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晨曦中的女孩 Aurore(2005)

晨曦中的女孩 Aurore(2005)

导演: 卢克·迪昂

主演: 玛丽安·弗蒂尔 Serge Postigo Helene Bouregeois Leclerc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05-07-08

片长: 115 分钟 IMDb: tt0430895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18年,加拿大某村庄,小女孩奥若蕾(Marianne Fortier 饰)的母亲玛丽安(Hélène Bourgeois Leclerc 饰)感染肺结核,病入膏肓。她的父亲(Serge Postigo 饰)非但没有对妻子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反而和表妹(Stéphanie Lapointe 饰)勾搭成奸。不久,玛丽安在愤怒和忧郁中死去,父亲旋即与表妹成亲。

演员:



影评:

  1. 如果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家庭圆环之外的无奈,那么《晨曦中的女孩》就是家庭圆环难以突入的无奈,两朵过早凋零的花。布鲁诺在大独裁时代跑出了家庭给予的保护光圈,最终和错误的时代同埋。奥罗尔忍受着贴身摧残的家庭虐待,镇上人们的胆怯和牧师的纵容,让晨曦中白鸽落下的错觉成为奥罗尔见到的唯一一丝光亮。

    牧师的前情铺垫是有意义的,而且贯穿始终。一个空想主义的理论者,心怀政治抱负,知识渊博仁义满腹,有着年轻人惯有的虚妄。由于不满被派往乡村任职神父的安排,于是,地狱这就开始了。

    微笑着抱起奥罗尔(Aurore),说“你是我的阳光”的爸爸,在母亲(玛丽.安Marie-Anne)葬礼后立刻脱下外套与那个穿着鲜红色长裙的荡妇(居然也叫玛丽安!!!!)举行了婚礼。因为神父告诉他,不必为自己跟表妹媾和而苦恼,妻子一死,你便可成婚。奥罗尔划开了圣菲洛梅娜(st Philomene)的卡片,吹熄了圣女前的蜡烛,她已不再相信这世上的神明。贱人用马铃薯噎死了奥罗尔的妹妹露西娜,用枕头蒙死了弟弟约瑟夫。她像所有童话里的贱人一样,讨厌一切比她美好的东西,美丽的玛丽.安,美丽的奥罗尔,甚至她只有儿子。美丽的女孩儿总是会让她嫉妒不已。最后,当鸽子和朝阳消失时,奥罗尔的命运早已注定。

    牧师最后看见奥罗尔的样子时,痛哭失声。这个从来只有书本知识的传道士,连正视心中愧疚和悔恨的勇气都没有。他找到地方治安官,并指责他有责任过失,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可这多么可笑?他不断说着,“我不是神父,我是一个智者思想者,梵蒂冈是我一生的梦想”。想起了前几天看见和菜头的那篇“连个黄网都找不到你还能干什么”,连最强力和原始的驱动力都无法使得一个人产生行动,这个人还能做点别的什么。根本不必空谈什么政治构想,什么救亡图存,连摆在道德和良知底线上的事情都可以视而不见的人,还配谈什么理想?

    更好笑的是,找不到自我救赎之路的牧师在祷告时说,这个光荣教区的巨大污点,让它从我们共同的记忆里永远消失吧。这样的人,怕是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被派遣至此的目的吧。然后,带着愧疚罪恶悔恨,他自炸了。躲避和逃离是他唯一掌握的招数,除了死,他别无他法。

