宗教?」
「比利·格雷厄姆那一集是关于伊丽莎白想要加深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摩根说,「当被问及能否原谅他叔叔的所作所为时,她动摇了,不再深信基督信仰中宽恕。」
「第二季还有一条线是关于温莎公爵(伊丽莎白的叔叔,爱德华八世退位后的称号)对纳粹的同情」,摩根说,「在退位后,他曾在德国访问期间会晤了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领导。」(也有报道说,温莎公爵和德意志第三帝国保持联系,是为了在纳粹入侵英国后重返王位。)
对摩根而言,现代政治是非常有趣的背景。在《王冠》的第一季里,温莎公爵看着他的侄女加冕礼,他称:「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宗教仪式,模糊了许许多多的界限,牧师、历史学家或律师都无法解开这个谜题。」当有一个客人说这个仪式太疯狂了,爱德华若有所思地反驳道:「恰恰相反,当你拥有魔法的时候,谁不想保持神秘感?」
按照摩根的想法,政治制度和君主制一样不合逻辑。
「我看美国的选举制度简直就是灾难。在各党派推出自己的候选人的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制造不可弥合的裂痕,当最终选出总统时,这名总统已经精疲力尽了。有时候,这个疯狂的君主制对我而言似乎很合理,就像是政治家的一次失误。但当我们看《王冠》时候,会觉得这是最不合情理的——就因为血统,一个家族就应该成为国家元首。」
尽管制度有不合理之处,但女王却凭借她的优雅与毅力,在换了一波又一波的首相后,依旧统治着她的王国。
「第二季末,女王换了三位首相,丘吉尔辞职,伊登辞职,麦克米伦辞职。在这十年里,这三位强大的男人先后遁走。这真的让我很震动,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家么!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英国已经换了三茬政治家了,接下来还要换第四茬。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就是那些该死政治家,目前的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迂腐。」
摩根猜想女王之所以能在位这么久,部分原因就在于她不是政治家。
Part2 11张私人照片了解英国女王的一生
未完待续
Part3
Part4
注:本文基于《名利场》8月17日对《王冠》编剧彼得·摩根专访翻译而成,有部分删减,原作者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