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恶魔的孩子 Les diables(2002)

简介:

    一对随时在逃跑的兄妹,哥哥机智灵敏,妹妹患有心智方面的疾病。他们不停地从孤儿院,儿童医院,监狱等等一些福利机构中出逃。因为所有的人要把哥哥和妹妹分开,这是哥哥不能忍受的。当他们的妈妈来到孤儿院,哥哥以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而妈妈却告诉哥哥这个不是他的妹妹。哥哥彻底的崩溃了,带着妹妹疯狂地逃出孤儿院。从此,两个人开始了一段灰暗艰难的生活……

演员:



影评:

  1. 首先要说,这不是一部儿童片。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般,它只单纯地说人的情感经历。因为片中主角于少年时期便已生命消亡,我们所看见的也只有这段少年故事。
    片中男孩曾纵火,曾自杀,曾开车撞伤一名警察,曾以刀子刺伤一名警察,曾闯入一栋民居并持刀威胁女主人,曾数次被关监狱,更曾数次与人殴打。若仅是他一人的电影,那么内容能够简单概括为一名少年犯的潜逃史。
    然而他身边还有一名女孩。女孩对空间的认知感极差,不能辨别道路的走向与门窗的作用,常常往返不断地走路。一开始她对任何人的碰触第一反应只有尖叫,后来她逐渐喜欢同男孩进行亲昵的贴面和抚摸。惟一不变的是她喜欢碎片状的东西,当碎片洒在她的身上她便会高兴地笑。同时,在她十分不安的时候,她也只依赖于碎片,她非常喜爱拼图,即使眼睛不望向它们,也能够十分快速地将它们拼成美丽的图案。
    许多人认为女孩是有病的,因此将她鄙视。男孩却总是对她说,别担心,不要改变自己,我们要远远离开这里。他发誓带她离开,于是他们一次次在山林或地下室中过夜。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真正赖以生存的能力,令他们赖以生存的只有彼此。
    但同时,他们还是兄妹。导演如同疯子一般在他们身上加满枷锁,而观众从一开始便知道不会看见圆满的结局。