    对这个世界的权威和大人物们而言,我们太渺小——无法继续抚养自己女儿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规定;无法逃离那些虐待,因为他们粗壮的手臂;无法解救地狱里的妹妹,因为他们的威胁;无法开展事情的调查,因为他们反对。地方治安官的方式是,阻止悲剧只能越级上诉。
  2. 以前有一次和C开玩笑,讨论如果离婚孩子归谁。C坚持要求给他,理由是,女孩子如果有一个继父,太不安全了。我反驳:继母就安全?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小白菜的例子,活生生摆在眼前。
    结论当然是,亲生父母最好,所以不要离婚。
    上周末看了《晨曦中的女孩》,海报封面让我误以为是悬疑片才选的,没想到实际上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虐童事件,眼睁睁是把一个天使般美丽的女孩慢慢虐死给观众看,这可把我这个当妈的虐惨了,从开始一直哭到最后,抽抽嗒嗒一个劲和C唠叨:绝对不能把孩子交给后妈,绝对不可以!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加拿大的一个村庄里,女孩Aurore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自从母亲病了之后,一切便改变了。母亲得的是肺炎,在她住院治疗的时候,父亲被表妹勾引,公然出双入对。母亲亲眼见过这个女人对亲生儿子的残忍虐待,所以一想到孩子未来的命运,便歇斯底里无法安宁,最终在极度无奈中寂寞的死去。
    父亲结婚后,把孩子从外公外婆处接回家里,姐姐比较聪明,对继母保持恭顺的态度,弟弟幼小,也没有太多反抗,只有Aurore,天性敏感,在母亲患病期间就目睹了父亲的背叛,所以对继母公然流露出反感。这让继母无法容忍,冲突逐渐升级。
    父亲每天只顾工作,家里事情不闻不问,继母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权威,对Aurore开始施行虐待。起初只是殴打,但是Aurore不肯屈服,于是最后发展到铁钉,烙铁,无所不用,目的也已经不再是让孩子屈服,变成了彻底的施虐。
    村民们对此有所耳闻,但是无计可施,求告于牧师,牧师却置若罔闻,最终当村民们忍无可忍强行救出孩子时,已经太晚了,Aurore死于血液中毒,死时已经是体无完肤,尸体惨不忍睹。
    法院判继母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服刑期间得病死去,父亲判了有期徒刑。牧师在看到孩子尸体后受到极大刺激,自杀身亡。
    虐童事件,时时有所耳闻,然而往往是到最后无可挽回的时候,才会曝光。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邻居就算看到孩子受虐待,也无法提供太多救助,纵然可以报警,但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就像影片中,当孩子的腿因为殴打溃烂后,邻居们能够给孩子提供救助,然而一旦伤口好了,又只能让她回归家庭,结果只能是再次受虐。而孩子自己无法忍受去卧轨自杀,被司机及时发现,送回家里,得到的,又只是更多的暴打而已。
    孩子本身弱小,就容易被成人欺凌,又因为家庭暴力隐蔽,往往不为人知。殴打孩子,伤痕可能被外人看到,尚且能够有所觉察,又有那么多冷暴力,给孩子心灵造成巨大伤害,外人就更是不得而知。
    而且,虐待和管教之间,界限又过于模糊,很多时候,这个救助的程度很不好把握。受虐的孩子,很多并不讨人喜欢,性格叛逆,不够顺从,或者有些劣迹,如果面对的是性格有缺陷的家长,管教往往就升级为暴力虐待,一线之隔罢了。
    即使受虐被发现,对成人的处理方式也是很棘手的,大多是教育,但虐待孩子的人本身就有性格缺陷,教育对他们来说很少有用。如果发展到触犯刑法,一瞬间就是家破人亡,做为小孩子来说,家庭就是他们唯一的世界,这个世界毁了,孩子的未来何去何从,又是一个悲剧和难题。所以,无论怎样,孩子总是受伤害最大的一个。
    虐童事件最让人揪心的是,大多总是在孩子被虐致死后,施虐者的罪行才会被揭发出来,纵然等待他们的是严厉的惩罚,但是孩子的生命也无可挽回。受虐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下子致死的,而是在痛苦中,缓慢的死去。但是,又找不到太多可以预先防范的措施,能够有效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这种无奈,才格外令人痛惜。

    作为电影本身,《晨曦中的女孩》一如大多数加拿大电影一样,保持了简单纯朴的内容,画面优美的特点,总是有感动有余,内涵不足的一点缺憾。而且,把虐童事件和宗教对此事的无能为力强捏在一起,试图对宗教软弱进行深刻剖析,总有些过于勉强。而且破坏了主体故事。
    所以,从电影本身,只能够三星,但是为了这个题材的震撼,多加一星。
  3.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看完我哭了,我承认我确实被震撼了,美丽如天使一样的Aurore居然被继母折磨成那样,她全身没有一处好肉,寒冷的冬天,她只能躺在肮脏的地板上,在她最后一次与自己的父亲对视时,那回头的瞬间,那种表情——怨恨,绝望,她那求助的眼神就像是一根刺,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其实她多么希望爸爸能够走过来,抱紧她,像曾经疼爱她的时候那样,对她说,我爱你……

     

         影片的开头,Auror认真的插着花儿,爸爸走过来,亲她的额头,我爱你我爱你,那种眼神儿,俨然就是一位慈父,后面的残酷,冷漠,以及丧失人性,疯狂抽打Auror的时候,这个男人让我恍惚产生了错觉,他还是一开始的那位绅士吗?

