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IRST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过瘾!影片节奏很稳,慢慢被带入情绪,似乎逐渐觉得,佩特鲁尼娅,是我的名字,也可能是每一个女孩的名字。她不够美不够成功,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或许故事开始她真的没有多想,只是被那么一点点不想屈服的好胜心驱使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当面对如蝴蝶效应而来的后果时她害怕了,随着她不得不一次次被社会、舆论和男人们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在她成长里累计起来的伤害终于让她失望让她思考也逼迫着她蜕变了,她决定:“现在我变成狼了”,是的,这是一次挑衅,需要十字架的不是我而是你们。
结尾真的很美,或许是女性导演的温柔,佩特鲁妮娅穿着“温暖王子”的夹克空着手在雪地里离开时,让我想到了《完美陌生人》里扎起马尾涂上口红摔门而去的比安卡,还有《选帝侯大街56号》里在满天霞光里独自提着箱子去追逐梦想的莫妮卡,女性的生命力真的很顽强,即使世界让她们失望透顶,她们也可以潇洒的独自转身离开。实在太酷了,佩特鲁尼娅们!
小彩蛋是朦胧干净的爱情线,开头佩特鲁尼娅的呐喊和金属乐,这些让我觉得,嗯,电影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呐。放映结束后有影迷还提到,政治与宗教在影片里的体现,都排布的非常合理舒畅,我说中国观众真的是这部片子很好的观众,我们大多不是教徒因此可以客观的去判断故事的好坏,答案就是大家依旧被这部片子中的人道主义打动了。
最后,即使是在不相信上帝的中国,这个命题仍旧值得一问:如果上帝是个女人呢?
提到马其顿这个陌生的国度, 我印象中出现一部90年代的《暴雨将至》,技惊四座的叙事手法讲述在战争蹂躏下,巴尔干土地上命运纠缠的人生。而这部电影的名字最初让我也有一种严肃沉重的错觉,但事实上却根本不是宗教主题的影片,相当出乎我的意料。
导演用举重若轻的姿态道出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在一天里的奇妙和荒诞遭遇,淋漓尽致地影射女性在马其顿社会里被歧视和忽略的状态。从家庭到社会处处给女性制造难题,应聘时遭遇上司潜规则,在传统的宗教仪式里成功抢到十字架,以为迎来好运却遭受男性教徒的责难。
这部影片在本质上与贾樟柯的社会新闻拼贴手法类似,只不过这个剧本巧妙地从一件无趣的事切入到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绝对是以小见大的典型示范。而且这个女性角色实在太过奇趣,可谓近年来看到过最生动可信的独立女性形象,有点像另一部法国处女作《女神们》里那个反叛的女孩。
相比之下,其他如父母、警察、教徒众人、神父和记者等人角色,却运用太多漫画式的夸张刻画手法,逐渐趋向荒诞和非理性的质感,尤其后半段进入到警察局的情节,愈发浮现出这种闹剧的色彩。情节里不断地抛出诸如性别歧视、女性独立意识、封建男权思想、宗教信仰等话题,却无法逐个深入表现和分析,令影片有浅尝辄止和呆板控诉的嫌疑。
爱她的父母以为她缺的只是一份工作,多少废宅父母的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废宅佩特鲁尼亚学的历史系,所以三十好几还没什么工作经验,被姨妈介绍到裁缝厂,被厂长一通鄙视,甚至被说连挑起别人欲望都做不到。依旧笑脸离开,心理安慰似的说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当然还是忍不住对不明真相的女工抱怨,并顺走一个人偶模特,一无所有者总渴望拥有什么。在被警察小哥夸赞勇敢的时候,佩特鲁尼亚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就直接跳了下去,像一个动物。小哥不敢相信,又问了遍像个什么?佩特小声重复,像个动物。是呀,人活到这份上,除了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什么都没有了,可不像个动物一样。里面不乏对女权的提倡,但根源还是人的问题,信仰的缺失,生活思想的贫瘠。历史系的人在这个就业竞争激烈的世界找不到工作,搞文化的最后能留在这个系统里的只能是一批最顶尖的,其他的要么改行要么就只能活成这样,我打眼看了眼身边的世界,这还真的很形象。