    有关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我只见过由亲人视作儿童般对待的例子。他们或是因为天生聋哑而性情孤躁,被他人以欺侮的动作侵犯后便会愤怒,与人一次次打架,而后麻木地跟在父母身后向别人的父母一次次道歉。或是天生智力欠缺,不断留级,身材却愈见高壮,因而被比他年纪小的同学围攻时十分易怒,却在自己母亲一次次的拥抱与哭求后,变得越来越软弱,长至18岁,仍每日需人接送。片中女孩却无这般溺爱自己的亲人,虽然她有哥哥,但她没有更多人的关怀。所有人将她当作男孩的附属品,因此她不需要思想,不需要语言,甚至在她独自一人时便会遭受捆绑和输液的待遇。
    有关因天生残障或出身阴暗而自幼被抛弃的婴儿,我见过被许多冷漠的亲人抛之不顾后数十年再来找寻的例子。无论在医院走廊,或是某个公共场合肮脏的卫生间内,抑或不相识的人的家门前,甚至某个垃圾堆旁边,弃婴全部不受礼遇。因此片中男孩的心理十分极端而暴力,他对正常人的情感难以信赖,却对不懂得言语的女孩百般呵护。惟有真正境遇相同的两个人,才能够相依为命。
    有关孩子,我见过许多如同小兽般认定第一个给予怀抱的人的例子。有简单的情绪,却极容易受外界影响,衣食住行都需人教导,与人第一次亲近而受到尊重后,便会一再地想要亲近他,因此,片中女孩是一个绝对单纯的孩子。她有一双蓝色玻璃球般的眼睛,大而漂亮,却极少出现神彩,她会扬起唇角,会笑出声音,却从眼睛里看不见这个世界上的切实物体。于她而言,哥哥是一切,他提供的所有东西都是好的。即使她最终在秋千上荡起来,欢笑起来,而她的哥哥正在一旁静静地死去,她也无从得知。
    我相信这部影片只是放映给成年的人来看,从中或者看出对待生命的责任,或者体会自己不曾了解的孩子的内心。
    能够记录这些深刻的残酷的人并非导演,而是那两个情真意切的孩子。
  2.    童年永远是电影界的一个题材来源,特别是在其中添加成长,亲情,励志等元素已经成为了此类影片的“经典”模式,而法国影片《恶魔》则展现了两个孩子有些诡异的童年,其实对于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而言,“恶魔”这样的题目就已经非常诡异了。片中,小男孩约瑟夫带着他有着精神性疾病的妹妹不断的出逃、流浪,这对孤儿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依相伴,后来约瑟夫从生母口中得知了他一直以来照顾的妹妹实际上并不是他的亲妹妹,但这也没有影响到他对妹妹的爱,而他那自闭的妹妹也渐渐消除对外界的恐惧,开始感知这个世界。而在这样一部以孩子为主角的影片中有了暴力,性,仇恨等通常“少儿不宜”的元素,让这部片子有些独特,但是影片依然带给我们以感动和一丝温馨。
        片中那个叛逆的小男孩约瑟夫从任何角度看似乎都是个问题儿童的形象,偷盗,从孤儿院出逃,纵火,抢劫,行凶,这些行为都在他身上体现,特别是他在纵火烧毁妹妹的“家”后,转身显露的与年龄不相称的可怕眼神真的像一个小恶魔一般。但是,他对妹妹却又充满了爱,他带着妹妹流浪,追寻着一个美丽的房子的梦想,他极力保护妹妹,使她开心,妹妹是他心中唯一的亲人,是他的世界的唯一。约瑟夫的童年是破碎的,他没有享受母爱,只有对这个社会的憎恨,他不信任任何人,他不相信其他人会关心妹妹,在他眼中,只有他能保护妹妹,带给她快乐,以至于在身负枪伤时还要为妹妹找一个漂亮的房子。约瑟夫的恨与爱都直白无比,我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简单的,是的,爱与恨都同样如此。
        而片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还是妹妹,扮演她的小演员表演实在出色,这个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的女孩,将一个自闭女孩的恐惧与快乐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片中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她的命运上,她的悲伤与快乐都那么令人心动,她那充满恐惧和纯真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她本来是个对外界充满恐惧的女孩,不能安静下来,会在一个地方不停的走来走去,只有约瑟夫让她可以安宁片刻。当看到她后来开始主动的感知这个世界时,那一刻我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而之后她的每一次微笑都那么可爱。特别是在她快乐的时候,约瑟夫那张早熟的脸上也会浮现出与他的年龄相符的孩童笑容,这个时候,两个孩子才真正在享受孩子应该享有的快乐,体会着他们破碎童年的片刻温馨。
        片中的性和暴力元素使这部影片引起了争议,但是我认为,该片对孩童的性懵懂的那种好奇与羞涩的描绘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在水池中的嬉戏,在山顶草地上的亲昵都拍的很有分寸,让我看到两个孩子在亲吻时不会觉得突然,也不会有孩童模仿的那种好笑之处,而是感到他们的纯洁,为他们在遍尝人间冷暖后能在彼此之间体会一份爱而感动。而约瑟夫的暴力则表现的非常自然,他对社会的恨是那样的强烈,所以对他人没有丝毫信任的他表现出的暴躁与暴力倾向丝毫不令我意外,事实上如果我们环顾我们的现实世界,了解类似的孩子的经历,我们就知道导演表现的是真实,是令人感到一丝沉重的真实,既然社会带给了他一个破碎的童年,那么他只有表现出要让社会破碎的暴力。
        导演在细节上的刻画既有称道之处,也有硬伤,如约瑟夫这样一个孩子可以熟练的驾驶汽车便让人觉的过于勉强。但是,在片末约瑟夫中枪后我已经深深为他们的命运所吸引,也就没有在意这些了,导演最终为我们现上了一个温馨感人的结局,当女孩在街上抚摸着不同的人的脸来感知这个世界时,她在阳光下显得是那么的快乐,当她最后在约瑟夫的引导下坐上秋千快乐的荡起秋千时,一旁的约瑟夫疲惫的躺在椅子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个小男孩为妹妹的快乐而快乐,他做到了他想做到的。
        如果从艺术效果,情节上来看,这并不是部非常出彩的影片,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不为别的,就为两个孩子的命运,为两个孩子的精彩表演你也应该一看,特别是两个孩子在艰辛童年中所表现的那份爱一定会为你带来一丝感动――或许并不强烈――却非常温馨。