     

        继母失去了4个孩子,从一开始她把自己的儿子囚禁在畜棚里的那一个镜头,我觉得她就不是一个女人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妈妈会把自己的孩子关在畜棚里,她已经心理扭曲了,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变成恶棍儿的父亲和心肠恶毒毫无羞耻心的表妹住在了一起,当那女人和父亲在床上疯狂的纠缠,当最爱的妈妈被父亲抛弃继而死去,当母亲的葬礼上,那女人一身红色的衣裙,两人在神父面前满心欢喜迫不及待的结合,Auror心里已经充满了仇恨,只是这种仇恨的种子太薄弱了,甚至说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种子,Auror太弱小,单纯善良,天真的她根本不懂怎么去保护伪装自己。

     

         影片看到一半,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神父的包庇,淫荡继母和神父之间的肉体交易,执法官的麻木,胆怯,邻居事不关己的态度,Auror离家出走,卧轨自杀,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绝望透了,爱情和亲情是什么?在现实面前,都脆弱不堪,当妻子病重后,丈夫握着她的手,笑着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我等着你^^^^^^可转眼便跟自己的表妹睡在了一起,夫妻是什么?仅仅只是性欲?没有思念和忠诚,一切都是欺骗。

     

         如果真正爱上一个人,那么请爱上她的全部,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床上那个男人回忆他的性事,当他想起把美丽的前妻压在身下缠绵的时候,他居然对表妹说是酒后乱性,是一种澄清还是本身他就是一个禽兽?或许他根本不懂爱情,又或者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纯洁的爱情,即使真心爱一个人,就算你等到满头白发,他不懂,一切还是枉然。

     

        我突然想到,假如我有了孩子,那么我一定要把她养大成人,这是母亲应该有的责任,如果我不能或者说上天不允许我可以活的长久,那么我不会生下属于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了孩子,那么一定要让她快乐长大,因为你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
  4. 魁北克的小镇,有北地辽阔拙朴的野原,在绛红色极光围饰的天空下,梅花鹿悠行林间,鹭鸟点缀布满新绿的沼泽,小野鸭啾啾寻找同类,傍晚的天光竟与晨曦无甚差别。 天主教的小镇,人与人的关系简单亦复杂,简单到神父可以代表上帝制定道德戒尺,简单到一个被排挤出梵蒂冈教廷的神父可以轻易膨胀他脆弱的傲慢。复杂到每一个人都被他人的眼光,他人的舌头主导着世俗人生,上帝可以随意成为天使或者魔鬼的代言人,只因为道德只在权力的手中玩耍着相对的多刃剑,这使得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多重的标准里接受磨损和延宕,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早晚是小镇的谈资。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维护着自身在他们眼中的虚幻自身,颜面,地位,影响力,这牵涉到复杂的计算,竞争和平衡。 还有谁能看见落入你眼睛的寂寥,谁能告诉你云彩背后就是一直寻找的月亮?这个世界,人只有两部分,一个是他人视网膜里投射的自我,当得永生成颂,另一个是良心深处那个时刻尖叫的自我,当得立死方休。人人只知道自身冷暖,甚至自家的人都顾念不及。那些落入你良心深处的战栗最后竟然成为暴力的齿轮,真是造物主的神奇。 Butterfly是最美丽的,因为她们脆弱而无辜,因为她们可以轻易被损毁,而凌虐游戏,让那些懦夫们得以从别人的尖叫声里呼吸,微笑,换取一丝支配的快感。死亡带来的损毁居然能让懦夫们体会到生存的真实感?难不成,他们早已经混淆了哪个才是真正的自身,是那个投射在他人眼角余光和唇沫飞溅里的虚假的自身?还是缩在良心背后的厉声索求的自我?不管是哪种,都是可怜的懦夫态。 最可笑的是屠夫居然也是上帝的代言人,振振有词的维护着所谓伦理和道德,似乎只要是道德的,就可以自动获取暴力的大棒,对异己者大肆屠戮。似乎一个叛逆的眼神,一丝怀疑的嚅喏就损毁了你似的。决不姑息,坚决回击,而且要让你体会更多。这是多么可笑的孱弱的人性?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整部电影,我完全没有看到人性有何中性以上的特征,全是恶的,冷的,丑的,尖利的,扭曲的,乌糟的。我想这正是导演的意图,或者托说是神的意图,受难让弱者成为圣徒,要真正从人性的铁镣里挣脱出来,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受难,成为圣人。人的天性促使他们倾向于维护自身,哪怕是千疮百孔的自身。故而,这世界没有更好的圣人,只有无辜的弱者。这些真实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人性的险恶程度,提醒着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哪,请低下你们骄傲的头颅,看看你,看看我,上帝肯定不是人类。因为上帝不存在,只是一出道德的皮影戏。 底面是一场人性的炼狱。