这个残酷的世界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让所有人都以为大家缺少的只是工作,因为工作带来资本,资本带来各种让人羡慕的奢侈品,但这真的使大家快乐吗?依稀记得我的上一代全是游手好闲的人,那个时候资本市场还没开放,国内经济一片死气沉沉。可我的童年也很快乐,那个时候邻居的关系都不错,没有住在一栋栋楼里,而是一个个小院。那个时候家家自己做饭,买饭是件奢侈的事。新衣服买起来也没淘宝这么方便,所以过年可以穿新衣服。那时候年非常的有年味儿,家里会做很多的东西,支起一口大锅,烧着柴火,炸麻叶炸豆腐炸肉炸丸子,能从初一吃到十五。这个世界发展速度太快了,当快到你对一个人的衡量只能是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资本和受教育程度的时候,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每个人都欢快的喊着快使用我吧!然后用被别人使用后得到的资本去嘲笑那些得不到这些的人,而事实确实是这个得不到别人使用的人,相比前者看上去确实过得很惨,这在长远看来真的十分喜剧。所以本片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佩特鲁尼亚的那句,像个动物,让我想起了危楼愚夫里的台词。似乎现在每个这样的愚者,才能给出我们这样的真谛。在人之前,我们也不过是动物而已。千万年前我们衣不遮体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跑,无拘无束。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职业贵贱来区分你,那个时候大家更像动物。对了,再被警长问及最喜欢哪段历史的时候,警长自问自答的说我猜肯定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结果女主佩特鲁尼亚说最喜欢的是辛亥革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翻译在搞鬼,但是我看的真这么说的。在被问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国家历史的时候,女主说更想研究共产主义,我当时都笑哭了,马列真是害人不浅,这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距离现在的我们依旧那么的遥不可及,但这个饼确实是吸引了无数的人,不分国籍的被它给吸引。
啊,啊,啊,以三啊开头,表达一下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趣,短小精悍,针针见血,又隐忍克制,完美达成了使观者体验“切肤之痛”的电影了。
在一个连得了名次也被妈妈说“是我帮你的”的家庭长大的小女孩。母亲的强势,父亲的退让,她的自我价值基本是被压的几乎没有了。长大即使有历史学的学位,依旧没有工作,更加剧了逃避性格。
而这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面试被伤害路过冬季庆祝基督活动的突如其来觉得河中抢十字架的行为,似乎把那些陈年的伤疤揭开,又巧妙的展开了与男女性别不平等话题的讨论。
无论是争抢失败的青壮年男子的矛盾点(虽觉得没必要在她出警局时安排一出被人们辱骂泼水的激烈桥段),还是署长的恐吓威慑,检察官的咄咄逼人,还有神父虽不激烈却摆脱不了的说教,每一个跟她站在了对立面的男性,都是有种大张旗鼓来,势在必得的架势,在这样的张力下,对比出特佩鲁尼亚的淡定从容,虽然看起来跟开始的情绪变化不到,可是感觉得到从破罐破摔的“淡然”到自我意识觉醒的“坚定”之间的心态转换。
也许这一出她说不知道为何就去做了的十字架争抢“事件“,是一个理该如此,需要迈步向前的“命中注定“。她懂得了告诉妈妈,“我有价值",她也学会了如何坚定的表达述求,甚至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到最后归还十字架的举动。
这个电影看的我好痛,又好欣慰,在最后回放出现的所有女性角色的脸的片段,我甚至可以记得,每一个人是谁角色是什么在何时出现。
我真是太喜欢太喜欢太喜欢这部电影了,以至于虽深夜昏沉欲睡,还是想留着一股热情,写完这个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