  3.   我一向不喜欢法国电影,没有原因,也看过诸如《两小无猜》,《天使艾美丽》之类的高分电影,感觉也只是一般,我知道个色的是我,选择这部电影,是看到同电影一起的影评,很深刻的样子,而评论者义愤填膺的说不要把这部电影当作情色电影来看,按照我一贯有点伪高雅的风格来说,如此深刻的电影,实在不应该错过,虽然选择了这部电影,也很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让我对法国电影改观,但是显然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确实深刻,只是太过阴暗的风格,不是我这种健康明朗的人能深刻体会的。

      没错,说起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太过晦涩与压抑,从一开始倒在树旁那个毫无生气满脸迷茫的女孩开始,就注定了整部电影的主基调,之后那个女孩不断的走动,挥舞手臂,弄得你的神经也跟着混乱起来,直到后来有一段时间男孩歇斯底里的表现,让我一度产生一种想法,我们总是觉得神经病者是异类,有些人尝试的想走进他们,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变成与他们相同的敏感而神经了,所以哥哥表面的正常行为下在慢慢接近妹妹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一些分裂与变化。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有些暴力倾向的哥哥,和神经有问题的妹妹(看到后面,好像两个人不是亲兄妹),都是孤儿,社会的遗弃子,哥哥保护着妹妹,带领着妹妹,想要创建一个属于他们的自己家,而在这一过程中,哥哥需要不断的与社会斗争,也要去适应妹妹的思维方式,正是这样一个很另类的故事,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如果说能够深切的体会与领悟就有点太虚伪了,所以我还是决定诚实一点,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娱乐性,那是肯定不能够的,而要说什么震撼与触动,那非得是悲天悯人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更多的还是压抑与不解,其实影片要告诉人的无非是悲剧必有悲剧制造者,而人性的扭曲与孤离也必有其社会的责任性,尤其是以未成年人的角度却诠释,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更为深刻,可是如此压抑阴暗的方式是否有必要,这也是这部电影具有争议性的关键原因。

      抛开电影的主题不说,我个人最欣赏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对整部电影的烘托渲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果说这部电影还能给我留下些美好的记忆,那就应该是音乐的力量了,同样的,这些音乐也给神经质的妹妹带来某种光辉,当她在音乐中挥舞手臂的时候,那是我看到她最为美丽与圣洁的时候。所以我们总说音乐能净化人类的心灵,看来不无道理。而两个小演员的演技,我也是久久难以忘怀,那种早熟与透彻所蕴于角色的魅力,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我在想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其实真的活的很简单,是彻头彻尾的单纯,究竟是像白纸一样活的简单一些好,还是涂上五颜六色的色彩炫目的好,到现在我也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但是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一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看,那些单纯的像白纸一样的人,如果还存在的话,那么还是继续单纯下去的好,而那些心里过于阴暗的人,我无法揣测会用怎样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真正能够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我想应该是我开始提到的那篇影评的作者了,而对于我来说,不可能喜欢上这样的电影,但也不能不承认它的深刻性!
  4. 如果命运注定分离,究竟是抗争到死比较潇洒、还是妥协平安一生更为快乐?

    一对不断在逃的少年兄妹,哥哥机智灵敏、妹妹却有精神疾病,如果被家庭或福利机构收养,二人必定要面临分开的结局,护妹心切的哥哥无法接受,便带着妹妹不断从孤儿院、医院、监狱逃到外面的世界相依为命,然而直到他的亲生母亲突然出现告诉他其实她并非亲生妹妹而是另一个陌生的孤儿时,反抗命运的大逃亡却才刚刚开始......

