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那部最著名的电影,其实是才开始看娄烨的片子,可是当你对一位这样的导演有所了解的时候,带着后世的眼光去审视这部娄烨的处女座,不难发现,他的审美和表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电影的缺点几乎全部来自成本和演员的局限,而娄烨作为导演自身的发挥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离开表层的、恐怖片类型的部分(尽管这部分娄烨导演也做出了相当的完成度,尤其是现在国产恐怖类型的角度),文本上的解读其实也相当迷人。不妨以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代入瞿颖的角色,瞿颖的PTSD,她的困境和幻想,暗合着后夏宫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娄烨导演选择以一个恐怖惊悚的类型片诉说这一切,其实与十年后国师的黄金甲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而我对后者也一向不吝褒美之词。
回到文本中角色与喻体对位的部分,父母正是权力,即国家与体制的化身,事实上,他们对于瞿颖来说,都只是想象中的意向,即知识分子对体制的想像。母亲是那个八十年代幻想中开明美好的体制,然而夏宫之后,一夜之间不复存在,而父亲则是黑暗残忍的部分,虽然害死母亲,可瞿颖们既不愿意相信,亦不想承认,只存留着对父爱的幻想。母亲的死亡使她陷入PTSD的困境,却又对母亲的善意的警示视而不见。瞿颖在老宅中纠结着离开或者留下的两难选择,正如每个知识分子被自由世界和对祖国的幻想牵引着,无法下定离开的决心。危险勿入的铁栅栏恰似我们筑起的那道防火墙,这边是安全的生存,那边是传说中的地狱,是离开的诱惑,是危险的化身。而男朋友,也就是知识分子所谓的保护者,实际上并无作用,只会在危险时借口离去,留你一个人面对困境,走向毁灭。最后反转中女孩的亲生父亲,自然便是那个灯红酒绿的自由世界,他告诉你,这个女孩实际上身上一直流着我的血液,认同着我的价值,而你除了留下她,折磨她,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是他好像高估了言语的力量,就像现实中的自由世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