    这是个令人心塞不已的故事,片中充满了背负着各种原因的孤儿,他们有的暴戾、有的多病、有的叛逆、有的怯懦,在太小的年纪未能获得父母双亲疼爱的他们大多都在寻找一个依靠或保护对象,就像一只只小小的吸血鬼,明知无法走到阳光下,却依然要为那一刻危险的灼热所吸引。罩着哥哥的黑人小哥所依靠的便是金钱的诱惑,认定唯有靠金钱方能交换到自由和安全,多数孩子则选择了动手更狠看起来更为高达的靠山。这是在心灵困苦无处排解下无可奈何的视力选择,像哥哥形容自己的那样“自己从小被父母像大便一样扔到了街上”。影片不带感情的看着这些因为成人规则和社会福利问题引起的越来越严重的少年罪现象,它称之为“恶魔”,却通篇在告诉你“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哥哥的感情是复杂的,从小被抛弃的他对身世和亲情的渴求到了极致,以致五岁便要出走找妹妹、六岁便离家出走,当他找到妹妹后自动担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教她吃、跟她交流。在他以弱小肩膀履行责任的同时也是向父母不负责任行为的控诉,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瓦解了成人试图狡辩的缘由,尽管太过偏激,但爱与理智从来无法共存。然而在儿童精神病院,他却得知妹妹对自己的依赖不过是病症的一种表现,其实她并非像他想象中的那么依赖他,相反,是他过激保护的行为一直束缚着她与外界交流的动力。

    然而每一次他试图冷静下来与社会交流时,现实总会又一次粉碎他的理智。一直怨恨的母亲终于出现到了他的面前,却告诉他自己和妹妹没有血缘关系。他的怒火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命运的玩笑已经把他扔进深深的黑洞之中,他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属于他。在他一脚踹碎了医院的玻璃门后带着妹妹又一次出逃,鲜血和眼泪从母亲的脸上滑落,她来还他的债。

    情感和身世的遽变让哥哥对妹妹的爱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当他以为妹妹凭借婴儿时期的记忆找到了父母的故居时,愤怒的他砸了家中的一切并最终烧毁了房子。原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化身,为妹妹以及所有受伤害的孤儿讨还个公道,却突然发现左邻右舍都是一模一样的房子。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站在街道中间状如天使的微笑,她破碎的梦和被烧毁的房子终于重叠在了一起,她终于可以触碰他人,就在哥哥第一次可以拉住妹妹的手时,警察的到来再次毁灭了一切。

    他们在烈火焚天中心靠近了一厘米,身体却遭受了社会更彻底的打击。社会规则是少年的保护伞,同时也是他们致命的枷锁。社会规则太冰冷,负责福利的政策和服务人员又太少,很有保障措施不到位,专家学者无法面面俱到,弱势群体中更为弱势的一类人首当其冲就成了待宰羔羊。少年中的欺凌问题从来不是“年幼无知”可以解释的,那些都是本性中的恶,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

    曾经受过哥哥恩惠的黑人小哥带着大量少年群殴了警察、救出了哥哥,又带着哥哥返回精神病院救出妹妹,这一段是全片最为热血的一段,一群背负了太多冷眼承受太多不公的孩子终于在彻底爆发,砸了曾经关住他们改造他们麻木他们的精神病院。我们看到的是满屏的罪恶和肆虐,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仅仅关心妹妹的安慰。深受药物影响的妹妹不说不笑,虽然这是治疗,但事不关己的医生不会懂得亲人爱之深的痛楚。

    虽然再一次出逃后生活依然艰难,但有一个改变悄悄发现在兄妹之间。妹妹慢慢从自闭中开朗起来,开始不再恐惧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大街上的她主动挽起别人的胳膊摩挲自己的脸庞,在她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两个人一起洗澡时,哥哥的生理反应却为二人的关系亮起了红灯。他的嫉妒和占有欲再也无法轻易掩饰,饰演哥哥的孩子也正是十六岁的年纪,片中虽然没有阐明但应该也是类似的年纪,朦胧的性意识既神秘又肮脏。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保护欲似乎变成了更加难以自控的可怕欲望,面对这一突变,哥哥选择了逃避。而逃避之后面对突然消失的妹妹他大哭大喊的寻找,那一刻所有的心防都已放下,他开始变成一个男人,要肩负的不再仅仅是赌气式的责任,而是更为现实的思考:如何让她更加幸福,直到他死。

    然后他在袭警后被警察从后背开了一枪,顶着枪伤的他终于带妹妹回到了梦中的家,教会了妹妹最后一件事情,荡秋千。

    哥哥的表演真的很精彩,矛盾的心情和少年的固执都在完美的传达给观众,成长之痛在边缘儿童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要的是更真、更为纯粹的情感,而非机械式的安排,他最后的微笑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